内容简介 · · · · ·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深耕二十余年,政治史研究扛鼎之作
以贯通视野,系统梳理清朝以前数千年的正统观流变;以聚焦眼光,深度剖析清朝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以延展思路,清晰勾勒“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开启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
王朝更迭绵延千年,历代帝王如何树立政治权威,获得承接“天命”的资格?历两汉宋明儒家阐释,清朝如何改造前朝“正统观”,重申“一统”之为首义?
★绘制清朝建立特殊“正统性”的全息图像,深入揭示有清一代皇权的本质
从制度、文化到边疆治理,互动考察政治与教化;由帝王、官僚到基层社会,层层分梳统治与治理。
★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核心观念,发掘其在现代历史转折过程中的延续性作用
什么是“统治”?什么是“清朝统治”?“统治”与“治理”的边界应该设在何处?如何重审“纪纲”的意义?
———————————————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深耕二十余年,政治史研究扛鼎之作
以贯通视野,系统梳理清朝以前数千年的正统观流变;以聚焦眼光,深度剖析清朝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以延展思路,清晰勾勒“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开启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
王朝更迭绵延千年,历代帝王如何树立政治权威,获得承接“天命”的资格?历两汉宋明儒家阐释,清朝如何改造前朝“正统观”,重申“一统”之为首义?
★绘制清朝建立特殊“正统性”的全息图像,深入揭示有清一代皇权的本质
从制度、文化到边疆治理,互动考察政治与教化;由帝王、官僚到基层社会,层层分梳统治与治理。
★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核心观念,发掘其在现代历史转折过程中的延续性作用
什么是“统治”?什么是“清朝统治”?“统治”与“治理”的边界应该设在何处?如何重审“纪纲”的意义?
———————————————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天命”如何转移的创作者
· · · · · ·
-
杨念群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及其与“大一统”之关系
第二章 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
第三章 “正统观”形成的内在张力:清朝“二元理政模式”与 “大一统”思想
第四章 清帝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
第五章 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宗族与清代治道之变迁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及其与“大一统”之关系
第二章 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
第三章 “正统观”形成的内在张力:清朝“二元理政模式”与 “大一统”思想
第四章 清帝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
第五章 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宗族与清代治道之变迁
第六章 “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第七章 清帝逊位与民初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余论:政治史研究与中国传统核心观念的当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一统”观不但锻造了中国人对整体政治稳定性的需要远大于追求个人心灵自由的认知心态,而且成为近代民族主义者抵抗西方最值得信赖的思想资源。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只有“大一统”具有如此超强的制度、身体和心理规训能力?而其他的思想观念却没有或者只具备相对孱弱的规范力?直到今天,“大一统”都是中国人启迪凝聚民族主义抗议情绪或进行社会动员的最实用口号,这与西方民族主义社会动员所依据的思想模式并不相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绪论:“中国”“天下”与“大一统”比较论纲 -
中国古代王权均认为,政治的合理运转处于一种“教化”秩序的得体安排而非单纯的强制治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清帝逊位与民初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天命”如何转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天命”如何转移"的人也喜欢 · · · · · ·
“天命”如何转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闲置 (mibo lost)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文化漫笔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25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天命”如何转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10-27 13:06:38 福建
“概念史”研究。“天命”起源于汉儒对三代历史的虚构和想象,而“儒”本身也是巫祝的分化延续。“正统论”产生缘起于西汉君主树立统治权威的需要,一个王朝要想获得统治的正当性,就需要构造出不同于前朝的“正统观”。清季庞大的疆域成为“治统”的依据,清廷又通过与士林阶层的合作以及乡约、宗族的“地方教化”,完成了大一统的塑造。杨念群也提供了“概念史”的研究范式,即关注概念的流变“旅行”,去发现今天的一些概念得以... “概念史”研究。“天命”起源于汉儒对三代历史的虚构和想象,而“儒”本身也是巫祝的分化延续。“正统论”产生缘起于西汉君主树立统治权威的需要,一个王朝要想获得统治的正当性,就需要构造出不同于前朝的“正统观”。清季庞大的疆域成为“治统”的依据,清廷又通过与士林阶层的合作以及乡约、宗族的“地方教化”,完成了大一统的塑造。杨念群也提供了“概念史”的研究范式,即关注概念的流变“旅行”,去发现今天的一些概念得以形成的社会认识基础。 (展开)
4 有用 木六 2022-12-06 23:44:54 广东
洋洋洒洒枝蔓斑杂 核心论: 所谓清帝"改造"汉人王朝正统观 实是在"五德终始"与"在德攘夷"外 重提空间疆域上"合一"广大之重要 凸显"混一即正统"此一正当性. 手段上 不乏亲自越士大夫构建"尊王"为核心之独特帝王经学 3.5
8 有用 韧勉 2022-11-12 23:53:18 北京
杨念群老师希望大众可以通过阅读这本新作从而明白,所谓“自治”“无为”的生活状态大都只能在帝王确认对国家政治安稳无法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才能短暂地存活一段时间,却根本形成不了一种“常态”的生存模式。易言之,所谓“无为”“自治”只不过是帝王偶尔恩赐默许的结果,他们并非真正愿意纵容地方社会和民间组织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也是费孝通解读“无为政治”背后的深意之所在。一些具有相当前卫意识的政治改革鼓吹者,也时... 杨念群老师希望大众可以通过阅读这本新作从而明白,所谓“自治”“无为”的生活状态大都只能在帝王确认对国家政治安稳无法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才能短暂地存活一段时间,却根本形成不了一种“常态”的生存模式。易言之,所谓“无为”“自治”只不过是帝王偶尔恩赐默许的结果,他们并非真正愿意纵容地方社会和民间组织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也是费孝通解读“无为政治”背后的深意之所在。一些具有相当前卫意识的政治改革鼓吹者,也时常受到这一传统意识的制约和羁绊。他们似乎确信,任何“政治参与”并非为某个党派、阶层或个人获取特殊利益,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央王朝的统治能力。 (展开)
1 有用 府学兰会成 2024-11-07 15:57:03 北京
在世的老一辈清史学者里,冯尔康先生算独一档;中生代清史学者里,杨先生可以算独一档了。能把若干看上去泛泛,却极其重要的问题用一条主线串起来,解释出独到的观点,读来除了佩服,只有佩服。历史学人有个毛病,就是“实证”得越多,研究越“扎实”。仅此一书,让多少“实证”甚至到寻章摘句的清史研究汗颜,更遑论先生著作等身。 PS:看了低分的评论,感觉不足以和先生进行对话,只是发表一些泛泛的或细枝末节的见解,可能是... 在世的老一辈清史学者里,冯尔康先生算独一档;中生代清史学者里,杨先生可以算独一档了。能把若干看上去泛泛,却极其重要的问题用一条主线串起来,解释出独到的观点,读来除了佩服,只有佩服。历史学人有个毛病,就是“实证”得越多,研究越“扎实”。仅此一书,让多少“实证”甚至到寻章摘句的清史研究汗颜,更遑论先生著作等身。 PS:看了低分的评论,感觉不足以和先生进行对话,只是发表一些泛泛的或细枝末节的见解,可能是囿于“新清史”的思维成见。由此可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展开)
87 有用 不知道了 2022-09-11 20:57:39 北京
不赞同“三清喵”的说法,这人应该是知识面集中在中古范畴。清代道教已在高层政治中完全不具备影响力了,对于上层信仰也无影响,这点与中古截然不同。在清代的政治文化中,其主要的挑战与调适始终是来自儒学内部,所谓藏传佛教也只是清帝统合蒙藏的一种权术,而毫无疑问清帝真正的忧患始终在汉地。如果连这点都认识不到的话,就请那位不要读清史的书了,没必要,毕竟清代离中古甚远,本亦无参考必要。再更一下,针对某人让我去读的... 不赞同“三清喵”的说法,这人应该是知识面集中在中古范畴。清代道教已在高层政治中完全不具备影响力了,对于上层信仰也无影响,这点与中古截然不同。在清代的政治文化中,其主要的挑战与调适始终是来自儒学内部,所谓藏传佛教也只是清帝统合蒙藏的一种权术,而毫无疑问清帝真正的忧患始终在汉地。如果连这点都认识不到的话,就请那位不要读清史的书了,没必要,毕竟清代离中古甚远,本亦无参考必要。再更一下,针对某人让我去读的研究,杨启樵书仅备通俗读物之用,一是阙漏甚多,二是多为沿袭史料缺乏辨析,三是年代久远已无参考价值。因此非本领域的某人请不要在鄙人专业领域徒增笑柄。至于某人说提及中古部分,书中数页而已,恐怕无妨。另外,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打一星的是不是有病?清朝都不能研究了?而且作者也没拥护清朝,你破哪门子的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