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读·文艺家 / 未读
副标题: 巴赫与生命之恸
原作名: Counterpoint: A Memoir of Bach and Mourning
译者: 王知夏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320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665270
内容简介 · · · · · ·
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书。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而在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
充满诗意,令人难忘。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复调》是一本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设定的标准:每本 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
——NPR新闻书评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书。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而在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
充满诗意,令人难忘。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复调》是一本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设定的标准:每本 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
——NPR新闻书评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 提姆•佩吉(Tim Page)
——————
内容简介: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
练习《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
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诚意力作 一次沉痛而坦诚的人生回望 资深古典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肯尼科特以惊人的坦诚、优美的文笔献上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作为子女,他从未真正了解母亲,作为爱乐之人,他从未真正掌握巴赫。而关于生命至恸,最终在巴赫的伟大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中得到某种解答。
★人生与音乐往复交织,一曲以文字写就的优雅复调 书中关于音乐的思考与关于人生的回忆交替闪现,而作者对音乐与人生本质的思考贯穿其间,形成了这部有如复调般彼此呼应又关联的文学乐章。
★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 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等一致好评 柯克斯书评将其评为2020年最佳非虚构作品,称这是“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而美国资深音乐作家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也不吝好评,充分肯定了书中的诗意与深度。
复调的创作者
· · · · · ·
-
王知夏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菲利普·肯尼科特(Philip Kennicott)
艺术评论家,古典音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肯尼科特198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学位。1999 年加入《华盛顿邮报》,现任首席艺术与建筑评论家。2000年和2012年,他曾两次入围普利策奖决选,2013年获普利策奖批评类奖项。肯尼科特还曾任《底特律新闻》和《圣路易斯邮报》的首席古典音乐评论家,并为《留声机》《歌剧新闻》等刊物撰写关于古典乐的文章。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然而过久地沉湎于死亡是自以为是的冒昧之举。经历过这一切以后,我只有一个经验可提供,一个关于恐惧和痛苦的小看法。没有任何一种悲痛是无法承受的,我们承受不了只是因为害怕还有更大的悲痛会降临。有时候,当我们预感到了一种没有尽头的毁灭性痛苦,对它的恐惧会充满我们的生活,甚至剥夺我们消遣作乐、获得幸福的可能。我们知道那可怖之物,那让人心碎的灾祸正在前方等着我们,它的阴影似乎变得无处不在,仿佛随便刮起一阵微风就会让我们跌入其中。等到那巨大的悲伤终于来到眼前,把我们抛进音乐或任何一般艺术的治愈力都不足以填补的深邃痛苦,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敬畏。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凝望它,面对它骇人的壮美,震得动弹不得。无法退缩,无法视而不见。你别无选择,唯有站在那里,置身于它的存在之下,失去一切防备。在那个完全敞开的赤裸时刻,倒是有一件事能给人一点小小的安慰:意识到自身可悲的渺小。当我聆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跟随这趟西方艺术中最伟大的情感旅行之一走到终点,然后在咏叹调渐渐淡出之际,这种感觉就会出现。巴赫让我们直面一种情感的妥协,这种妥协超越了快乐或治愈,凌驾于任何能用语言捕捉的事物之上,也存在于一切寻常的时间观念之外。它早在我们所有人降生以前就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在我们逝去之后还将继续存在,并且丝毫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它精彩地穷尽一切,美得毫无破绽,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它,那么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你该去听一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6页 -
我对音乐能抚慰或治愈人心的说法嗤之以鼻。它们都是不经过大脑的陈词滥调,是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名字刻上歌剧院墙壁而赞助交响乐的人会挂在嘴边的话。 我在音乐里找不到慰藉。我甚至都不确定我是否真的热爱音乐。有时候我怀疑自己根本就恨音乐,如同憎恨毒品,或是憎恶某个弱点。音乐带来的不安多于满足,非但填补不了我们以为它能填满的欲望,反而让人渴望更多。它顶多是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以防他们沉湎于生活中更痛苦的事。 真正的慰藉需要对世界或对生命作出令人安心的陈述,而音乐无法以任何明确的形式发出那种哲学性的宣言。真正的慰藉会帮助我们厘清思绪,以减轻人生的痛苦。 我们之所以觉得音乐治愈,可能是因为它常常充当了宗教的使女,放大了我们对宗教思想的情绪反应。至于音乐本身,如果非要说它起了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让我们回到赤裸的状态,更易受伤痛、乡愁和记忆的侵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复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复调"的人也喜欢 · · · · · ·
复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书评|“我想不出哪怕一个拒绝巴赫的理由”
> 更多书评 45篇
论坛 · · · · · ·
请问大家在阅读到作者写《哥德堡变奏曲》结构分析... | 来自川島大鳥 | 2024-07-18 00:26:03 | |
怎么才能了解一个人呢 | 来自one day | 2 回应 | 2023-08-30 15:55: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0)暂无评分 25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1)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What I have done. (张一一)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念念不忘的好书 (schelotto)
- 购书单-音乐 (EDisonZa YC)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36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复调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Nebula 2023-03-20 19:54:35 北京
是特意看完才来推荐的。之前看了介绍,其实害怕这本书会比较悲伤,有点不太敢看,翻开才觉得是多虑了。这本书是关于同死亡的和解,但同样是关于生命,母亲的生命历程,作者的生命历程,乃至巴赫的生命历程与哥德堡变奏曲的生命历程,在这本书中交织为精妙的复调。让你思考如何才不算虚度,才能为自己的生命做些什么。另外,翻译好,特别好!
4 有用 飞蟹 2024-01-31 20:17:48 上海
外婆走了以后,一直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小时候,外婆给我买了一架钢琴,一直弹到高三开学。当时借着要高考当作借口,没再去上课。大学考去了外地,也一直把没有琴作为借口,再也没有系统地练习钢琴了。可偶尔班会活动,迎新晚会什么的又会去弹一弹,还特地选修了大学里音乐学院的钢琴课,为了办张琴房的卡片。……作者的文字看着好亲切,偶尔也会让我联想到我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母亲虽然管教我练琴很严厉,但生活上又把我照顾得很... 外婆走了以后,一直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小时候,外婆给我买了一架钢琴,一直弹到高三开学。当时借着要高考当作借口,没再去上课。大学考去了外地,也一直把没有琴作为借口,再也没有系统地练习钢琴了。可偶尔班会活动,迎新晚会什么的又会去弹一弹,还特地选修了大学里音乐学院的钢琴课,为了办张琴房的卡片。……作者的文字看着好亲切,偶尔也会让我联想到我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母亲虽然管教我练琴很严厉,但生活上又把我照顾得很好。外婆走了以后,钢琴对我的意义好像又不太一样了,毕竟我的钢琴是外婆给我买的,也是因为外婆我才开始弹钢琴的……也是因为外婆我第一次意识到人原来是会死的……我想我会买这本书,多少也是希望能获得一些安慰吧……真的很想外婆 (展开)
4 有用 一口猫饭 2024-02-17 02:36:13 重庆
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14 有用 ♬ CaR 2023-07-24 08:38:48 北京
谢谢作者,隔空治愈我的伤痛。读这本书的时候听了书中提到的演奏家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作为一个再初级不过的古典乐爱好者,似乎第一次在听巴赫的过程中,感受到悲伤,感受到茫然,感受到变化,也感受到安慰,这是作者用他的文字做到的。
16 有用 co 2024-02-04 17:09:41 上海
太啰嗦了 行文间有表演性 母亲和巴赫之间完全脱节 也不觉得说巴赫说出来什么新东西 一看作者性别为男 emmm 他不仅不想了解自己的母亲 甚至还把她的去世当成表演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