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读·文艺家 / 未读
副标题: 巴赫与生命之恸
原作名: Counterpoint: A Memoir of Bach and Mourning
译者: 王知夏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320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665270
内容简介 · · · · · ·
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书。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而在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
充满诗意,令人难忘。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复调》是一本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设定的标准:每本 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
——NPR新闻书评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书。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而在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
充满诗意,令人难忘。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复调》是一本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设定的标准:每本 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
——NPR新闻书评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 提姆•佩吉(Tim Page)
——————
内容简介: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
练习《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
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诚意力作 一次沉痛而坦诚的人生回望 资深古典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肯尼科特以惊人的坦诚、优美的文笔献上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作为子女,他从未真正了解母亲,作为爱乐之人,他从未真正掌握巴赫。而关于生命至恸,最终在巴赫的伟大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中得到某种解答。
★人生与音乐往复交织,一曲以文字写就的优雅复调 书中关于音乐的思考与关于人生的回忆交替闪现,而作者对音乐与人生本质的思考贯穿其间,形成了这部有如复调般彼此呼应又关联的文学乐章。
★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 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等一致好评 柯克斯书评将其评为2020年最佳非虚构作品,称这是“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而美国资深音乐作家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也不吝好评,充分肯定了书中的诗意与深度。
复调的创作者
· · · · · ·
-
王知夏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菲利普·肯尼科特(Philip Kennicott)
艺术评论家,古典音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肯尼科特198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学位。1999 年加入《华盛顿邮报》,现任首席艺术与建筑评论家。2000年和2012年,他曾两次入围普利策奖决选,2013年获普利策奖批评类奖项。肯尼科特还曾任《底特律新闻》和《圣路易斯邮报》的首席古典音乐评论家,并为《留声机》《歌剧新闻》等刊物撰写关于古典乐的文章。
喜欢读"复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复调"的人也喜欢 · · · · · ·
- 乐之边园:格伦•古尔德文集 9.5
- 未作回答的问题 9.4
- 谜 9.5
- 亲爱的邦尼,亲爱的沃洛佳 8.4
- 浪漫一代 9.3
-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 8.0
-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 8.8
- 音乐的阐释 8.9
- 余下只有噪音 8.8
- 舒伯特的《冬之旅》 8.2
复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书评|“我想不出哪怕一个拒绝巴赫的理由”
> 更多书评 45篇
论坛 · · · · · ·
请问大家在阅读到作者写《哥德堡变奏曲》结构分析... | 来自川島大鳥 | 2024-07-18 00:26:03 | |
怎么才能了解一个人呢 | 来自one day | 2 回应 | 2023-08-30 15:55: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0)暂无评分 23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1)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What I have done. (张一一)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念念不忘的好书 (schelotto)
- 购书单-音乐 (EDisonZa YC)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13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复调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甜圈 2024-07-11 09:10:06 广东
了解一个人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段赋格。
2 有用 十二月喵 2024-03-02 06:36:25 爱尔兰
A whole spectrum of emotions experienced through Bach. 在失去至亲的断裂中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重新理解与母亲焦灼对抗关系的来源,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母亲和巴赫建立起了同频的关联。
1 有用 Miracleaki 2024-02-04 07:42:24 广东
或许在未来我又会重新把这本书找回来读,毕竟人类的悲伤如此相通。
11 有用 爱女永生🍰 2024-03-09 23:40:24 北京
借用昆德拉的话,我们想得到星辰的无限,但是母亲身上所具有的无限,我们却全然不顾。
3 有用 霍秋庭 2024-06-18 21:10:57 浙江
在所有艺术形式里,古典音乐是我最无法理解的一种,但在这本书中,抽象的音符和抽象的文字结合成了一种可以被感知的东西。阅读过程中一直在循环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两个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也许跟我迟钝的音乐感知力有关,钢琴弹奏丝毫没有打乱我的阅读思维,文字像水一样流过大脑,伴随着无穷变幻的乐声——又是复调。肯尼科特的写作细节丰富,情感真诚,却不会让人觉得沉溺于感性,间隔穿插的乐理分析增强了文字的... 在所有艺术形式里,古典音乐是我最无法理解的一种,但在这本书中,抽象的音符和抽象的文字结合成了一种可以被感知的东西。阅读过程中一直在循环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两个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也许跟我迟钝的音乐感知力有关,钢琴弹奏丝毫没有打乱我的阅读思维,文字像水一样流过大脑,伴随着无穷变幻的乐声——又是复调。肯尼科特的写作细节丰富,情感真诚,却不会让人觉得沉溺于感性,间隔穿插的乐理分析增强了文字的冷静和智性气息,当他说“悲悯”这个词的时候让人信服。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点非虚构的魅力,可能和译者风格也有关系,赞美翻译王知夏。 (展开)
0 有用 Eureka 2024-11-05 17:00:57 四川
全书透露出作者浓浓的焦虑和恐惧,小时候被母亲掌控的焦虑、在公众面前独奏的恐惧、害怕自己一生都一事无成的恐惧,这些片段被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学习和解析串联起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最后,作者从巴赫的音乐中学到的是“直面一种情感的妥协”。 但这书读起来让人烦躁(啰嗦的行文风格是原因之一),最后的妥协看起来也像一种无奈之举,通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焦虑和恐惧让人觉得作者仍未和他的母亲、和他自己和解,只是在... 全书透露出作者浓浓的焦虑和恐惧,小时候被母亲掌控的焦虑、在公众面前独奏的恐惧、害怕自己一生都一事无成的恐惧,这些片段被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学习和解析串联起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最后,作者从巴赫的音乐中学到的是“直面一种情感的妥协”。 但这书读起来让人烦躁(啰嗦的行文风格是原因之一),最后的妥协看起来也像一种无奈之举,通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焦虑和恐惧让人觉得作者仍未和他的母亲、和他自己和解,只是在嘴硬而已。 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从一开始就憋着一口气,到最后也并没有释怀,而且把这口气吞下去了。 (展开)
0 有用 优游卒岁 2024-11-03 18:53:19 重庆
在微信读书上看到此书,前些日子看国内外均炒得很热,就点开读了。因无会员,只能采用借阅方式,七天必须读完。因此停下其他书,专心阅读此书。书篇幅不短,但我读得亦快,读时有所得,亦颇有些失望。作者是乐评家,试图以练习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来安慰自己丧母之恸。他在书中企图将两者结合成一体,实则仍是被强行拉到一起的两张皮。关于作者对自己母亲既恨又爱的回忆,就如流水账。事实太少,感悟的东西过多,太絮叨了。且作者... 在微信读书上看到此书,前些日子看国内外均炒得很热,就点开读了。因无会员,只能采用借阅方式,七天必须读完。因此停下其他书,专心阅读此书。书篇幅不短,但我读得亦快,读时有所得,亦颇有些失望。作者是乐评家,试图以练习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来安慰自己丧母之恸。他在书中企图将两者结合成一体,实则仍是被强行拉到一起的两张皮。关于作者对自己母亲既恨又爱的回忆,就如流水账。事实太少,感悟的东西过多,太絮叨了。且作者或有表演性人格,从文字叙述中,感觉他是在做表演。此部分我是匆匆浏览而过。而关于巴赫音乐尤其是对哥德堡分析部分,我则比较重视。毕竟作者算是专业人士,从小习钢琴,自有其过人处。但有些结论下得太过武断,我很难认同。 (展开)
0 有用 彩铅马克想回家 2024-11-03 15:03:50 广东
人的精神和情感寄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籍,可以是运动,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山川湖海,唯独不可以是人。
0 有用 CAMELLIA 2024-11-01 15:37:29 广东
虽然不太懂古典音乐,不太懂巴赫,但本书平静的哀恸、简洁的文字,以及双线叙事,深深打动了我。有时不太愿意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虚空(?),以及死亡留下的长久的印记,但身边的老人逐一离去,而自己也已步入中年,即将直面至亲生命的最后阶段……
0 有用 狐狸吃萝卜🐇 2024-10-31 16:20:20 北京
三部赋格曲之间的时间追逐(fugue):母亲离世的当下重拾《哥德堡变奏曲》,与母亲的相处往事与音乐记忆,巴赫其人其曲。最精彩的在于作者的音乐评论,琐事与练琴的感性有表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