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读·文艺家 / 未读
副标题: 巴赫与生命之恸
原作名: Counterpoint: A Memoir of Bach and Mourning
译者: 王知夏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320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665270
内容简介 · · · · · ·
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书。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而在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
充满诗意,令人难忘。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复调》是一本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设定的标准:每本 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
——NPR新闻书评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书。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而在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
充满诗意,令人难忘。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复调》是一本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设定的标准:每本 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
——NPR新闻书评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 提姆•佩吉(Tim Page)
——————
内容简介: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
练习《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
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诚意力作 一次沉痛而坦诚的人生回望 资深古典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肯尼科特以惊人的坦诚、优美的文笔献上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作为子女,他从未真正了解母亲,作为爱乐之人,他从未真正掌握巴赫。而关于生命至恸,最终在巴赫的伟大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中得到某种解答。
★人生与音乐往复交织,一曲以文字写就的优雅复调 书中关于音乐的思考与关于人生的回忆交替闪现,而作者对音乐与人生本质的思考贯穿其间,形成了这部有如复调般彼此呼应又关联的文学乐章。
★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 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等一致好评 柯克斯书评将其评为2020年最佳非虚构作品,称这是“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而美国资深音乐作家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也不吝好评,充分肯定了书中的诗意与深度。
复调的创作者
· · · · · ·
-
王知夏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菲利普·肯尼科特(Philip Kennicott)
艺术评论家,古典音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肯尼科特198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学位。1999 年加入《华盛顿邮报》,现任首席艺术与建筑评论家。2000年和2012年,他曾两次入围普利策奖决选,2013年获普利策奖批评类奖项。肯尼科特还曾任《底特律新闻》和《圣路易斯邮报》的首席古典音乐评论家,并为《留声机》《歌剧新闻》等刊物撰写关于古典乐的文章。
喜欢读"复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复调"的人也喜欢 · · · · · ·
复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书评|“我想不出哪怕一个拒绝巴赫的理由”
>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请问大家在阅读到作者写《哥德堡变奏曲》结构分析... | 来自川島大鳥 | 2024-07-18 00:26:03 | |
怎么才能了解一个人呢 | 来自one day | 2 回应 | 2023-08-30 15:55: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0)暂无评分 24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1)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What I have done. (张一一)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念念不忘的好书 (schelotto)
- 购书单-音乐 (EDisonZa YC)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29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复调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ada 2024-07-13 23:41:39 北京
尽管一字一句都很美,但愿再也不用翻开这本书。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和母亲的死亡互相缠绕,最终的问题指向如何与悲伤共存,音乐又在此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想起自己今年也因为童年亲近之人的去世而重新拿起乐器翻开乐谱,也可能是出于对自身存在的恐惧,试图从音乐中寻找某些形而上的超越生死的神性。但这种幻想最终在文字中也破灭了,音乐只可能作为一种麻痹或是现实往精神世界的逃逸,死亡和哀悼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抵挡,我们渺小又... 尽管一字一句都很美,但愿再也不用翻开这本书。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和母亲的死亡互相缠绕,最终的问题指向如何与悲伤共存,音乐又在此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想起自己今年也因为童年亲近之人的去世而重新拿起乐器翻开乐谱,也可能是出于对自身存在的恐惧,试图从音乐中寻找某些形而上的超越生死的神性。但这种幻想最终在文字中也破灭了,音乐只可能作为一种麻痹或是现实往精神世界的逃逸,死亡和哀悼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抵挡,我们渺小又短暂的生命只是永恒中的一条窄缝。但是还好缝隙中有音乐在。/晚上又听了几遍古尔德81版本的25号G小调,美得极端又疯狂,哀伤得恐怖。 (展开)
2 有用 邓安庆 2024-07-11 17:10:25 西班牙
在旅途中看完了,真是太好了。我不懂古典乐,也不懂巴赫,没关系,作者一样能为我们呈现音乐对于他的意义,细致入微地呈现了他在练习《哥德堡变奏曲》时的所思所想。全书最动人的还是他追溯与母亲的复杂情感,音乐在其中起到了联结的作用。整本书写得优雅深刻,余味绵长。
3 有用 霍秋庭 2024-06-18 21:10:57 浙江
在所有艺术形式里,古典音乐是我最无法理解的一种,但在这本书中,抽象的音符和抽象的文字结合成了一种可以被感知的东西。阅读过程中一直在循环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两个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也许跟我迟钝的音乐感知力有关,钢琴弹奏丝毫没有打乱我的阅读思维,文字像水一样流过大脑,伴随着无穷变幻的乐声——又是复调。肯尼科特的写作细节丰富,情感真诚,却不会让人觉得沉溺于感性,间隔穿插的乐理分析增强了文字的... 在所有艺术形式里,古典音乐是我最无法理解的一种,但在这本书中,抽象的音符和抽象的文字结合成了一种可以被感知的东西。阅读过程中一直在循环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两个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也许跟我迟钝的音乐感知力有关,钢琴弹奏丝毫没有打乱我的阅读思维,文字像水一样流过大脑,伴随着无穷变幻的乐声——又是复调。肯尼科特的写作细节丰富,情感真诚,却不会让人觉得沉溺于感性,间隔穿插的乐理分析增强了文字的冷静和智性气息,当他说“悲悯”这个词的时候让人信服。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点非虚构的魅力,可能和译者风格也有关系,赞美翻译王知夏。 (展开)
2 有用 鹿屿声声 2024-05-20 04:44:44 英国
“那个完全敞开的赤裸时刻,倒是有一件事能给人一点小小的安慰:意识到自身可悲的渺小。当我聆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跟随这趟西方艺术中最伟大的情感旅行之一走到终点,然后在咏叹调渐渐淡出之际,这种感觉就会出现。巴赫让我们直面一种情感的妥协,这种妥协超越了快乐或治愈,凌驾于任何能用语言捕捉的事物之上,也存在于一切寻常的时间观念之外。它早在我们所有人降生以前就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在我们逝去之后还将继续存在,... “那个完全敞开的赤裸时刻,倒是有一件事能给人一点小小的安慰:意识到自身可悲的渺小。当我聆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跟随这趟西方艺术中最伟大的情感旅行之一走到终点,然后在咏叹调渐渐淡出之际,这种感觉就会出现。巴赫让我们直面一种情感的妥协,这种妥协超越了快乐或治愈,凌驾于任何能用语言捕捉的事物之上,也存在于一切寻常的时间观念之外。它早在我们所有人降生以前就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在我们逝去之后还将继续存在,并且丝毫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它精彩地穷尽一切,美得毫无破绽,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它,那么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你该去听一听。” (展开)
16 有用 co 2024-02-04 17:09:41 上海
太啰嗦了 行文间有表演性 母亲和巴赫之间完全脱节 也不觉得说巴赫说出来什么新东西 一看作者性别为男 emmm 他不仅不想了解自己的母亲 甚至还把她的去世当成表演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