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重屏的创作者
· · · · · ·
-
巫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展览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4)和《“美”的协商》(2005)等,并编撰有关专著。所培养的学生现在美国各知名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旦我们把《韩熙载夜宴图》看做一副手卷,我们会发现,这幅画是一幅独具特色的手卷结构的顶峰之作,在不断移动的画面上不时出现明确的次级边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1页 -
题跋与绘画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一方面,题跋是对画面的回应,从而承认了画作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题跋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画作的内容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从而把自身凌驾于画作之上。对此后的中国绘画传统来说,这一悖论极富代表性,也至关重要。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观赏者有权在一幅画上对“内部文本之圈”添砖加瓦,并因此而能够主动地去改变画作所呈现出来的景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突破文本之圈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重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重屏"的人也喜欢 · · · · · ·
重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叙述传统中国绘画的可能性

《重屏》多角度(附带书中所引画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重屏》这本书角度很好,但是篇幅有些冗长。本来可以写成一篇论文,结果弄成一本书。前几章还算有中心主题,后年两章开始飘,引用的图画、内容太多,很多说到“屏风”主题以外,略显废话并且走题。知识可以渊博,但是表达要围绕中心,不然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作者切入点是中国... (展开)
如果名画会说话:揭秘中国屏风背后“隐秘的角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拿到一本沉甸甸的中国艺术史或理论专著,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许很难硬着头皮啃下去。因此,像我这样纯凭兴趣而非专业的读者,如果想要涉猎“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这个宏大命题,一个新颖有趣的切入点是尤为重要的。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便是一部非常适合的入门读物。 01 “屏... (展开)> 更多书评 3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9.2分 1359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8.8分 10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8.8分 91人读过
-
Reaktion Books (1996)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嗯呐嗯呐)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海外中国艺术史名家作品 (纪恩同学)
- 趣味要这样炼成。 (費斯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重屏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Cloozyyy 2012-11-19 22:50:15
让我有了新的想法,着迷中国画
12 有用 隐二 2010-06-22 21:59:29
关于《夜宴图》的小心思,差点被巫鸿说尽了
48 有用 安提戈涅 2017-06-16 10:19:14
独到的切入视角以及细腻精湛的图像解读功夫,才知我从前“读图”,只是粗糙的“看过”而已。以屏风的边框为界定的边界,阐释出幻境、镜像、文人癖好以及大众文化的规律等等丰富的意涵。屏风画作之独特,正在于它是某种“元绘画”观念的体现,它既指向外部、又自我指涉,在清晰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厘清着观者、画者以及被画者的身份谜思。最后论及乾隆十二美人图的部分略牵强,论点基本已经和屏风的“形式”无关了,单纯的讨论画作... 独到的切入视角以及细腻精湛的图像解读功夫,才知我从前“读图”,只是粗糙的“看过”而已。以屏风的边框为界定的边界,阐释出幻境、镜像、文人癖好以及大众文化的规律等等丰富的意涵。屏风画作之独特,正在于它是某种“元绘画”观念的体现,它既指向外部、又自我指涉,在清晰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厘清着观者、画者以及被画者的身份谜思。最后论及乾隆十二美人图的部分略牵强,论点基本已经和屏风的“形式”无关了,单纯的讨论画作内容折射的意识形态而已。启发最大处在于,注意考察一种介质中的他者介质:画中画、剧中剧、小说中的小说以及小说中的戏剧,看这两种异质媒介如何在统一范畴内对抗与对话、互相拆解与互相增益。 (展开)
2 有用 把噗 2015-11-14 19:07:16
呜比高居翰更赞
2 有用 豆瓣用户 2020-04-03 21:10:39
巫鸿通过一种观看方式对艺术品进行创造性阐释,使艺术学直逼诗学。他所论及的绘画和他的理论一样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像俄罗斯套娃和蕾丝衬裙一样复杂精致。首先屏风具有三维物质性和二维媒介性;而作为画中的屏风图像又二次叠套了这两种特性。其中物质性决定了屏风在绘画中塑造空间进深和分隔时空单元的作用;而其媒介性又制造了画中之画的奇观。这种画中画在人物画中又有两种作用,承载画主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或隐喻画主的精神... 巫鸿通过一种观看方式对艺术品进行创造性阐释,使艺术学直逼诗学。他所论及的绘画和他的理论一样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像俄罗斯套娃和蕾丝衬裙一样复杂精致。首先屏风具有三维物质性和二维媒介性;而作为画中的屏风图像又二次叠套了这两种特性。其中物质性决定了屏风在绘画中塑造空间进深和分隔时空单元的作用;而其媒介性又制造了画中之画的奇观。这种画中画在人物画中又有两种作用,承载画主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或隐喻画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这两种作用一个通过视觉一个通过诗学为绘画编织了一层精巧的语言结构网络。更是在最后提出了综合以上所有功能的元绘画概念。他还以屏风话题引申出凝视关系与权力结构的相互塑造、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循环抵消的传播学怪圈、文人和皇帝二元身份的矛盾认知等有启发性的问题。边读边呼其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