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珍藏版)
出版年: 2009-9-1
页数: 232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华章管理大师经典之德鲁克系列
ISBN: 9787111280651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珍藏版)
出版年: 2009-9-1
页数: 232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华章管理大师经典之德鲁克系列
ISBN: 9787111280651
内容简介 · · · · ·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珍藏版),ISBN:9787111280651,作者:(美)德鲁克 著,蔡文燕 译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
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著作,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目录 · · · · · ·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译者序
序言 引言企业家经济
第一部分 创新实践
第1章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第2章 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第4章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第5章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第6章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第7章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第8章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第9章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第10章 聪明的创意
第11章 创新的原则
第二部分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第12章 企业家管理
第13章 企业家企业
第14章 服务机构的企业家精神
第15章 新企业
第三部分 企业家战略
第16章 “孤注一掷”
第17章 “攻其软肋”
第18章 生态利基
第19章 改变价值和特征
结论 企业家社会
推荐阅读书籍
· · · · · · (收起)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译者序
序言 引言企业家经济
第一部分 创新实践
第1章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第2章 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第4章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第5章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第6章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第7章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第8章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第9章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第10章 聪明的创意
第11章 创新的原则
第二部分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第12章 企业家管理
第13章 企业家企业
第14章 服务机构的企业家精神
第15章 新企业
第三部分 企业家战略
第16章 “孤注一掷”
第17章 “攻其软肋”
第18章 生态利基
第19章 改变价值和特征
结论 企业家社会
推荐阅读书籍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被处决,原因就是他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预测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将会导致农场生产量大幅下降。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完全正确。“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每50年为一个周期)理论是根据科技内在动力理论提出来的。康德拉季耶夫断言,每隔50年,科技发展的曲线将达到顶峰。在一个周期的前20年里,最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几种高成长产业似乎表现得异常出色,但是,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空前巨额利润,其实只不过是对已经停止成长的产业所不再需要的资本加以回笼而已。这种高利润的情况从来不会持续20年以上,随之而来的就是突发的经济危机,通常会经由某种恐慌发出预兆,接下来就是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现象,在这段时期里,刚出现的新科技还无法产生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也无法促使经济再度增长,而且没有人能够扭转这种局势,政府尤其对此无能为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企业家经济 -
事实上,高科技并不属于“企业家的管理”这类“新技术”的一部分。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家至今还主要以19世纪的管理模式运行。他们仍然信奉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名言:“如果你发明了一个更好的捕鼠器,那全世界的人将会把你的门槛踏破。”可是,他未曾想过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捕鼠器才是“更好的”捕鼠器?而且,这种更好的捕鼠器要给谁使用? 当然,高科技公司中也有许多特例,就是那些了解如何管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高科技公司。在19世纪也有类似的例外情况:德国人维尔纳·西门子(Werner Siemens)创立了一家迄今为止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另外,美国人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不仅是位伟大的发明家,同时也是位成功的企业创建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两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一家是运输行业的旗舰企业,另一家则是电气设备业的主力军。 但是,对于“高科技”创业家而言,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似乎是他们的典型代表。爱迪生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他将发明转换为一门学科,我们如今称之为“研究”。然而,他真正的野心是创办一个企业,最终成为一名企业大亨。但是,他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的企业根本一窍不通。结果,为了保全每一个企业,他自己不得不含恨下台。如今,仍然有许多(很可能是大多数)高科技公司,是以爱迪生的方式来管理企业的。更准确地说,就是这些公司管理不善。 这解释了高科技产业遵循着大起大落传统模式的原因。这种模式一开始的时候闪耀夺目,继而快速扩张,然后便是突然陨落。在5年之内,经历了“从赤贫到巨富,然后又从巨富跌为赤贫”的过程。大多数硅谷公司,以及许多新兴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仍然只是发明家而非创新家,是投机家而非创业家。恐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迄今为止,高科技产业与康德拉季耶夫理论如此吻合,并且无法产生足够的就业机会来重振整个经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企业家经济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华章管理大师经典之德鲁克系列(共26册),
这套丛书还有
《管理前沿》《管理的实践》《功能社会》《21世纪的管理挑战》《人与绩效》
等
。
喜欢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人也喜欢 · · · · ·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0 条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书中德鲁克对“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质疑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前苏联经济学家,提出了“长波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会经历50-60年的盛衰长期波动。从工业革命来看,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看起来正确。而德鲁克认为这一理论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美国经济演变,美国当时大部分的人... (展开)
《创新与创业精神》读书报告
这本书的分为三个部分:创新实践、创业精神的实践、创业型策略。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通过对政策与决策、机遇与风险以及机构与策略等进行分析,以大量现实中的企业实例讨论了什么是创新与创业精神,这些创新策略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问题。 在作者的观点中,创新并非只是发明,是...
(展开)
> 更多书评 7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8.9分 1305人读过
-
HarperBusiness (2006)7.9分 22人读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8.8分 203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8.7分 24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梁小民<<读经济学书>>的推荐(61)(2010.12.14) (絮佩维埃尔)
- 37°暖书单(一) (37°暖)
- 华章·德鲁克管理经典丛书 (经管好书)
- 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悦读组合 (萧秋水)
- 【创业与商业管理】 (叶飞Phoenix)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吴慈仁 2012-06-09 13:48:49
不太适应当下的中国
9 有用 思考的猫 2012-08-03 07:35:57
印象深刻的是“创新的七个来源”的阐释,其中印象最深的又是德鲁克认为其中最靠谱的来源其实是“意外之事”。
0 有用 山伯伯pan 2022-03-09 01:02:16
在看这本书时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几乎完全是打鸡血,就跟这本书里提及的特征一模一样,甚至于自己怀疑这本书是以我为模板而写的,当时的自己惊讶于自己的这种延迟满足感与韧性。时间飞逝,我从那个状态中抽离了出来,回头来看,想起看这本书时的情景,依然感触不已。
0 有用 Sunny Ivy 2012-03-19 23:45:41
我竟然把这样一本书看完了,感觉很多东西都不太明白,只能说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企业家们或者想创业的人们是应该看看的。
0 有用 穗华 2021-04-05 22:38:18
经典依然是经典,对于创新的定义及成功要素,放到今天依然适用。创新的来源,4种体系内: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基于程序需要,以及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3种体系外:人口重心的迁移,认知及情绪的变化(价值观的转变),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融合。如果说企业的目的是为顾客持续创造价值,营销是为了发现和找到顾客,那么创新是最有效的价值创造工具。在这个维度上,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