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下来。他在那里住了两年,并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向世人揭示了他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
《瓦尔登湖》适合于女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
瓦尔登湖的创作者
· · · · · ·
-
亨利·戴维·梭罗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Thoreau,1817~1862年),19世纪美国三大作家之一,著名的自然主义者。1817年,梭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家小铅笔厂的主人,家境贫困。十六岁时,在当老师的姐姐资助下,梭罗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四年后遇到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从此深受其思想影响,倡导亲近自然,回归本真。
俊罗在世时并未引起世人关注,死后却凭借作品《瓦尔登湖》蜚声世界文坛。该作品讲述了他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一间自建小木屋里隐居两年,自给自足,悠然地读书、思考、写作的生活经历,是当代美国人最为推崇的散文经典。
该书以清新、生动、细致的笔触捕绘了四季的变迁以及种种最朴素的自然事件和景观,通过将作者自己在瓦尔登湖简单、宁静、清寂的生活与普通人追名逐利、行色匆匆的无奈相比较,从而...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Thoreau,1817~1862年),19世纪美国三大作家之一,著名的自然主义者。1817年,梭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家小铅笔厂的主人,家境贫困。十六岁时,在当老师的姐姐资助下,梭罗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四年后遇到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从此深受其思想影响,倡导亲近自然,回归本真。
俊罗在世时并未引起世人关注,死后却凭借作品《瓦尔登湖》蜚声世界文坛。该作品讲述了他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一间自建小木屋里隐居两年,自给自足,悠然地读书、思考、写作的生活经历,是当代美国人最为推崇的散文经典。
该书以清新、生动、细致的笔触捕绘了四季的变迁以及种种最朴素的自然事件和景观,通过将作者自己在瓦尔登湖简单、宁静、清寂的生活与普通人追名逐利、行色匆匆的无奈相比较,从而呈现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新型生活方式。《瓦尔登湖》使后人从此相信,人类与自然原本是一个完美融合的“万物之网”,“文明高于自然、都市生活优于田园生活、社会胜于个人”的通行的思维未必可靠。
1862年5月6日,梭罗因患肺结核去世,年仅45岁。
梭罗于1960年入选美国伟人名人堂。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人若是活得诚恳,那他一定是活在遥远的地方了。 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像果实上的霜粉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存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 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真正应该敬重的东西,只是那些受人尊敬的东西。 文明人和野蛮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有人给文明人的生活设计了一套制度,无疑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这套制度为了保存种族的生活,能使种族的生活更臻完美,却大大地牺牲了个人的生活。 查普曼:这虚伪的人类社会,为了人间的宏伟,至上的欢乐稀薄得像空气 文明制造了皇宫,但要制造贵族和国王却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狱吏不把牢狱的门打开,——为什么审判官不把他手上的案件撤销,——为什么布道的人不叫会众离去;这是因为这些人不服从上帝给他们的暗示,也因为他们不愿接受上帝自由地赐给一切人的大赦。 在一个智慧者的印象中,宇宙万物是普遍无知的。毒药反而不一定是毒的,受伤反而不一定是致命的。恻隐之心是一个很不可靠的基础。它是稍纵即逝的。它的诉诸同情的方法不能一成不变。 然而我有时经历到,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 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慢的人也一样。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 间而还有五官的话,便不可能有很阴郁的忧虑。 相聚的时间之短促,来不及使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我 们在每日三餐的时间里相见,大家重新尝尝我们这种陈腐乳酪的味道。我们都必须同意 若干条规则,那就是所谓的礼节和礼貌,使得这种经常的聚首能相安无事,避免公开争吵,以至 面红耳赤。我们相会于邮局,于社交场所,每晚在炉火边;我们生活得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因此我想,彼此已缺乏敬意了。 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 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
常有人对我说:“我想你住在那里一定很寂寞,总想着和其他的人接触一下吧,尤其是在下雪下雨的日子和夜晚。”这个问题诱使我想作这样一番解释——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在宇宙中也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而别的星球,我们用天文仪器还不能测其大小,你想象一下它上面两个相隔最远的居民间的距离又是多远呢?我怎么会感到寂寞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之中吗?在我看来,你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最无关紧要的问题。人和人群要被怎样的空间分开才会感到寂寞呢?我已经找到了,人腿再努力也只能让人们走在一起,却无法使他们的心彼此靠近。 ……. 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觉得独处时对健康有益的。有了同伴,哪怕是最好的同伴,不久也会让人心生厌烦,变得很糟糕。我喜欢独处。我没有遇见过比孤独更好的伙伴了。当我们到国外,跻身于人群当中时,也许会比一个人呆在室内更感到孤独。一个人在思想或正在工作时总是孤独的,让他该怎样就怎样吧。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有几英里远来计算他是不是孤独。真正勤奋的学生,如果在剑桥学院最拥挤的蜂房里,只会感觉孤独的像沙漠上的一个伊斯兰教托钵僧一样。农夫可以一整天都在呆在田地上,或者在森林中工作、耕地或伐木,却不觉得寂寞,因为他有活儿干。可是当晚上回到家里,他却不能独自坐在房间里思考问题,而必须到能“看见人群”的地方消遣一下,按他的理解,这样做是为了补偿他一天的寂寞,一次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学生们可以一天到晚地呆在教室里而不觉得无聊和“郁闷”。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就像他在森林中采伐,像农夫在田地里或是在森林里劳作一样,过后学生也会去消遣,也需要进行社交,尽管那种形式可能更简练一些。 社交往往是很廉价的,我们相聚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以至于来不及让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一日三餐的时间里见面。大家重新相互品尝我们这些陈腐乳酪的味道。我们必须一致同意若干礼节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瓦尔登湖"的人也喜欢 · · · · · ·
瓦尔登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75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4分 168275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8.9分 582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8.5分 11712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20)8.3分 783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金币,我的棉被,我的月亮,我的向日葵(藏书) (万火归一)
- 已购书单 (飞鱼町)
- 译文集-历史、随笔、传记等 (桔子荔枝)
- 我的小书窝 (离离原上九方草)
- 书房的书 (10deg)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瓦尔登湖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zhiwu2005 2012-08-23 22:40:56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真的频率对不上~看得很辛苦~
0 有用 多喝热水 2011-02-13 19:11:53
我怕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觉得从来没有活过。
0 有用 Moon 2011-10-25 22:07:27
为了让自己清醒得存在过,活过。的确是经典,对我,不是新的视角,只是延伸。
0 有用 Blacksheep 2015-02-17 22:25:41
这本的翻译真是呵呵
0 有用 离离原上九方草 2012-10-16 15:20:20
希望自己能活得像大自然般从容不迫,寂静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