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與解析方法。而這種基礎與方法就是寫哲學史的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寫出來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學史」。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泰斗勞思光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透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千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您的眼前。本冊主要介紹古代中國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學說。其中每一章節,皆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四版)的创作者
· · · · · ·
-
劳思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劳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湖南省长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后旅居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退休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逸夫书院高级导师。他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道德哲学于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完成《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
劳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湖南省长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后旅居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退休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逸夫书院高级导师。他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道德哲学于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完成《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就哲学功能分判为认知性与引导性两型。所谓认知性,是指其哲学功能主要摆在建立知识之上;所谓引导性,则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转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领域,后者则偏重意志领域。东西哲学的歧异,就在这德智对别的架构下安顿。他认为儒学视文化与人生为一不断实现价值的历程,实现价值的可能性条件为人有自觉心,自觉心的能力表现在能自主地作价值判断和要求实现价值之上。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系统是建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之上的。这样的价值主体,一面以最高自由为设准,一面则展现在能作价值判断之能力和实现价值之意志上,所以工夫就落在呈现及扩充是非之心和贯彻判断之实践意志之上。此一哲学观念实化于文化生活中,即成为“重德文化精神”。综合而言,他的哲学立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的究心上,从而推绎出整个道德文化哲学体系。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他从单一主体与并立主体的架构,展现东方重德与西方重智文化的本质及限制,以期“上下通达”之文化精神。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古中国最重要之民族,可分为三支;每一支中又有许多小族,故可称之为“集团”。此三者分别为“华夏”“东夷”及“苗蛮”。 华夏民族之活动地区,始自西北(今陕甘一带),而逐渐向今河南及山西境拓展;东夷民族之活动地区主要在渤海沿岸,今山东地区,扩及于淮水沿岸。至于江汉及其南方,则为苗蛮民族之地区。 华夏民族就其发源地说,可称为西方民族。此一民族在传说中以“少典”为最早,而以炎帝及黄帝为最重要之代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
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原在于展示已往的哲学思想。这些作为阐述对象的思想,既都是已存在过的,则阐述这些思想的哲学史,自然基本上是要叙述事实。可是哲学史基本上虽是要告诉人“某时代某人如何说法,如何想法”,但它与一般记述史实的工作却又有不同处。第一,哲学史不但要叙述一个个哲学家的言论及思想,而且要看各家言论思想的关系,这就涉及哲学思想的发展问题。第二,由于哲学史要叙述那些哲学家的说法与想法,它就不能不通过一番整理工作,来掌握这些说法与想法的真实内容与意向,这就涉及对各家理论的解剖。无论是统观哲学思想之发展,或解剖一个个哲学家的理论,都需要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深切解悟,对哲学理论的明确掌握。这就不是纯粹史学工作者所能做的事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四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9.0
-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9.0
-
- 士与中国文化 9.2
-
-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9.4
-
- 权势转移 9.0
-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9.0
-
- 《春秋》与“汉道” 9.0
-
- 历史的观念 8.9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四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刘述先:纪念劳思光先生


读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序言&第一章所感---对“中国哲学史”一词的粗浅理解

【第五十三頁書】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勞思光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其對於中國哲學史的梳理與闡述早就為海內外學術界所熟知,而一共三卷四冊(第三卷分成了上下冊)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則集他研究之大成。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勞思光先生提到了動筆去寫這部“大書”的緣起和当中的周折: “當我最初將第一卷付印... (展开)
中哲史研究的一大高峰

> 更多书评 1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9.4分 262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1分 44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9.1分 186人读过
-
三民書局 (2001)9.2分 8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常识书籍 (旧学新知)
- 哲学 (握手直子)
- 港台收藏書目 (格非行)
- 读瘾如滔滔江水(港台版) (binzomlee)
- 2023年阅读 (依法摸鱼大脸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四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namik_ercan 2017-01-31 18:00:50
倘若他了解到日後儒學甚至被堂而皇之地粉飾為“新儒學”,用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服務,建立“孔子學院”去和平演變外國人,以及掀起“國學熱”來維護國家社會穩定,不知道又該作何想。
4 有用 睡觉的Aho 2019-01-03 20:23:43
不加掩饰的一卷 冯芝生相对于劳思光,约略等于是新实在论相对于新康德派。冯重程朱,劳以康德为标的,以至于极推重陆王。隨著目的不同,历史与人被劃定了指向:过去的褶皱与脉络划得很明晰——回归孔孟就等于走近于阳明; 以至于明晰得有些过分,以至于读的时候,我们或许会疑惑,究竟是劳氏设计了过去的历史,还是过去设计了他的历史?
0 有用 苏芒 2012-12-20 11:48:00
真正懂行的。只读了明清。以后从头到尾认真读一次。
1 有用 sghdteiwuvncm 2017-03-17 14:08:04
作哲学的有自己的观点自然是很重要,但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写哲学史只能是各种傲慢与偏见
1 有用 Castor 2022-01-15 17:38:13
立场先行可谓毫不掩饰了,令人怀疑其论述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