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该书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该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书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本次在大陆出版,一仍其旧,全书共三卷四册,110余万字。
作者简介 · · · · · ·
劳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湖南省长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后旅居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退休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逸夫书院高级导师。他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道德哲学于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完成《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
劳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湖南省长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后旅居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退休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逸夫书院高级导师。他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道德哲学于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完成《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就哲学功能分判为认知性与引导性两型。所谓认知性,是指其哲学功能主要摆在建立知识之上;所谓引导性,则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转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领域,后者则偏重意志领域。东西哲学的歧异,就在这德智对别的架构下安顿。他认为儒学视文化与人生为一不断实现价值的历程,实现价值的可能性条件为人有自觉心,自觉心的能力表现在能自主地作价值判断和要求实现价值之上。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系统是建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之上的。这样的价值主体,一面以最高自由为设准,一面则展现在能作价值判断之能力和实现价值之意志上,所以工夫就落在呈现及扩充是非之心和贯彻判断之实践意志之上。此一哲学观念实化于文化生活中,即成为“重德文化精神”。综合而言,他的哲学立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的究心上,从而推绎出整个道德文化哲学体系。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他从单一主体与并立主体的架构,展现东方重德与西方重智文化的本质及限制,以期“上下通达”之文化精神。
目录 · · · · · ·
论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序言
壹 已往成绩之探讨
贰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叁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肆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壹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贰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叁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肆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式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壹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贰 古代中国思想之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叁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 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壹 儒学之源流问题
贰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子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壹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贰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壹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贰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叁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壹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贰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叁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及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及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后序
书目略录
中国哲学史第二卷
中国哲学史第三卷
中国哲学史第四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古中国最重要之民族,可分为三支;每一支中又有许多小族,故可称之为“集团”。此三者分别为“华夏”“东夷”及“苗蛮”。 华夏民族之活动地区,始自西北(今陕甘一带),而逐渐向今河南及山西境拓展;东夷民族之活动地区主要在渤海沿岸,今山东地区,扩及于淮水沿岸。至于江汉及其南方,则为苗蛮民族之地区。 华夏民族就其发源地说,可称为西方民族。此一民族在传说中以“少典”为最早,而以炎帝及黄帝为最重要之代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
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原在于展示已往的哲学思想。这些作为阐述对象的思想,既都是已存在过的,则阐述这些思想的哲学史,自然基本上是要叙述事实。可是哲学史基本上虽是要告诉人“某时代某人如何说法,如何想法”,但它与一般记述史实的工作却又有不同处。第一,哲学史不但要叙述一个个哲学家的言论及思想,而且要看各家言论思想的关系,这就涉及哲学思想的发展问题。第二,由于哲学史要叙述那些哲学家的说法与想法,它就不能不通过一番整理工作,来掌握这些说法与想法的真实内容与意向,这就涉及对各家理论的解剖。无论是统观哲学思想之发展,或解剖一个个哲学家的理论,都需要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深切解悟,对哲学理论的明确掌握。这就不是纯粹史学工作者所能做的事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刘述先:纪念劳思光先生

《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三章孔孟与儒学

《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三章孔孟与儒学(下,未完成)

【第五十三頁書】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勞思光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其對於中國哲學史的梳理與闡述早就為海內外學術界所熟知,而一共三卷四冊(第三卷分成了上下冊)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則集他研究之大成。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勞思光先生提到了動筆去寫這部“大書”的緣起和当中的周折: “當我最初將第一卷付印... (展开)
《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章古代中国思想
> 更多书评 17篇
-
这一章,讲述了汉朝道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个发展趋势,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形成了,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 到了汉朝肢解为3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在曲解老庄的愿意,其原因在于王夫之所说的那样:害莫大于浮浅。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第一部分,就是情意我转变成了躯体我。原本,在庄子那里,追求的是内在的超越,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到了汉朝,追求的就成了躯体的绝对自由,也...
2019-02-25 11:57:59
这一章,讲述了汉朝道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个发展趋势,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形成了,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
到了汉朝肢解为3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在曲解老庄的愿意,其原因在于王夫之所说的那样:害莫大于浮浅。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第一部分,就是情意我转变成了躯体我。原本,在庄子那里,追求的是内在的超越,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到了汉朝,追求的就成了躯体的绝对自由,也就是成仙得道。
在东汉末年,因为佛教的刺激,这一部分就演变成了道教。
第二部分,否定文化,否认德性。这原本就是老庄的内涵之一,但是到了汉朝,这种风气进一步发展,变成了反智、放荡的趋势,在魏晋时代,演变成了魏晋玄学。
第三部分,取守柔与无为融入政治,成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手段。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传记叫“老庄申韩”,就把道家与法家并为一谈。秦晖认为道家在汉初,成了法家专制的维护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韩非子的书中,君主应该虚静,也就是不显露自己的一切爱好、情绪,让臣子去表演。这是一种权术。这种指导思想,产生了不干涉民间的生产,让人们修养声息之外,在政治层面,就产生了各种阴谋、残忍的行为。比如汉初刘邦诛杀功臣的行为、其后的七国之乱等等,都层出不穷。
回应 2019-02-25 11:57:59
-
这一章,讲述了汉朝道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个发展趋势,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形成了,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 到了汉朝肢解为3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在曲解老庄的愿意,其原因在于王夫之所说的那样:害莫大于浮浅。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第一部分,就是情意我转变成了躯体我。原本,在庄子那里,追求的是内在的超越,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到了汉朝,追求的就成了躯体的绝对自由,也...
2019-02-25 11:57:59
这一章,讲述了汉朝道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个发展趋势,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形成了,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
到了汉朝肢解为3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在曲解老庄的愿意,其原因在于王夫之所说的那样:害莫大于浮浅。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第一部分,就是情意我转变成了躯体我。原本,在庄子那里,追求的是内在的超越,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到了汉朝,追求的就成了躯体的绝对自由,也就是成仙得道。
在东汉末年,因为佛教的刺激,这一部分就演变成了道教。
第二部分,否定文化,否认德性。这原本就是老庄的内涵之一,但是到了汉朝,这种风气进一步发展,变成了反智、放荡的趋势,在魏晋时代,演变成了魏晋玄学。
第三部分,取守柔与无为融入政治,成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手段。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传记叫“老庄申韩”,就把道家与法家并为一谈。秦晖认为道家在汉初,成了法家专制的维护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韩非子的书中,君主应该虚静,也就是不显露自己的一切爱好、情绪,让臣子去表演。这是一种权术。这种指导思想,产生了不干涉民间的生产,让人们修养声息之外,在政治层面,就产生了各种阴谋、残忍的行为。比如汉初刘邦诛杀功臣的行为、其后的七国之乱等等,都层出不穷。
回应 2019-02-25 11:57:59 -
かんいつ (言易而行難)
1. 孔子之基本理論 禮、儀之不同 《左傳•昭公五年》載: (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姦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2012-10-23 06:25:09
1. 孔子之基本理論 禮、儀之不同
《左傳•昭公五年》載: (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姦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於是乎知禮。) ...觀女叔齊之意,儀文種種,皆屬末節。「禮」之意義,在於能建立一安定秩序,故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等語描述之。 引自 三 .. (一)孔子學說之內容 回应 2012-10-23 06:25:09
-
这一章,讲述了汉朝道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个发展趋势,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形成了,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 到了汉朝肢解为3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在曲解老庄的愿意,其原因在于王夫之所说的那样:害莫大于浮浅。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第一部分,就是情意我转变成了躯体我。原本,在庄子那里,追求的是内在的超越,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到了汉朝,追求的就成了躯体的绝对自由,也...
2019-02-25 11:57:59
这一章,讲述了汉朝道家思想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个发展趋势,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形成了,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
到了汉朝肢解为3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在曲解老庄的愿意,其原因在于王夫之所说的那样:害莫大于浮浅。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第一部分,就是情意我转变成了躯体我。原本,在庄子那里,追求的是内在的超越,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到了汉朝,追求的就成了躯体的绝对自由,也就是成仙得道。
在东汉末年,因为佛教的刺激,这一部分就演变成了道教。
第二部分,否定文化,否认德性。这原本就是老庄的内涵之一,但是到了汉朝,这种风气进一步发展,变成了反智、放荡的趋势,在魏晋时代,演变成了魏晋玄学。
第三部分,取守柔与无为融入政治,成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手段。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传记叫“老庄申韩”,就把道家与法家并为一谈。秦晖认为道家在汉初,成了法家专制的维护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韩非子的书中,君主应该虚静,也就是不显露自己的一切爱好、情绪,让臣子去表演。这是一种权术。这种指导思想,产生了不干涉民间的生产,让人们修养声息之外,在政治层面,就产生了各种阴谋、残忍的行为。比如汉初刘邦诛杀功臣的行为、其后的七国之乱等等,都层出不穷。
回应 2019-02-25 11:57:5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9分 163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9.5分 85人读过
-
三民書局 (2001)9.0分 56人读过
-
三民書局 (2010)8.9分 1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浙江大学新生推荐书 (Oscar)
- 豆瓣9分以上小说,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图书 (我不豆谁豆)
- 许纪霖教授推荐的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不足方丈)
- ★港台引进★ (皮特4)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子哉 2012-06-03 19:35:12
劳氏康德味儿很重啊,这点同志们要注意区分啊。
1 有用 hztz 2010-06-01 00:48:29
当年的中哲知识全来自此,今天的思路也仍在其中。 不过这也挺悲哀的。不看中哲好久了。
2 有用 Hong 2008-12-06 21:53:51
大學本科年間修讀中國哲學課時的指定讀本,雖有不認同的地方,但面對勞生先這類大師級人馬,有時又不敢隨意下甚麼評論,而且只要比較過其他的中國哲學史,這本仍是不二之算,不但全備和精準,更是具個人創見和風格的中國哲學史,絕不僅是一套教材這麼簡單
2 有用 . 2016-08-11 15:56:51
和冯友兰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对着可以看看。我不太喜欢劳思光的哲学史路径
3 有用 一霎灯前醉不醒 2019-04-21 07:31:46
太死而冗余太多。大有很多没有说的,而对某些人物又说的太多。不如钱穆的中国思想史
0 有用 tetrahedron 2022-04-10 08:32:19
后两卷看得有些潦草,但是终于是读完了。
0 有用 熊赳赳 2022-03-12 13:26:48
观点极其鲜明的哲学史。佛教可以忽略。很清晰。
0 有用 柚子! 2022-03-02 18:53:52
这真的是我能读完的吗
0 有用 七只羊 2022-03-01 12:06:58
最佳的中国哲学通史,研究方法有典范意义,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拓,中哲学科才有希望。否则,转向思想史吧。
0 有用 晏清 2022-02-19 08:57:23
目前读过最好的中哲史,有明确方法论自觉,清楚中哲史的定位与限度。比充斥意识形态的某中哲史不知高到哪里。 正文中可见其有小学功底,也经过严格哲学训练,故而书中提到的文献人物考据基本是比较严谨的(不过近些年出土文献会证明部分文献的时间可以再往前推),书中理论构建及问题、缺陷的指出也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 孔孟处和佛教哲学处都很好,关于理学的部分尊王贬朱,不过是按一系说。其观点的得出有一预设:心性论高于... 目前读过最好的中哲史,有明确方法论自觉,清楚中哲史的定位与限度。比充斥意识形态的某中哲史不知高到哪里。 正文中可见其有小学功底,也经过严格哲学训练,故而书中提到的文献人物考据基本是比较严谨的(不过近些年出土文献会证明部分文献的时间可以再往前推),书中理论构建及问题、缺陷的指出也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 孔孟处和佛教哲学处都很好,关于理学的部分尊王贬朱,不过是按一系说。其观点的得出有一预设:心性论高于形上学高于宇宙论,原因在于后两者的理论问题更多,今日哲学难以接受,就这一点也给出了证明,故而全书对宇宙论相关都极为贬低,形上学部分略承认而亦言其失。这一点还是可以质疑的,包括朱子哲学处是否忽视超越主体也待商。不过读此书后对待陆王,对朱子哲学之系统的得失都要更小心地来看了,不可轻易放过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