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儒教与道教》内容简介: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儒教与道教》是马克思•韦伯即研究基督教文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的第二部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论证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与西方的新教相比较,试图去寻找中国在各种条件都好于西方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儒教与道教的创作者
· · · · · ·
-
马克斯·韦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现代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1864年韦伯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学;1889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于1891年在柏林大学开始教学生涯。尽管韦伯在社会学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但其成果却长期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直到1964年海德堡国际社会学大会的召开,他在社会学上的地位才得到学界的承认,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等。
目录 · · · · · ·
导论:各种宗教的经济观
本书文献
第1章 城市 君王 神灵
货币经济制度
城市以及行会
中国和近东地区在封建诸侯行政管理和神灵观念上的比较
皇帝的卡里斯马和大祭司地位
第2章 封建俸禄国家
世袭卡里斯马在分封制中的特征
统一国家对官僚体制的恢复
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官员
国家的徭役和赋税
官员对定额税收的承包
第3章 行政管理和农业制度
封建和财政制度
军队制度以及王安石变法
政府针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第4章 自治、法律和资本主义
最具资本主义色彩的依存关系
宗族的组织结构
村落的自治
宗族对经济关系的束缚
世袭制法律的结构
第5章 士(知识分子)阶层
中国人文主义偏重仪式、行政管理向和平主义转变
孔子和科举考试制度
儒家教育的地位
士阶层的特征以及封建学生的荣誉
成为君子的理想
官员的威严和声望
对于经济政策的态度
专制和宦官——士大夫的对手
第6章 儒教的处世之法
官僚体制以及教权统治
自然法和法律逻辑的缺乏
自然科学思维的缺乏
儒教本质
儒教的入世性特征
“礼仪”和“孝道”
经济观念和对专门人材的冷落
君子
儒教经典的价值
正教发展的历史
儒教的和平本质
第7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老子与隐士
道与神秘主义的关系
神秘主义的实际影响
对立的两级:正统与异端
道教中的长寿术
道教的教阶制
佛教在中国
巫术逐渐向系统化发展
道教伦理的来源
中国正统与异端伦理都带有传统主义的特点
中国的教派之间的迫害
太平天国起义
中国教派发展趋向
第8章 儒教与清教
理性化的标尺
儒教的伦理观
信仰与经济
“重富”与“轻商”的矛盾
· · · · · · (收起)
本书文献
第1章 城市 君王 神灵
货币经济制度
城市以及行会
中国和近东地区在封建诸侯行政管理和神灵观念上的比较
皇帝的卡里斯马和大祭司地位
第2章 封建俸禄国家
世袭卡里斯马在分封制中的特征
统一国家对官僚体制的恢复
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官员
国家的徭役和赋税
官员对定额税收的承包
第3章 行政管理和农业制度
封建和财政制度
军队制度以及王安石变法
政府针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第4章 自治、法律和资本主义
最具资本主义色彩的依存关系
宗族的组织结构
村落的自治
宗族对经济关系的束缚
世袭制法律的结构
第5章 士(知识分子)阶层
中国人文主义偏重仪式、行政管理向和平主义转变
孔子和科举考试制度
儒家教育的地位
士阶层的特征以及封建学生的荣誉
成为君子的理想
官员的威严和声望
对于经济政策的态度
专制和宦官——士大夫的对手
第6章 儒教的处世之法
官僚体制以及教权统治
自然法和法律逻辑的缺乏
自然科学思维的缺乏
儒教本质
儒教的入世性特征
“礼仪”和“孝道”
经济观念和对专门人材的冷落
君子
儒教经典的价值
正教发展的历史
儒教的和平本质
第7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老子与隐士
道与神秘主义的关系
神秘主义的实际影响
对立的两级:正统与异端
道教中的长寿术
道教的教阶制
佛教在中国
巫术逐渐向系统化发展
道教伦理的来源
中国正统与异端伦理都带有传统主义的特点
中国的教派之间的迫害
太平天国起义
中国教派发展趋向
第8章 儒教与清教
理性化的标尺
儒教的伦理观
信仰与经济
“重富”与“轻商”的矛盾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的世界图像,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 历史的步伐时快时慢,然而其深层的结构或力量却只能从一个长时期中来了解及掌握。 ... 对下一代的期望仍在中举做官,而土地更是被当做一切财富中最为可靠的一种。这种模式的“经营”,在韦伯看来,只能算“掠夺式的资本主义”,而与西方近代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恰好背道而驰。 话说回来,尽管韦伯认为中国家族伦理的强固存在,是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重大因素之一,他并没有说这样的一种组织及其伦理就不能接受资本主义——至少在技术层面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
采邑本身的世袭性格,并不(像西方后来的发展那样)具有决定性,而毋宁被认为是一种恶习。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儒教与道教"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沉思录 7.3
-
- 第一哲学沉思录·伦理学 9.0
-
-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8.0
-
- 思的经验 8.4
-
- 海德格尔自述 5.8
-
- 资本主义的未来 7.9
-
- 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 8.4
-
-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 9.3
-
- 一个幻觉的未来 8.2
-
- 论存在者与本质 8.2
儒教与道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6 条 )






信任与冷漠——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信任与冷漠——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如果把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的积淀比作一个茂密的森林,那么韦伯在做中国研究时的形象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寻找新植物的植物分类学家。这个森林里的一切皆是全新的,每每看到与西方相似的植物便会引起他比较的欲望和联想。可惜的是,他仿佛是第一个...
(展开)

陈赟:儒家孝道伦理与超越性问题——重思马克斯·韦伯关于儒家孝道的论述
原文刊登于《道德与文明》2021年第3期 〔摘要〕韦伯以为孝道是中华文明中一切德行的源头,是作为家产官僚制中国的统治阶层——儒士阶层的身份伦理或官僚哲学。由于韦伯祛除了儒家孝道的“孝天”维度而专注于孝亲,并且不能看到孝与仁的一体关联,所以孝道被降格为缺乏形而上学...
(展开)
> 更多书评 76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
商务印书馆 (2004)8.1分 1189人读过
-
Free Press (1968)8.4分 44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7分 645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20)8.1分 48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2年购入图书 (n Joy)
- 已购书目 (R·Mutt)
- 2016先看这些书。 (隐没。)
- 『整理●藏书』哲学宗教① (废宅朋克少年遊)
- 宗教学 (热带星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儒教与道教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我爱喝奶 2013-12-31 10:31:17
旁观者清,但是有些观点还是不可认同~
2 有用 大魔导师信陵君 2021-05-02 00:24:03
胜在视角。国外汉学家们看待中国古代的制度与风俗,角度清奇,思路独特,总能让人获益颇多。儒家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可能不算宗教,但韦伯称之为儒教,通过他的分析,能够看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世袭卡里斯玛和祖先崇拜交替发生作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社会运作。并且韦伯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也做了独到的分析,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并没有发展出初具气象的商品经济,而儒家保守主义和实用主义使得经济科... 胜在视角。国外汉学家们看待中国古代的制度与风俗,角度清奇,思路独特,总能让人获益颇多。儒家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可能不算宗教,但韦伯称之为儒教,通过他的分析,能够看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世袭卡里斯玛和祖先崇拜交替发生作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社会运作。并且韦伯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也做了独到的分析,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并没有发展出初具气象的商品经济,而儒家保守主义和实用主义使得经济科学的研究也停滞不前,这即使在所谓盛世,经济崩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展开)
4 有用 夏鸣 2018-01-13 19:54:26
一分给出版社和译者的。不要买这个版本。
2 有用 Wuyouz 2013-11-15 20:44:06
这个版本翻译太差了,也就勉强能看
0 有用 goodman007 2013-01-17 01:50:57
韦伯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