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苏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11-9-1
页数: 618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ISBN: 9787101080186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11-9-1
页数: 618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ISBN: 978710108018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春秋》与“汉道”的创作者
· · · · · ·
-
陈苏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
目录 · · · · · ·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制度的变迁
三、文帝前王国与汉法的关系
四、王国吏治的“从王”和“从俗”倾向
五、说“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汉文帝与诸侯王
三、文景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及其东方政策的转变
四、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第三节 董仲舒的王道、天道理论及汉儒的两种德教说
一、汉道与王道
二、王道与天道
三、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及其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时期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毂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毂梁》大盛”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一、新莽时期的西汉宗室
二、绿林军中的舂陵宗室
三、刘秀的崛起
四、刘秀集团的形成
五、东汉的建立与天命之争
第二节 谶纬之学的形成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一、释张衡“禁绝图谶”疏
二、谶纬篇目结构的形成和意义
三、“赤帝九世”考
四、“三教”与“五德”
第三节 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两汉之际谶纬和《公羊》学的命运沉浮
二、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教以义方”和以“义”正身
第六章 豪族社会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豪族与吏治――东汉政治的顽疾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
二、豪族的特征和结构
三、刘秀抑制豪族的政治措施
四、吏治苛刻问题
第二节 皇权与外戚――东汉豪族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刘秀与郭阴二后
二、明帝即位前后的几桩大狱
三、章帝收拾局面的措施
四、和帝以降的外戚政治
五、从“四姓”及“小侯”之制看东汉外戚政治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儒家经学的发展
一、刘秀与世家大族
二、世家大族的崛起及其本质特征
三、今文章 句之学的演变和衰颓
四、古文学的崛起与今古文学的整合
五、郑玄之学的政治意义
结语
· · · · · · (收起)
引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制度的变迁
三、文帝前王国与汉法的关系
四、王国吏治的“从王”和“从俗”倾向
五、说“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汉文帝与诸侯王
三、文景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及其东方政策的转变
四、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第三节 董仲舒的王道、天道理论及汉儒的两种德教说
一、汉道与王道
二、王道与天道
三、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及其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时期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毂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毂梁》大盛”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一、新莽时期的西汉宗室
二、绿林军中的舂陵宗室
三、刘秀的崛起
四、刘秀集团的形成
五、东汉的建立与天命之争
第二节 谶纬之学的形成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一、释张衡“禁绝图谶”疏
二、谶纬篇目结构的形成和意义
三、“赤帝九世”考
四、“三教”与“五德”
第三节 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两汉之际谶纬和《公羊》学的命运沉浮
二、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教以义方”和以“义”正身
第六章 豪族社会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豪族与吏治――东汉政治的顽疾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
二、豪族的特征和结构
三、刘秀抑制豪族的政治措施
四、吏治苛刻问题
第二节 皇权与外戚――东汉豪族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刘秀与郭阴二后
二、明帝即位前后的几桩大狱
三、章帝收拾局面的措施
四、和帝以降的外戚政治
五、从“四姓”及“小侯”之制看东汉外戚政治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儒家经学的发展
一、刘秀与世家大族
二、世家大族的崛起及其本质特征
三、今文章 句之学的演变和衰颓
四、古文学的崛起与今古文学的整合
五、郑玄之学的政治意义
结语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共23册),
这套丛书还有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正统与华夷》
等
。
喜欢读"《春秋》与“汉道”"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春秋》与“汉道”"的人也喜欢 · · · · · ·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 9.3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9.1
-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8.1
-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8.8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9.5
- 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8.6
-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8.6
- 神文时代 8.5
-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8.0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8.6
《春秋》与“汉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以礼为治与以德化民,致太平的满满长路
汉承秦制,但为了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汉帝国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整合关中与关东。 汉初的无为而治以及郡国制是后战国时代的一种妥协,到了武帝时期的尊儒更化最终使得关东文化成为主流,帝国文化上的统一大大进展。 这一时期《春...
(展开)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不知道是否为另一本书的增订版? | 来自metisinexile | 13 回应 | 2013-03-28 22:07:4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华书局 (2020)8.8分 294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23)8.8分 173人读过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9.1分 12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春秋》与“汉道”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或曰 2014-08-17 12:26:33
主要是以《春秋》与汉代政治的关系为线索,对两汉政治的相关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就汉代政治的整体演变而言,本书似乎并无太多突破,很多时候更接近于在细节上进行更为充分的论证。个人觉得最有收获的是,作者在讨论汉代政治时,特别注意到关中与关东、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5 有用 寒鲲 2016-08-02 10:09:43
一部融会贯通前辈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学人关于两汉种种政治文化命题,并予以通贯的著作。作者以两汉意识形态的屡次变动为轴线,发凡起例,为读者还原了两汉政治文化之流变,实乃研读汉史,不可多得的晚近经典之作。
8 有用 维舟 2018-07-17 07:23:30
既是政治文化研究,也是很扎实的政治思想史。略为不足之处似在某些推论不够严密(如将秦亡归结为关东关西文化差异,那汉初岂不也是),及缺少一些反向设问的问题意识。不过仍极有启发,从《春秋》的意识形态化,实际上还可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这种特殊的政治思想与神学的关系、为何中国政治传统惯于从历史中寻找意识形态根据和合法性、帝国构造的转变与治理逻辑等等。
23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26 23:49:04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仁”的精神和“礼”的精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个一环接一环逐步深入的过程,其中每一环都有一个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在东周至东汉这一时期,核心问题是如何“拨乱反正”。先秦诸子的学术争鸣是理论准备阶段,法、道、儒等家的政治学说是其主要成果。秦朝、西汉、新莽、东汉是政治实践阶段。经过实践的检...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仁”的精神和“礼”的精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个一环接一环逐步深入的过程,其中每一环都有一个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在东周至东汉这一时期,核心问题是如何“拨乱反正”。先秦诸子的学术争鸣是理论准备阶段,法、道、儒等家的政治学说是其主要成果。秦朝、西汉、新莽、东汉是政治实践阶段。经过实践的检验,法家和道家的学说先后被扬弃,儒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在儒家内部的两种政治主张中,《公羊》家提出的“以德化民”说又是最后胜利者。经过东汉古文学家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最终形成一套以“太平”为理想、以“礼法”为手段的教化理论。这套理论在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为其后政治和政治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展开)
1 有用 久道 2012-05-01 22:38:08
做得很细,也有很多新的思路。例如,汉承秦制的原因,就基于了军事和地域原因,提供了考论和解释,令人信服。
0 有用 六月雪 2024-10-15 13:52:14 上海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遵循《公羊传》思想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2.西汉中后期《谷梁传》恢复周礼的空想成了主流,《左传》的重新发现为此主张提供依据,王莽的出现也促使此主张被付诸实践。 3.东汉时,儒生开始意识到法律儒家化比恢复周礼更为现实。光武帝用谶纬压制儒生,并重新推崇《公羊传》,深入推行法律儒家化。
1 有用 梦夏无眠 2024-10-08 18:58:08 上海
以儒学经典“春秋三传”为线索,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对两汉的政治史和重大问题进行解读,结构清晰。
1 有用 无极星 2024-08-21 15:55:38 广东
楚汉相争、黄老无为、武帝霸业、外戚秉权、宦官干政、王莽篡汉、光武中兴、汉末群雄,这些都是历史的明线,是写在史书上的。 而本书则告诉你,是什么思想主导了这些变化,那就是儒术,也就是统治思想的变化。武帝时期独尊的儒术为何没有大发展,因为其政策重心在外不在内;王莽为何托古改制,因为他代表着儒生的理想;汉末之后的门阀如何兴起,其来源于汉儒理想与豪族势力的结合。 凡此种种,明暗并行,方构成了浩浩荡荡之大汉王... 楚汉相争、黄老无为、武帝霸业、外戚秉权、宦官干政、王莽篡汉、光武中兴、汉末群雄,这些都是历史的明线,是写在史书上的。 而本书则告诉你,是什么思想主导了这些变化,那就是儒术,也就是统治思想的变化。武帝时期独尊的儒术为何没有大发展,因为其政策重心在外不在内;王莽为何托古改制,因为他代表着儒生的理想;汉末之后的门阀如何兴起,其来源于汉儒理想与豪族势力的结合。 凡此种种,明暗并行,方构成了浩浩荡荡之大汉王朝,妙哉妙哉。 (展开)
0 有用 HBT 2024-07-26 21:51:28 上海
关于“关中军国主义”与“楚俗”,“关东文治”的冲突的讨论很有见地
0 有用 刚外面人多 2024-07-26 17:10:39 广东
作者巴不得每句话都要引用史料,看着很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