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苏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11-9-1
页数: 618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ISBN: 9787101080186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11-9-1
页数: 618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ISBN: 978710108018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春秋》与“汉道”的创作者
· · · · · ·
-
陈苏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
目录 · · · · · ·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制度的变迁
三、文帝前王国与汉法的关系
四、王国吏治的“从王”和“从俗”倾向
五、说“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汉文帝与诸侯王
三、文景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及其东方政策的转变
四、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第三节 董仲舒的王道、天道理论及汉儒的两种德教说
一、汉道与王道
二、王道与天道
三、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及其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时期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毂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毂梁》大盛”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一、新莽时期的西汉宗室
二、绿林军中的舂陵宗室
三、刘秀的崛起
四、刘秀集团的形成
五、东汉的建立与天命之争
第二节 谶纬之学的形成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一、释张衡“禁绝图谶”疏
二、谶纬篇目结构的形成和意义
三、“赤帝九世”考
四、“三教”与“五德”
第三节 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两汉之际谶纬和《公羊》学的命运沉浮
二、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教以义方”和以“义”正身
第六章 豪族社会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豪族与吏治――东汉政治的顽疾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
二、豪族的特征和结构
三、刘秀抑制豪族的政治措施
四、吏治苛刻问题
第二节 皇权与外戚――东汉豪族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刘秀与郭阴二后
二、明帝即位前后的几桩大狱
三、章帝收拾局面的措施
四、和帝以降的外戚政治
五、从“四姓”及“小侯”之制看东汉外戚政治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儒家经学的发展
一、刘秀与世家大族
二、世家大族的崛起及其本质特征
三、今文章 句之学的演变和衰颓
四、古文学的崛起与今古文学的整合
五、郑玄之学的政治意义
结语
· · · · · · (收起)
引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制度的变迁
三、文帝前王国与汉法的关系
四、王国吏治的“从王”和“从俗”倾向
五、说“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汉文帝与诸侯王
三、文景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及其东方政策的转变
四、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第三节 董仲舒的王道、天道理论及汉儒的两种德教说
一、汉道与王道
二、王道与天道
三、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及其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时期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毂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毂梁》大盛”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一、新莽时期的西汉宗室
二、绿林军中的舂陵宗室
三、刘秀的崛起
四、刘秀集团的形成
五、东汉的建立与天命之争
第二节 谶纬之学的形成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一、释张衡“禁绝图谶”疏
二、谶纬篇目结构的形成和意义
三、“赤帝九世”考
四、“三教”与“五德”
第三节 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两汉之际谶纬和《公羊》学的命运沉浮
二、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教以义方”和以“义”正身
第六章 豪族社会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豪族与吏治――东汉政治的顽疾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
二、豪族的特征和结构
三、刘秀抑制豪族的政治措施
四、吏治苛刻问题
第二节 皇权与外戚――东汉豪族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刘秀与郭阴二后
二、明帝即位前后的几桩大狱
三、章帝收拾局面的措施
四、和帝以降的外戚政治
五、从“四姓”及“小侯”之制看东汉外戚政治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儒家经学的发展
一、刘秀与世家大族
二、世家大族的崛起及其本质特征
三、今文章 句之学的演变和衰颓
四、古文学的崛起与今古文学的整合
五、郑玄之学的政治意义
结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刘秀做皇帝后,宗室诸母相与语日:“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第68页)也说他年轻时并未表现出政治才干,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作为。昆阳之战刘秀以少击众,请将皆日:“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第8页)这些记载都表明,刘秀在春陵宗室中原本是不起眼的人物。随刘演起兵后,他在更始集团中也不是头面人物。 意识到这一点,对刘秀当时的处境就不难体会了。《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第9页)卷一七《冯异传》:“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威,每独居,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刘秀的崛起 -
不过,颍川、东郡等地的豪族在刘秀率军西征、后方兵力空虚之时发动叛乱,又说明他们有推翻东汉统治、重建割据政权的意图。《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载寇恂分析颗川叛乱形势说:“颖川剽轻,闻陛下远逾阻险,有事陇、蜀,故狂狡乘间相诖误耳。如闻乘舆南向,贼必惶怖归死。”(第624页)所言“违误”当不止要求撤换地方官而已,还包括推翻东汉的政治煽动,否则不必“乘”刘秀西征之“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9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共24册),
这套丛书还有
《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祝总斌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朱熹礼学基本问题研究》《瀚海零缣》《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
等
。
喜欢读"《春秋》与“汉道”"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 9.5
-
- 建元与改元 9.0
-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9.4
-
- 将无同 9.5
-
-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8.5
-
-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9.1
-
- 治国安邦 8.8
-
- 秦汉魏晋史探微 9.4
-
- 近观中古史 8.9
-
- 观书辨音 8.5
《春秋》与“汉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以礼为治与以德化民,致太平的满满长路
汉承秦制,但为了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汉帝国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整合关中与关东。 汉初的无为而治以及郡国制是后战国时代的一种妥协,到了武帝时期的尊儒更化最终使得关东文化成为主流,帝国文化上的统一大大进展。 这一时期《春...
(展开)

《〈春秋〉与“汉道”》读后
本书是陈苏镇先生的代表作,在秦汉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领域中都颇具影响力。早年间听过北大的《中国古代史》网课,阎步克老师在讲解“亡秦必楚”、“汉承秦制”等内容时便对陈苏镇先生的观点多有提及,自那之后便欲阅读本书,奈何当时只是大二的学生,真正进入历史学领...
(展开)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不知道是否为另一本书的增订版? | 来自metisinexile | 13 回应 | 2013-03-28 22:07:4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华书局 (2020)8.9分 299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23)8.7分 228人读过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9.1分 12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春秋》与“汉道”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寒鲲 2016-08-02 10:09:43
一部融会贯通前辈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学人关于两汉种种政治文化命题,并予以通贯的著作。作者以两汉意识形态的屡次变动为轴线,发凡起例,为读者还原了两汉政治文化之流变,实乃研读汉史,不可多得的晚近经典之作。
1 有用 mildyoke 2015-03-09 13:32:48
涉及到思想史的部分不好读,既有思想主张又有师承渊源,材料分散,少而杂,好在听陈老师在课上讲的
7 有用 文在兹 2011-12-22 12:00:31
喜欢简要的注释
3 有用 溼骨林蛞蝓 2019-10-21 11:44:28
行文由于大段大段的考证导致文字不连贯,章节之间有时连贯性不强,阅读体验不佳,时不时会跳出文本的主线。两汉政治史的论述还是站在田余庆先生的肩膀上,当然也走得更远。当然这本书还是偏向政治史,对于“春秋学”参与两汉政治文化的建构的论述还是偏于简单,不及后来的陈侃理的《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那样周密。
23 有用 文禾斗 2018-01-23 22:53:38
大概是刚注册豆瓣的时候(14年11月),夏老师安利的,当时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会打五星吧,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虽说经脉分明,但很牵强,王葆玹老师更胜一筹,好在没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