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刘北成
出版年: 2006-5
页数: 241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都市文化研究译丛
ISBN: 978720806158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刘北成
出版年: 2006-5
页数: 241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都市文化研究译丛
ISBN: 978720806158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创作者
· · · · · ·
-
瓦尔特·本雅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瓦尔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申请大学教职失败后,一直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纳粹兴起后他离开德国,1940年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自杀。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二、 闲逛者
三、 现代主义
附录
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
波德莱尔论丹蒂
· · · · · · (收起)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二、 闲逛者
三、 现代主义
附录
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
波德莱尔论丹蒂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闲逛者似乎不过是用借来的——假想的——陌生人的孤僻来填补自己心中因这种孤僻造成的空虚,从而打破这种"追逐私人利益时不近人情的孤僻"。 继恩格斯清晰明确的描写之后,波德莱尔的描写听起来就模糊得多了∶"置身人群的那种快乐是一种因数量倍增而愉悦的奇妙表达。"但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这句话不仅出自某个人的角度,而且出自一种商品的角度说出来的,那么它的意思就变得清晰了。 诚然,就作为劳动力的人是一种商品而言,并不需要他本人来认可这种情况。 他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即生产体制强加给他的生存方式 认识得越清楚,他越使自己无产阶级化,他就越感受到商品经济的逼人寒气,也就越不喜欢与商品息息相通。 但是,波德莱尔所属的小资产阶级的情况还没有发展到这一地步。 就我们讨论的这一时期而言,这个阶级只是刚刚开始衰落。 终究有一天它的许多成员会被迫意识到自己劳动力的商品性质。 但是这一天尚未到来;到了那一天,可以这样说,他们就可以随意地打发他们的时间。 事实上,他们所获得的至多是享乐,而绝不是权力,这就使得历史给予他们的那种时刻成为消磨时光的空当。 凡是打算消磨时光的人都是追求享乐。 但是,不言而喻,这个阶级越是想在这个社会里获得更多的享乐,这种享乐越有限。 如果这个阶级发现有可能来享受这个社会,那么可以预见的享乐就不那么有限了。 如果他们想达到对这种享乐的高妙把握,他们就不能拒绝与商品调情。 他们不得不玩味这种对所有欢乐和不安的认同——不安来自对自己阶级命运的预感。 最后,他们不得不走近这种命运,甚至去感受破损和腐烂的商品所具有的魅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 闲逛者 -
文人是在林阴大道上融入他所生活的社会的。 他在林阴大道随时准备着听到又一个突发事件、又一句俏皮话、又一个传言。 在那里他建立了与同行、社交界的关系网,而且他十分依赖这些关系网带来的结果,就像妓女依赖她们的乔装打扮。②他在林阴大道消磨时间,他向人们展示这是他的工作时间的一部分。 他的表现就仿佛他从马克思那里学到了一个道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种一段又一段的懒散时间拖得很长,但在公众心目中,这是实现他的劳动力所必须的。 由此,它的价值大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不仅仅公众这样高度评估,当时专栏文章的高稿酬也表明,专栏是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中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 波希米亚人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都市文化研究译丛(共2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没有郊区的城市》《出售巴黎》《士绅化》《布尔乔亚的恶梦》《我的洛杉矶》
等
。
喜欢读"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0 条 )



本雅明笔下的“波西米亚式知识分子”
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十九世纪的巴黎》一书中将波西米亚人和如波德莱尔一类的知识分子放在一起书写和审视,这种做法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和波西米亚人及其相似的处境和特质。 我想以本雅明的这篇文章为主,结合有关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几部著作,稍稍讨论下波西米亚式知识分子...
(展开)

诗意批判:城市意象中的现代情绪
一种韵味的经久不散,一个身影的隐退徘徊,一场情绪的黯然酝酿,本雅明在解读波德莱尔的同时更是诗意还原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所处的整个时代中弥漫着的都市情绪,这也正是本书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所在,自然,这与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渊源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可以说,本雅明真...
(展开)

路易斯·厄尼乌斯的无尽游荡——随便聊聊本雅明和侦探小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我这学期做的一个pre的讲稿和ppt,权当记录 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中写道:“爱伦·坡的著名小说《人群中的人》仿佛是侦探小说的X光照片。在他的小说中,罪犯身上的披风不见了,剩下的只是铠甲:追捕者、人群和一个总是步行在伦敦人群中的不知身份的人... (展开)
> 更多书评 80篇
论坛 · · · · · ·
关于本书翻译问题 | 来自布市里 | 2018-01-07 16:12:24 | |
看商务印书馆预告,刘北成这个译本2013年会再版 | 来自娜乌西卡 | 1 回应 | 2013-05-06 21:10:50 |
“在震惊经验中灵韵消解” | 来自Boi@阿诗玛 | 2010-04-09 16:51:48 | |
最好的版本 | 来自yshy | 4 回应 | 2009-09-01 14:48:24 |
漫步在幻境之间 | 来自骊歌 | 1 回应 | 2009-01-11 23:35: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8.9分 2407人读过
-
Verso (1997)9.5分 3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9.1分 101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3)9.0分 112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汪见殊 2018-07-30 16:22:09
时隔数年再读,时常被震撼,不愧是祖师爷,所有二十世纪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主题都在他这里以洗练又精准的数笔作引,启开了开端。而那主题的宏大与开放,也难怪他永远没法写完论文…他的论文,一个世纪的后人,都还没有真正完成。而字里行间透出的灵光与敏感,以及功夫的扎实、技艺的娴熟,都令人赞叹。顺便赞美刘北成老师的翻译,他译的本雅明与福柯读来都非常畅快又清晰。
1 有用 木由 2018-12-01 21:54:56
本雅明写波德莱尔,不囿于诗作本身,而是把诗人放在社会大环境里还原一个时代的精神,表现不同诗人于城市转型时代变革中的迷惘和选择。大开大阖,文思敏捷,带出了整个十九世纪巴黎的气象变迁。尤其喜欢序里的《拱廊研究计划》,很通透了,担得起“字字珠玑”四个字。「每个时代都幻想着下一个时代。」「城市居民的欢乐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还是要感慨一下波德莱尔可怜,如今他盛名远扬,墓碑日日... 本雅明写波德莱尔,不囿于诗作本身,而是把诗人放在社会大环境里还原一个时代的精神,表现不同诗人于城市转型时代变革中的迷惘和选择。大开大阖,文思敏捷,带出了整个十九世纪巴黎的气象变迁。尤其喜欢序里的《拱廊研究计划》,很通透了,担得起“字字珠玑”四个字。「每个时代都幻想着下一个时代。」「城市居民的欢乐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还是要感慨一下波德莱尔可怜,如今他盛名远扬,墓碑日日有人亲吻鲜花不绝。而在世时全部作品也不过买了15000法郎,而且被欺负的毫无版权任人翻印。末了还要同他憎恶了一辈子的继父死同穴。命运啊。 (展开)
2 有用 安提戈涅 2011-07-26 11:59:25
大爱的文人(好吧,我采用这个头衔)。城市与人的相遇,大团块的物质力量与“渺小的孱弱的”肉身的相遇,奥斯曼建造的林荫大道与诗抑或商品的相遇,这就是这个法国第二帝国时期首都的文化景观。闲荡的人最终被商品所吞噬,就像马克斯笔下的知识分子出卖着思想,波德莱尔笔下的诗人把头顶光圈弃于泥泞的街而不顾,站在现代景观的胜景与废墟之后,一切速朽的宏大叙事呼啸而过,你只剩最后一瞥之爱。PS 这个译本似乎略乏诗意。
1 有用 米缸 2015-04-16 10:21:27
“恰恰是现代性总在召唤悠远的古代性,这种情况是通过这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产物所特有的暧昧性而发生的,暧昧是辩证法的意象表现,是停顿时刻的辩证法法则。”
1 有用 菲什 2011-11-03 21:38:11
和张旭东译的《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选目一样的,装帧很精致,还有配图。三星是因为翻译,虽然译笔优美,但是感觉不对路,有些名词翻译的很奇怪,比如柏格森的“非意愿记忆”就翻译成“不由自主的记忆”。另外,张旭东本后面附有一些专有名词和人名的解释,看起来也方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