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宁夏考古所所长,考古学者)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游牧”不只是一种生产、消费与交换的经济手段,它还需要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来与之配合……对于熟悉定居文明社会价值体系的“我们” 来说,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我们的知识理性;因为这样的刺激,我们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
——王明珂(本书作者)
游牧者的抉择的创作者
· · · · · ·
-
王明珂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东吴大学等。主要从事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由过去的 “戎狄蛮夷”到今日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类学探索。1994至2003年间,多次到川西岷江上游山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3至2007年间,多次到四川、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当代环境与牧业。目前进行康藏之族群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主要的学术志业为:藉由对种种历史记忆、文本、表征之分析,由长程历史与人类生态观点探索古代华夏与华夏边缘之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演变,以此建立具反省与反思性的历史新知,并期望此历史知识记忆能促进人群社会之公平、和谐与共荣。主要著述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祖先与...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东吴大学等。主要从事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由过去的 “戎狄蛮夷”到今日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类学探索。1994至2003年间,多次到川西岷江上游山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3至2007年间,多次到四川、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当代环境与牧业。目前进行康藏之族群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主要的学术志业为:藉由对种种历史记忆、文本、表征之分析,由长程历史与人类生态观点探索古代华夏与华夏边缘之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演变,以此建立具反省与反思性的历史新知,并期望此历史知识记忆能促进人群社会之公平、和谐与共荣。主要著述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
目录 · · · · · ·
自然环境,3
畜产种类及其动物性/7
畜产构成/15
游牧与其移动模式/20
游牧生产、分工与消费/28
辅助性生业:狩猎、采集、农作、贸易、掠夺/33
游牧社会组织:家庭与牧团/40
游牧社会组织:家族、氏族与部落/48
分枝性社会结构、领袖威权与外在世界55
第二章 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63
有关欧亚大陆游牧起源的一些问题/64
考古学有关中国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讨论/69
公元前15至前3世纪中国北方的人类生态与社会变迁/78
环境、经济生态与人类社会/97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101
游牧“国家”问题/103
地理与自然环境/106
匈奴的游牧经济/110
游牧经济下的匈奴国家与社会/142
匈奴牧民在国家与部落间的生存抉择/147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157
河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态/158
河湟羌人的游牧经济/162
羌人部落及其社会/179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择/19l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与鲜卑/195
秦汉时期辽西的地理环境/198
乌桓、鲜卑的游牧经济/200
乌桓、鲜卑的部落社会,212
第六章 游牧部族与中原北疆历史/22l
魏晋隋唐的中原王朝与炎黄子孙/222
汉代以后游牧部族与中原帝国的互动/225
游牧国家兴衰:历史循环论/233
历史本相与表相/237
结语边界·移动·抉择/245
参考书目255
索引/269
图表目录
图一 世界主要游牧类型分布简图/4
图二 中原北方、西方三种传统游牧类型分布图/80
图三 匈奴牧区及其周边图/109
图四 河湟及青藏高原东缘的羌人牧区图/159
图五 汉代的乌桓与鲜卑及其迁徙图/197
表一 阿穆拉贝都因人各氏族所宣称的祖源关系/53
表二 布里雅特蒙古各氏族部落祖源关系 /55
表三 汉军与匈奴战争中掳获匈奴牲畜记录/115
表四 史籍所见匈奴人寇汉帝国的发生季节/136
表五 汉羌战争中汉军掳获羌人畜牲记录/164
表六 史籍所见羌人寇汉帝国之发生季节,177
表七 史籍所见鲜卑人寇汉帝国的发生季节/210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约两千年来,由前汉到19世纪中,内亚与中国的整体历史可说是由两个循环圈——草原上部落分立与统一的循环,以及中国王朝一统与崩溃的循环——所构成,两者模式相异,但在历史过程上又彼此相互牵动。” “历史事件,无论它们符合或不符合一些历史发展模式,都是一些历史表象,它们产生于一些历史本相;更正确的说,它们产生于某种历史情境下人们的企图与行动抉择。” “由此角度来看,自战国至于明清,北方游牧世界与中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是一个历史本相的产物——这个历史本相便是华夏(或中原之人)的北方资源界线或边界。……由殷商到西周时期,移动化,畜牧化及武装化人群出现在黄土高原的北方边缘地带,并向南争夺宜于农牧之地。与此相应的是南方华夏认同逐渐形成,华夏诸国相聚以维护或扩张其领域资源。华夏向北扩张其资源领域,并筑长城以维护此领域,如此更促成华夏资源边界外的北方混合经济人群投入游牧生计之中。这条东西绵延的资源界线(长城是其具体表征),造成中原帝国与其北方,东北方诸游牧部族之间的互动,各方沿此界线展开历经两千余年争夺与维护生存资源的历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华夏华夏 -
“……层层的自然环境都对人造成种种‘边界’……其次,利用种种生计手段利用环境资源,人类普遍以‘结群’方式来分配,争夺与保护资源领域,这又造成了一种‘边界’。这些共享与保护资源的人类社会群体,如家庭,家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也造成家族与家族间,部落与部落间,国家与国家间的‘边界’。……各个人类群体还有性别与阶级边界。……即使在今日‘公民社会’在共享公民权利的人群中‘历史’仍造成意识形态上的边界,以区分谁是社会主流(主要民族或族群),谁是社会边缘(外来新移民,原住民与少数民族)。……相信‘历史’,生活在‘历史’中,也让我们接受‘历史’所造成的社会人群边界。……‘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华夏华夏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游牧者的抉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游牧者的抉择"的人也喜欢 · · · · · ·
游牧者的抉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游牧的消解与华夏的重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整体介绍 《游牧者的抉择》延续了作者早年间的另外一本名著《华夏边缘》的风格和思路,都是用边缘定义内核、用不是什么定义出是什么。只不过这本书视角更加站在游牧者本身,先是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巡览各地的游牧者,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游牧;再是把目光投回到东亚,查看这... (展开)
王明珂:从人类学田野反观史书断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张耐冬/文 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鲁国的属国郯国国君郯子,到鲁国进行朝拜,鲁昭公问起上古时代的官制,郯子根据自己的祖先少昊氏的官制,介绍了传说时代的官名设置与制度变迁。事后,孔子问学于郯子,收获颇多,留下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评语。 这句据说出自... (展开)> 更多书评 54篇
论坛 · · · · · ·
纠错 | 来自王棕 | 2023-04-10 14:06:05 | |
王明珂: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的启示 | 来自sogdiana | 3 回应 | 2015-10-02 18:03:09 |
重新认识北方的游牧民族(文/郑渝川) | 来自sogdiana | 2009-02-06 15:11:48 | |
王铭铭:荐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 | 来自sogdiana | 2009-02-06 15:06:0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8.8分 1931人读过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8.9分 8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北京贝贝特学术馆 (QBY)
- 国族想像,公私分野【1】 (南池子)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已上传libgen的中文书 (奥吉尔维同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游牧者的抉择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YongtoriBodon 2016-09-18 19:21:12
边界、移动、抉择。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跳出了传统史学研究面对边疆民族所采用的狭隘视角,具体分析了面对汉帝国的草原游牧的匈奴、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以及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和鲜卑,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总而言之,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北亚游牧人群与汉帝国互动的历史可有一种新理解。这并非一个孰胜孰负的历史,也并非一个龙与狼争的历史。而是,被隔绝于华夏资源边界外人群集结为种种政治群体,以分享、竞争本地资... 边界、移动、抉择。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跳出了传统史学研究面对边疆民族所采用的狭隘视角,具体分析了面对汉帝国的草原游牧的匈奴、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以及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和鲜卑,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总而言之,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北亚游牧人群与汉帝国互动的历史可有一种新理解。这并非一个孰胜孰负的历史,也并非一个龙与狼争的历史。而是,被隔绝于华夏资源边界外人群集结为种种政治群体,以分享、竞争本地资源,或尝试突破华夏资源边界。” (展开)
0 有用 海马 2013-07-14 02:43:10
草原人类学
0 有用 纪恩同学 2010-12-05 15:57:00
看得压力很大。
2 有用 Kurzhaar 2017-09-02 07:41:09
昨天才看到这名字,说是混社会忽然感觉没意思,折节读书,funny;大开眼界!!7.28。 9.1读完
0 有用 淨壇使者作冊貓 2015-10-24 21:54:48
华夏边缘前半本的增强版。套用作者的理论,作者的现实关怀及其台海关系背景,亦为一“表征”;相应之“本相”,便是陆上资源空间已有明确“边界”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只能企图向海洋争取资源空间,形成一新的模糊“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