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极端的年代》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霍布斯鲍姆的新著。该书于1994年推出,两年间便再版12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以其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深入考察了本世纪从1914-1991年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局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40年“冷战”造成的不安,科技进步的利和弊,社会文化变革的长与短,资本主义发展的荣与衰,社会主义进程的得与失……
极端的年代的创作者
· · · · · ·
-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是享誉国际、备受推财富的近代史大师。
1917年,他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后裔,母亲则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受创至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1947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取得该校经济和社会史教授头衔,1982年退休。之后大部分时间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是该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霍氏是英国著名的左派史家,自十四岁于柏林加入共产党后,迄今未曾脱离。就读剑桥大学期间,霍氏是共产党内的活跃分子,与威廉士、汤普森等马派学生交往甚密;在一九五二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背景虽令霍氏的教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是享誉国际、备受推财富的近代史大师。
1917年,他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后裔,母亲则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受创至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1947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取得该校经济和社会史教授头衔,1982年退休。之后大部分时间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是该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霍氏是英国著名的左派史家,自十四岁于柏林加入共产党后,迄今未曾脱离。就读剑桥大学期间,霍氏是共产党内的活跃分子,与威廉士、汤普森等马派学生交往甚密;在一九五二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背景虽令霍氏的教职生涯进展艰辛,但却使他与国际社会间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 霍氏的研究时期以十九世纪为主,并延伸及十七、十八和二十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影响学界甚巨;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一般阅听大众。
如《新左评论》名编辑安德生所言:霍氏不可多得的兼具了知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霍氏著作甚丰,先后计有14部以上专著问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盗匪》、《民族与民族主义》、《原始的叛乱》、《爵士风情》等书。霍氏现居伦敦。
目录 · · · · · ·
作者简介
前言与谢语
乌瞰本世纪
第一部 大灾难年代
第一章 全面战争的年代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衰落
第五章 共御强敌
第六章 1914-1945年的艺术
第七章 帝国告终
第二部 黄金时代
第八章 冷战年代
第九章 黄金年代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第十一章 文化革命
第十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我们这一代亲身经历大萧条时期的人来说,当时纯自由市场的正统学说显然已经名誉扫地,却居然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的全球不景气中,再度死灰复燃,成为主导的思想,真令人不可思议。这种奇特的健忘现象,正好证实并提醒大家历史的一项重要功能:不论是提出经济理论的学者,还是从事经济实务的执行者,两者的记忆都差到难以置信。他们的健忘,也活生生地阐明一桩事实:社会的确需要史学家,唯有史学家,才是专业的历史社会记忆人,替大家记住大家恨不得统统忘掉的憾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3页 -
苏俄铁幕时代付出的人命代价,恐怕将永远无法确切估算,因为甚至连官方对处决人数及古拉格囚犯的统计——不论是现有的或日后可能面世的数字——都无法涵盖所有的死难损失。而且依人不同,估算的差距更有极大出入。有人曾如此说过:“对于这段时期里苏联牲口的死伤数目,我们知道的反而比被苏联政权滥杀的反对人数更清楚”(Kerblay,1983,p.26)。1937年人口普查的数字始终秘而不宣,更使这项估算工作难上加难。但是不论各项估计使用的假定如何,前后直接间接的死难人数绝对高过七位数,甚至进入八位数。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我们是否采取“保守”估计,将其定位于一千万,而非两千万甚或更高,实在都无关紧要了。面对这种骇人的天文数目,只能令人感到不可饶恕,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要说为杀人凶手做任何辩解。在此作者还要添上一笔,不带任何评论:1937年,苏联总人口据称为1.64亿,比起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8年)原先预估的人口总数,一共少了1670万。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极端的年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帝国的年代 8.7
-
- 资本的年代 8.5
-
- 革命的年代 8.5
-
- 现代世界史 9.0
-
- 十九世纪三部曲 8.4
-
-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8.0
-
-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8.9
-
-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7.6
-
- 西方政治思想史 8.8
-
- 语际书写 8.5
极端的年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 更多书评 35篇
论坛 · · · · · ·
有谁出售《极端的年代》吗? | 来自澎湃情怀 | 1 回应 | 2012-05-15 10:08:2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中信出版社 (2014)8.9分 1023人读过
-
Vintage (1996)9.4分 40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7)9.0分 703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8.4分 13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刘新老师的书单(国际政治、社会政治、哲学、心理学、方法论等) (孤独心俱乐部)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 (🦉的瓦涅密)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汉译大众精品文库 (嘿嘿)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极端的年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Xinwei 2012-02-14 23:15:52
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
0 有用 Vindicated 2011-03-04 16:47:11
2011-03-04;下载了中英文电子版。
1 有用 RainyLane 2014-01-17 19:58:33
最大好处还是全面和概括,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其城市化也好,文艺发展,政治变迁也好,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多读历史,在对当代中国同样的主题思考时不至于剑走偏锋走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误区。
7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2-05-25 07:53:40
便秘似的把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翻完了,这套书和之前的《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构成了近二百年的世界史。个人感觉还是一套很不错的书,但是点太多,在作者杂叙杂议的文字下,让人几有昏昏欲睡之感。所以每天翻一点儿,如果当成任务去读,那就得不偿失了。
1 有用 道之 2013-09-25 23:06:57
翻译偶尔有错,但可以拿来作为中学历史教材或参考书,或许能做一点正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