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有无之境的创作者
· · · · · ·
-
陈来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198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曾任哈佛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人文主义的视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程颐在答杨时论《西铭》书中曾指出,儒家所以不赞成墨家兼爱引入差等原则,是因为墨家缺少“义”的原则,这是十分深刻的。如果仁爱是唯一原则,如何对待敌人或社会不良分子就是一个问题。仁爱的境界对于这些人表现为悲悯,但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姑息,儒家“义”的原则是对“仁”及其应用的一个限制和补充。在正义的观念下,有另一组规范用来指导我们对待非正义的对象。由此来看,正如程颐所指出的,像爱有差等这一类命题实质上是为了使“仁”与“义”取得一种平衡和调和,因为爱有差等对于万物一体来说,其本质意义不在于血缘类属的远近,而在于差等序列的终端是敌人或罪恶,对“万物一体”必须有另一个原则来限制和补充。故阳明说:“爱之本体固可谓之仁,但亦有爱得是与不是者。须爱得是方是爱的本体,方可谓之仁,若只知博爱而不论是与不是,亦便有差处,吾尝谓博字不若公字为尽”(《与黄勉之》,《全书)五,第110页)。 事实上,人并不需要真正把草木瓦石与父母妻子一视同爱才能完成道德人格,甚至一个人也并不需要用与爱父母妻子完全相同程度的爱去爱别人的父母妻子,因而儒家的万物一体观常采取另一种表述,即不是我去孝敬一切父亲,而是使每个儿子都去尽孝于自己的父母。爱有差等并不是儒学一定要为实践对象规定这种差别,以减杀一视同仁的崇高性,它既是对义务冲突境遇的一种分疏,又是仁与义的协调,同时也体现了理想主义的儒家内在地具有的现实主义性格。承认良知自然具有的条理造成的差别的现实性,是对其理想性的一个补充,事实上,基督教“爱你的敌人”也不过是取法乎上的法门,在实践上从来没有实行过。这一条说得太高,超出了人类达到正常和谐的需要。作为一个实践的原则看,与物同体也有说得过高处,这也是朱子何以始终不赞成此说的缘故。但由于阳明思想同时肯定了“厚薄条理”,使得儒家伦理不会走到“太高”的极端。 论者常以为,基督教有“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2页 -
曾点气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有无之境"的人也喜欢 · · · · · ·
有无之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2w+字paraphrase,打算读本书的朋友慎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于初学者,《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读一遍显然不够,笔者也不过读了两三遍,复读机般记下本文的重要观点和自己的少许疑问和观点,以免日后忘光光。本文涵盖前十一章主要内容,第十二章附考读得实在头痛,主动放弃,考据真是要命工夫。至于附录《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 (展开)
爱有次第——王阳明“差等”思想简述

谈谈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我。。。实在看不下去 | 来自老贺 | 4 回应 | 2021-05-03 17:41:31 |
辛苦啊 | 来自树子 | 2010-05-31 15:57:47 | |
书附阳明年谱 | 来自风泉 | 2010-03-02 20:05:12 | |
《有无之境》新版后记 | 来自明明如月 | 2009-09-05 16:55:3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8.3分 29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12月)8.4分 211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1991)8.3分 11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9月1日)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高评分kindle电子书 (人闲桂花落)
- 修身养性 开启心智 (navashiva)
-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王洛堇)
- 明朝 (阿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有无之境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豆友31759496 2020-12-13 15:36:09
1 有用 眺望Toekomst 2009-05-23 19:38:15
不喜欢用西方哲学那一套系统来分析所谓中国的哲学,看了有点困,看不太懂。
4 有用 且行且止 2014-04-19 13:51:43
陳來先生直接詮解陽明,整體來說是不錯的,但西學的地方其實大可不必這樣用。
1 有用 寒冬夜行 2010-12-13 21:22:16
陈老师自己最喜欢的著作。
6 有用 Ethan 2012-02-11 21:38:40
对阳明心学解析极好的一本书籍,对初入门研究阳明心学的爱好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入门介绍书籍。
0 有用 蝴蝶🦋🦋 2023-06-07 18:42:56 江西
进一步了解阳明思想了,还需努力。
0 有用 云雨皆虚妄 2023-06-05 14:03:03 广东
久闻大名,如今得见
0 有用 塵月🌒⛓️🇺🇦 2023-05-18 17:18:34 湖南
境界一章最好。想起初入大学时,对传统文化的憧憬,与儒学相遇的欣喜。此后,天人断裂、存在失落,儒学与传统的距离也越来越遥远。不过,它的根脉依然生长着。光风霁月,与物同体,就像刚刚看到的窗外的午后金光的日光,洒在一株小草上。如今,我依然欣赏儒学,也依然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0 有用 BWV八核 2023-04-09 11:48:14 上海
重读,思想要理解当时环境和背景,价值与局限 其后是发展影响及变化与。 思想有高低,更多是不同,不同人,国家派别比较。 没有思想的正确与对错,那是标准问题。
0 有用 陈美芳˙Ꙫ˙ 2023-01-25 16:05:37 湖南
从朱子古典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外向性的立场转向主观性、内在性、主体性、内心经验。“心即是理”或“心外无理”是阳明伦理学的第一原理,集中体现了心学自孟子以来的伦理哲学。在致良知的体系中,格物与致知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夫,格物只是强调整个致良知工夫过程中即事随物的必要性。阳明认为,何思何虑并不是指一切都不思虑,只是说除了天理之外别无思虑,是指思虑一于天理,即念念致良知,念念存天理,而这正是... 从朱子古典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外向性的立场转向主观性、内在性、主体性、内心经验。“心即是理”或“心外无理”是阳明伦理学的第一原理,集中体现了心学自孟子以来的伦理哲学。在致良知的体系中,格物与致知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夫,格物只是强调整个致良知工夫过程中即事随物的必要性。阳明认为,何思何虑并不是指一切都不思虑,只是说除了天理之外别无思虑,是指思虑一于天理,即念念致良知,念念存天理,而这正是“工夫”。阳明的工夫论就是通过适当的实践和精神修养的方法或形式,来达到理想的境界。“知”“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知行乃是相互包含的,意识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行为实践本属于行的范畴。知识是行为的理念指导,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人之学习须先有学习的心,此欲学习的心就是行之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