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插图本)
译者: 朱光潜
出版年: 2022-1
页数: 257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新版)
ISBN: 9787020158560
拉奥孔的创作者
· · · · · ·
-
-
朱光潜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莱辛(1729.01.22~1781.02.15),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1760年之 前,从事编 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
莱辛(1729.01.22~1781.02.15),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1760年之 前,从事编 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莱辛1781年死于Braunschweig。
莱辛工作和生活的时代恰逢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他之前,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大行其道;在他身后,德国唯心主义浪潮开始兴起。在文学上,是莱辛让德国文学摆脱了高特雪特的束缚,也即是在模仿法国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古典主义的束缚;是莱辛把德国文学带进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德国文学界开始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后,德国文学进入了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时代,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德国文学界对于古典主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宗教上,他在天主教和当时的激进派之间斡旋调停。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德国尚未统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莱辛在诸多方面都有涉猎,包括文学和文学批评、神学和哲学、评论、通讯和翻译。即使是不了解莱辛作品的重要性和他本人的多才多艺,人们还是能够看出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来,这些特点不断地体现出来,同时又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莱辛有一种很灵活,同时又很全面的辩证思维模式。对他来说,思考就像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些思想离经叛道(除了有关上帝的思想),也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却也能够为他指引方向。也就是因为如此,莱辛虽然涉猎广泛,但他却要不知疲倦地来质疑一切。他抨击当时盛行的观点和所谓的“真理”。虽然他的那种辩论热情有时候的确是让人觉得近似于粗鲁,但这种热情却正是他身上光辉的闪耀。他相信“在矛盾中发展”的观点,也相信教育是进步的阶梯。《残篇》是他早期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于1784作者死后付梓。在这部作品中,莱辛认为,人类只可以接近完美,而纯粹的完美只留存于上帝手中。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在《智者纳坦》和他最后一部完整的戏剧《人类的教育》中,这一观点体现到了极致。尽管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中,秉承“教育是进步的阶梯”的人并不鲜见,但是无论是在自己的生活还是工作中,莱辛都拒绝去默许理性主义者关于教育的观点——理性主义者认为,原因或者理性可以推理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而理性认识就可以通过理解这一过程来进行训练。在莱辛的个人生活中,他喜欢在学术研究之余去戏院、咖啡厅和酒吧之类的地方走走,或在赌桌上试试手气。有位学者指出,在莱辛早期的评论中,他对那些不光有思想上的光辉,也能够让内心受到感染的书籍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在这些评论中也能够看出,为什么在他之后的神学著作中,莱辛更注重“感觉上的基督教”而不是“理性中的基督教”。莱辛的神学研究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文学应该为社会意识服务,也应当担负起道德教化的作用。这种说法在莱辛的观念中并不少见。尽管如此,莱辛还是与理性主义者在这点上划清了界限,因为他认为,光靠理性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而有时候,莱辛会把戏剧舞台称为是他自己的“布道坛”。莱辛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同情给了那些最弱小的人,也就是那些没有能力为自己辩护的人们。对于那些被宣布为异端的人的作品,他挖掘出了更深刻的内涵;对于那些饱受非议的古今各类作品,莱辛为它们恢复了应有的荣誉;他还把一个被称为“社会的弃儿”的犹太人,塑造成了舞台上一个振奋人心的英雄。莱辛与犹太裔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1729-1786)有长久的友谊,也与共济会的成员有频繁的交往——而这些都表明,莱辛在践行着社会平等、政治平等和宗教平等的理念。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
却哀号?
第二章 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
痛苦中避免丑
第三章 造形艺术家为什么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
顷刻?
第四章 为什么诗不受上文所说的局限?
第五章 是否雕刻家们摹仿了诗人?
第六章 是否诗人摹仿了雕刻家?
第七章 是独创性的摹仿还是抄袭?
第八章 诗与画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别
第九章 自由创作的雕刻与定为宗教用途的雕刻
之间的区别
第十章 标志的运用,在诗人手里和在艺术家手里不同
第十一章 诗与画在构思与表达上的差别
第十二章 画家怎样处理可以眼见的和不可以眼见的
人物和动作?
第十三章 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
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
第十四章 能入画与否不是判定诗的好坏的标准
第十五章 画所处理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并列(静态)
第十六章 荷马所描绘的是持续的动作,他只用
暗示的方式去描绘物体
第十七章 对各部分的描绘不能显出诗的整体
第十八章 两極端:阿喀琉斯的盾和埃涅阿斯的盾
第十九章 把荷马所描写的盾还原(再造)出来
第二十章 只有绘画才能描写物体美
第二十一章 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
第二十二章 诗与画的交互影响
第二十三章 诗人怎样利用醜
第二十四章 醜作为绘画的题材
第二十五章 可嫌厌的和可恐怖的
第二十六章 拉奥孔雕像群作于何时?
第二十七章 确定拉奥孔雕像群年代的其他证据
第二十八章 鲍格斯宫的格斗士的雕像
第二十九章 温克尔曼的《古代造形艺术史》里的几点
错误
附录一
关于《拉奥孔》的莱辛遗稿(摘译)
甲提纲A
乙提纲B(为续编拟的)
丙关于《拉奥孔》的笔记
附录二
甲莱辛给尼柯莱的信,一七六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乙古人如何表现死神(节译)
附录三
维吉尔在《伊尼特》史诗中关于拉奥孔的描写
译后记
附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古代诗人写酒神,在大多数场合下头上都有角。斯彭斯说,很奇怪,这些角在酒神雕像上却很少见。他时而提出这个理由,时而又提出那个理由来解释,说这是由于考古学家们蒙昧无知,由于这些角本身很小,可能被酒神经常戴着的葡萄和常春藤叶的冠遮盖住了。他绕着真正的理由转来转去,却猜想不到真正的理由就在面前。酒神头上的角并非天生的角,像山神和林神们头上的角那样,而是额上的一种装饰,可以随意戴上,也可以随意脱掉: 当你不戴角站在那里时, 你的头面就像一位姑娘的。[1] 这是奥维德对酒神的庄严召唤。可见酒神也可以显示自己没有角,当他要现出少女的美丽时,他就不戴角。艺术家们宁愿描绘酒神具有少女美的样子,所以要避免凡是可以产生坏效果的附加品。角就会成为这种附加品,通常是系在冠上的,在柏林皇家陈列室里还可以看到这种冠上系角的头像。冠本身也是一种附加品,把美丽的额头遮盖住,所以在雕像中酒神不但很少戴角,也很少戴冠,尽管诗人经常写酒神戴冠,并且认为冠就是由酒神发明的。对于诗人来说,角和冠都可以微妙地影射到酒神的事迹和性格;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角和冠却可以妨碍酒神显示出更高的美。我认为酒神之所以获得“两重形象”的称号,[2]就是因为酒神既可以显得很美,也可以显得很凶恶可怕。如果是这样,艺术家们从这两种形象之中只挑选最符合他们那门艺术的使命的那一种,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诗与画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别 -
依他看,诗与画的差异主要由这几点: 第一,就题材来说,画描绘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则叙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画的题材局限于“可以眼见的事物”,诗的题材却没有这种局限。画只宜用美的事物,即可以“引起快感的那一类可以眼见的事物”,诗则可以写丑,写喜剧性的悲剧性的,可嫌厌的和崇高的事物;画只宜写没有个性的抽象的一般性的典型,诗才能做到典型和个性的结合。 第二,就媒介说,画用线条颜色之类“自然的符号”,它们是在空间并列的,适宜于描绘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用语言的“人为的符号”,它们是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适宜于叙述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动作情节。 第三,就接受艺术的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画所写的物体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物体是平铺并列的,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整体,借助于想象的较少;诗用语言叙述动作情节,主要诉诸听觉,但因为语言本身是观念性的,而动作情节是先后承续,不是凭感官在一霎时就可以掌握住整体的,这个整体是要由记忆和想象来构造的。 第四,就艺术理想来说,画的最高法律是美,由于再现物体静态,所以不重表情,诗则以动作情节的冲突发展为对象,正反题材兼收,所以不以追求美为主要任务而重在表情和显出个性。 总得来说,《拉奥孔》虽是诗画并列,而其中一切论点都在说明诗的优越性。它的总的结论是诗与画在题材、媒介、心理功能和艺术理想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不能拿画的规律应用到诗,所以新古典主义者所强调的诗画一致说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过莱辛固然突出地指出画和诗的分别,却也没有抹煞画和诗的联系。他接受了亚里斯多德的一切艺术(包括诗和画)都是摹仿的定义。同时也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和在一定程度上,画也可以通过物体去暗示动作情节,诗也可以通过动作情节去描绘物体。画从动作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选择足以见出前因后果,最富于暗示性,给想象以最大活动余地的那一顷刻,即动作情节发展顶点前的一顷刻。例如拉奥孔雕像群所选的那一顷刻恰恰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拉奥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3 条 )





比较艺术视野中的拉奥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为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为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所做讲座的笔记整理,全文共4376字。 「拉奥孔的问题史与学术史」 1.关键问题:为何拉奥孔雕像表现平静,而史诗则极尽所能地表现痛苦(“这时他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正像一头公牛受了伤”) 引申问题:文学在前还是雕... (展开)
鲶鱼归纳莱辛之论画与诗的界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在朱光潜老师的总结基础上作我觉得有意思部分的补充 A从题材的角度来看: 1画在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则叙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2画的题材局限于"可以眼见的事物",诗的题材却没有这种局限。3画只可描绘美的事物,诗却可以写丑,写喜剧性,悲剧性,嫌厌或崇高的事物。... (展开)> 更多书评 4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商务印书馆 (2016)9.2分 703人读过
-
Dover Publications (2005)9.5分 19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9.0分 171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3)8.9分 50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出版的德语文学(2018——) (宝王白奖评委)
- 文新思 (森森)
- 公众号“月鹿山”推荐的电子书 (Lbpcsu)
- 新书池(随时增删) (嘉木立)
- 太好了是多鱼吃德语文学我们有救了 (生啖净末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拉奥孔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我爱古诗词 2023-11-18 18:31:49 北京
事实有可以入画的,也有不可以入画的,历史家可以用最没有画意的方式去叙述最有画意的东西,而诗人却有本领把最不堪入画的东西描绘成为有画意的东西。 “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Der prägnanteste Augenblick),原文prägnante原义为“怀胎的”,即最富于暗示性的。莱辛用这一词来指画家描写动作时所应选用的发展顶点前的一顷刻,这一顷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所以让想象有自由发挥... 事实有可以入画的,也有不可以入画的,历史家可以用最没有画意的方式去叙述最有画意的东西,而诗人却有本领把最不堪入画的东西描绘成为有画意的东西。 “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Der prägnanteste Augenblick),原文prägnante原义为“怀胎的”,即最富于暗示性的。莱辛用这一词来指画家描写动作时所应选用的发展顶点前的一顷刻,这一顷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所以让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展开)
0 有用 被迫改名 2024-06-19 21:54:17 广东
我发现荷马史诗白读了,需要重新读一遍。不过正好,可以读罗念生的译本了。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4-06-03 09:29:21 湖南
莱辛提出了“诗画异质说”,认为诗可以表现丑而画不能;诗的媒介是时间性的语言,而画的媒介是空间性的线条和色彩。莱辛明确了其观点,即媒介的差异“产生”了各自特有的规律,诗画各自的特性是由各自的媒介所造成的,诗画的异质取决于媒介的异质。媒介为人的延伸,实际上其所讨论的是这两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感官时所产生的效果,即人对媒介认识的差异。
0 有用 Minortone 2024-09-22 23:06:19 上海
中期考核必读书+1 飞快地读完了 书自然是好书 但是里面讨论分析的作品实在是跟我隔得有点远啊 所以最终基本还是一个背观点的效果…🥲
0 有用 Rsld(黑泥版) 2024-07-12 14:42:50 江西
荷马写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上战场和焚化时有不同表现,莱辛疑惑为什么诗人要有意识表现嚎哭,艺术家却不?得出结论在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认为法律应约束艺术,因艺术作为可有可无娱乐应被规定在怎样的范围内是可允许。 艺术和诗有区别。艺术应描绘最富于孕育性,情节发展到顶点前的那一刻,诗不需要。 莱辛倾向于相信雕刻家以为维吉尔史诗为蓝本,举了蛇的缠绕和头巾等比较。 诗构思更难,艺术表达更难,我们总有种... 荷马写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上战场和焚化时有不同表现,莱辛疑惑为什么诗人要有意识表现嚎哭,艺术家却不?得出结论在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认为法律应约束艺术,因艺术作为可有可无娱乐应被规定在怎样的范围内是可允许。 艺术和诗有区别。艺术应描绘最富于孕育性,情节发展到顶点前的那一刻,诗不需要。 莱辛倾向于相信雕刻家以为维吉尔史诗为蓝本,举了蛇的缠绕和头巾等比较。 诗构思更难,艺术表达更难,我们总有种倾向,认为艺术家在表达方面成就越大就越降低对他在构思方面的要求。 需要描绘的一种是在空间中并列(颜色、线条、物体),还有一种是在时间中先后(动作、语言、情节),前属绘画,后属诗。诗要物体并列,语言却有先后,将并列描绘成先后就难看到整体,如诗人想描绘美,最好只描绘美产生的效果,或是画美为媚,动态的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