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卡夫卡的“梦境逻辑”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乎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
卡夫卡的世界不宜居住,但是他的语句渗入肌肤,发人深思,让人再也抖落不掉——
在充斥卡夫卡式荒诞的现实里,在迷信技术的时代,我们更应阅读卡夫卡——
☆德国文学史里程碑,德语传记的新标杆,查阅四千页材料,历时十八年而成;
☆匈牙利诺奖得主伊姆雷,爱尔兰作家托宾推荐,重温《变形记》《诉讼》《判决》的诞生;
☆施塔赫因此部传记获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特别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等;
☆“卡夫卡迷”译者精心新译卡夫卡近百篇日记与书信,全景还原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时代;
☆卡夫卡影响加缪、博尔赫斯、村上春树、余华,讲述作家的动人爱情与爆发式成长。
【内容简介】
三部曲之二《卡夫卡传:早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
卡夫卡的“梦境逻辑”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乎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
卡夫卡的世界不宜居住,但是他的语句渗入肌肤,发人深思,让人再也抖落不掉——
在充斥卡夫卡式荒诞的现实里,在迷信技术的时代,我们更应阅读卡夫卡——
☆德国文学史里程碑,德语传记的新标杆,查阅四千页材料,历时十八年而成;
☆匈牙利诺奖得主伊姆雷,爱尔兰作家托宾推荐,重温《变形记》《诉讼》《判决》的诞生;
☆施塔赫因此部传记获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特别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等;
☆“卡夫卡迷”译者精心新译卡夫卡近百篇日记与书信,全景还原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时代;
☆卡夫卡影响加缪、博尔赫斯、村上春树、余华,讲述作家的动人爱情与爆发式成长。
【内容简介】
三部曲之二《卡夫卡传:早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27669/
广受赞誉的《卡夫卡传》三部曲,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体量最浩繁的一套卡夫卡传记。已译为英语、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斩获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奖等奖项。《关键岁月》乃最先推出的首部曲,聚焦1910-1915年那决定卡夫卡一生创作与生活的关键年月。那些年 ,曾经无拘无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年卡夫卡转变为敬业的公务员,成长为“卡夫卡式幽默”的大师。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式”写出《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突破之作,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此部传记集施塔赫二十年研究之所得,有如全景电影照亮犹太人身份、布拉格社会环境、禁欲主义、战争、与菲莉丝之恋等每一要素与经历在卡夫卡身上烙下的印迹。这六年,构成卡夫卡生存的中心。
施塔赫吸纳诸多至今尚未发布的最新卡氏研究成果,全书气氛感十足,以颇富画面感的生动叙述手法展现卡夫卡的内心与外在世界,包括大量聚焦日常生活的近景镜头,令读者身临其境,更在整体上为德语传记学树立了新标杆。
【媒体推荐】
施塔赫以极度的细心和同情心阅读作品与生平。他对卡夫卡生活的时代理解深刻,而与之相应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对隐于作品背后的冲动及欲望的敏锐体察。
——科尔姆·托宾
惊诧:德国没有卡夫卡传记;更惊诧:现在有了。最惊诧:它还如此出色。
——德国《时代》周刊
还从未有人像莱纳·施塔赫那样以如此优美而清晰的语言写卡夫卡,又写得那么富有同理心和启发性。
——乌尔里希·格赖纳
德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安德烈斯·普拉特豪斯,《法兰克福汇报》
作者简介 · · · · · ·
莱纳·施塔赫(Reiner Stach),1951年出生于萨克森州的罗赫里茨,德国文学研究者、卡夫卡传记作者和时事评论者。
1971年-1979年,施塔赫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文学和数学。由于在学习期间对卡夫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博士期间专门研究卡夫卡,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卡夫卡的色情神话——女性的审美建构》
施塔赫曾在法兰克福大学短期任教,后进入S.费舍出版社工作。1991-1996年,他作为自由职业者为包括罗沃特和费舍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担任编辑,并参与了弗兰茨·卡夫卡作品校勘版的出版工作。1996年,施塔赫开始撰写卡夫卡传记。
施塔赫的《卡夫卡传》写作历时18年,共三卷,德文累计2037页。传记第一卷2002年出版,题为《卡夫卡:关键岁月》(Die Jahre der Entscheidungen),描写卡夫卡1910-191...
莱纳·施塔赫(Reiner Stach),1951年出生于萨克森州的罗赫里茨,德国文学研究者、卡夫卡传记作者和时事评论者。
1971年-1979年,施塔赫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文学和数学。由于在学习期间对卡夫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博士期间专门研究卡夫卡,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卡夫卡的色情神话——女性的审美建构》
施塔赫曾在法兰克福大学短期任教,后进入S.费舍出版社工作。1991-1996年,他作为自由职业者为包括罗沃特和费舍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担任编辑,并参与了弗兰茨·卡夫卡作品校勘版的出版工作。1996年,施塔赫开始撰写卡夫卡传记。
施塔赫的《卡夫卡传》写作历时18年,共三卷,德文累计2037页。传记第一卷2002年出版,题为《卡夫卡:关键岁月》(Die Jahre der Entscheidungen),描写卡夫卡1910-1915年间的生活与创作。第二卷《卡夫卡:领悟年代》(Die Jahre der Erkenntnis)于2008年出版,记录了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后8年。前两卷出版后,获得各方高度赞扬。第二卷获得2008年度 海弥托·冯·多德勒文学奖特别奖。第三卷《卡夫卡——早年》,涵盖了卡夫卡出生到1910年的童年、中小学、大学和工作初期的经历。该书于2014年9月出版,并且进入2015年莱比锡书展大奖的“非虚构类”提名短名单。2015年度巴伐利亚图书奖(非虚构类)授予《卡夫卡:早年》。同年,该书被《那时》杂志评选为“年度历史书”。施塔赫凭借三卷本《卡夫卡传》获得2016年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
目录 · · · · · ·
序:一颗黑色的星
第一章 在卡夫卡家
第二章 单身汉们
第三章 演员、犹太复国主义者,野蛮人
第四章 文学与孤独
第五章 荣博恩疗养院,最后一站
第六章 一位柏林小姐
第七章 最初的狂喜:《判决》和《司炉》
第八章 坠窗事件
第九章 女孩,女士,女人
第十章 为信痴狂
第十一章 快乐时日,小小诡计
第十二章 鲍尔一家
第十三章 美国和回归:《失踪者》
第十四章 《变形记》:充满隐喻的生活
第十五章 害怕变疯
第十六章 巴尔干战争:邻国大屠杀
第十七章 一九一三
第十八章 《失踪者》:完美与坠落
第十九章 创造与夸张
第二十章 性恐惧与献身
第二十一章 工作领域:高科技与官僚主义幽灵
第二十二章 求婚
第二十三章 文学,只是文学
第二十四章 维也纳的三场会议
第二十五章 的里雅斯特,威尼斯,维罗纳,里瓦
第二十六章 信使布洛赫
第二十七章 堕入谷底
第二十八章 卡夫卡与穆齐尔
第二十九章 婚姻计划与禁欲主义
第三十章 柏林的法庭
第三十一章 世界大战
第三十二章 自我审判:《诉讼》与《在流放地》
第三十三章 东欧犹太人回归
第三十四章 杂音乱心
第三十五章 进入无人区
致谢
参考文献
人名书刊名索引
地名索引
卡夫卡作品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卡夫卡传"试读 · · · · · ·
布拉格犹太人、保险局公务员以及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博士活了四十岁零十一个月:从小学到大学花了十六年零六个半月,职业生涯持续了十四年零八个半月,三十九岁办理了退休手续,最后因喉结核死于维也纳附近一家疗养院。 除去在德国居留的时间,卡夫卡一生中利用周末旅行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大约四十五天。他游历过柏林、慕尼黑、苏黎世、巴黎、米兰、威尼斯、维罗纳、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见...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When I wanted to get out of bed today, I simply collapsed. The cause is very simple: I am absolutely overworked. Not by the office, but by my other work. The office has an innocent part in it only because if I did not have to go there, I could just live for my work and would not have to spend those six hours a day there, which have tormented me so much that you cannot imagine it, especially on Friday and Saturday, because I was full of my own concerns. In the end, as I am well aware, that is just talk; I am at fault and the office has the clearest and most justified claims on me. However, for me it is a horrible double life from which there is probably no way out except insanity. I am writing this in the good morning light and would surely not be writing it if it were not so true and if I...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页 -
只要卡夫卡工作一天,这些关系也都在运作:职责和生活,公务和生活,组织和生活。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互相联结了起来。难道卡夫卡果真还没意识到,正是那让他备受煎熬的互相渗透(也正因为备受了煎熬)才是他写作的隐秘交点吗?如幽灵一般,“卡夫卡式(kafkaesque),人们后来这样描述他笔下的世界。不过到那一段时间,卡夫卡这会儿还在梦想着升迁、加薪、度假。而他的同行约瑟夫·K则在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地一点点消磨着上班的时间,到被捕还有一年光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一章 工作领域:高科技与官僚主义幽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卡夫卡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卡夫卡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About the translation

Nicht leicht
> 更多书评 4篇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法院本身也毫不掩饰地对案件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大教堂里”一章末尾一句话也许是整部小说的文眼,出自K的对手——监狱神父之口,这人说话虽心平气和,却令人不寒而栗,而这句话也是他口中为数不多的一句大实话:“法院不会要求你做什么。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也不留你。”神父这句话令人纳闷,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同样耐人寻味:“K听到的这最后一句话,其实也宣告了法庭跟其他所有随意场面根本没有区别。所有场面都是...2022-06-08 10:14:49 2人喜欢
法院本身也毫不掩饰地对案件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大教堂里”一章末尾一句话也许是整部小说的文眼,出自K的对手——监狱神父之口,这人说话虽心平气和,却令人不寒而栗,而这句话也是他口中为数不多的一句大实话:“法院不会要求你做什么。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也不留你。”神父这句话令人纳闷,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同样耐人寻味:“K听到的这最后一句话,其实也宣告了法庭跟其他所有随意场面根本没有区别。所有场面都是如此,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我们不能把这些场面理解为K的行为发展出来的结果,那些场面独立于K的行为之外,仿佛是在某处等候着他似的。” 这句评论已直接触及《诉讼》冰冷的内核。因为那意味着,卡夫卡个人的“梦境逻辑”竟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平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每个人看似自由,可无论你如何选择,你永远都只是一个“案例”,与之相应的规则措施和制度存在已久,早已准备就绪,即便是你某些完全自发的举动,快乐的冲动都跳不脱那个彻头彻尾被管理、被规划好了的世界的樊笼。 引自 第三十二章 自我审判:《诉讼》与《在流放地》 回应 2022-06-08 10:14:49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只要卡夫卡工作一天,这些关系也都在运作:职责和生活,公务和生活,组织和生活。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互相联结了起来。难道卡夫卡果真还没意识到,正是那让他备受煎熬的互相渗透(也正因为备受了煎熬)才是他写作的隐秘交点吗?如幽灵一般,“卡夫卡式(kafkaesque),人们后来这样描述他笔下的世界。不过到那一段时间,卡夫卡这会儿还在梦想着升迁、加薪、度假。而他的同行约瑟夫·K则在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地一点点消磨着上班的时间...2022-06-01 21:33:48 2人喜欢
-
空山驿马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1912年9月23日,晨曦微露,卡夫卡激动难安地站在他简陋的房间里,手中拿着一本不起眼的棕色笔记本,里面有他刚刚写完的《判决》。他似乎陷入了一种专注和清醒交叠的痴迷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下去,长达数月。可惜它并没有由此凝练出一种生活方式,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他完成一步巨大飞跃:把一切抛在身后,工作、父母、布拉格,可卡夫卡找不到这样的力量。他同时抓牢一切,而一切也紧紧抓住了他。于是,门又关上了。 被拿走...2022-04-18 18:50:29 1人喜欢
……1912年9月23日,晨曦微露,卡夫卡激动难安地站在他简陋的房间里,手中拿着一本不起眼的棕色笔记本,里面有他刚刚写完的《判决》。他似乎陷入了一种专注和清醒交叠的痴迷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下去,长达数月。可惜它并没有由此凝练出一种生活方式,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他完成一步巨大飞跃:把一切抛在身后,工作、父母、布拉格,可卡夫卡找不到这样的力量。他同时抓牢一切,而一切也紧紧抓住了他。于是,门又关上了。
被拿走一切的人会试图接近某些“宏大理念”,且一定会依靠“认同”这一手段,这种对个人起到心理补偿作用的反应模式,不太容易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看出来,但借助历史文献我们却比较容易观察到。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摆在卡夫卡面前:那受磨难最重、遭劫掠最多、被剥夺权利最甚的犹太人,包括那些被迫改信的犹太人,无论身处什么时代,都在其民族及宗教认同中寻求慰藉——哪怕“身外”的损失再大,他们依然保持犹太人的身份。这难道不也正是那些忍饥挨饿、遭人鄙薄而不悔,始终坚持自己使命不放的东欧犹太演员的秘诀吗?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同样,当德国移民落足遥远西部的“应许之地”,虽然事业上一无所成,可孩子却与自己慢慢疏远,母语也日渐成为一种障碍而越来越难说出口,这个时候他们安慰自己:“不管怎样”,他们“本质上”还是德国人,“心是属于德意志的”。特别是在那些秉持传统的庞大集体,即所谓“记忆共同体”里,我们会看到,一旦现实太过强大,最深层的根基面临松动瓦解的危险,集体里的成员便会有意识地把对某种永恒内核的坚守作为最后的捍卫行动。“我们是,并且永远都是……”:这样的誓言,最容易在那一切都早已剥落为碎片的地方听到。那是一种补偿行为,借助彻底的内化,甚至逼近于疯狂,各个大门都堵上,所有窗户都遮严——“我是我,永远都是我”。
摘自p.407-408
回应 2022-04-18 18:50:29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人的机械功能可以被发挥到极致,但又时时面对失灵的威胁。柜台后面的服务员可以准确地提供任何信息,但其前提是,客人也必须准确地表述问题。如果客人不能准确提问,那就连一个临时应付的答案也得不到。故而,柜台前熙熙攘攘的来客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事实上,过度精确并不能带来秩序,只会导致无政府状态,这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现计算机化后获得的关于现代性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体验之一。2022-05-19 21:43:47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法院本身也毫不掩饰地对案件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大教堂里”一章末尾一句话也许是整部小说的文眼,出自K的对手——监狱神父之口,这人说话虽心平气和,却令人不寒而栗,而这句话也是他口中为数不多的一句大实话:“法院不会要求你做什么。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也不留你。”神父这句话令人纳闷,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同样耐人寻味:“K听到的这最后一句话,其实也宣告了法庭跟其他所有随意场面根本没有区别。所有场面都是...2022-06-08 10:14:49 2人喜欢
法院本身也毫不掩饰地对案件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大教堂里”一章末尾一句话也许是整部小说的文眼,出自K的对手——监狱神父之口,这人说话虽心平气和,却令人不寒而栗,而这句话也是他口中为数不多的一句大实话:“法院不会要求你做什么。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也不留你。”神父这句话令人纳闷,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同样耐人寻味:“K听到的这最后一句话,其实也宣告了法庭跟其他所有随意场面根本没有区别。所有场面都是如此,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我们不能把这些场面理解为K的行为发展出来的结果,那些场面独立于K的行为之外,仿佛是在某处等候着他似的。” 这句评论已直接触及《诉讼》冰冷的内核。因为那意味着,卡夫卡个人的“梦境逻辑”竟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平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每个人看似自由,可无论你如何选择,你永远都只是一个“案例”,与之相应的规则措施和制度存在已久,早已准备就绪,即便是你某些完全自发的举动,快乐的冲动都跳不脱那个彻头彻尾被管理、被规划好了的世界的樊笼。 引自 第三十二章 自我审判:《诉讼》与《在流放地》 回应 2022-06-08 10:14:49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只要卡夫卡工作一天,这些关系也都在运作:职责和生活,公务和生活,组织和生活。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互相联结了起来。难道卡夫卡果真还没意识到,正是那让他备受煎熬的互相渗透(也正因为备受了煎熬)才是他写作的隐秘交点吗?如幽灵一般,“卡夫卡式(kafkaesque),人们后来这样描述他笔下的世界。不过到那一段时间,卡夫卡这会儿还在梦想着升迁、加薪、度假。而他的同行约瑟夫·K则在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地一点点消磨着上班的时间...2022-06-01 21:33:48 2人喜欢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人的机械功能可以被发挥到极致,但又时时面对失灵的威胁。柜台后面的服务员可以准确地提供任何信息,但其前提是,客人也必须准确地表述问题。如果客人不能准确提问,那就连一个临时应付的答案也得不到。故而,柜台前熙熙攘攘的来客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事实上,过度精确并不能带来秩序,只会导致无政府状态,这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现计算机化后获得的关于现代性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体验之一。2022-05-19 21:43:47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读者能感觉到,卡夫卡乐于描写这样的情景,他有一种看滑稽剧的快乐。人为了应付阴险狡诈的环境,手脚肢体就会机械地动个不停,卡夫卡热衷于描写人体机械动作的怪诞,这也是卡夫卡从电影和伊扎克·勒维的滑稽剧表演里得到的快感。但卡夫卡却使用滑稽手段传递给我们一个可怕的真相:我们不停动作,并不是因为我们是鲜活的生命,而是因为一旦我们停下来就会被碾得粉身碎骨。那条僵硬的“沉重无比”的手臂和“非人”地抽搐着的手指...2022-05-19 21:35:33
读者能感觉到,卡夫卡乐于描写这样的情景,他有一种看滑稽剧的快乐。人为了应付阴险狡诈的环境,手脚肢体就会机械地动个不停,卡夫卡热衷于描写人体机械动作的怪诞,这也是卡夫卡从电影和伊扎克·勒维的滑稽剧表演里得到的快感。但卡夫卡却使用滑稽手段传递给我们一个可怕的真相:我们不停动作,并不是因为我们是鲜活的生命,而是因为一旦我们停下来就会被碾得粉身碎骨。那条僵硬的“沉重无比”的手臂和“非人”地抽搐着的手指是外界胁迫的象征,在卡夫卡之后,只有《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手臂之所以沉重,因为它是多余的。而只有活动着的一切才有价值。 引自 第十三章 美国和回归:《失踪者》 “手停口停”
回应 2022-05-19 21:35:33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法院本身也毫不掩饰地对案件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大教堂里”一章末尾一句话也许是整部小说的文眼,出自K的对手——监狱神父之口,这人说话虽心平气和,却令人不寒而栗,而这句话也是他口中为数不多的一句大实话:“法院不会要求你做什么。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也不留你。”神父这句话令人纳闷,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同样耐人寻味:“K听到的这最后一句话,其实也宣告了法庭跟其他所有随意场面根本没有区别。所有场面都是...2022-06-08 10:14:49 2人喜欢
法院本身也毫不掩饰地对案件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大教堂里”一章末尾一句话也许是整部小说的文眼,出自K的对手——监狱神父之口,这人说话虽心平气和,却令人不寒而栗,而这句话也是他口中为数不多的一句大实话:“法院不会要求你做什么。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也不留你。”神父这句话令人纳闷,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同样耐人寻味:“K听到的这最后一句话,其实也宣告了法庭跟其他所有随意场面根本没有区别。所有场面都是如此,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我们不能把这些场面理解为K的行为发展出来的结果,那些场面独立于K的行为之外,仿佛是在某处等候着他似的。” 这句评论已直接触及《诉讼》冰冷的内核。因为那意味着,卡夫卡个人的“梦境逻辑”竟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平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每个人看似自由,可无论你如何选择,你永远都只是一个“案例”,与之相应的规则措施和制度存在已久,早已准备就绪,即便是你某些完全自发的举动,快乐的冲动都跳不脱那个彻头彻尾被管理、被规划好了的世界的樊笼。 引自 第三十二章 自我审判:《诉讼》与《在流放地》 回应 2022-06-08 10:14:49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只要卡夫卡工作一天,这些关系也都在运作:职责和生活,公务和生活,组织和生活。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互相联结了起来。难道卡夫卡果真还没意识到,正是那让他备受煎熬的互相渗透(也正因为备受了煎熬)才是他写作的隐秘交点吗?如幽灵一般,“卡夫卡式(kafkaesque),人们后来这样描述他笔下的世界。不过到那一段时间,卡夫卡这会儿还在梦想着升迁、加薪、度假。而他的同行约瑟夫·K则在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地一点点消磨着上班的时间...2022-06-01 21:33:48 2人喜欢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人的机械功能可以被发挥到极致,但又时时面对失灵的威胁。柜台后面的服务员可以准确地提供任何信息,但其前提是,客人也必须准确地表述问题。如果客人不能准确提问,那就连一个临时应付的答案也得不到。故而,柜台前熙熙攘攘的来客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事实上,过度精确并不能带来秩序,只会导致无政府状态,这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现计算机化后获得的关于现代性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体验之一。2022-05-19 21:43:47
-
#暗蓝# (我已力所能及,我已尽善尽美。)
读者能感觉到,卡夫卡乐于描写这样的情景,他有一种看滑稽剧的快乐。人为了应付阴险狡诈的环境,手脚肢体就会机械地动个不停,卡夫卡热衷于描写人体机械动作的怪诞,这也是卡夫卡从电影和伊扎克·勒维的滑稽剧表演里得到的快感。但卡夫卡却使用滑稽手段传递给我们一个可怕的真相:我们不停动作,并不是因为我们是鲜活的生命,而是因为一旦我们停下来就会被碾得粉身碎骨。那条僵硬的“沉重无比”的手臂和“非人”地抽搐着的手指...2022-05-19 21:35:33
读者能感觉到,卡夫卡乐于描写这样的情景,他有一种看滑稽剧的快乐。人为了应付阴险狡诈的环境,手脚肢体就会机械地动个不停,卡夫卡热衷于描写人体机械动作的怪诞,这也是卡夫卡从电影和伊扎克·勒维的滑稽剧表演里得到的快感。但卡夫卡却使用滑稽手段传递给我们一个可怕的真相:我们不停动作,并不是因为我们是鲜活的生命,而是因为一旦我们停下来就会被碾得粉身碎骨。那条僵硬的“沉重无比”的手臂和“非人”地抽搐着的手指是外界胁迫的象征,在卡夫卡之后,只有《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手臂之所以沉重,因为它是多余的。而只有活动着的一切才有价值。 引自 第十三章 美国和回归:《失踪者》 “手停口停”
回应 2022-05-19 21:35:33
论坛 · · · · · ·
想知道三部曲何时能出全 | 来自天行 | 11 回应 | 2022-06-14 18:23:00 |
你觉得这本书好看吗 | 来自Hi Meng | 2022-05-11 00:03:28 | |
介绍 | 来自十三月 | 2022-05-07 21:51:57 | |
这么久了,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 来自牧野见风来 | 3 回应 | 2022-02-07 22:21: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S. Fischer (2002)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Fischer (Tb.), Frankfurt (200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传记】 (爱玛·包法利)
- 看完这些传记(二) (看不见我)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dai (xuke)
- 瑾. 设计 (瑾_kitte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卡夫卡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 2022-06-12 14:41:09
七百多页,读了一个多月。写得真的太好了。那么多的参考资料,以及卡夫卡的日记、书信,小说为基础,真的重塑出卡夫卡,或进入他的世界里。佩服施塔赫。同时,也有更大尺度的历史描写,能更好地映衬出卡夫卡五年的“关键岁月”。这五年,他周旋在菲利丝,家庭,工作,写作,历史之间,却创作出如此好的作品。施塔赫真的已经深受卡夫卡本人作品的影响(必然要被影响),语言也如此出色。不仅是传记作家,也是极好的批评家。歇一下,... 七百多页,读了一个多月。写得真的太好了。那么多的参考资料,以及卡夫卡的日记、书信,小说为基础,真的重塑出卡夫卡,或进入他的世界里。佩服施塔赫。同时,也有更大尺度的历史描写,能更好地映衬出卡夫卡五年的“关键岁月”。这五年,他周旋在菲利丝,家庭,工作,写作,历史之间,却创作出如此好的作品。施塔赫真的已经深受卡夫卡本人作品的影响(必然要被影响),语言也如此出色。不仅是传记作家,也是极好的批评家。歇一下,接着读第二部! (展开)
2 有用 琳琅 2022-06-30 13:33:58
一颗永恒的晦暗之星;作者写得确实极好就各方面来说,作为目前我阅读过的最强烈的异质化的语言的创作者,卡夫卡哪怕在我看译本时就感受到他敏感的同时如蝉声入岩石的象征和直视,但说到底卡夫卡的译本是难以界定,在此情况下理解他者的感触倒成了接近或悖离卡夫卡的更好的方式——譬如说这部作品;装帧也很完美的,说实话我希望文学纪念碑能将三部曲全出了,另一本有关早年的一打折就入手哈哈哈嗝
1 有用 脆脆桃 2022-05-07 21:39:27
多阅读确实是一件好事
1 有用 王先森 2022-05-07 12:21:48
测试
1 有用 顾瑾离 2022-05-11 03:52:47
很多事,让2020成为特殊年份。有的冷硬似冰,有的暗沉如铅,有的闪烁若火。只是还来不及念它、写它、端详它、记录它,已在一片喧嚷中远遁。跟雪媛老师这番合作,让2020升为“关键之年”,我在其中看见了穿透密林的光。这个春天,与卡夫卡重逢罢。
2 有用 琳琅 2022-06-30 13:33:58
一颗永恒的晦暗之星;作者写得确实极好就各方面来说,作为目前我阅读过的最强烈的异质化的语言的创作者,卡夫卡哪怕在我看译本时就感受到他敏感的同时如蝉声入岩石的象征和直视,但说到底卡夫卡的译本是难以界定,在此情况下理解他者的感触倒成了接近或悖离卡夫卡的更好的方式——譬如说这部作品;装帧也很完美的,说实话我希望文学纪念碑能将三部曲全出了,另一本有关早年的一打折就入手哈哈哈嗝
0 有用 天涯明月刀 2022-06-28 20:16:10
挺啰嗦的, 感情线用了太多篇幅,对卡夫卡的作品分析自然就弱了,不知道评分为什么这么高
0 有用 Shayne 2022-06-26 23:12:57
书名中Entscheidungen被译为“关键”,但1910-1915谈不上决定了卡夫卡一生的创作。感觉标题指的还是他在这一时期做了一系列的个人决定,最显著的是与菲利斯的情感纠葛,以及逐渐从儿子、未婚夫、公务员角色中退出,全心投入文学。一种与写作紧紧相连的使命感让其它的一切都黯然失色、需要让道。其作品表达了在社会的义务和内心的追求(并非个性表现,而是服务于无上的目标)之间的张力,时而喜剧,时而悲剧... 书名中Entscheidungen被译为“关键”,但1910-1915谈不上决定了卡夫卡一生的创作。感觉标题指的还是他在这一时期做了一系列的个人决定,最显著的是与菲利斯的情感纠葛,以及逐渐从儿子、未婚夫、公务员角色中退出,全心投入文学。一种与写作紧紧相连的使命感让其它的一切都黯然失色、需要让道。其作品表达了在社会的义务和内心的追求(并非个性表现,而是服务于无上的目标)之间的张力,时而喜剧,时而悲剧。但是,以卡夫卡作品的精神深度而言,他可能是最无法作传的作家。作者搜罗的大量情节无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不如说展现了一个“还没写出作品”的卡夫卡。这种视人格为主要作品、视实际作品为次要的文学观,造成了作者行文上的偏斜,而他本人对此多少有点自命不凡的姿态,时而滑去有关传记方法论的辩解,冲淡了整本书的密度。 (展开)
0 有用 之一 2022-06-26 19:31:49
“我就是文学”
2 有用 胡桑 2022-06-16 23:44:24
施塔赫的三部卡夫卡传中的第二部,再现、重构了卡夫卡27岁到32岁五年间的生活。文笔细腻,叙事绵密,富有场景感。那是卡夫卡与菲利丝反复纠葛的一段岁月,是他开始写作《失踪者》和《诉讼》的一段岁月,也是完成并发表《变形记》的一段岁月,一段“关键岁月”。这部传记特别丰厚,呈现了卡夫卡琐细的生活、工作、写作面貌,对他波浪式的写作和面对他人时的内心情态把握得十分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