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奥巴马年度荐书
☆美国亚马逊年度百佳TOP2,1.5万读者4.5星推荐
☆全球读者票选Goodreads年度最佳回忆录,21万读者打分4.29/5
☆感动全美的惊人处女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超过一年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娱乐周刊》《费城询问报》等媒体年度选书
☆无法理解女儿的严厉母亲,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母亲和女儿终将相遇
——————
以血泪书写的悼念之书
以伤痛铺就的理解之路
以食物构筑的安慰之处
-
2014年5月的一天,米歇尔接到一通电话,得知母亲患癌的消息,随即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米歇尔的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她从小成长于两种文化之中,却无法靠近任何一种,青春期时,因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梦想而与母亲势同水火。
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母女二人进行了从不曾有过的...
☆奥巴马年度荐书
☆美国亚马逊年度百佳TOP2,1.5万读者4.5星推荐
☆全球读者票选Goodreads年度最佳回忆录,21万读者打分4.29/5
☆感动全美的惊人处女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超过一年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娱乐周刊》《费城询问报》等媒体年度选书
☆无法理解女儿的严厉母亲,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母亲和女儿终将相遇
——————
以血泪书写的悼念之书
以伤痛铺就的理解之路
以食物构筑的安慰之处
-
2014年5月的一天,米歇尔接到一通电话,得知母亲患癌的消息,随即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米歇尔的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她从小成长于两种文化之中,却无法靠近任何一种,青春期时,因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梦想而与母亲势同水火。
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母女二人进行了从不曾有过的交谈。几个月后,母亲离世,为了纾解心中的哀痛,米歇尔开始去一家母亲时常光顾的亚洲超市,试着做母亲曾给她做过的韩国食物,并真诚地写下了自己的内心告白。
挣扎于两种文化旋涡中的米歇尔,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在这场关于爱与失去、自我确认与伤痛疗愈的回望之旅中,她找回了母亲赋予她的品位、语言和天赋,也在食物与音乐构筑的空间中,让母亲“重生”。
——————
《妈妈走后》有力地描绘了一段复杂的母女关系,佐纳清晰而坦率地写了她母亲的离世。佐纳探索了食物和身份之间的联系,她对食物的描述把我们带到她旁边的餐桌上。这本书揭示了在失去母亲和通过烹饪韩国食物让母亲“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佐纳如何成为她自己。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这是一部温柔、优美、令人心痛的书,讲述食物如何将我们与已故之人紧紧相连。佐纳对海鲜葱饼、松仁粥和紫菜包饭等菜肴的描述令人垂涎,她的故事流畅、诚实、亲切。当所爱之人去世时,我们会打开所有感官去寻找他们存在的迹象。佐纳让我们通过味觉进入故事,这一点使她的作品与众不同。
——柯克斯书评
这是一部温暖、全情投入的文学作品,它真诚而细致地描述了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悲痛,其中也夹杂着希望、幽默、美好和清晰的观察。这本书不容错过。
——《西雅图时报》
我读《妈妈走后》时,心快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在这部文笔优美的回忆录中,米歇尔·佐纳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母女之间永不消逝的联结,触及爱、摩擦、忠诚与悲伤。所有的母亲和女儿都会在这本书中认出她们自己,也认出彼此。
——丹妮·夏彼洛,《母亲的模特》作者
《妈妈走后》是一个奇迹:一个美丽、深切动人的关于母亲与女儿、爱与悲伤、食物与自我认同的成长故事。它震撼了我,也让我心碎。
——艾德丽安·布罗德,《我的母亲、她的爱人,还有我》作者
妈妈走后的创作者
· · · · · ·
-
米歇尔·佐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米歇尔·佐纳(Michelle Zauner)
198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一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在美国俄勒冈州长大。2011年毕业于布林莫尔学院创意写作专业。2021年出版处女作《妈妈走后》(Crying in H Mart)。2022年,米歇尔入选《时代周刊》“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
米歇尔还是歌手、吉他手、词曲作者,创作了很多深受乐迷喜爱的流行音乐,在日式早餐乐队(Japanese Breakfast)中担任主唱,该乐队被提名2022年第64届格莱美音乐奖年度新人奖。
-
译者:蔡雯婷
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英语专业,热爱阅读和翻译,已出版《苹果派》《白色驯鹿传奇》《汤姆·斯威夫特和他的摩托车》《流星来的那一夜》等译作。
目录 · · · · · ·
二 留着你的眼泪
三 双眼皮
四 纽约风范
五 葡萄酒在哪儿
六 暗物质
七 药
八 欧尼
九 我们要去哪儿
十 生死抉择
十一 你并无多少惊世狂才
十二 法律与秩序
十三 沉甸甸的手
十四 可爱的
十五 我心永恒
十六 松仁粥
十七 小斧头
十八 我和曼琪
十九 泡菜冰箱
二十 一杯咖啡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说爱是行动,是本能,是体会不经意的瞬间,是感知不起眼的付出,是愿意为对方克服困难、忍受不便。最触动我的,就是在我得知妈妈生病以后,他凌晨三点下班以后还一路开车到纽约,只是为了在布鲁克林的一个小仓库里抱着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只要我需要他,他就会为我飞越三千英里。自六月以来,他耐心地接听我一天五次的来电。虽然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更为理想的时候再步人婚姻,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确信,在我走向前方、拥抱未来时,他就是我所需要的一切。在场的人眼睛都湿润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十一 你并无多少惊世狂才 -
我不会让自己的记忆发霉腐烂,不会让创伤慢慢渗透与扩散,不会让过往种种都变得毫无价值。我拥有的是随时可以重温的时刻,是我和妈妈共享的文化,这文化铭刻在我的基因里,蠕动在我的肠胃里,我必须让它们留存下来,而不是逐渐消亡。有朝一日,我会将这一切传递下去。她言传身教的道理,她曾活过的证明,这一切都在我身上,在我的言行举止中。我是她留在这个世上的人。如果我不能跟妈妈在一起,那么,我将会成为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十九 泡菜冰箱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妈妈走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妈妈走后"的人也喜欢 · · · · · ·
妈妈走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8 条 )

Lovely Chongmi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Michelle Zauner青少年时期同妈妈走在韩国街头,被人称赞好看并被星探发掘时,她曾为自己的一半白人血统沾沾自喜。在美国同伴中平淡无奇的长相,于这片妈妈的土地上,也许在那时她的眼中也只是怀旧乐园的土地上,变成了一种异域风情,成了使她更‘yeppeu’(예뻐/漂亮)... (展开)
Crying in My Kitchen

去了一趟H Mart,我也哭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完这本书,我去了趟H Mart。在我生活的硅谷,H Mart为了迎合庞大的华人群体,在主流韩国食物之外,也进了很多中国商品。临近春节,整个超市都是红彤彤的喜庆。和Michelle书里写的一样,美食广场三三两两也坐着带孩子的亚裔家庭。心里突然有点酸楚,2年没回家没见过爸妈了,能... (展开)> 更多书评 98篇
论坛 · · · · · ·
看到作者假装自己没有中间名,翻了一下书的作者介绍 | 来自大仙 | 2025-03-07 20:06:29 | |
妈妈临终前和桂阿姨说了什么啊? | 来自小象小象 | 1 回应 | 2024-06-03 12:02:28 |
去听这个作者的摇滚乐队! | 来自火锅对抗抑郁 | 2 回应 | 2024-03-12 17:03:02 |
气死了,读到一半才发现网上的电子版都是机翻 | 来自荒野大列巴 | 8 回应 | 2023-09-18 08:34:2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Alfred A. Knopf (2021)8.2分 1543人读过
-
二十張出版 (2022)8.6分 150人读过
-
Pan Macmillan (2022)暂无评分 31人读过
-
Random House (2021)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collection~ (羽扇纶巾小诸葛)
- 2024年 至 2020年 淑橼每周荐书 (Shirleysays)
- 文新思 (森森)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妈妈走后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oo 2024-02-07 16:43:52 山东
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那就让我成为你。
2 有用 tairei 2023-08-25 09:56:54 贵州
看这边书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浮现的是贾玲拍《你好,李焕英》时崩溃哭泣的表情,也会想到自己,如果哪天我妈不在了,我怎么办?
21 有用 bookbug 2023-01-23 00:23:12 北京
一旦与至亲至爱永诀,生活和感情中的空白通常是很难用时间来填补的,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失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世界。所以书中女儿的回忆,读起来才会像从一个世界回溯另一个再也回不去的世界一般,真实而又琐细。
6 有用 辽京 2023-01-30 17:37:52 北京
用食物重建与往日的连接,做你做过的食物,唱你听过的歌。生老病死无可挽回,但是活着的人,永远可以做点什么。
2 有用 滚石不生苔 2024-01-22 20:18:03 广东
作者的自我认同其实挺有意思的,在书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父亲在她成长世界里是比较缺失的,承担更多教育责任的是她妈妈,但是她妈妈是典型的东亚式教育。高中的叛逆、抑郁症应该是母女俩关系的冰点,直到母亲确诊癌症,作者正好大学毕业,和母亲最后日子的追忆,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她开始去接纳自己韩国的血统,开始做泡菜,去搓澡,并说出自己是混血。 有意思的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年龄正好是我这个年龄,24到25左右,但是我现... 作者的自我认同其实挺有意思的,在书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父亲在她成长世界里是比较缺失的,承担更多教育责任的是她妈妈,但是她妈妈是典型的东亚式教育。高中的叛逆、抑郁症应该是母女俩关系的冰点,直到母亲确诊癌症,作者正好大学毕业,和母亲最后日子的追忆,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她开始去接纳自己韩国的血统,开始做泡菜,去搓澡,并说出自己是混血。 有意思的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年龄正好是我这个年龄,24到25左右,但是我现在依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更像点头之交,而不像家人。 作者的母亲也是典型的东亚女性,为爱跟随美国人背井离乡,然后也心甘情款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度过自己大半的人生。作者没有去探讨这种生活对她母亲是否幸福,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当然是一种不平等,为家庭牺牲过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