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问题与方法》是作者在北大课堂的讲稿。初版于2002年,出版至今多次重印,在学界影响深远。作者讲授该课程时,正值新旧世纪之交,人们充满世纪末的反思和困惑、憧憬与展望。二十多年来,虽然文学界又发生许多大事,当我们阅读此书,重新审视今天的当代文学时,会发现这部讲稿持久的生命力,依然可以助益我们的研究和思考。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变迁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视角,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学科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一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既有书斋专著严谨务实、思路清晰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的轻松氛围和亲切的口语风格。
此书所在的三联书店还要继续出版。经咨询我社法务同事后,洪老师同意,只授权三联书店平装版版权,将精装版...
《问题与方法》是作者在北大课堂的讲稿。初版于2002年,出版至今多次重印,在学界影响深远。作者讲授该课程时,正值新旧世纪之交,人们充满世纪末的反思和困惑、憧憬与展望。二十多年来,虽然文学界又发生许多大事,当我们阅读此书,重新审视今天的当代文学时,会发现这部讲稿持久的生命力,依然可以助益我们的研究和思考。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变迁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视角,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学科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一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既有书斋专著严谨务实、思路清晰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的轻松氛围和亲切的口语风格。
此书所在的三联书店还要继续出版。经咨询我社法务同事后,洪老师同意,只授权三联书店平装版版权,将精装版版权给我社,收入其精装版作品集中。
问题与方法的创作者
· · · · · ·
-
洪子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入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那以后,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你不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不是要专门吃音乐这碗饭,只是个“爱好者”,只是一般的听听音乐,你千万不要听电视、电台上的那些絮絮叨叨的讲解,也不要太多地读那些教授讲解音乐的书。你原来可能有的一点点感觉,一点点体验,在这种讲解和分析的规范下,显得“肤浅”了,慢慢失去了。你开始变得“深刻”,有条理,学会了分析,但是感觉也迟钝起来,你也平庸起来。我在上课的时候常常讲到,作为一个“专业者”和作为一个“业余者”之间的区别,这一点很重要。对文学的爱好,最理想的是当一个“业余者”,能够比较自由一些,不受很多的要求“深刻”的压力,要求分析,讲出许多“道理”来的压力。就像我上课一样,要想方设法讲出许多“道理”来;一首诗,一篇小说,要绞尽脑汁,分析出许多条条。因为这是我的“职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革命文学的“宿命” -
在“巩固”的阶段,会采取一些比较温和的措施,进行整理、退缩。在比较“松弛”,或者我们现在常用的词“宽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让不同的意见表达,就有较多的可能性,特别是决策者有意识地允许某些不同意见表达的时间段。比如1956—1957年的“百花时代”,可以在文艺报刊上看到不同意见的表达。最主要的是从1956年开始到1957年夏天的《文艺报》,和秦兆阳1956-1957年主持的《人民文学》。这个时期的《文汇报》和《光明日报》,也是值得研究的两个报纸。这两家报纸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可以看做是不同政治、思想派别和集团的意见表达载体。毛泽东1957年7月1日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指出了这一点,指出当时的《文汇报》和《光明日报》是另外的阶级政治集团意见表达的工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问题与方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问题与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问题与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个人备忘 | 《问题与方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保留格式将word转图片上传,有需要私信获取word版】 这本书读下来是很感动的,就是觉得,当代文学领域,还有人在这么踏踏实实地做些事情,思考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对每个抽象的概念、分类、规律都很谨慎都有反思都保持距离(方法论即从对“历史”和“叙述”关系的认识出发,... (展开)
无边的质疑——读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喜欢洪子诚先生的叙述风格,拧巴,干净,绝无多余的修饰与煽情,却总充满丰富的思辨张力:一方面,他在书中对一些可能遮蔽文学史真相的概念进行了质疑与清理,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完全放任质疑的限度,总在纠正着怀疑本身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理论的紧张与冲突弥漫在这本书... (展开)
《问题与方法》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P25 戴锦华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权威结论这一历史定位,“无疑以充分的异质性,将'文革'时代定位为中国社会'正常肌体'上似可彻底剔除的'癌变',从而维护了政权、体制在话语层面的完整与延续,避免了反思质疑'文革'所可能引发的政治危... (展开)
关于历史叙述,真实及其他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9.6分 433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4分 53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9分 51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9.3分 23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专业书目 / 拓展视野 (宁止水)
- 书单 (xdahaka)
- 评价尚不够 (鹿學家)
- 由大学课程整理出的书 (灞上柳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问题与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05-29 11:20:19 北京
初版于2001年,不断重版再版,许多年轻学者、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选题都是源于这本书的启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当代文学的“红宝书”,如今以第四版的全新精装面貌上市,更方便大家收藏久读~
6 有用 阿俊 2024-06-09 10:01:18 广东
书价比我五年前大一时买的25元增订本翻了不少倍,可见五年间书价及其市场营销策略变化之巨,但洪老做了个别字句的修订,如水中着盐,需细细品味方知其妙,故心驰神往不得不买,因其语言风格谨慎克制,春秋笔法屡现,在细微处乃至标点符号上的变动,盖有深意存焉。此书是基石,也是需时时返顾拂拭的来处,何以出发,如何出发,答案在书内书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若不在界/限、屏/蔽上游走,一味针对作家作... 书价比我五年前大一时买的25元增订本翻了不少倍,可见五年间书价及其市场营销策略变化之巨,但洪老做了个别字句的修订,如水中着盐,需细细品味方知其妙,故心驰神往不得不买,因其语言风格谨慎克制,春秋笔法屡现,在细微处乃至标点符号上的变动,盖有深意存焉。此书是基石,也是需时时返顾拂拭的来处,何以出发,如何出发,答案在书内书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若不在界/限、屏/蔽上游走,一味针对作家作品敲敲边鼓,学科的独立性和建设性难以铸就,幸好我们有「洪子诚」,以洪子诚为方法,代表一段审慎恰切冷静的观察距离、一次冲破语词迷阵的突围、一种温润谦卑不失风范的识度。 (展开)
1 有用 麻嗏子 2024-07-15 00:32:45 重庆
新版修正了几处引书的小错误,不过也删改了一些很耐人寻味的内容。抽取北大或是三联之前的版本一对即知,不烦多言。能解者当会心一哂
1 有用 笑挺戈 2024-08-11 00:05:01 浙江
洪老师是真诚的
0 有用 沈长一 2024-10-08 13:06:55 江苏
在本讲稿中,洪子城较为具体的勾勒了当代文学研究的诸多研究方向和问题。这种纲领性的方法论更新,对当代文学的初学者很有启发。另外,也涉及了80,90年代的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本书的写作方式确实相当有趣,读着不枯燥乏味。但是,洪子城毕竟是个“立场不确定”的学者,而当代文学又不得不牵扯到众多亲缘学科,这导致了他的许多话都非常值得商榷,讨论,质疑。譬如后面讲到法兰克福学派,竟把阿尔都塞也归了进去,看来洪子... 在本讲稿中,洪子城较为具体的勾勒了当代文学研究的诸多研究方向和问题。这种纲领性的方法论更新,对当代文学的初学者很有启发。另外,也涉及了80,90年代的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本书的写作方式确实相当有趣,读着不枯燥乏味。但是,洪子城毕竟是个“立场不确定”的学者,而当代文学又不得不牵扯到众多亲缘学科,这导致了他的许多话都非常值得商榷,讨论,质疑。譬如后面讲到法兰克福学派,竟把阿尔都塞也归了进去,看来洪子城说的确实没错,“理论不大好。”又譬如讲到CR处,看得出来洪子城有一定的认识,不拘泥于《决议》,但也只是片面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书中记录“大笑”的地方,我则是完全笑不出来。而现在看来,这不仅是一本讲“中国当代文学”的书,也是一本讲“洪子城”的书。了解这位研究上的对手,此书不可不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