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原作名: 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译者: 徐爽
出版年: 2010-5
页数: 198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802057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原作名: 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译者: 徐爽
出版年: 2010-5
页数: 198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80205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计的将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言论的边界的创作者
· · · · · ·
-
安东尼·刘易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伦敦记者站主任、专栏作者,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目录 · · · · · ·
导言
1 序幕
2 “恶毒的或者卑鄙的”
3 “所有生活都是一场实验”
4 定义自由
5 自由与隐私
6 媒体的特权?
7 恐惧本身
8 “另一个人的抒情诗”
9 “盲流和不法之徒”
10 我们所痛恨的思想
11 利益的平衡
12 思想自由
致谢
案例表
注释
· · · · · · (收起)
1 序幕
2 “恶毒的或者卑鄙的”
3 “所有生活都是一场实验”
4 定义自由
5 自由与隐私
6 媒体的特权?
7 恐惧本身
8 “另一个人的抒情诗”
9 “盲流和不法之徒”
10 我们所痛恨的思想
11 利益的平衡
12 思想自由
致谢
案例表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反煽动叛乱法案》(1798年)明文规定,发表、出版“虚假”(false)言论方可构成犯罪。基于这一规定,主事者宣称该法是对普通法中“煽动性诽谤罪”(源自英国)的人道主义的改良。因为,依据普通法,即使批评属实也不足以构成无罪辩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并无根本差异。法官要求被控违反《反煽动叛乱法案》的嫌犯承担证明自身言论完全属实的责任;而事实上,被告之所以遭到起诉,正是因为其言论的观点问题——观点本身是无法证明真伪的。 联邦党人称保护“言论自由”的条款仅仅规定了不得事先限制,而《反煽动叛乱法案》确立的是事后惩罚。 阿尔伯特·加勒廷回应:“声称惩罚某一行为却又不是在限制做这件事的自由,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荒谬的。” “即便所言为真,出版商们也会担心他们不能达到令法庭感到满意的真实程度,而不敢披露真相。” 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审理过程中,最高法院指出,“在自由辩论中,错误意见不可避免……如果自由表达要找到赖以生存的呼吸空间,就必须保护错误意见(的表达)。” 麦迪逊:“言论和出版自由乃是共和政体最坚实的守护者。” “自由检查公众人物和公共事务的权利,与人民自由沟通的权利——这是其他所有权利的唯一有效的保障。” “自由检查公众人物和公共事务的权利”道出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前提,称为“麦迪逊前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页 -
麦迪逊在给副总统杰斐逊的一封信中写道:“国内自由的丧失,被归咎于为了防范来自国外的威胁——不管这种威胁究竟是真是假,这种情况可能会普遍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言论的边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言论的边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言论的边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9 条 )


不是评论,记录一些词条。
司法能动性( Judicial Activism,又译司法能动主义、司法积极主义),指的是对美国司法制度中审判行为的一种见解。 司法能动性的基本宗旨是,法官应该审判案件而不是回避案件,并且要广泛的运用他们的权力,尤其是通过扩大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手段去促进公平——即保护人的尊严。...
(展开)
> 更多书评 5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Basic Books (2008)9.6分 49人读过
-
法律出版社 (2016)8.7分 539人读过
-
八旗文化 (2020)9.6分 33人读过
-
Basic Books (2010)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何帆:2010年,我的悦读书目 (盒饭)
- 培养律师素质阅读书单 (HL)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言论的边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熊阿姨 2011-10-17 19:28:21
清晰明了,案例妥贴,一层覆一层讲明今日第一修正案的地位、应用,以及时代衍生的新缺陷。
223 有用 2koo 2011-02-11 10:18:07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 有用 拔刀诀 2011-11-23 15:48:30
即便是在美国,三权分立已经是目前的人类社会所能创建的相对最合理的制度了,但其言论自由之路依然艰辛曲折。因恐惧和欲望导致的对言论自由的钳制与压制一次次卷土重来,法官与媒体也并未能总是站在捍卫自由的最前线。正如勒尼德汉德法官所说:“自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男人和女人,一旦信仰之火熄灭,便没有什么使它复活。”而自由也永远不是绝对的。
2 有用 海德格尔 2015-04-20 12:11:55
过于碎片化。记者写出来的就是这样。
2 有用 Grzbeweisbar 2020-07-19 21:53:24
试图用“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作为人类最朴实的权利的解释框架,显得既无知又粗暴,而以所谓公共安全和共同体利益来作为个体自由的限制,也不过只是高墙一刀切式的懒惰。诸如此类的错误也许是所有人类制度都必须经历的,社会事件的复杂与难解,立宪先贤们也预料不到。纠错或许是漫长的过程,但只要现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未被蒙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等待都不会白费。反过来,如果自由的价值在一个社会中无所昭彰,对具体社会事... 试图用“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作为人类最朴实的权利的解释框架,显得既无知又粗暴,而以所谓公共安全和共同体利益来作为个体自由的限制,也不过只是高墙一刀切式的懒惰。诸如此类的错误也许是所有人类制度都必须经历的,社会事件的复杂与难解,立宪先贤们也预料不到。纠错或许是漫长的过程,但只要现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未被蒙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等待都不会白费。反过来,如果自由的价值在一个社会中无所昭彰,对具体社会事件的纠错又如何可能呢。“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但愿终有一日,阳光也会照耀在古老的东方大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