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大外交:(译著)》内容简介:美国人只要一想到外交政策,必定会认为欧洲的问题都是出在均势体系上。而自从欧洲首度必须顾及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欧洲领袖便对美国以垒球改革为己任的想法不以为然。双方的态度仿佛都是认为,对方的外交行为模式全是任性的抉择,如果更加明智或不是那么好战.本应当会选择另外一种更能令人接受的模式。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基辛格,1973年9月22日就任美国第56任国务卿,直到1977年1月20日卸任。1969年1月20日至1975年11月3日,任总统国家安全助理。
基辛格博士获过多项荣誉,其中包括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总统自由奖章(国家最高公民荣誉),1986年自由奖章。
基辛格博士生于德国菲尔特,1938年来到美国,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1943-1946年在军中服役。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执教。1952-1966年任哈佛国际论坛主任。
基辛格博士与南茜·迈金尼斯结婚,有两个孩子,现已离异。
顾涉馨,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谈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从事翻译二十年,译作数十册。近年主要作品有:《竞争大未来》、《与成功有约》、《反挫》。
林添贵,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历任企业高级主管,目前担任《自由时报》副总编辑,译作极丰,包括:《纽约时报》、《政商巨...
亨利·基辛格,1973年9月22日就任美国第56任国务卿,直到1977年1月20日卸任。1969年1月20日至1975年11月3日,任总统国家安全助理。
基辛格博士获过多项荣誉,其中包括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总统自由奖章(国家最高公民荣誉),1986年自由奖章。
基辛格博士生于德国菲尔特,1938年来到美国,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1943-1946年在军中服役。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执教。1952-1966年任哈佛国际论坛主任。
基辛格博士与南茜·迈金尼斯结婚,有两个孩子,现已离异。
顾涉馨,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谈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从事翻译二十年,译作数十册。近年主要作品有:《竞争大未来》、《与成功有约》、《反挫》。
林添贵,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历任企业高级主管,目前担任《自由时报》副总编辑,译作极丰,包括:《纽约时报》、《政商巨献》、《步步为赢》等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
第二章 关键人物:西奥多·罗斯福或是伍德罗·威尔逊
第三章 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黎塞留、威廉一世与皮特
第四章 欧洲协调: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
第五章 两大革命家: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
第二章 关键人物:西奥多·罗斯福或是伍德罗·威尔逊
第三章 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黎塞留、威廉一世与皮特
第四章 欧洲协调: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
第五章 两大革命家: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第六章 现实政治自食其果
第七章 步向毁灭的政治机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外交
第八章 卷入战争旋涡:迈向军事毁灭之路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尔逊与凡尔赛和约
第十章 胜利者的困境
第十一章 史特瑞斯曼与战败国的复兴
第十二章 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
第十三章 斯大林待价而沽
第十四章 苏德协定
第十五章 美国重回战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第十六章 三种和平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
第十七章 冷战的开始
第十八章 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
第十九章 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
第二十章 与共产党人的谈判:阿登纳.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
第二十一章 避开遏制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欧洲的剧变
第二十三章 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柏林危机,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年
第二十四章 西方联盟的概念:麦克米伦、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
第二十五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
第二十六章 越南:走向绝望,肯尼迪与约翰逊
第二十七章 越南:解脱,尼克松
第二十八章 地缘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
第二十九章 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
第三十章 冷战的结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
第三十一章 关于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致谢
亨利·基辛格著作一览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吴庭艳的人格特质亦深受越南的儒家政治传统的影响。民主思想视真理由理念冲突相激相异而产生,儒家思想却大异其趣,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只有借由勤勉研究和教育才能洞烛真理,而只有少数人才够格受教育。儒家探索真理时,并不把冲突的理念视为同样有价值。由于真理只有一个,不是真理就没有地位,或者必须通过竞争增强地位。儒家思想本质上讲究阶级差序、重视精英,强调对家庭忠诚、尊重体制和权威。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社会,还没有任何一个已建立顺利运作的多元制度(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已经最接近多元体质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48页 -
二十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行的。 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 ,在外交上形成 成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政治更趋于完美,为其他人类作榜样,以此作为证明美国价值观优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大外交"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大外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 条 )

基辛格:美国与欧洲外交的中间人





江南泉的读书笔记—基辛格《大外交》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章:第1章 世界新秩序 P11 美国的理想主义....其结果是促使美国人相信,历史是可以超越的,如果全世界真心想要和平,就需要接纳美国的道德处方。 P11 20世纪后期冷战结束后的历史......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面临的既不能退出又不能主宰世界舞台的的困境。美国无法... (展开)> 更多书评 60篇
-
本章中,基辛格博士表达了如下的观点: 1)美国外交思想的传统:传教士与孤立主义之间的斗争; 2)美国外交思想的缺点:反对均势思想。他认为正是均势保护了美国,而每次美国必须参战时都是均势遭到破坏时; 3)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六国将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没有处理均势的经验。在新的外交思想体系确立之前,均势思想是值得借鉴;
2014-07-22 17:16:01
-
基辛格对里根评价不高,演员出身的里根,被基辛格评价为才智平庸的人。但是在里根执政期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表达对西方和中国的善意。释放一些卫星国。同意德国统一。但是种种行为并没有帮助戈尔巴乔夫巩固地位。由于缺少方法拉动经济,最终只是催生腐败。国内群众和既得利益着都不支持戈尔巴乔夫。最终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宣布独立,实际上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后的世界格...
2013-01-03 20:37:00
基辛格对里根评价不高,演员出身的里根,被基辛格评价为才智平庸的人。但是在里根执政期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表达对西方和中国的善意。释放一些卫星国。同意德国统一。但是种种行为并没有帮助戈尔巴乔夫巩固地位。由于缺少方法拉动经济,最终只是催生腐败。国内群众和既得利益着都不支持戈尔巴乔夫。最终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宣布独立,实际上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欧盟的成立,德国是否该拥有它的地位,俄罗斯民主前景堪忧,东欧国家融入欧洲的程度,中国日本美国三国关系微妙。 未来会怎么样,基辛格说:和平、稳定、进步和人类自由,将必须在无尽头的旅途上寻求。
回应 2013-01-03 20:37:00 -
由于基辛格是在尼克松执政期间任职,所以当然的对尼克松期间的国际政策是非常认可的。 尼克松执政期间的外交思路是:把世界看成是混淆不明的挑战,许多国家因各自的利益思考而非善意的互相对待。改变必须是分段逐步进行的,不是一劳永逸彻底变革,换言之,这个世界可以驾驭,却不能去支配或者排斥。 尼克松政府比起前几任总统而言,更加的务实,更加从现实需求和可行性来考虑问题。毕竟美国刚刚经历了越南战争的伤痛。而强敌苏...
2013-01-03 10:40:39
由于基辛格是在尼克松执政期间任职,所以当然的对尼克松期间的国际政策是非常认可的。 尼克松执政期间的外交思路是:把世界看成是混淆不明的挑战,许多国家因各自的利益思考而非善意的互相对待。改变必须是分段逐步进行的,不是一劳永逸彻底变革,换言之,这个世界可以驾驭,却不能去支配或者排斥。 尼克松政府比起前几任总统而言,更加的务实,更加从现实需求和可行性来考虑问题。毕竟美国刚刚经历了越南战争的伤痛。而强敌苏联亦有更加强大的趋势。 尼克松在任期间,结束了越南战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开启了和中共的往来。在中东战争中,保持和苏联的密切沟通。和苏联的削减核武器的谈判。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尼克松的外交思路本来可以成为美国的外交风格固化下来,但是发生了水门事件,道德因素迫使尼克松下台,而后的外交思路也被迫放弃。
回应 2013-01-03 10:40:39
-
本章中,基辛格博士表达了如下的观点: 1)美国外交思想的传统:传教士与孤立主义之间的斗争; 2)美国外交思想的缺点:反对均势思想。他认为正是均势保护了美国,而每次美国必须参战时都是均势遭到破坏时; 3)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六国将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没有处理均势的经验。在新的外交思想体系确立之前,均势思想是值得借鉴;
2014-07-22 17:16:01
-
受不了日益壮大的纳粹党的骚扰,对经济大恐慌及政治混乱又束手无策,于是保守的德国领导阶层任命希特勒为首相,并在他四周安插了可靠的保守人士。 德国现在由一位曾公开宣示要推翻凡尔赛协议,重整军备,然后要采取扩张政策的首相主持。但一战后欧洲的政治家怕战争胜过担心均势失衡。凡尔赛体系的明显不公,让他们自知理亏,但他们又无法清楚德国在军力获得平等地位后,是否还有其它意图。 德国重整军备是大多数国际联盟会员国...
2012-07-02 14:55:23
受不了日益壮大的纳粹党的骚扰,对经济大恐慌及政治混乱又束手无策,于是保守的德国领导阶层任命希特勒为首相,并在他四周安插了可靠的保守人士。 德国现在由一位曾公开宣示要推翻凡尔赛协议,重整军备,然后要采取扩张政策的首相主持。但一战后欧洲的政治家怕战争胜过担心均势失衡。凡尔赛体系的明显不公,让他们自知理亏,但他们又无法清楚德国在军力获得平等地位后,是否还有其它意图。 德国重整军备是大多数国际联盟会员国原则上已经容许的,在它尚未有确切的侵略行为之前英法等国又无法先做出反应,因为这有悖于集体安全的本意。英国不打算放弃集体安全与国际联盟,继续推进裁军计划,以示诚意,法国面对近邻军备扩张的威胁没有英国支持,又不敢单独行动。就这样,西方各国领袖便避开了必须在情况不明时做决定的痛苦。 希特勒很懂得利用这种心态,扩充军备的同时定期展开和平攻势,迎合未来可能的侵略对象的错觉。希特勒的心腹戈培尔一语中的,“迄今我们已成功的让敌人猜不透德国的真正目标······等我们准备完毕,充分武装,这时他们却开启战端。” 其实西方国家应该少花时间估量希特勒的动机,多花些时间来制衡德国日益壮大的实力。
回应 2012-07-02 14:55:23 -
基辛格对里根评价不高,演员出身的里根,被基辛格评价为才智平庸的人。但是在里根执政期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表达对西方和中国的善意。释放一些卫星国。同意德国统一。但是种种行为并没有帮助戈尔巴乔夫巩固地位。由于缺少方法拉动经济,最终只是催生腐败。国内群众和既得利益着都不支持戈尔巴乔夫。最终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宣布独立,实际上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后的世界格...
2013-01-03 20:37:00
基辛格对里根评价不高,演员出身的里根,被基辛格评价为才智平庸的人。但是在里根执政期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表达对西方和中国的善意。释放一些卫星国。同意德国统一。但是种种行为并没有帮助戈尔巴乔夫巩固地位。由于缺少方法拉动经济,最终只是催生腐败。国内群众和既得利益着都不支持戈尔巴乔夫。最终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宣布独立,实际上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欧盟的成立,德国是否该拥有它的地位,俄罗斯民主前景堪忧,东欧国家融入欧洲的程度,中国日本美国三国关系微妙。 未来会怎么样,基辛格说:和平、稳定、进步和人类自由,将必须在无尽头的旅途上寻求。
回应 2013-01-03 20:37:00
-
本章中,基辛格博士表达了如下的观点: 1)美国外交思想的传统:传教士与孤立主义之间的斗争; 2)美国外交思想的缺点:反对均势思想。他认为正是均势保护了美国,而每次美国必须参战时都是均势遭到破坏时; 3)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六国将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没有处理均势的经验。在新的外交思想体系确立之前,均势思想是值得借鉴;
2014-07-22 17:16:01
-
基辛格对里根评价不高,演员出身的里根,被基辛格评价为才智平庸的人。但是在里根执政期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表达对西方和中国的善意。释放一些卫星国。同意德国统一。但是种种行为并没有帮助戈尔巴乔夫巩固地位。由于缺少方法拉动经济,最终只是催生腐败。国内群众和既得利益着都不支持戈尔巴乔夫。最终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宣布独立,实际上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后的世界格...
2013-01-03 20:37:00
基辛格对里根评价不高,演员出身的里根,被基辛格评价为才智平庸的人。但是在里根执政期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改革开放。表达对西方和中国的善意。释放一些卫星国。同意德国统一。但是种种行为并没有帮助戈尔巴乔夫巩固地位。由于缺少方法拉动经济,最终只是催生腐败。国内群众和既得利益着都不支持戈尔巴乔夫。最终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宣布独立,实际上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欧盟的成立,德国是否该拥有它的地位,俄罗斯民主前景堪忧,东欧国家融入欧洲的程度,中国日本美国三国关系微妙。 未来会怎么样,基辛格说:和平、稳定、进步和人类自由,将必须在无尽头的旅途上寻求。
回应 2013-01-03 20:37:00 -
由于基辛格是在尼克松执政期间任职,所以当然的对尼克松期间的国际政策是非常认可的。 尼克松执政期间的外交思路是:把世界看成是混淆不明的挑战,许多国家因各自的利益思考而非善意的互相对待。改变必须是分段逐步进行的,不是一劳永逸彻底变革,换言之,这个世界可以驾驭,却不能去支配或者排斥。 尼克松政府比起前几任总统而言,更加的务实,更加从现实需求和可行性来考虑问题。毕竟美国刚刚经历了越南战争的伤痛。而强敌苏...
2013-01-03 10:40:39
由于基辛格是在尼克松执政期间任职,所以当然的对尼克松期间的国际政策是非常认可的。 尼克松执政期间的外交思路是:把世界看成是混淆不明的挑战,许多国家因各自的利益思考而非善意的互相对待。改变必须是分段逐步进行的,不是一劳永逸彻底变革,换言之,这个世界可以驾驭,却不能去支配或者排斥。 尼克松政府比起前几任总统而言,更加的务实,更加从现实需求和可行性来考虑问题。毕竟美国刚刚经历了越南战争的伤痛。而强敌苏联亦有更加强大的趋势。 尼克松在任期间,结束了越南战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开启了和中共的往来。在中东战争中,保持和苏联的密切沟通。和苏联的削减核武器的谈判。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尼克松的外交思路本来可以成为美国的外交风格固化下来,但是发生了水门事件,道德因素迫使尼克松下台,而后的外交思路也被迫放弃。
回应 2013-01-03 10:40:39
论坛 · · · · · ·
你们读这本书花了多少时间? | 来自静远 | 2021-07-22 11:59:4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海南出版社 (1997)9.0分 2199人读过
-
Simon & Schuster (1995)9.2分 100人读过
-
海南出版社 (2012)8.9分 857人读过
-
每满100-50
-
智庫文化 (199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政治学】 (爱玛·包法利)
-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本科生阅读推荐书目 (Young D)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人文,教育,历史,思考-3 (IVAN)
- 9分以上社科书 (千江阅)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外交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吾名巴赫 2020-06-09 23:32:02
前半部分非常精彩。二战后尤其涉及对核武器的技术性讨论有点啰嗦。翻译出彩。
0 有用 Octavius 2019-01-17 17:59:44
那些能带来长久稳定的和平的国际体系,都取决于均势,均势也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战略思维,不仅仅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是要更为宏大,将势态推向下一个平衡点,并长期保持稳定。
3 有用 九条鱼 2012-12-02 16:33:55
1月26日—12月2日。一家之言,却是真好!让人感觉不是单纯在读一堆关乎客观事实的资料堆砌,而是在听一个老人将自己的理解融在其中的解说——不愧是有过执教背景,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但是,也真厚啊。。好险,差点没在本周读完。。。。
2 有用 轩轩的隐秘角落 2012-03-12 09:50:42
任何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体系都是脆弱和易坍塌的,人们自利行为达成的均衡状态才是牢固和可持续的。而达成这一目的的唯一手法是认定绝对正确的目标,不受广泛的道德约束采取手段。
0 有用 黯黠 2021-11-13 19:04:41
看過了基辛格講中國近現代史,又看他講以歐洲為主角的全球近現代史:加入了本人解讀後的歷史描述,視角獨特,還是挺有意思的 不過因為對歐洲歷史文化甚至地理位置都沒那麼熟,很明顯比《論中國》難了很多,有些章節挺乏味的 後半部分加入了更多對美國政策的解釋(辯解),感覺沒那麼客觀了
0 有用 之江 2022-03-09 00:26:31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高中参加模联,我初中的英语老师给我推荐的。 总的来说,受益匪浅。基辛格博士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政治家,他们通俗的语言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0 有用 黯黠 2021-11-13 19:04:41
看過了基辛格講中國近現代史,又看他講以歐洲為主角的全球近現代史:加入了本人解讀後的歷史描述,視角獨特,還是挺有意思的 不過因為對歐洲歷史文化甚至地理位置都沒那麼熟,很明顯比《論中國》難了很多,有些章節挺乏味的 後半部分加入了更多對美國政策的解釋(辯解),感覺沒那麼客觀了
0 有用 康哥 2021-11-01 01:29:40
冷战史入门
0 有用 刘畅 2021-03-04 19:16:53
读的难受,这本书实在太专业,看不下去
0 有用 玄荔 2021-02-10 01:10:13
翻译好,就是有些晦涩,二战前尤其精彩,战后看不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