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探讨了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一百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了一些研究。
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 “旧典范的危机”,作者考察了方东树、邵懿辰、汪士铎、太谷学派等各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变化,以描绘出晚清内部的思潮变动,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细察说明“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它们催化了后来一些范畴性的转变。”以此为张本,作者在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和反传统的复杂关系,在第三部分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中,讨论了后科举时代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些知识分子建立新“学术社会”的努力以及这个新“学术社会”的命运……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的创作者
· · · · · ·
-
王汎森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汎森,台湾云林人,一九五八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特聘研究员,其间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并于二○○四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编《中国...
王汎森,台湾云林人,一九五八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特聘研究员,其间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并于二○○四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编《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时代:张灏院士七秩祝寿论文集》(台北:联经,2007)等书。
目录 · · · · · ·
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3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的研究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胳的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思潮与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附录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读“傅斯年档案”
傅斯年与陈寅恪──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思想家对知识分子所持的论点,在后来基本上是延续未变,并且形成国家政策。任何一种有关中共知识分子历史的研究中,都很清楚指出,虽然中共领导人承认广大知识分子是革命动力之一,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但知识分子所受到的对待基本上是不行的。在不行中仍然有起有落,知识分子有过两个“春天”,但也有无数的压抑,中共领导人们有的傾向压抑“戴眼镜的”(如李立三、张国焘等),有的持较宽大的态度(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但是无论宽严,其理想仍是把知识分子改造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宣示,对知识分子要“团结、教育、改造”,而所谓“改造”,就是改造成工农阶级的一部分。 只要稍一阅读相关的文件,我们可以发现,凡是想为知识分子争取比较宽大待遇的,就反复论证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的一部分了。如1950年,在《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中说当时全国二百多万知识分子中,大多数属于“职员”,而“职员为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周恩来于1956年发表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说,知识分子中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部分”,邓小平在1977年至1978年所主持的一系列会议,反复论证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了1983年,胡耀邦也是借着宣告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提高知识分子之待遇。凡是要打压知识分子的时候,则每每要从各方面阐释知识分子仍不能算是属于工人阶级,譬如毛泽东在1957年7月9日的上海干部会议上有名的讲话,强调知识分子不是工农的同盟兄弟,而是工人、农民请来做服务工作的,要听工农使唤。 不管是要整知识分子或善待知识分子,在理念的展现上,仍然与“四民皆工”或“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的想法相一致,足见它早已由早期的思想讨论变成为国家政策。使书人自已造自己的反,自己贬低自己,其后果当然是很明显的;自贬久了,统治者就要把你彻底踩在地上了。读书人既然这么贬低自己,统治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
1969年中山大学的一份“形势报告”中有一段叙述,为我们猜测陈寅恪最后三年的精神状态留下极为重要之原始资料——“陈寅恪对于蒋家王朝的覆灭,对于亡国、共产党是不甘心的。他声称不吃中国面粉,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狂叫兴亡遗恨尚如新。他还说:虽然年纪老到皮包骨了,但还不愿死,要看共产党怎样灭亡,死了以后,骨灰也要抛在大海里,不留在大陆。简直反动透顶,恶毒至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众对他也确实愤恨至极……他要至死不变,就让他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去吧。”陆键东表示,在中山大学当年的“总结”或“形势报告”中,用了这样的评语,陈寅恪是唯一一人。如果这份“形势报告”多少可信,那么陈寅恪则是到死都不愿调和“真谛”与“俗谛”之间的对立与紧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9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什么时候开始,知识分子瞧不起自己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知识分子,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精英,还是百无一用的社会蠹虫?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士农工商,读书人向来占据四民之首,科举制度让读书人直通政治坦途。但是从晚清到民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种想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从四民皆士到书生无用,再到读书人都应该成为工人,知识... (展开)

【轉】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自序
> 更多书评 50篇
论坛 · · · · · ·
兵閒 | 来自谷子 | 2019-10-03 11:30:16 | |
果然又因为是很大路货的书,所以受捧啊 | 来自asdf | 1 回应 | 2012-09-23 09:10:0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9.2分 697人读过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8.8分 310人读过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9.5分 84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25)9.6分 3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港台引进★ (皮特4)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进路 (南池子)
- 三辉图书2011 (Nejm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le frisson™ 2012-01-05 21:55:09
四星半。精读了几篇跟自己研究相关的东西,理路梳理得很清楚,要是有一跟同时代国境之外的事件和思潮更多的勾连,就更好了。
6 有用 RM Ngwini 2014-08-11 22:53:52
写得挺好的,就是惊艳感不足:史识上没有特别让我惊讶的内容,而方法的装逼程度也就那样。里面记录的一个个人的活法很感慨。
1 有用 Covfefe 2017-12-08 15:38:43
近代时期的思想家也需要放在传统学术发展源流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比如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到后来的宋学汉学之争,就比西学对很多近代思想家的影响更深,尤其是考察梁启超以前的“近代”思想建如魏源,章太炎,康有为等人的时候。思想史的论文写得如此清晰流畅,真不是普通的见识。
7 有用 琴酒 2016-01-11 21:48:52
未尝不是另一种做“心史”的方式。不在专注于一人,而是将群像剪辑于一个标题之下,共时的展开一个时段内学人的共识与困惑,选择与互相间的影响。傅斯年的几篇很喜欢,本来不熟,合上书却觉得很是鲜活的人。另外,萌上了傅斯年x陈寅恪的CP。
1 有用 南池子 2015-06-04 12:51:09
比照閱讀:《中國現代學術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