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
《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者推荐的书。谈论治学经验的书并不少见,但切实周到如本书者则不易多得。
——傅 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严耕望的特长,在于同所有具备朴实品格的历史学家一样,能够把这个议题通过自身的治学经历以及深厚经验讲述得惟妙惟肖……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
——李洪岩(《历史研究》副主编)
治史三书的创作者
· · · · · ·
-
严耕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等职,1970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
目录 · · · · · ·
序言/
一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 · · · · · (更多)
序言/
一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六)其他几点意见/
二 几条具体规律/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七)不要轻易改字/
三 论题选择/
(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二)问题的实用性/
(三)大问题与小问题/
(四)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五)检查论著目录/
四 论著标准/
五 论文体式/
(一)常行体/
(二)纲目体/
(三)纲目变体/
(四)复合体/
六 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一)引用材料方式/
(二)注释方式/
七 论文撰写与改订/
八 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一)立志与计划/
(二)工作要诀/
九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时光/
(三)淡名利、避权位/
(四)坚定力、戒浮躁/
(五)开阔胸襟/
(六)慎戒执著/
治史答问
序言一/
序言二/
一 我研究历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二 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代的课外阅读/
三 我对于政治制度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四 我对于历史地理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五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
六 我对于上古史与考古学的兴趣/
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八 我对于唐诗史料的利用/
九 我今后的撰述计划/
十 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
十一 研究中国史不必要从中文入手/
十二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
十三 “无孔不入”、“有缝必弥”/
十四 目录学与校勘学/
十五 年龄与撰述/
十六 前进与落伍/
十七 史学二陈/
十八 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
十九 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 我购藏书刊的原则/
二十一 我对于中国通史讲授的几点意见/
附录一 严耕望先生访问记(黄宽重)/
附录二 《唐代交通图考》序言/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序言/
上篇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
下篇从师问学六十年/
附录一 我与两位王校长/
附录二 我对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
附录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余英时)
· · · · · · (收起)
"治史三书"试读 · · · · · ·
我对于历史发生兴趣,当追溯到高中读书时代听李师则纲的一次讲演,题目大意是“历史演进的因素”,同时又读到梁任公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后来也读了些西方学者史学方法论之类的编译本,所以方法论对于我的治史不无相当影响。不过当我在中国历史方面工作了几十年之后,总觉得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讲方法,但绝不应遵循一项固定的方法与技术。只要对于逻辑学有一些基本观念,如能对于...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有才气、讲通识的学者,往往喜欢下概括性的结论,浅学之士也往往喜欢这样。概括性的结论,诚然最能动听,为一般人所欢迎,也能为一般人所盲目的接受,而发生很大的影响力。但史事只有相对的统一性,无绝对的统一性,下概括的结论极其困难,容易夸张,而很难真的正确,虽然能为一般人所喜爱所接受,但内行人未必能接受,这样概括性的结论就很难永远站得住脚。政治宣传、商业广告,只要骗得大多数人一时的迷惑,入其毂中,即是大成功,但学术工作不能如此,也不可能真正成功,这就是学术论著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最大不同之处。所以概括性的话最好少说,要说也只能说大体如上,意谓非全部如此。这是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应采取的态度。不过有时为了强调你的观点,不免稍稍夸张一点,但自己绝对要有分寸,不可逞心笔之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求学不可大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治史三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治史三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9.0
-
-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7.9
-
- 中国丛书综录(全三册) 9.7
-
- 中国史研究入门 9.3
-
- 古文献学讲义 9.3
-
- 唐五代文作者索引 9.4
-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8.5
-
-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 8.3
-
-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9.4
-
-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9.2
治史三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0 条 )


治学与做人三七分成——《治史三书 治史经验谈》

通识与考据:论社会科学知识的如何增长
> 更多书评 8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9.4分 2750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9.1分 691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9.1分 504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9.2分 36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豆瓣9分以上小说,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图书 (我不豆谁豆)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治史三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木羽 2013-04-22 18:44:22
樸實而懇切,令我倍受鼓舞。 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45 有用 愚公∞ 2015-01-03 13:47:17
大学时读过,研究生时读过,现在继续读,依然会有收获。语言平实,内容有用,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严耕望先生可以作为榜样。其中以《治史经验谈》最为有用,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2 有用 兔子晴 2013-01-05 13:27:08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2 有用 ητοςouti 2015-10-19 08:24:17
严耕望真好玩,跟王西麟似的,处处来个“!”,好像他对此多感到焦急紧迫以正启明似的。
4 有用 168 Hours 2014-02-15 23:12:11
三个时期严老的治史经验和求学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或许与严老擅长唐史相关,因史料有限需学人大力挖掘,故强调考史,即考据学、校勘学方向,而不强调论史与撰史,也不提倡大力借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此我个人认为此对中古史意义较强,而对世界中国近现代治史意义偏弱,因现代史学本以论史为首,撰史次之,考史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