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Бесы
译者: 臧仲伦
出版年: 2002-5
页数: 877
定价: 36.5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林世界文学名著·古典系列
ISBN: 9787806573815
内容简介 · · · · · ·
《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及70年代初民主青年的群像。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群魔》的主人公之一是自称为革命者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他通过其领导的秘密组织进行恐吓、讹诈、纵火、暗杀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心理描写拆穿了他的骗局;他是个阴谋家和恶棍。
群魔的创作者
· · · · · ·
-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
-
臧仲伦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ieevsky, 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穷人》。小说一出版,即轰动文坛,受到读者的普遍赞扬。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ieevsky, 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穷人》。小说一出版,即轰动文坛,受到读者的普遍赞扬。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昼》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丘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流放回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拿起笔进行创作。经过了长期身体和心灵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生活的反思更为深刻,思想也更为深邃。从1861年起,他先后发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重要作品。
其中,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而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开创心理叙事的鼻祖,但他绝对是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其于身后影响巨大,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以至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发现陀氏的影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归档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阙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影响,远远走出俄国以外。现实主义派的作家从他的创作中可以吸收到有益的营养,现代派作家则把他的作品奉为经典,而称他本人为他们的先驱和导师。
目录 · · · · · ·
第一部
第一章(代引言)
第二章 哈里太子提亲
第三章 别人的罪孽
第四章 瘸腿女人
第五章 绝顶聪明的毒蛇
第二部
第一章 夜
第二章 夜(续)
第三章 决斗
第四章 大家都翘首以待
第五章 游艺会之前
第六章 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到处奔忙
第七章 在我们的人那里
第八章 伊万王子
第九章 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被抄家
第十章 海盗;不祥的上午
第三部
第一章 游艺会,第一部分
第二章 游艺会的结局
第三章 头号绯闻
第四章 最后的决定
第五章 女旅客
第六章 费尽心机的一夜
第七章 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最后漂泊
第八章 结尾
附录
第九章 在吉洪的修道室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太清楚了,为什么有财产的俄国人纷纷出国,而且出国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这无非是一种本能。假如一艘轮船即将沉没,那么头一个逃离轮船的必定是那些老鼠。神圣的俄罗斯是一个既死板又贫穷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危险的国家,这国家的上层都是些爱虚荣的乞丐,而大多数人却住在鸡腿小屋里。它对任何出路都会感到高兴,只要有人向它指明。只有政府还想抵抗,但是它在黑暗中挥舞大棒,结果打的却是自己人。在这里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和在劫难逃的。现在的俄国是没有前途的。(第五节)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到处奔忙 -
依我之见,以及愚见所及,俄国革命思想的整个实质就在于否定人格。它能这样大胆,这样无所畏惧地说出来,我感到很高兴。不,在欧洲还没有人能懂得这点,可是在我国人们却对此十分赞赏。俄国人认为,人格云云,不过是多余的累赘。而且在他们的整个历史上它始终是一种累赘。使俄国人最为神往的是有权公开‘不要人格’460。我是老一代的人了,不瞒您说,我还是赞成要人格的,但是这也不过是习惯使然。我还是喜欢老一套,就算因为我胆小吧;不管怎么说,还得凑合着了此余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到处奔忙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群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群魔"的人也喜欢 · · · · · ·
群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3 条 )

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神魔同体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尼古拉·斯塔夫罗金是《群魔》中人格最复杂的一个人物,在主要人物中,陀老对他的直接描写却极少,他很少说话,很少表达自己,对他心理活动、表情、肢体动作、行为、思想描述的着墨非常少,总是隔着一层面纱,给人一种抽离感,不真实感,就像这个人似乎并不存在,像一个传说式... (展开)

论坛 · · · · · ·
现在还能收到这本书吗? | 来自Vincent | 14 回应 | 2025-04-26 18:13:42 |
谁来说说尼古拉为什么自杀? | 来自tutu256 | 2024-08-29 01:26:11 | |
为什么彼得控制不了尼古拉? | 来自tutu256 | 2024-08-29 01:20:13 | |
为什么彼得要设置成斯捷潘的儿子呢? | 来自momo | 1 回应 | 2024-06-12 01:48:38 |
上海在哪能买到这书?多谢 | 来自高佬C | 7 回应 | 2022-08-13 11:20:3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7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9.3分 3445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8)9.4分 28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15)9.3分 109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9.3分 55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 (琼斯黄)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陀思妥耶夫斯基 (Ex)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群魔的评论:
feed: rss 2.0
22 有用 八月的可乐 2019-09-28 18:57:26
今年的第三本陀翁。我读陀翁,总是类似的过程,一开始像是旁观者在张望,很努力地要记住人物名字和关系,接着会尽力去消化作者借人物口中表达的观战,一字一句读得很细。然后,总会有那么一刻,突然就被卷进情节里,越读越快,不读到结局不罢休。落实到《群魔》,我是从那场荒谬的游园会开始,被“卷”入其中的,前面500多页的铺垫,人物压抑的情绪、纠结的关系、隐秘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但终归这本书是以政治为主要题材的,... 今年的第三本陀翁。我读陀翁,总是类似的过程,一开始像是旁观者在张望,很努力地要记住人物名字和关系,接着会尽力去消化作者借人物口中表达的观战,一字一句读得很细。然后,总会有那么一刻,突然就被卷进情节里,越读越快,不读到结局不罢休。落实到《群魔》,我是从那场荒谬的游园会开始,被“卷”入其中的,前面500多页的铺垫,人物压抑的情绪、纠结的关系、隐秘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但终归这本书是以政治为主要题材的,所以相比《罪与罚》和《白痴》而言,感触和回味要少许多。另外,这个版本收录了被删节的《斯塔夫罗金自白》,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这个主要人物的行为会给人断篇的感觉。 (展开)
21 有用 潘允嫒 2020-01-26 13:08:18
我不想祝愿您幸福无边——太俗气了;我也不希望您遭殃;而是向平民百姓的人生哲学学习,只是简单地重复:祝您长寿,并努力设法做到不要太烦恼。
34 有用 山的寬闊 2019-04-03 11:02:07
还是不太理解部分评论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概括这本书的。读完这部有点理解为什么说他的小说是“复调”,读起来是古典乐章,你没办法在任何一处划线标注说这是重要的,每一部分都是整体,整体啊!也稍微能思考一下了,之前都是在窒息。
10 有用 lllllllll 2024-09-03 09:47:40 北京
终于理解为什么阿廖沙要把善良放首位而诚实放第二,真诚却虚无的斯塔罗夫金未免太致命了
9 有用 Chatsworth 2017-08-23 17:40:41
最喜这种剧烈而又直白的情感表露和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