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全书收录了刘小枫的8篇随笔。
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这本书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重新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
沉重的肉身的创作者
· · · · · ·
-
刘小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小枫简介:男,1956年4月生,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兼任博导)。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西方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史、德国近现代思想史;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古希腊思想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希腊语文学、古典拉丁语文学、德国近现代思想、宗教-政治哲学。目前担任外国哲学、宗教学...
刘小枫简介:男,1956年4月生,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兼任博导)。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西方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史、德国近现代思想史;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古希腊思想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希腊语文学、古典拉丁语文学、德国近现代思想、宗教-政治哲学。目前担任外国哲学、宗教学及西方哲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美学硕士点硕士生导师。
目录 · · · · · ·
前记
引子:叙事与伦理
丹东与岐女
思想界的刑事侦探毕希纳
丹东之死是因为断头台变成了礼拜堂?
妓女玛丽昂的感觉
道袍的国家还是体现个人身体曲线的国家?
同一个身体的痛苦和享乐
用身体为身体称义引致的绝望
丹东之死与毕希纳的伤寒
牛虻与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
《牛虻》讲的是革命故事?
宗教、革命与“私人的痛苦”
革命故事的讲法与伦理
我不肯再“把身体借给他用”
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
我其实是个极端的女人
“你不该蔑视一颗破碎的、痛悔的心”
我就是无辜的人民
天亮以后
沉重的肉身
卡吉娅身体的丰盈和阿蕾特身体的沉重
托马斯的命运与两个女人的身体
萨宾娜颠覆“美好”的幸福
“美好”意识形态或无数的这一个身体
身体感觉的差异来自灵魂还是身体?
特丽莎身体的沉重与托马斯对个体命运的理解
特丽莎身体的哀歌
性感 死感 歌声
是否有谁睡在萨宾娜身边?
身体与自己的影子
影子的热情与身体的单薄
薇娥丽卡怎样体知自己的已死
薇娥丽卡性感的忧郁
命运中的那根生命的细线
从忧伤中偷窃性感
性感的歌声出自孤独的灵魂
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的小路
小说叙事与现代伦理
现代小说兴起之谜
自由主义小说伦理
人义论的叙事伦理
幽默神圣清洗道德归罪
在道德相对性中沉醉
兴奋的伦理价值
行走在生存雾霭之中?
一片秋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
卡夫卡的小说和他的婚事
卡夫卡为什么要同自己不喜欢的女人订婚?
卡夫卡的罪与恶及其救与赎
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人民事业生活中极有可能的偶然
人民伦理生活中黏液般的双重无奈
红色伦理和白色伦理的欠缺
蓝色伦理的脆弱
只为了一个人一生中仅持续了五分钟的亲吻
艰难的自由伦理
无法追究的个人性情?(《十诫》之五)
平安夜我该与谁在一起?(《十诫》之三)
偷窃亲情?(《十诫》之七)
我想信任却没有能力(《十诫》之九)
虚构的亲情?(《十诫》之四)
不可模仿自己没有的激情(《十诫》之十)
谁可以替我选择?(《十诫》之二)
人生薄冰上的“除我以外……”(《十诫》之一)
不可冻结的负疚(《十诫》之八)
不可玩耍的情感……(《十诫》之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激发起某个人的欲望的某物,与欲望本身构成充满张力的网,在这张力中,个体人要获得自由,意味着不是自己欲望的囚徒。如果个体欲望是个体生命热情的来源,重要的就不是摆脱而是掌握自己的生命欲望,对自己诚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9页 -
解决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与生命理想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从古至今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些圣贤说生命热情和愿望都是徒劳的、无用的、伤身的,劝导人们放弃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人应该安于自己生命的欠然(道德寂静主义);另一些圣贤劝导人们把自己私人的生命热情和愿望转移到集体性的——社群、民族、阶级、国家甚至总体的人类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由此克服个体生命的欠然(道德理想主义)。如果既不放弃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愿望、又不转移到集体性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个体生命就会在自身的在体性欠缺和生命理想欲望的不平衡中受苦,甚至悲观、绝望。 的确如此! 然而,在如此受苦、悲观、绝望中,个人的生命仍然可能使热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自由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道德寂静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者会认为,这样的生命价值观充满矛盾、不圆满(圆融)。道德自由主义者认为,这种生命价值观虽然不是高超的,却是契合人性。人性、人生及其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本身就充满悖论。自由主义伦理是人生终究意难平的伦理,既不逃避、也不企图超越人生中的悖论,但也不是仅仅认可人生悖论根本不可解决以及人性的脆弱,而是珍惜生命悖论中爱的碎片。 基斯洛夫斯基对生命既悲观、又热情,他的叙事抱慰个人在生命悖论中的挣扎。即便一个人对自己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无从避免的生活悖论中被撕成了碎片,依然是美好的人生。生命碎片是悖论人生中因执着于自己的生命热情而挣扎得遍体鳞伤的这一个身体,基斯洛夫斯基的目光对这样的生命碎片充满眷顾之情:我喜欢观察生命的碎片,喜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 悖论中的爱就是终究意难平,它的第一个含义是个体生命的热情和理想——那个非要喜欢唱歌不可的女孩子的心愿。 由于个体偶在的肉身形,爱的在性就是碎片。 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爱就破碎了,要再此世中爱,就得甘愿成为碎片。爱就是对成为碎片的生命热情和理想有信心和盼望,对它永生不悔。 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沉重的肉身"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沉重的肉身"的人也喜欢 · · · · · ·
沉重的肉身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6 条 )



《沉重的肉身》之三——用什么对抗死亡?

论坛 · · · · · ·
“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一典源于? | 来自丑奴儿 | 1 回应 | 2024-05-19 08:04:35 |
书评影评人评集 | 来自Huojiezi | 1 回应 | 2023-01-25 11:05:57 |
请问爱欲的父母是谁?丰盈与贫乏。怎么理解? | 来自事如春梦了无痕 | 1 回应 | 2022-02-19 02:58:03 |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 | 来自徐徐 | 2021-06-15 09:08:4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华夏出版社 (2004)8.7分 5112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15)9.1分 67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9.0分 561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20)8.6分 11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湄私人书橱 (一湄)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推荐给妹妹的书 (船山顶上草)
- 关于史铁生,“让死活下去”书单 (安乐村小黄狗)
- 豆瓣五星图书【文化研究】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沉重的肉身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Cassie 2015-06-01 01:22:31
刘小枫说话能简明点嘛?我等学渣看着好累。
50 有用 孟冬 2015-09-02 22:21:32
大三读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探讨肉身沉重那一篇,记住了个体生命的在世性情、爱情的沉重与轻逸这样的词,影响很大。现在重读,依然有惊叹的体验,不过却是对于讨论昆德拉和卡尔维诺对于小说叙事的千年“遗嘱”问题,即小说的叙事伦理,关注个体,是否该道德归罪,文学区别于哲学科学的存在等等,论述精彩,读得很痛快。但作者的文字依然在操纵我的思路,比如读卡夫卡一章,开始完全理解卡夫卡的想要保持孤独却又难以挣脱世俗的内心... 大三读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探讨肉身沉重那一篇,记住了个体生命的在世性情、爱情的沉重与轻逸这样的词,影响很大。现在重读,依然有惊叹的体验,不过却是对于讨论昆德拉和卡尔维诺对于小说叙事的千年“遗嘱”问题,即小说的叙事伦理,关注个体,是否该道德归罪,文学区别于哲学科学的存在等等,论述精彩,读得很痛快。但作者的文字依然在操纵我的思路,比如读卡夫卡一章,开始完全理解卡夫卡的想要保持孤独却又难以挣脱世俗的内心矛盾,但中间又被绕进去了,只有反复的读,才能理清逻辑,才会发现其实一些句子和段落都是一个意思,只是作者的文字功夫太厉害! (展开)
200 有用 黑玺 2008-05-12 23:30:55
把这本书当作文艺书来读是天大的误解。这本书里刘小枫所要真正处理的是从人民伦理转向自由伦理之后,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问题。什么叫沉重的肉身?我们知道,基督教认为人的灵是轻盈而向上的,人的肉体则有欲望,是把人的灵魂往下拉的,因此人的灵魂正是被肉体所玷污的。而沉重的肉身的深层含义就是指那个轻盈的灵魂已经不复存在,也即神义论被人义论所取代。现代人所能够拥有、所能直接感受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后现代之所以如此关... 把这本书当作文艺书来读是天大的误解。这本书里刘小枫所要真正处理的是从人民伦理转向自由伦理之后,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问题。什么叫沉重的肉身?我们知道,基督教认为人的灵是轻盈而向上的,人的肉体则有欲望,是把人的灵魂往下拉的,因此人的灵魂正是被肉体所玷污的。而沉重的肉身的深层含义就是指那个轻盈的灵魂已经不复存在,也即神义论被人义论所取代。现代人所能够拥有、所能直接感受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后现代之所以如此关注身体问题,也与此有关。也正是如此,现代人的欲爱已经不同于古典的情爱。人们的感情已经从家庭、政治与传统中解放出 (展开)
4 有用 Lincredible#0 2017-07-17 01:51:11
理性的和叙事的伦理,个人的自由主义叙事和人民叙事,伦理与理性,神性与人性。自由主义的伦理叙事无比艰难,刘小枫无意为此辩护,但也并非简单地攻击挞伐。肉身之沉重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才显得有意义,而选择虚无永远是自我抱慰的最彻底的选项。但我选择拒绝虚无,因为只有直面选择才能体现人的价值。
45 有用 小标点儿 2011-06-14 23:21:09
丹东、卡夫卡、昆德拉、基斯洛夫斯基。去年上通识课才知道这么抒情的小枫,原来是一个吹胡子瞪眼的大胖子,讲显白与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