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是一次中西思想史的巡礼和对话。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佛道更不必说。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酥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
拯救与逍遥的创作者
· · · · · ·
-
刘小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人感到身处其中的世界与自己离异时,有两条道路可能让人在肯定价值真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一条是审美之路,它将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仿佛有限的生命虽然悲戚,确是迷人且令人沉溺的。审美的态度使心灵得到恬然逸乐的安宁,在超然中享受生命的全部激情,无需担心卷入激情带来的毁灭。另一条是救赎之路,救赎的态度坦然承受此世的苦楚、不幸乃至屈辱,使得对一切由偶然带来的苦难和不幸成为出自爱的承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4页 -
诗人自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大诗人是屈原。屈原精神的标志不是爱国,而是自杀,他的伟大在于他敢自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人文研究丛书(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一个绝望者的希望》《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城与人》《符号:语言与艺术》
等
。
喜欢读"拯救与逍遥"的人也喜欢 · · · · · ·
拯救与逍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 条 )



中华文化是否需要超验意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华文化是否需要超验意识?应当承认,回答这个问题是艰难的,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通约的异质性和文化内部理论上的自足性为这个问题的解答设置了太多障碍。让我们先从九十年代文坛一场关于忏悔的论争切入,看看超验意识的有无如何决定了对忏悔的不同态度。 在那场论争中,余杰向余... (展开)
怀念一本书,就像怀念一个失散多年的朋友
在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那个年代,写信成为最普遍的交流方式,除了同学之间写信,还通过各种交友小报上的信息来找朋友。我就和一位邯郸的男孩通过信,还互寄照片。后来,觉得大家不在一个层次,总写些生活琐事实在无聊,就断了。那时有一位在扬州读书的同学常常来信,他的字写得...
(展开)

东西方精神冲突下的绝对真实价值真的有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两天我导问道:“你们最近一次写日记是啥时候?只写给自己看的那种,还记得吗?”,我想了想,着实毫无记忆了。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在诸多禁忌下写最真实的声音,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声音也被遮蔽了起来。长期以来的表达规训下,你真是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被潜移默化成... (展开)
论意义的虚无与回归(部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似乎预示了以追求“道”为己任的哲学的命运。哲学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今后多舛的发展状况。无论多少代哲学家用多么大的热忱和多么高的智慧去把握“道”,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消解哲学”的命运。这种历史的轮回不禁让人联... (展开)

【菜鸟乱弹】 不太好意思写
很久以前写的,写在别处。 事先声明,我学经济的,对哲学没什么了解,书看的也很少。所以,就当我是瞎说。欢迎批评指正。我写了这些话,其实心虚的很。。。。 贴在这里,就是为了好整理。 另:说实话,最后一章有好些地方没有看懂 西方的精神分裂 一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展开)

《拯救与逍遥》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拯救与逍遥》读书报告 ——土木工程学院 1708班 李阳 花了好长的时间读了刘小枫先生的《拯救与逍遥》,不得不说书中哲学思考十分深奥,让我在不断揣摩每句话的含义时,对哲学和宗教都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拯救与逍遥》给我的启发很大... (展开)> 更多书评 6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5分 2492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01)8.5分 1327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7分 456人读过
-
萬象 (199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梁文道:3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30本書 (24个考妮)
- 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以万变求不变)
- 曾经熬夜一口气看完的书 (Sarcophagus)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冻结-书目1(陆续添加中) (菜不易)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拯救与逍遥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ancan 2011-12-24 19:17:48
我都快忘了这本书讲啥了。。这书读的,,
0 有用 嘉树 2010-07-29 23:31:08
无空 仅浏览之
0 有用 Sternhaufen 2014-11-15 11:14:16
接受某种善的绝对价值的存在,以理性超越理性自身,这种超越不是弃绝理性,而是规定理性自身的界限。拒斥不应是无条件的,正如确信不应是无条件的。这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对于中西传统中的资源/缺陷同样进行整理,中国的传统实践理性在这种比对中显出虚妄,而西方的虚无主义虽然比前者高一层次,有前者所无,却也走向另一种虚妄,虽然比起前者层次略高一筹。归结到最后,这两种形式的虚妄都是其取消了一种绝对的善的价值与信仰所致... 接受某种善的绝对价值的存在,以理性超越理性自身,这种超越不是弃绝理性,而是规定理性自身的界限。拒斥不应是无条件的,正如确信不应是无条件的。这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对于中西传统中的资源/缺陷同样进行整理,中国的传统实践理性在这种比对中显出虚妄,而西方的虚无主义虽然比前者高一层次,有前者所无,却也走向另一种虚妄,虽然比起前者层次略高一筹。归结到最后,这两种形式的虚妄都是其取消了一种绝对的善的价值与信仰所致,由此显明理性自然先应具有,然而也还须明确自身的界限,理性之上应当有一个超越的价值。最终的善既非逍遥的自由,也不是担当恶与荒诞的自由,而是爱与信仰。不过说回来,作者偏重宗教大概也是一种局限,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政治哲学、伦理学中的价值作为一种至善的追求,毕竟中国没有基督教那样的宗教。 (展开)
0 有用 蘭若 2013-08-19 11:22:25
出于要理解自杀问题而读这本书,但觉得过于掉书袋了
2 有用 Sarcophagus 2013-01-21 14:17:23
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