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中,卡伦•霍尼把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倾向划分为“亲近人”“逃避人”“攻击人”三种形式,又称为“自谦型”“脱离型”“夸张型”。常人也会运用这三种模式,但是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三种倾向都是强迫性的,不由分说的,一旦某一倾向占了优势,则是绝对而不能自由切换的。另外,不同于一切从童年经验里挖掘根源的弗洛伊德,霍尼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神经症系统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自成一体,独立并且随时随地发展变化。例如它会被挫伤,然后不经由当事人的意识发现而能自动重生。恰如出卖灵魂给魔鬼的神话所述,神经症患者为获得“永恒”“无限”“伟大”“光荣”,与魔鬼签约,却付出了一生囚禁于内心牢狱的惨痛代价。
在解释人的内心根本冲突方面,霍尼把人的核心矛盾分为两个,一个是“自谦”与“夸张”的倾向间的矛盾,另一个更为根本的也更为隐蔽的,是“理想自我”...
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中,卡伦•霍尼把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倾向划分为“亲近人”“逃避人”“攻击人”三种形式,又称为“自谦型”“脱离型”“夸张型”。常人也会运用这三种模式,但是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三种倾向都是强迫性的,不由分说的,一旦某一倾向占了优势,则是绝对而不能自由切换的。另外,不同于一切从童年经验里挖掘根源的弗洛伊德,霍尼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神经症系统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自成一体,独立并且随时随地发展变化。例如它会被挫伤,然后不经由当事人的意识发现而能自动重生。恰如出卖灵魂给魔鬼的神话所述,神经症患者为获得“永恒”“无限”“伟大”“光荣”,与魔鬼签约,却付出了一生囚禁于内心牢狱的惨痛代价。
在解释人的内心根本冲突方面,霍尼把人的核心矛盾分为两个,一个是“自谦”与“夸张”的倾向间的矛盾,另一个更为根本的也更为隐蔽的,是“理想自我”与“真我”的冲突。在这里,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克制“本我”,而是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认为“理想自我”残酷打压“真我”,而“真我”又殊死搏斗顽强求生才是一切的根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堪称作者晚年的集大成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卡伦•霍尼(Karen Horney,1885-1952),美国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
1912年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求学于弗洛伊德的朋友亚伯拉罕(Karl Abraham)。1932年移民美国。卡伦•霍尼今日已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新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她去世后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等。
目录 · · · · · ·
绪论——进化的道德律
第一章探求荣誉
第二章神经症的要求
第三章“应该”之暴政
第四章神经症的自负
第五章自恨与自卑
第六章脱离自我
第七章缓解紧张之法
第八章夸张型的解决法——征服一切
第九章自谦型的解决法——爱之渴求
第十章病态的依赖性
第十一章退却——渴求自由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上的神经症障碍
第十三章工作上的神经症障碍
第十四章精神分析治疗之路
第十五章理论的探讨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自我理想化( self-idealization)总是包含一种普遍的自我美化,因此会给予个体迫切需要的意义感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但它绝不是种盲目的自我夸大。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特殊经历、早期的幻想、特殊的需要以及天生的才能等材料构建自己的理想化意象。如果这种理想化意象不符合自己的个人性格特征,他将不会获得认同感和一致感。一开始,他会理想化自己解决基本冲突的特定“方法”:顺从变成了善良,爱变成了神圣的东西,攻击性变成了力量、领导力、英雄主义和全能感,冷漠变成了智慧、自我满足和独立性。按照他那种特定的解决方法,那些看起来是短处或缺点的东西总能变淡或被掩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追求荣誉 -
于神经症患者所采用的解決方法不同,对他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难以归纳。但往往都存在一种干扰性因素:他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可爱。我在这里指的不是他觉得自己不被某个特定的人所爱,而是指他坚信没有人爱他,也不可能有人爱上他(这或许就相当于是一种无意识的信念)。或者,他可能会认为,他人之所以爱上他,是因为他的外表、声音,他所给予的帮助,或者他给他们的性满足。但是他们不会爱上他本人,因为他根本不可爱。如果有证据看上去与这种信念相矛盾,他往往会以各种理由置之不理:很可能是因为那个人很孤独、需要某个人来依靠,或者是出于怜悯,等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中的神经症障碍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的人也喜欢 · · · · · ·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应该的专制”——霍妮对尼采的注疏

Now I Become Myself

【超长书摘】对跨时代的成熟、洞察之作(1950)的致敬

好书,可惜好的版本只能在图书馆看到了
> 更多书评 48篇
论坛 · · · · · ·
刚开始读的一点误读感受 | 来自微积分 | 2022-03-18 12:05: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9.0分 394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1991)9.9分 47人读过
-
万卷出版公司 (2011)8.6分 262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12)9.0分 26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心理学】 (爱玛·包法利)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译文人文社科 (上海译文)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無無齋 2021-12-28 13:37:39
霍尼擅长处理非超性向度的神经症。
2 有用 PUSSIFER 2022-12-06 14:38:57 浙江
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透过镜头望着行走在沙漠之中的旅人,卡伦霍尼描述着这旅人如何自己走进这沙漠、如何迷途而不知返、如何饥渴交迫、如何风沙满面,而随着那个人的面容经历细致清晰地显现,你发现那正是你本人!你也默默地说,好渴啊!好累啊!终于在最后看见了作者指出的绿洲与清泉,你就俯下身去饮水。解渴是一时之急,但你现在已知道自己身处沙漠之中,而你终将走出这片自己构建的沙漠,认识到你既非无所不能的伟人,也非见不得... 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透过镜头望着行走在沙漠之中的旅人,卡伦霍尼描述着这旅人如何自己走进这沙漠、如何迷途而不知返、如何饥渴交迫、如何风沙满面,而随着那个人的面容经历细致清晰地显现,你发现那正是你本人!你也默默地说,好渴啊!好累啊!终于在最后看见了作者指出的绿洲与清泉,你就俯下身去饮水。解渴是一时之急,但你现在已知道自己身处沙漠之中,而你终将走出这片自己构建的沙漠,认识到你既非无所不能的伟人,也非见不得人的蝼蚁,而是一个奋发向上、也受困扰的凡人。 (展开)
0 有用 以游🦊 2019-07-24 23:19:46
和霍妮的传记一起看的。那些自我挣扎心理细节很精彩。
6 有用 拧腰 2019-01-13 04:26:58
跟我第一次读《我们内心的冲突》体验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是悲观的精神分析,但卡伦的乐观哲学让我很焦虑。对三种神经症人格的分析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求一个非我(神我)的存在”。进而“非我”批判、要求“实我”。但是追求“真我”又是怎么判定的呢?这种乐观同样作为一种要求,在时时刻刻地审视“实我”,难道“完全地摒弃要求”“追求真我”“释放真我”就不会带来另一种“要求”的产生吗?然而“真我”“非我”“实我”三者... 跟我第一次读《我们内心的冲突》体验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是悲观的精神分析,但卡伦的乐观哲学让我很焦虑。对三种神经症人格的分析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求一个非我(神我)的存在”。进而“非我”批判、要求“实我”。但是追求“真我”又是怎么判定的呢?这种乐观同样作为一种要求,在时时刻刻地审视“实我”,难道“完全地摒弃要求”“追求真我”“释放真我”就不会带来另一种“要求”的产生吗?然而“真我”“非我”“实我”三者的界线和交替变化的轨迹又是什么呢?以及“真我”如果本来就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期望的投射的话?如果抛开这三个基本概念不谈,仅仅是画一个“认识真我”的大饼,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一个真正处在焦虑之中的人,大概也会像我读得手脚不知道往哪里放,毕竟再大力气的人也是举不起自己的。 (展开)
1 有用 [已注销] 2019-12-27 00:44:03
服,她怎么本本书都像照着我写的。但除此之外“正常”的生活对我还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吸引力。已经欣然接受这是永远无解的了。
0 有用 闲庭 2023-05-14 10:08:42 江西
看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就患有神经症
0 有用 裴逢之 2023-05-13 17:42:35 江苏
但愿我不需要再读这本书!自我剖析产生的呕吐感很强烈。于文学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0 有用 tktxy 2023-04-23 21:00:48 山西
读的过程像是狠狠被戳爆的气球,用“真我的潜能”充气,气球方能飞得更高、更远,实现真正的自由
0 有用 明哥 2023-04-13 10:16:31 江苏
1.当我们面对内心的冲突,一味选择逃避只会让我们在自我欺骗中越陷越深,甚至患上神经症。只有勇于直面真实的自我,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迎来自我的真正成长。 2.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因为环境影响,没能建立起归属感和安全感,就会形成基本焦虑。而为了克服这种基本焦虑,个体会采用不同的策略。
0 有用 雨后天青没有风 2023-04-09 13:45:57 广东
长看常新的一本书,某个时刻在书里的某个部分就能看到自己现实问题的影子,一针见血,然后得到一丝丝的慰藉和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