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该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质朴流畅,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该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质朴流畅,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曾这样评价本书。
作者简介 · · · · ·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5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5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5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5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在政治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有效的法治,缺乏民权思想。这个特点来源于一种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儒家学说。他将道德和政治混为一谈,是一种道德和谐的哲学,不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哲学。制定完善的制度、完备的法律和有效地得到执行法律的出发点是,认为我们的统治者可能是一些无赖、骗子或窃贼。他们可能会滥用职权,侵犯我们的权利。于是我们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我们的权利。而中国人有关政府的观念却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政府官员是“父母官”,他们也常常自称是“父母官”,他们实行的是仁政,当官就是“为民作主”。他们会象照顾他们自己的孩子的利益那样照看人民的利益。我们放手去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给予他们绝对的信任。我们把数以亿万计的钱放在他们手中,但从不让他们汇报开支情况。我们给了他们以无限的权力,却从未想到过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我们把他们看作是正人君子,有教养的绅士。 对这种“仁政”的批评,最细致、最公正、最尖锐不过的,非2000多年前的韩非子莫属了。他是“法家”的哲学家,生活在孔子之后约300年的时候。他是法家中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代表人物。他赞成法制的政府。他对人治的政府的弊端作了尖锐的分析。他所描述的中国当时的政治生活状况与现代中国的状况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根据韩非子的观点,政治清明的开始在于抛弃所有道德上的陈词滥调,放弃所有道德教化的努力。笔者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早一天停止谈论所谓的道德说教,中国就有可能早一天出现一个廉洁的政府,变成一个廉洁高效的国家。这么些人坚持认为道德教化是解决政治腐败的方法,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他们思维方式的幼稚。表明他们没有能力把“政治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处理,没有把政治和道德区别开来的勇气或能力。他们应该看到我们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一直在重复着道德上的陈词滥调,却没有能够改善国家的道德状况,以产生一个稍为廉洁、有效率的政府。他们应该看到,如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1页 -
一个人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奴役。这些主义都是过度工业化所产生的后果,从而忘记国家为个人存在,而不是相反。在共产主义国家,个人被认为是某个阶级或国家机器的一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人文历史-中庸之道
> 全部原文摘录
吾国与吾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6 条 )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论坛 · · · · · ·
所以林语堂先生原文是用英文写的吗? | 来自christinejian | 2021-09-07 09:55:59 | |
请问书中关于中国及中国人的介绍会有真实生活的例... | 来自真珍假不了 | 2018-01-10 10:45:08 | |
请问这本有删减吗 | 来自funcomi | 1 回应 | 2016-05-07 10:05:15 |
请问这本书的英文是原版吗? | 来自lvli219 | 4 回应 | 2013-01-29 15:25:43 |
自序中文版第二段开头少了几句 | 来自飘飘白云 | 2012-07-29 12:14: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7 )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5分 6202人读过
-
Hesperides Press (2006)9.0分 239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8.8分 3326人读过
-
学林出版社 (1994)8.8分 232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親愛的兒子(書籍) (鶴少爺)
- 已购书籍(一) (钟爱)
- 读! (洛雷壹、)
- 束之高阁是我的错 (无为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吾国与吾民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樹君 2010-08-22 11:33:37
说实话我是看英文那part的,因为中文翻译我实在是硬着头皮也看不下去……不是说不好,而是我实在不习惯那方式。且我是不想听英语课所以拿来看的,用了一个学期的英语课看哪……后来看到张爱说林语堂英文经常错,中文比英文好,我就囧了。不过在剖析国人的这方面,这本书真是首屈一指的,少有这么全面又说得比较透彻,最重要的就是相对客观又有感情,让人读得又亲切又不会感觉过火。
0 有用 炎樱 2010-08-01 18:04:12
诧异的是,竟然在学校图书馆历史类的书籍里边发现的。太值得一读了。
2 有用 yezzi 2009-07-20 12:51:18
社会从来没有变过
0 有用 涅幼 2010-03-08 12:33:02
草草翻过,要再读的。
0 有用 làzy day 2009-12-09 23:55:21
终于看完了。这本翻译得跟文白夹杂得看得人费力,据说还是建国前翻译的。即便是翻译得再好,现在人看着费力有何用呢?实在是佩服林语堂,能把中国人从骨子里透视出来性格,相比丑陋的中国人那表面功夫,此书更有价值。但过多说理似的东西懂起来费神。看完之后,也标志着我准备考试的困学生活的开始,杯具啊!!!
0 有用 个人的事 2022-03-24 10:04:45
大学读过的,学姐送的书。
0 有用 双氯酚 2021-10-26 20:30:10
@2010-03-24 22:19:42
0 有用 站在最后一天 2021-06-30 20:21:21
与其叫《吾国与吾民》,不如叫《古中国知识分子为何这逼样》,标准总分议论文,速读起来很快,八分感想两分推论,林语堂自己也难逃古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但他有一个旁观视角,有几处鞭辟入里,但议论文太需要时代背景,站在现在看,不少篇目都没什么意思了已经。看到p252。
0 有用 Poplin 2020-12-04 19:55:52
应该标两次!不仅读了中文英文也粗略翻了的!(哼) 其实是有点分裂的... 带着目的去读都感觉说不拢,生活的艺术乃是从自然中获取美而抚慰痛苦,近似华兹华斯;(书画)艺术则是harmony with nature,性灵与心境在诗画中共鸣,这得是荷尔德林吧,那主客体这两条线就有点扯不清了... 眼前一亮:中国没有宗教 诗代替了宗教的功能——马上结尾开始自我解构,“生活的艺术是第二本能和宗教 谁说中国文... 应该标两次!不仅读了中文英文也粗略翻了的!(哼) 其实是有点分裂的... 带着目的去读都感觉说不拢,生活的艺术乃是从自然中获取美而抚慰痛苦,近似华兹华斯;(书画)艺术则是harmony with nature,性灵与心境在诗画中共鸣,这得是荷尔德林吧,那主客体这两条线就有点扯不清了... 眼前一亮:中国没有宗教 诗代替了宗教的功能——马上结尾开始自我解构,“生活的艺术是第二本能和宗教 谁说中国文明是精神文明便是撒谎” OKfine 可能这学期萨义德毒害太深了,读的时候一直自我怀疑,这是他为谁写的?是站在哪一方的立场?是什么姿态?越想越尴尬。 还是很困惑本雅明究竟吸收了他啥... 大概还是各取所需一点启迪吧... (展开)
0 有用 Aheadoflettuce 2020-02-22 00:51:49
看的是02年的旧版,同一出版社同一译者。有很多匪夷所思的错误,比如把衣冠南渡译成了“清廷末年”的事,把阿里斯托芬译成了亚里士多德。大量的删节或许怨不到翻译,可惜把林写此书难得的锋芒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