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Im Westen nichts Neues
译者: 姜乙
出版年: 2021-1
页数: 256
定价: 49
装帧: 平装
丛书: 果麦·外国文学经典
ISBN: 9787532178377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1898.6—1970.9)
德裔作家
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年出版小说《西线无战事》,引起轰动
1970年9月在瑞士逝世
代表作品
《西线无战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应许之地》(Das gelobte Land)
《爱与死的年代》(Zeit zu leben und Zeit zu sterben)
《黑色方尖碑》(Der schwarze Obelisk)
《里斯本之夜》(Die Nacht von Lissabon)
译者
姜乙,女,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现居北京。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想想真奇怪。”克罗普接着说,“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到底谁是对的?” “也许双方都对。”我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好吧,双方都对。”他继续道,看来他要问到我哑口无言,“可我们的教授、牧师和报纸上都说只有我们是对的。我们也希望如此。而法国的教授、牧师和报纸上,也说他们是对的。这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我说,“不管怎样,战争在继续。参战国每月都在增多。” 加登又跑来了。他依然兴奋,马上加入了谈话。他想知道战争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一个国家严重冒犯了另一个国家。克罗普带着几分优越感答道。 可加登无视他的优越感:“国家?这我就不明白了——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冒犯法国的一座山。或者一条河、一片森林、一块稻田,都不可能。” “你是真愚还是装傻?”克罗普抱怨道,“我的意思是,一个民族侵犯了另一个 “那我在这儿就没什么事好做了”加登反驳,“我没觉得自己受到侵犯。” “你根本就不开窍。”克罗普气愤地说,“这种事,怎么会取决于你一个乡巴佬。” “这么说,我可以马上回家啦!”加登坚持道。大家笑了。 “哎,你这个人。他说的民族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国家。”米勒嚷嚷着。 “国家,国家,”加登灵活地咔嚓咔嚓掰着手指,“宪兵,警察,税收,这就是你们的国家。要是你说的是这些,那我谢谢你告诉我。” “没错。”卡特说,“这是你第一次说对了,加登。国家和家国是两回事。” “可它们是一体。”克罗普慎重地说,“没有国,就没有家。” “对。不过想想看,我方几乎全是普通人。法国战场上也绝大多数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那么,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不。那是掌权者的意愿。上前线以前,我从没见过法国人。大部分法国人之前也从没见过我们。没人问过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就像没人问我们。” “那战争究竟是为的什么?”加登问。 卡特耸...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1页 -
我们已经意识到:人只要屈服,就能躲避打击,忍受恐惧——但去思考,就立即活不下去了。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西线无战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西线无战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线无战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3 条 )





-
“想想真奇怪。”克罗普接着说,“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到底谁是对的?” “也许双方都对。”我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好吧,双方都对。”他继续道,看来他要问到我哑口无言,“可我们的教授、牧师和报纸上都说只有我们是对的。我们也希望如此。而法国的教授、牧师和报纸上,也说他们是对的。这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我说,“不管怎样,战争在继续。参战... (1回应)
2021-01-23 20:13:25 44人喜欢
“想想真奇怪。”克罗普接着说,“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到底谁是对的?” “也许双方都对。”我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好吧,双方都对。”他继续道,看来他要问到我哑口无言,“可我们的教授、牧师和报纸上都说只有我们是对的。我们也希望如此。而法国的教授、牧师和报纸上,也说他们是对的。这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我说,“不管怎样,战争在继续。参战国每月都在增多。” 加登又跑来了。他依然兴奋,马上加入了谈话。他想知道战争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一个国家严重冒犯了另一个国家。克罗普带着几分优越感答道。 可加登无视他的优越感:“国家?这我就不明白了——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冒犯法国的一座山。或者一条河、一片森林、一块稻田,都不可能。” “你是真愚还是装傻?”克罗普抱怨道,“我的意思是,一个民族侵犯了另一个 “那我在这儿就没什么事好做了”加登反驳,“我没觉得自己受到侵犯。” “你根本就不开窍。”克罗普气愤地说,“这种事,怎么会取决于你一个乡巴佬。” “这么说,我可以马上回家啦!”加登坚持道。大家笑了。 “哎,你这个人。他说的民族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国家。”米勒嚷嚷着。 “国家,国家,”加登灵活地咔嚓咔嚓掰着手指,“宪兵,警察,税收,这就是你们的国家。要是你说的是这些,那我谢谢你告诉我。” “没错。”卡特说,“这是你第一次说对了,加登。国家和家国是两回事。” “可它们是一体。”克罗普慎重地说,“没有国,就没有家。” “对。不过想想看,我方几乎全是普通人。法国战场上也绝大多数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那么,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不。那是掌权者的意愿。上前线以前,我从没见过法国人。大部分法国人之前也从没见过我们。没人问过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就像没人问我们。” “那战争究竟是为的什么?”加登问。 卡特耸耸肩:“一定有人从战争中获利。” “好吧,我可不是其中一员。”加登露齿而笑。 “你不是。这里的人都不是。” “那谁是?”加登追问道,“对皇帝又有什么好处?他已经应有尽有了。” “那可不好说。”卡特接着说,“迄今为止,他还没有过战争,而每一位伟大的皇帝都要经历至少一次战争,否则就无法青史留名。你们去看看课本吧!” “将军们也是因为战争才被载入史册的。”德特林说。 “甚至比皇帝名气还大。”卡特赞同道。 “肯定有些幕后指使者,靠着战争发了财。”特德林嘟囔着。 “我想,它更像发烧。”克罗普说,“没人喜欢战争。但它突然来了。我们不想要战争,别人也不想——可现在,半个世界都参战了。” “可那边撒的谎比我们多。”我反驳道,“想想战俘身上那些传单。上面说我们吃比利时小孩儿。写这些东西的家伙真该被绞死。他们才是真正的罪犯。” 米勒站起身:“不管怎样,在这儿打仗,总比在德国好。你看看那些弹坑!” “说得没错。”加登附和着,“要是不打仗就更好了。” 引自第161页 1回应 2021-01-23 20:13:25 -
翔宇 (风的心情:我把我的心情给了风)
“《西线无战事》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我们都对战争有多少认知呢? 或许,这样一个问题会让我们深思很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电影《战狼2》里的一句话,“你不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不管我们从银幕上看到的战争场面,还是从电视上看到... (1回应)2021-01-23 23:46:07 6人喜欢
《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我们都对战争有多少认知呢?
或许,这样一个问题会让我们深思很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电影《战狼2》里的一句话,“你不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不管我们从银幕上看到的战争场面,还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战争画面,都让我们应该深深的无比的幸运。想想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因为战争而失去生命的年轻女儿们,因为战争而无法正常读书生活的孩子们,因为战争而无法正常生活的人们.........每每想起来,我们不得不感叹:生活在和平年代,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我很年轻,现在才二十岁;但是我所认识的人生,无非是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苦难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最无意义的浅薄。我看到各国人民都被迫相互敌视,并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顺从地、无辜地相互杀戮。我看到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发明武器和制造舆论,以便使这一切更加巧妙和长久地持久下去。这边和那边以及全世界所有与我同龄的人,都同我一样看到了这种事,我这一代人都同我一样经历了这种事。如果我们有一天站起来,走到我们的父亲们面前,要求说明情况,他们将会怎么办?如果没有战争的一个时代来临,他们会指望我们什么呢?几年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杀人——这是我们一生中的第一个职业。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仅局限于死亡。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将会变成什么呢?”
——摘自《西线无战事》
雷马克笔下的经典《西线无战事》出版于1928年,作为亲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雷马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亲身的体验。本书讲述了年轻学子保罗和同学们在老师煽动下入伍参军的故事,但 他们却经历着无比残酷的战争洗礼,对战争充满的希望和憧憬在实际的战争经历中支离破碎。
书中以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讲述了保罗和他班上的同学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在老师的怂恿下报名参军的故事。年轻的学子经过简单的操练后就直接被送上了炮火连天的战场,那些过往在课程上慷慨陈词的热血气概,都是炮火中磨灭。从最开始期待几周后就能凯旋回国到最后漫长岁月的经历,这些年轻学子的内心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爱国情怀。他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能够活下去,能够吃饱喝足。
《西线无战事》从保罗个人的经历中为我们讲述了战争的残酷,并没有太直接去刻画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是从保罗身上带我们去走进那段曾经的岁月,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将会和其他学子一样完成学业,找到一份工作,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战争,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饥不果腹、艰苦守候、随时被炮火子弹带走了生命,从开始对战争的向往到最后不知道为什么要战争、不知道要为什么作战。战争的双方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都极力丑化对方,无非是为了激发自己士兵上战场杀敌的血性。
保罗连队里有着他的7个同学和其他战友,每个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卷入了战争。枯燥乏味的战场攻守,性格迥异的同学和战友们,在战争的洗礼中建立起来了深厚的友谊。保罗休假回乡的经历和战场上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家人们非常欢迎他的回来,都无比热情地迎接着他,父亲更是急于知道更多关于战场上的事情,以便能够更好地和家乡人炫耀。但对于保罗来说,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却又是那么的陌生。他感觉到自己不适应家乡的人和事情,却不知道是因为他经历了太多,还是家人人们知道太少。以至于最后,他不得不抱怨是否不应该回来。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都是来源于周边的人,却从没有真正的走出去过。保罗似乎是一只飞出去的蝴蝶再次回归到原来的花朵上面,却找不到曾经的感觉。战俘营里面的经历,让年轻的保罗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当为了迎接德国皇帝的到来,他们不得不加强操练,还穿上了新的衣服,只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展示给皇帝看,而不是真正的拥有。书中描写了俄国俘虏在战俘营里面的悲惨生活,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卑躬屈膝地忍受着。为了一块面包片,把自己身上的物品交换得一无所有。如果没有战争,大家是不是会成为朋友呢?他们原本也并不是战争上的杀人机器,却被迫成为了杀人机器。
被卷入战争中的人,无一幸免地被战争这个巨大的杀人机器推动着前行。各色各样的人,在战争面前经历着洗礼。四星期后他回到前线。保罗对战争不愿多想,理想和现实的冲击让他无暇多思考战争的意义所在。他和伙伴们感到,如果能够不去多想,战争的恐怖还能够忍受。在又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保罗受了伤,人生中第一次“杀人”。书中对这段情节有着细致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的学子在面对死亡面前所流露出来的善良。从法国兵的口袋里,保罗翻出了他与妻儿的合照,保罗于是做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我会照顾你的孩子,写信给你的父母。希望你原谅我。”
1918年夏天,保罗又上了前线,但这次敌军的火力太强大,不断人数众多,还拥有着充足的粮食弹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会行走的“铁盒子”如同一个怪兽吞噬着战场上年轻的生命。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胜利都是用鲜血和尸体堆积而成。战场上没有绝对的幸运儿,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年的秋天,保罗在前线的七个同学中,只剩下他一个。他孤独如同游魂,看不到生命中的希望。就如同当初他为了救下的那只蝴蝶,或许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为此他负伤住院。废墟上的蝴蝶有他的爱怜,年轻的生命又会被谁所痛惜呢?
一九一八年十月,保罗阵亡在战场,那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生命就是如此的轻微如同风一样,不曾来过。
一战结束后的21年,更大规模和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事实证明,人类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健忘的程度几乎是同等的程度。为什么会有战争呢?为什么国家、民族之间会有不断的冲突呢?现如今,虽然很难有大的战争爆发,但局部战争动荡一直不停。伊拉克、科威特、伊朗等中东地区的冲突不断。人类对于权力、资源、地位的争夺一直都不曾停止过脚步,但我们却要明白和平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战争只会带来更大的覆灭和破坏,对于战争的思考是我们每个现代人必须思考的话题。
《西线无战事》的故事结束了,人类战争的故事会停止下来吗?
最后,我们再次跟随作者雷马克的思绪:
“我们都已不再是青年了。我们不愿用突击的方式去攻取这个世界。我们却在逃跑。我们在自己的面前逃跑,在我们的生活面前逃跑。我们刚满十八岁,刚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而我们却不得不把它打个粉碎。那第一颗炮弹,那第一次爆炸,在我们的心头炸开了。我们被切断了跟行动,跟渴求,跟进步的联系。我们再也不相信这些东西了。我们相信战争。”
不管保罗是否能够活着结束战争,但从他走上战争的那一刻开始,或许他已经“死了”。
他们是被战争毁灭掉的一代年轻人。
“我们才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一切开炮。”
《西线无战事》1回应 2021-01-23 23:46:07 -
我们学会了观察,我们突然孤独得可怕——我们还得孤单下去。 “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他说的对。我们已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我们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第一颗榴弹,第一次袭击射向了我们的心脏。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断绝了关系。我们再不相信这一切:我们只相信战争。 人只要屈服,就能躲避打击,忍受——但去思考,就立即活...
2021-07-24 11:32:13 3人喜欢
我们学会了观察,我们突然孤独得可怕——我们还得孤单下去。
“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他说的对。我们已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我们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第一颗榴弹,第一次袭击射向了我们的心脏。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断绝了关系。我们再不相信这一切:我们只相信战争。
人只要屈服,就能躲避打击,忍受——但去思考,就立即活不下去了。
休假是什么?——是打了个趔趄,只能让往后的日子更艰难。
我不再是一块黑暗中孤单发抖的物件——我属于他们。他们也属于我。我们有同样的恐惧、同样的生活。我们以一种简单又沉重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我想把脸埋在他们中间,埋在他们的声音中,埋在拯救我、援助我的低语中。
非常精彩的一战争磨灭了人的思想了,个人的命运被无情的裁定
回应 2021-07-24 11:32:13
-
1918年夏天我们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朴素的生活如此值得渴求。驻地草地上火红的虞美人,草茎上滚圆的甲虫,半明半暗的温暖夜晚,凉爽的房间,黄昏乌黑神秘的树木,星星和水流,梦和睡个长觉。哦,生活,生活,生活! 写得真好,眼前却已经呈现出幽黑寂静偶尔传来蝉鸣的夏夜了。想象越美好,现实就越发显得残酷。
2022-05-22 12:12:05
-
我很年轻,才二十岁。我对生命的认识,唯有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 。我看见民族间被迫为敌。人民沉默、无知、愚蠢、顺从,无辜地互相杀戮。我看见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制造武器和言辞,好让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续下去。而在这里、那里,在全世界,我的同龄人都和我一样,看着这一切;我们这一代人都和我样,经历着这一切。如果有一天我们站起来,走到父辈面前,要求清算,他们该怎么办?如果一个没...
2022-05-22 11:58:50
我很年轻,才二十岁。我对生命的认识,唯有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 。我看见民族间被迫为敌。人民沉默、无知、愚蠢、顺从,无辜地互相杀戮。我看见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制造武器和言辞,好让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续下去。而在这里、那里,在全世界,我的同龄人都和我一样,看着这一切;我们这一代人都和我样,经历着这一切。如果有一天我们站起来,走到父辈面前,要求清算,他们该怎么办?如果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来临,他们还对我们有什么指望?几年来,我们的工作是杀戮——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我们对生的认识局限于死。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我永远祈求和平。
回应 2022-05-22 11:58:50 -
ekimon (truth or happinese,never both)
1930年纳粹统治初期,《西线无战事》在好莱坞被搬上银幕,但戈培尔阻止了这部电影原定于1930年12月4日在柏林的首映。雷马克被迫流亡瑞士。同时,他“有害的、不受欢迎的”作品在德国被禁,并于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大学,连同他1931年创作的该书续篇《归途》一道被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了德国国籍。2022-05-17 02:19:19
-
1918年夏天我们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朴素的生活如此值得渴求。驻地草地上火红的虞美人,草茎上滚圆的甲虫,半明半暗的温暖夜晚,凉爽的房间,黄昏乌黑神秘的树木,星星和水流,梦和睡个长觉。哦,生活,生活,生活! 写得真好,眼前却已经呈现出幽黑寂静偶尔传来蝉鸣的夏夜了。想象越美好,现实就越发显得残酷。
2022-05-22 12:12:05
-
我很年轻,才二十岁。我对生命的认识,唯有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 。我看见民族间被迫为敌。人民沉默、无知、愚蠢、顺从,无辜地互相杀戮。我看见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制造武器和言辞,好让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续下去。而在这里、那里,在全世界,我的同龄人都和我一样,看着这一切;我们这一代人都和我样,经历着这一切。如果有一天我们站起来,走到父辈面前,要求清算,他们该怎么办?如果一个没...
2022-05-22 11:58:50
我很年轻,才二十岁。我对生命的认识,唯有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 。我看见民族间被迫为敌。人民沉默、无知、愚蠢、顺从,无辜地互相杀戮。我看见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制造武器和言辞,好让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续下去。而在这里、那里,在全世界,我的同龄人都和我一样,看着这一切;我们这一代人都和我样,经历着这一切。如果有一天我们站起来,走到父辈面前,要求清算,他们该怎么办?如果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来临,他们还对我们有什么指望?几年来,我们的工作是杀戮——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我们对生的认识局限于死。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我永远祈求和平。
回应 2022-05-22 11:58:50 -
ekimon (truth or happinese,never both)
1930年纳粹统治初期,《西线无战事》在好莱坞被搬上银幕,但戈培尔阻止了这部电影原定于1930年12月4日在柏林的首映。雷马克被迫流亡瑞士。同时,他“有害的、不受欢迎的”作品在德国被禁,并于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大学,连同他1931年创作的该书续篇《归途》一道被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了德国国籍。2022-05-17 02:19:19
论坛 · · · · · ·
这个译本怎么样 | 来自管理員 | 8 回应 | 2022-02-26 10:52:45 |
网上一搜发现有好多不同的翻译版本,大家帮我推荐... | 来自十一 | 2 回应 | 2022-02-25 14:06:53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9 )
-
Ballantine Books (1987)8.9分 236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9.1分 5279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07)8.9分 2639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01)9.0分 173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外国文学-现代部】 (爱玛·包法利)
- What I have done. (张一一)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阅读是一场孤独的欢喜 (唐露)
- 2小时可以读完的小书 (bird)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线无战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143 有用 Amourmovie 2020-12-29 16:56:38
2020年最爱的一本书。这部翻译真的太美了,无处不在的细节刻画美而凄厉。 读的时候没有记得太多,意识里面却充满了浑浊的气团中萦绕的哀嚎,嘶吼,悲鸣和轰炸声…已经分不清那是人,动物还是机器的声音…人的意志被摧残,人的思想被扼杀,战争永远带来无尽的毁灭… 十九岁的年纪,本该走向未来,走向生活,却被教育者驯化成了冷血战争机器,生活被战争割断了,毁灭了,在战争面前,除了生死,没有尊严,没有情感,没有人... 2020年最爱的一本书。这部翻译真的太美了,无处不在的细节刻画美而凄厉。 读的时候没有记得太多,意识里面却充满了浑浊的气团中萦绕的哀嚎,嘶吼,悲鸣和轰炸声…已经分不清那是人,动物还是机器的声音…人的意志被摧残,人的思想被扼杀,战争永远带来无尽的毁灭… 十九岁的年纪,本该走向未来,走向生活,却被教育者驯化成了冷血战争机器,生活被战争割断了,毁灭了,在战争面前,除了生死,没有尊严,没有情感,没有人性… “我们年轻而觉醒的双眼看到,老师们对祖国的传统观念,此刻在这里,华为对个性的扼杀,即便对最卑微的女仆也不会如此苛刻。” (展开)
10 有用 罗马浮世绘 2021-04-18 21:13:30
只有经历过战争之殇,才能写下横亘于西线之上的鲜血与悲怆。
418 有用 🏯 2021-01-13 21:26:36
硝烟的味道留在嘴里是苦的 毒气会像水母一样袭来 中毒的人会连续几天咳出烧掉的肺 刺刀要刺肚子不刺肋骨防以被卡住 有人死了就说屁股夹紧了 调侃一切只为不致疯狂 新发的衣服会在受到皇帝检阅后收回 敌人信上的语言无法读懂 但每个能破译的词都像一颗子弹射向胸膛 看过许多关于一战的影像,但那些残酷的影像都不及文字带来的冲击大。因为这些文字都直接来自当年那些“迷惘一代”的真实所想,能硬生生把人带回残酷的泥泞... 硝烟的味道留在嘴里是苦的 毒气会像水母一样袭来 中毒的人会连续几天咳出烧掉的肺 刺刀要刺肚子不刺肋骨防以被卡住 有人死了就说屁股夹紧了 调侃一切只为不致疯狂 新发的衣服会在受到皇帝检阅后收回 敌人信上的语言无法读懂 但每个能破译的词都像一颗子弹射向胸膛 看过许多关于一战的影像,但那些残酷的影像都不及文字带来的冲击大。因为这些文字都直接来自当年那些“迷惘一代”的真实所想,能硬生生把人带回残酷的泥泞之地。 书读完了,我却记不住几个名字。我也相信很快就会把故事忘得一干二净。这不是因为它不好,恰恰是因为它太普世。当你环顾四周,那些工匠,职员,学生,农民,教师,就是百年前他们奔赴战场前的模样。 (展开)
5 有用 独角戏 2021-04-23 00:32:40
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很喜欢所以又买了纸质书,翻译太好了,战争画面以及主角内心的挣扎的描写很真实,忧伤又残酷,有些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士兵战后会PTSD,时代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感觉没得选择,看这本书的同时也会老是想起大学看的那部《我们的父辈》的德剧,都很压抑
14 有用 迷路的小孩 2021-02-01 14:45:45
我们不该歌颂战士的英勇和武器的先进,应该赤裸裸展现尸骸 血肉 恐惧 麻木 尖叫,我们要把残忍的东西一遍遍书写和播放,以至于没有人敢再以这种方式显示权力的丑恶。我们不应叫小孩冲锋陷阵而害怕表达自己的脆弱 性向 性欲,我们应该教他们如何去爱和尊重。
0 有用 ShawnM80 2022-05-24 00:07:08
表达、情绪、希望与思考是前线不恰当的存在,人非麻木则不能活,于是少年的目标与愿景还未诞生便已死去;他该是作家或诗人,农夫或邮差,却太早太快地演化为战壕里的一粒沙土。一句西线无战事实在轻飘飘,“个人”的语义不再充分,“大局观”如飞来榴弹轰得人灵肉俱损,剩下一小撮野心家依然阴谋阳谋。
0 有用 一役 2022-05-23 22:40:43
当生命失去意义,那叫战争。
0 有用 荒野无人 2022-05-23 19:20:35
这一本翻译得很好,前一半看的是另一个译本,真看得我头大。写得太好了,对战场的描绘就像主人公既受求生本能驱使又不得不为之一样平实而残酷,主人公对和平的种种幻想渴望与惧怕交织,那种被不能理解的力量摆布所以迷茫、可怜又自恨的无所适从,唉,那么年轻热烈的生命最后只能得到一句:西线无战事。
0 有用 沃贡诗人 2022-05-23 19:03:12
唔,我还是很舍不得卡特,在战争的尾声,支撑大家的长者,死在逃亡的路上,死在“我”的背上。
0 有用 咩啥🐑 2022-05-23 18:43:51
不是一本歌颂或者讽刺什么的书,但是一本像你我一样的人身处战争的书,很普通所以格外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