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原作名: 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出版年: 2022-5
页数: 476
定价: 7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田晓菲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72979
内容简介 · · · · · ·
田晓菲学术力作。
在“烽火”与“流星”光芒的照亮下,勾勒南方帝国的文学版图。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
田晓菲学术力作。
在“烽火”与“流星”光芒的照亮下,勾勒南方帝国的文学版图。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烽火与流星的创作者
· · · · · ·
-
田晓菲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
梁朝的政治文化
“皇帝菩萨”
最后的岁月
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上):经营文本
文本生产与传播
书籍收藏与分类
文学与学术活动
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下):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文化贵族”的兴起
文学家族
虚构的对立
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
梁代的文学口味
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
刘勰的焦虑
博 弈
体痈:关于徐摛
北人的裁决
“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
春花飘落始自何时?
断桥与六尘
第五章 幻与照:六世纪新兴的观照诗学
蜡烛小传
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
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
观照的诗学
水,火,风:体验幻象
烛光下的棋盘
第六章 明夷:皇子诗人萧纲
少年时代
年轻的雍州刺史
人生的转折点
春宫岁月
感知与再现
末 年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南北之争
征服者的文学观
想象北方:边塞诗的诞生
造作的雄健:“北朝”乐府
采莲:建构“江南”
表演女性:吴声与西曲
第八章 分道扬镳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一:颜之推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二:沈炯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三:庾信
尾声之一:杨柳歌
尾声之二:真正的结局
结语/ 劫余:梁朝形象的浪漫化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武帝自己对于文学和学术显示了在一个皇帝身上甚为少见的强烈个人兴趣。他本人从青年时代起就是诗人。他的全集一共一百二十卷,虽然其中背定包括了很多政治文件,但是也一定包括了大量诗文。在经文义疏方面他也相当多产,对佛经、《老子》、《孝经》、《春秋》、《诗》、《书》、《易》等等皆著有讲义注疏。他的《中庸讲疏》是《中庸》在12世纪成为“四书”之一的经典之前,对《中庸》作为一部独立的文本所进行的极少数早期注疏之一。除此之外,武帝通晓六朝时期一个完美的士人所需要掌握的一切技艺:他深谙音律(发明过新乐器,谱写过新词曲),棋登逸品,擅长草隶尺牍,阴阳ト筮,弓马骑射。具备这些才能,不仅使梁武帝在到他为止的所有中国君王里显得独特而突出,而且,它们显示了一种对于君主角色的新理解:皇帝必须作为一位主动和积极的文化代表治理天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梁朝的政治文化 -
在研究唐前文学时,我们需要记住,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是当年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的很小一部分。就连这很小的一部分都有很多来自类书,而类书往往只摘录片段,不引用全篇。为了从这些断简残篇中重新构筑梁代文学世界的全貌,我们必须利用手头现有的一切零碎文字;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要特别小心,不宜过度阅读和过度诠释,因为资料的缺乏往往诱使我们对现存的所有零星文字都赋予过分重大的意义,与文本产生的原始语境不相协调。文本不是可以脱离语境存在的自我封闭系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之二: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烽火与流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烽火与流星"的人也喜欢 · · · · · ·
烽火与流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9 条 )

还没看,先摘译一点提要
> 更多书评 6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9.2分 24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0)9.0分 1409人读过
-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9.0分 3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豆瓣五星图书【古典文学】 (爱玛·包法利)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1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烽火与流星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有狐 2022-12-01 15:44:57 河南
诗歌解读太好了。读到心痛。 楚堑既填,游鱼无托。 吴宫已火,归燕何巢。 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 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大朵大朵的火焰慢慢落下,好像深山中无风时的雪花”
5 有用 FourteenYuan 2022-05-28 23:27:37
田晓菲,你是我的神!2022#21
17 有用 小天狼星 2024-09-06 07:42:41 中国澳门
颜之推辗转北国羁旅一生,离家乡最近的那次是逃到北齐,以为有望回南,岂知陈霸先篡了梁。庾信也许至死都在愧疚,那天他带着王沉甸甸的信任骑在马上,自信此战无虞。可他刚撤一舶,侯景已带着千数铁面军赫然眼前,萧正德叛变,秦淮失守。往事历历在目,梦魇里尽是箭矢的猎猎风声。 旧日的光影和幻象,摇曳的烛火与星风,王子们躲进故纸堆,皇帝是在世的神明,诗人咏唱须臾的一念,尊贵美好一触即破,热爱丧亡在劫难逃。 念着“... 颜之推辗转北国羁旅一生,离家乡最近的那次是逃到北齐,以为有望回南,岂知陈霸先篡了梁。庾信也许至死都在愧疚,那天他带着王沉甸甸的信任骑在马上,自信此战无虞。可他刚撤一舶,侯景已带着千数铁面军赫然眼前,萧正德叛变,秦淮失守。往事历历在目,梦魇里尽是箭矢的猎猎风声。 旧日的光影和幻象,摇曳的烛火与星风,王子们躲进故纸堆,皇帝是在世的神明,诗人咏唱须臾的一念,尊贵美好一触即破,热爱丧亡在劫难逃。 念着“落花还旧影,惊蝉乍失林”的王子,已不再是“手执玉如意不相分辨”的少年,那日萧纲对殷不害说“庞涓当死此下”,金风吹散了玉叶,很快就是黄昏了。 那夜萧绎将十四万藏书付之一炬,冲天的火光映照着一只亡目,瞧,果有一座金楼啊。骄傲被泪水弄脏,一生的执迷至此尽矣。 南朝风流终于消散在戎马倥偬的年代。 (展开)
9 有用 米菲 2022-08-27 09:59:12 安徽
全书写得优雅、深情、充满才气。但作为一部学术作品,立论确实不稳。撇去实用主义、道德训诫,后世建构等等原因,萧梁文学中许多诗人和大部分作品为后世诟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笔力弱、真情实感少,没有后来唐诗的生命力,表现出的理念,即使有,也多是轻飘飘的。古今学者关注萧梁文学的技艺胜过内容,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多确实不打动人。作者把它解释为表现一种观照的宗教哲学,那现实恐怕证明这种诗化哲学并不成功。甚至,作... 全书写得优雅、深情、充满才气。但作为一部学术作品,立论确实不稳。撇去实用主义、道德训诫,后世建构等等原因,萧梁文学中许多诗人和大部分作品为后世诟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笔力弱、真情实感少,没有后来唐诗的生命力,表现出的理念,即使有,也多是轻飘飘的。古今学者关注萧梁文学的技艺胜过内容,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多确实不打动人。作者把它解释为表现一种观照的宗教哲学,那现实恐怕证明这种诗化哲学并不成功。甚至,作者在书中对于南朝诗歌的一些哲学化解读,诚然非常美,但还是发挥太过,拔高了古人。北朝文学是否真如作者说的那样简陋不堪也要打个问号。翻案文章最难的就是让读者相信,几千年来的学者和评论家们全是傻瓜或是别有用心者。 (展开)
1 有用 嘻嘻嘻 2022-07-31 16:52:41
“情无所治,志无所求。 不怀伤而忽恨,无惊猜而自愁。挟飞花之入户 看斜晖之度寮。” 以及 “顾飞本欲去,得影更淹留” 这类抒发闲愁的宫体诗在重视经世济民的文化体系中显得多余,倒挺适合以佛教为主基调的梁朝,人有时需要给自已一种空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