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对《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的笔记(11)

梧桐
梧桐 (AndThatHasMadeAllTheDifference)

读过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 书名: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 作者: 易中天
  • 页数: 185
  •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13-7
  • 君子与小人 p109

    小人,就是“小宗之人”。 君子,就是“君主之子”。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本义----大宗之人和小宗之人。这时,作为贵族,小宗之人也是“人”,地位至少比“民”高。民,就是平民和奴隶。人与民,并不平等。 第二种含义产生了: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人与民,并不平等。 第三种含义:阶级讲身份,等级讲地位,品级讲品位,品类讲品质,都是君子高,小人低。 有精神贵族,才有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不是摆谱撒娇端架子,而是高贵自律守底线独立自由有尊严。

    2016-04-27 18:31:49 回应
  • 封建是一种秩序 p86

    天下--天子--天下共主/王国--王族--王室--王社--王子 封国--诸侯/公侯--国君--------公族--公室--人民国社/侯社--公子 家/采邑--大夫--家君--氏族--氏室--君子 封,就是划分势力范围;建,就是厘定君臣关系。 封邦建国 封土立家 齐家:大夫的家,诸侯的家,都自治。大夫有权自行管理采邑,诸侯不干预。 治国:诸侯有权自行之力封国。天子不过问。 平天下:大夫有义务协助诸侯治国,诸侯也有义务在发生动乱时。奉天子之命摆平江湖。 周人的邦国制〈〉 古希腊的民主制〈〉古罗马的共和制〈〉近现代的联邦制。 封建制是上层建筑,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宗法和礼乐是秩序。

    2016-04-27 19:05:02 回应
  • 什么叫伦理 p123

    仑,金文字形像栅栏。 伦,就是次序、类别=====〉不伦不类。 人伦、五伦。

    2016-04-27 19:17:22 回应
  • 礼&乐 礼乐教化 p133

    乐是艺术化的礼,礼是伦理化的乐。 乐==〉音乐==》节奏、韵律。 礼==〉伦理==〉秩序、和谐。 秩序是礼的节奏,和谐是礼的韵律。 贵贱--音高,亲疏--银长,长幼--音强,内外--音色。 礼辩异,乐统同。

    2016-04-27 19:27:11 回应
  • 面子、谱儿、对不起

    没有人可以不要名分。没有名分,就没有面子。 面子是名分的标志,也是人的脸面,或脸谱。摆出来,就叫“摆谱”;有了它,就叫“有谱”。 这就可以交往,可以“面对面”。否则,就“对不起”。 难怪我们“死要面子”。

    2016-05-09 10:00:19 回应
  • 希腊、中华文明的两只翅膀

    希腊和中华。 中华的翅膀,是忧患心理和乐观态度。 的确,忧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色。 从《诗·小雅·小》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到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忧患意识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史。 这是对的。历史的经验证明,任何一个政权,忧患则生,安乐则死。个人也一样。所以,士大夫固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诗人们也得“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因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甚至就连妓女丫环、贩夫走卒,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忧国忧民”。 但,我们民族又是乐观的。我们相信“天遂人愿”,相信“善恶有报”,相信“事在人为”,相信“事情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因此,我们“不改其乐”,哪怕“自得其乐”,也总归“乐在其中”。 一忧一乐,就有礼有乐。礼就是“理”,讲伦理,讲秩序,体现忧患;乐就是“乐”,讲快乐,讲和谐,造就乐观。礼和乐,也是两只翅膀。 希腊呢? 希腊的翅膀,是科学精神和艺术气质。 正如罗马人痴迷于法律,希腊人则陶醉于科学。希腊人的科学不是实用主义的,他们是“为思想而思想,为科学而科学”。所以,他们能把埃及人用于测量土地和修建金字塔的技术,变成几何学;也能把巴比伦的占星术,变成天文学。 有科学这双翅膀,希腊文明就超越了他的埃及爸爸、美索不达米亚妈妈。 与此同时,希腊人又极具艺术气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正常的儿童”,因此能“为艺术而艺术,为审美而审美”。这种纯粹,使他们即便是在纵欲和淫乐时,也毫无负罪感,更不会道貌岸然。只要干得漂亮,不管是谈天说地,还是寻欢作乐,都会得到喝彩。而且,喝彩的既包括朋友,也包括敌人。 由此可见,科学和艺术,在希腊人那里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它们统一于单纯,统一于天然,统一于率真。事实上,希腊艺术原本就是感性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统一。它们在尼采那里被叫做“酒神精神”(狄俄尼索斯精神)和“日神精神”(阿波罗精神),前者体现于音乐,后者体现于造型艺术,尤其是雕塑。 希腊精神是互补的。 同样,忧患心理和乐观态度,也是“互补结构”。 忧患是底色,乐观是表情,正如希腊艺术气质的背后,其实是科学精神。它们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风貌。 也许这就是秘密所在——那些毁灭了的文明,很可能都是一条腿在走路。 然而希腊与中华,却又迥异其趣。 总体上说,希腊文明是外向和进取的,中华文明则是内向和求稳的。我们的忧患,其实是对乱的恐惧,对治的祈求。 因此,尽管两种文明都有翅膀,飞行方式却截然不同。希腊人是“远航”,我们是“盘旋”。因为远航,他们“浴火重生”;因为盘旋,我们“超级稳定”。 希腊人有两只翅膀:科学与艺术; 罗马人也有两只翅膀:法律与宗教。 它们都是“互补结构”,也都体现了“个体意识”。因为这两只翅膀就像十字架,以自我为中心向外伸展,又回到自己。 实际上,当希腊人体现科学精神时,他们面对的是自然界;体现艺术气质时,他们面对的是人自己。这就正如罗马人面对法律,看见的是“物”;面对上帝,看见的是“心”。

    2016-05-09 10:08:05 回应
  • 什么是“文化”?

    文化内核,原因在“文化内核”。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要生存,都要发展,这是相同的。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各自不同。不同在哪里?在方式。比如有的靠游牧,有的靠农耕,有的靠商贸,有的靠掠夺。海盗和山贼,也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方式。 但,任何一个文化成熟的民族,都会有一个“总方式”。 正是这个“总方式”,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具体方式,包括为什么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也包括为什么西方人喜欢十字架,中国人喜欢太极图。 这个总方式,就叫“文化内核”。

    2016-05-09 10:10:27 回应
  • 巫术、宗教、信仰

    礼乐,是从巫术演变而来的。 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最后又都变成了哲学。图腾在埃及变成了神,在罗马变成了法,在中国则变成了祖宗,只不过经历了夏商周三代,而且绕了一个弯。 简单地说,就是夏把图腾变成了祖宗,商把祖宗变成了神,周又把神变成了圣。 神变成圣,宗教的发生就没了可能。 是的,没有可能。因为圣是人,不是神。圣人崇拜是“人的崇拜”,不是“神的崇拜”。何况之所以要圣,就因为不想要神。 因此,我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宗教,哪怕人神共处,或者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中华文明,注定只能是“无神的世界”。 没有宗教,就不会有信仰。 什么是信仰? 严格地说,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比如上帝、神,或唯一的主。这样的存在不属于自然界,不能靠科学实验证明;也不属于人类社会,不能靠日常经验证明。没办法,只能“信仰”。 难怪德尔图良大主教说:正因为荒谬,我才信仰。 这样的对象,华夏历来没有。我们之所有,或者是自然的,如荀子的天;或者是世俗的,如墨子的义;或者既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如孔子的命。死生有命,是自然的;富贵在天,是世俗的。就连老子的道,也一样。 至于殷商的上帝,则是他们的祖宗帝喾,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 当然,民间并不是什么都不信。比方说,信神,信鬼,信风水,却其实“信而不仰”。和尚、道士、风水师,都可以花钱雇。至于烧香拜佛,则不过例行公事,又变成“仰而不信”。你要让他真信,必须“显灵”。所谓“信则灵”,说穿了是“不灵就不信”,或者“灵了我才信”。信不信的标准,是管不管用。 由是之故,我们民族的“信”,没有定准。祖宗、菩萨、狐仙、关老爷、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可以是崇拜对象。

    2016-05-09 10:20:43 回应
  • 中华文化系统

    忧是出发点,乐是终点站,群体意识则是一以贯之的文化内核(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 这就是周人的遗产,是他们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 一个内核(群体意识), 两只翅膀(忧患、乐观), 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 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 堪称体大思精、尽善尽美。

    2016-05-09 10:29:51 回应
  • “德”

    金文的“德”与甲骨文的“德”,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甲骨文由“彳”和“目”组成,金文则多出一个“心”。《 古文字诂林》收入“德”字甲骨文共二十个,都没有“心”。 金文中,不表示“道德”(比如用作人名)的,也没有“心”。 字形,与甲骨文更是如出一辙。 这就说明,道德之德,即“有心之得”。而且,把“眼中所见”(得到)变成“心中所得”(道德)的,正是周人。 事实上,何尊所谓“恭德裕天”,就是“以德配天”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大量见于文献记载,现在又有青铜器为证。“以德治国”为周人所独有独创,已是“铜”证如山。

    2016-05-09 10:37:59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梧桐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02条 )

篆刻赏析100例 - 陈巨来
1
John Adams
1
The Great Bridge
1
先知
1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
1
读书随笔(一集)
1
苏东坡新传
1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1
七缀集
1
谈构图
1
牛津英国通史
1
奥德修纪
1
童年 少年 青年
1
远大前程
1
石涛画语录
1
娜塔莎之舞
1
滴青蓝
1
瓦格纳与哲学
1
王尔德诗选
1
想象中国的方法
1
大卫·科波菲尔
1
论语译注
1
文明的冲突
1
见字如来
1
梓翁说园
1
胡适杂忆
1
瘟疫与人
1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1
三个火枪手(上下册)
1
中国古代史
1
书读完了
1
英诗的境界
1
简·爱
2
我也有一个梦想
1
威尼斯日记
1
胡椒的全球史
1
文学讲稿
1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2
艺文杂谈
1
美学拾穗集
1
红楼梦(一二三四)大字全本注释彩图全新版
1
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1
亨利四世(上)
1
歌德谈话录
1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1
法国革命论
1
小逻辑
1
說文解字(附檢字)
1
法国史
2
双城记
2
西方哲学史(上)
1
艰难时世
1
海涅诗集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
1
诗文声律论稿
1
万古江河
1
乐章集校笺
1
丁尼生诗选
1
奥瑟罗
2
威尼斯商人
2
中国问题
1
朱光潜谈文学
1
旅行的艺术
1
词论
1
哈姆莱特
1
金银岛
2
老實人 附天眞漢
1
欧洲现代史
2
古代汉语(第一册)
9
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 上下册 (精)
1
诗论
1
宋诗三百首
1
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
1
复活
2
双城记
1
春潮
1
受戒
2
古文鉴赏辞典
2
雨果随笔
1
一桩罪行的始末
1
贝姨
1
巴黎圣母院
1
反思法国大革命
1
悲惨世界(一)
2
爱玛
1
九三年
1
锦里篆刻徵存
1
金圣叹评唐诗全编
1
终结的感觉
1
金雀花王朝
1
西滢闲话
1
旅行的艺术
1
鸡毛信
1
雪白马
1
傅译传记五种
1
傅译传记五种
1
大地
1
花庵词选
1
漫话巴尔干
1
常识与通识
1
银元时代生活史
2
历史的教训
1
闲话闲说
1
理智与情感
1
傲慢与偏见
3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4
初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文言文解霸-(新课标必背版)
3
傲慢与偏见
1
明文学史
1
中国文字与书法
4
王维集校注(全四册)
4
无约束的日本
4
枪炮、病菌与钢铁
2
黄梅戏天仙配/中国戏曲永恒经典(VCD) [套装]
1
中国小说史略
2
巴尔干五百年
1
路易十四时代
6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3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共两册)
5
范曾插图鲁迅经典小说
1
唐诗三百首
2
前生造定故宫缘
1
苏轼
6
且借纸遁
2
欧洲文学史(上)
2
童年
2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2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
4
万历十五年
3
伦敦杂记
1
中国绘画史
7
多余的素材
1
褚遂良倪宽赞
2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2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11
人类简史
4
天朝的崩溃
1
蘇軾詞編年校注(全三冊)
2
词学十讲
4
谈艺录
1
宋诗选注
1
战后欧洲史
1
点校本二十四史
1
说八股
2
古代散文选
2
清名家词
2
古代汉语(第三册)
1
唐诗百话
2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
7
针眼
1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3
國史大綱(上下)
1
楚辭補注
2
詩經注析(全二冊)
5
中国文学史(共四册)
2
全唐五代词(上下)
2
全唐诗(全二十五册)
7
风水与环境
1
书滋味
5
桃花流水杳然去
8
霍乱时期的爱情
1
古文观止
2
山里山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