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对《赋能》的笔记(13)

透明
透明 (不改其乐)

读过 赋能

赋能
  • 书名: 赋能
  • 作者: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坦吐姆•科林斯/戴维•西尔弗曼/克里斯•富塞尔
  • 副标题: 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
  • 页数: 384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 2017-11-11
  • 推荐序
    传统组织为何适应力不强?他们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灵敏、适应力强在正常情况下是小型团队才具备的特质。他们开始探索小型团队的适应力能够如此之强的一些特点,诸如互相信任、目标一致、感知类同以及单个成员能获得行动授权。
    引自 推荐序

    2018-01-02 16:36:28 1人喜欢 回应
  • 第一章 不确定性已经显现
    我们必须按照极端透明的信息分享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享意识”)重新搭建我们的部队,并且进行决策权力的“去中心化”(也就是“赋能”)。我们消除了障碍——各单位间的隔绝壁垒和我们等级制度的天花板——而这些障碍曾经使我们效率颇高。 9月29日,在“胜利”号的船舱里,纳尔逊向自己麾下的各军舰舰长描述了自己的计划,紧接着,在10月9日,他又向各舰长发去了一份秘密备忘录,进一步阐述舰队应该如何分成纵列向敌军发起攻击。纳尔逊还特意强调每个舰长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的作用,或许在他看来,这一点比摆明一种战略更为重要。纳尔逊后来将其计划的核心命名为“纳尔逊战阵”:这是一个理念,即一旦开始混战,所有的单个指挥官必须自行决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战役开始前几天,在多次战术讨论会上,纳尔逊耐心地向指挥官灌输自己的理念。他允许,也期待自己的部署能够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舰队中的所有人减少对不可捉摸的通信手段的依赖
    引自 第一章 不确定性已经显现
    2018-01-02 16:38:33 回应
  • 第二章 还原论的时代与全新的时代
    泰勒的系统意味着,在经过研究、评估和标准化后,这些罢工工人的工作已经被分解成可以被任何人执行的简单步骤。他能够找到愿意合作的新工人,而他高效的系统也大大增加了产量,他能够给予新工人的工资也提升了。泰勒不再害怕工人的辞职,他设定一个工人经过一天努力的工作应该达到的速度,达不到这个速度的人,都会被解雇。 通过制定极为精确的操作指南和几张图表,泰勒就不会再担心失去拥有几十年经验的、工资高昂的熟练工,代之以那些对于顶层设计流程没有丝毫质疑的年轻劳动者。
    引自 第二章 还原论的时代与全新的时代
    2018-01-02 16:39:12 回应
  • 第三章 从复杂到错综复杂
    “错综复杂”和“复杂”是两回事。复杂的事物或许有多个部分,这些部分以比较简单的方式彼此连接、彼此相依:一个齿轮转动了,其他齿轮也会转动,以此类推。复杂装置的运行,比如内燃机的运行,或许令人困惑,但它们最终可以被分解成许多有内在联系的部件。最终,当设备的一个部分被激活或者改变时,你能够比较确定地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而“错综复杂”是在多个元素间的互动剧烈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万物的关联性使得病毒和银行倒闭的影响能够扩散,就这样,事物迅速变得无法预测。
    引自 第三章 从复杂到错综复杂

    复杂 = complicated 错综复杂 = complex 所以这是要导向Cynefin模型了吧?

    速度与互赖性增加的后果就是,与一个世纪或者几十年前相比,现在在任何特定时间框架内的特定动作,都可能导致更多的潜在结果。有些行为曾经类似于台球桌上的两到三次撞击,如今却会牵涉到几百次撞击。 我们已经走向“错综复杂”的“多对多”环境,而我们设计的仍然是日益“复杂”的解决方式:天才的管理者制定出精细的操作条例以及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试图覆盖所有的可能性。这样做的基本理念在于他们相信任何问题都可以窥知其全貌,这种理念至今未曾消散。
    引自 第三章 从复杂到错综复杂
    2018-01-02 16:40:32 回应
  • 第四章 建立有效组织
    “韧性思维”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并通过这种新的方式来处理错综复杂局面所带来的新挑战。在一个“韧性十足”的体系里,管理者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不曾预料到的威胁,他们不会试图建立坚强的、专门化的防御力量,而是建立一些体系来抗击打,甚至试图从击打中获利。“韧性体系”能够应对未曾预料到的威胁,如果有必要,它还会在遭到无情的击打后恢复如初。投资家兼作家纳齐姆·塔利布也提及了一个类似的概念——“反脆弱体系”。他认为,“脆弱体系”一旦遇到冲击就会毁坏;“坚强体系”能够在冲击下平安度过;而“反脆弱体系”如同免疫系统,能够从冲击中获益。 我们固然需要敏捷性,但同时也需要与效率相伴相生的规模优势。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保持传统力量的同时,获得那种调整适应能力。这将是困难的,因为提升效率的行动往往会直接限制调整适应能力。
    引自 第四章 建立有效组织
    2018-01-02 16:41:41 回应
  • 第五章 建立互信和目标共享的团队
    类似于海豹突击队以及机组人员这样的团队,都是要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运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据客观条件精准地调整反应是很关键的,比单个领导者预测、监督和控制的能力更为重要。这样一来,团队成员在行动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命令,整个团队工作是一个重新评估、协调和调整的过程。所有参与者都不停地向队友发出信息,并且接收队友发来的信息,这些参与者必须互相理解彼此的行动和目的。 应付错综复杂局面的团队成员必须全面了解团队境况和总体目标。只有当所有的成员都理解任务的目标以及战略背景时,大家才能够对正在产生的风险做出评估,并且明白该如何与队友进行互动。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源的多少,而是整合资源的方式——用互信和目标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并行计算、“联合认知”以及团队的一致性都是在朝同一个目标行进:建立一张网络,使你能够解决规模更为庞大、更加错综复杂的问题。创建和维系一支团队必须两手抓:管理的“看得见的手”和自发的“看不见的手”;前者将所有的因素捏合在一起,后者则指导着团队的工作。海豹突击队基本水下爆破训练的课程,就是用来锻造自发智慧的,这样即便在没有计划或者出现计划外的情况时,团队依然能够正确地做事。 “机组资源管理”,该方案是在咨询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专家后得出的,主要聚焦于提升集体动力、领导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 飞行员对此都十分抗拒。他们都是通过技术训练成长起来的,脑子里都是教条式的经验主义,他们认为机组资源管理就是“礼仪学校”和“心灵鸡汤”。 在越南战争中,军队外科医生发现,把主治医生从病人身边赶走,在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和诊断时让他站在病床边,就能使医疗团队能够同时做很多其他事情。事实上,这种做法使主治医生成了团队的参与者,让其他人也能够努力去解决问题;而在此之前,主治医生只会高高在上,告诉所有人该去做些什么。 应对当今世界,大家的战术反应是寻求更为强大的调整适应能力,而小型互助团队相比于自上而下的统治性机构,更具备这种能力。 更多的机动性、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影响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过去,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模式是波动之后出现平衡,即所谓‘间断平衡’,然而现在即便是这个模式本身也被中断了。今天,我们发现我们处于持续波动之中,而持续不断的波动本身构成了一种‘平衡’。这就构成了一种只有‘关键任务团队’ 才能够解决的问题。
    引自 第五章 建立互信和目标共享的团队
    2018-01-02 16:42:41 回应
  • 第六章 突破“深井”,建立关系
    为了打破这个瓶颈,我们必须对导致这种瓶颈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文化开刀。用团队架构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组织,寻找横向联系上的薄弱点,而不是让上级制订新的计划,我们会发现类似的瓶颈在组织内所有的团队之间比比皆是,这被称为“断点”。 我们必须想办法,在我们整个组织内部,建立起交错混乱的连接通道,而这种连接通道在我们的小团队内部已经有效地建立起来了。 我们的情况很独特,但我们的问题却是普遍性的。从医院到航空公司机组人员,组织内的小团队层出不穷,但组织整体依然是按照还原论的结构进行架构,因此这些团队在调整适应方面的潜力仍然被束缚着无法释放。 随着世界上各因素互联性越来越强,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道路,使得小团队运转时的流畅性能够扩展到整个组织的范围内。这些组织往往具有成千上万名成员,并分布在全球几块大陆上,就好像我们特遣部队一样,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小团队的架构之所以能够在局部见效,因为它比较小——在一个小团队内,成员彼此熟悉,并且共同度过成百上千个小时;而在大型组织内,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会互不认识。事实上,小团队身上的一些特性,一方面使小团队自身能够变得强悍,另一方面却使小团队的类型无法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见效。 我们不需要每一个特遣部队的成员去认识整个部队中的其他每一个成员,只需要每一个人去了解其他团队中的某个人,这样当他们想到驻扎在隔壁的部队时,或者想到那些在华盛顿特区工作的情报人员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竞争对手的可恶形象,而是一张友善的面容。我们不需要每个人去跟进所有正在实时进行的军事行动,这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与7000个人保持终身的友谊;我们需要让一支团队能够在一个各因素互赖性很高的环境中行动,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动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这样,这支团队就会清楚与自己合作的其他团队工作的难处和重要性,这有利于这支团队去达成战略上的成功,而非战术上的成功。
    引自 第六章 突破“深井”,建立关系
    2018-01-02 16:43:57 回应
  • 第七章 打造体系思维
    在信息无法充分共享的情况下,指挥控制式上层结构统领下层的敏捷团队,就会产生这样的困扰。 把整台机器上每一个组成部分的运转速度调到最高,并不能消灭各部分之间的空隙,而正是这些空隙让我们的努力归于无效。 大部分组织更关心的是如何最好地控制信息,而不是如何最好地分享信息。 过去,美国航空航天局总部每个月都会从各场地中心收集数据,并且让一群管理者对这些数据进行核对,而穆勒坚持要求对这些数据每天都要进行核对,并且进行快速的交流。所有的数据都会在中央控制室内展出,而“阿波罗计划”的各个现场中心也会自动显示出来。 那些“体系内”的人,必须对阿波罗计划的整体有所了解并且赞同。专家们继续做各自专业领域内的事情,但他们同时也必须对整个项目有所了解,即便他们为了了解整个项目要花费本来用来做“本职工作”的时间,可能损害“效率”,也在所不惜。
    引自 第七章 打造体系思维
    2018-01-02 16:44:37 回应
  • 第八章 培养共享意识
    我们所需要的物理空间无须去契合有序的、如同机械一般的文书工作流水线,我们需要的物理空间能够契合敏捷的、网络状的思维汇集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的建筑物不是为了分隔,而是为了融合。 “敞开式”办公室,工程师可以到这种办公室中取走资料,并且在开放式空间的任何一个地方落座,这样就使每个工程师有更多机会与团队其他成员“偶遇” 要想获得意识共享的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地在我们特遣部队内部,以及和友军之间提升透明度。这里的“透明度”和商业世界里经常使用到的“透明度”一词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后者往往是指个人品质的正直;我们所需要的“透明度”是指组织内每个团队都能毫无障碍地随时知道组织其他部分的情况。 我们还是在试图构建一种分享的文化:特遣部队中任何一名成员,与我们相关的任何一支兄弟部队,都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安全地介入我们的作战情报简报,并且通过戴在头上的受话器倾听简报内容。 随着特遣部队在全球的活动范围扩张,我们将越来越多的人整合进我们的网络。每周开6天会,而且从来没有取消过一次会议。每次我们都是在东部标准时间早上9点通过视频电话举行会议,这时位于华盛顿的部门正好开始上班,便于它们参会,而我们也希望将这些部门更紧密地整合进我们的行动中。而在伊拉克,会议开始的时间是当地下午4点,我们的行动人员在将近中午时起床,训练、准备、参加完作战情报简报会议后就可以为夜袭做好准备,夜袭行动会从黄昏持续到破晓。这些人和部门形成了一个“协调同步的圈子”,我们将之称为“作战节奏”,它从作战情报简报中获取给养,而作战情报简报会将信息和背景材料输送到整个特遣部队中。 就像古老的谚语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正在将这种力量抛向空中,让它随风传播。我们的想法是,信息分享得越广泛,其价值就越高,其所能激发出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目前信息分享的程度,还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信息泄露。即便会导致,这种信息分享所能带来的利益,也要超过潜在的代价。与曼宁和斯诺登之流所带来的损害相比,“9·11”事件后在美国情报圈子里分享信息的做法拯救了许多生命的好处显然要大得多。然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坏事一登上报纸头条就开始扭曲我们的判断了。
    引自 第八章 培养共享意识
    2018-01-02 16:45:25 回应
  • 第九章 击败“囚徒困境”
    我们最具争议的行动莫过于“嵌入计划”,这是一种交换制度,大约在2003年后半年开始施行。根据这种制度,我们会从一支团队中抽取一个人分配到另一支团队里工作6个月,比如,把一名陆军特种部队的作战人员调到海豹突击队中工作6个月,或者把一群分析师调入海豹突击队工作6个月。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让我们的行动作战人员从其他团队的角度来看一下整场战争,同时他也可以与其他团队的人建立起私人关系,这样一来各团队之间的关系就十分融洽了,而这种融洽以前只会出现在一支团队内部。 虽然这是一个带有强迫性的命令,可一旦指令下达,精锐部队还是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最优秀的作战人员和军官送出去。这些被送出去的人代表的是各自的组织,因此团体荣誉感让这些团队要把本团队内的精英输送出去,而这些团队本身就已经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楷模了。 在提名一些关键位置的关键联络官时,我们遵循两个标准:第一,如果这个人从你的团队中离去让你觉得无所谓,那么肯定要换一个人;第二,如果这个人半夜两点打电话给你,你却认不出他的声音来,那么肯定要换一个人。 整体系统的理解和牢固的互相联系是两块基石,正是这两块基石合在一起,才让我们具备了共享意识。这两块基石与MECE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秉持的是还原论的教条,但在新的环境里、在应对新的威胁时,这两块基石见效了。 他看到公司内部有太多小型会议,以至让公司四分五裂,于是他把这些会议统统取消,代之以每周一次的公司级会议——“业务计划复核”。他不允许单独讨论,不允许对公司内部其他同事保密,不允许使用黑莓手机,也不允许开玩笑贬低公司内的其他人。 他强迫性地将工程师和设计师整合在一起。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内部,这两个部门早就整合起来了,但在当时的福特,它们还是彼此分离的两个团体。这样一来,“一个对热力学一窍不通的设计师就可能设计出中看不中用的汽车——外观很漂亮,但就是没有足够的空气能够涌入发动机舱。而一个对人体工程学一窍不通的工程师可能研发出一种能够完美运转,但就是无法安装的排气系统”。穆拉利将二者整合起来,并且特意强调“共同的目的” 一个团体或者一个群体“共同智力”的强弱,与其各个成员的个人智力几乎没有联系,而与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有更多的联系。他写道:“那些最棒的主意往往来自精细、持续的社会探索……构建‘共同智力’并使之大获成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念流’。” 有了“理念流”,新思维就可以在一个群体中扩散开来。 新的架构就是共享意识,它包含了两个因素。首先,极端的、分享性的透明度,也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体系管理”,我们也在作战情报简报论坛和物理办公空间布置中模拟过这种做法。这种做法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意识到整体的情况,就如同我们在小团队中已经看到的一些特质,包括了解背景信息和追求共同目标。其次,在各个团队之间建立强关联——我们通过“嵌入计划”和“联络官计划”做到了这一点。
    引自 第九章 击败“囚徒困境”
    2018-01-02 16:46:23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透明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25条 )

Digital Dragon
2
大众传播与美帝国
5
全球网络空间稳定
5
The Costs of Connection
8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11
传播新视野
4
传播与社会
4
错位
10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9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
1
改革的初心
2
Beyond the J Curve
3
Refactoring
3
OKR工作法
11
敏捷文化
6
Managing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
4
Extreme Scoping
1
丰田套路
3
计算广告
18
首席增长官
11
精益数据分析
11
精益创业实战(第2版)
8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
17
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
8
智慧转型
8
海尔新模式:互联网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8
图解CIO工作指南(第4版)
3
控制论
3
非洲的污名
2
新自由主义简史
14
ABC of Action Learning
2
资本的终结
9
Handbook on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for Development Results
5
统计学
1
精益企业
10
破译黑天鹅
5
The Software Paradox
1
女太监
6
DT转型
9
凤凰项目
2
Building Microservices
8
21世纪资本论
4
Agile IT Organization Design
20
Competency-Bas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9
Winning The War for Talent
21
普通媒介学教程
18
Operations Management
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th edition
2
程序员必读之软件架构
2
Digital Labor
3
Outgrow Middle Management
7
暴力
10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1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2
Accounting and Finance for Non-Specialists Includes Myaccountinglab
1
Beyond Budgeting
11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1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3
A Very Short, Fairly Interesting and Reasonably Cheap Book About Studying Leadership
2
Leading Change
3
Hacking Healthcare
1
Complications
1
人类学是什么
1
倒转红轮
2
The Shallows
1
游戏改变世界
1
美丽新世界
6
毛泽东选集
1
Hadoop
1
正义论
4
黑天鹅
8
黑天鹅
1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1
Mind Hacks
3
神经科学
3
The Lean Startup
4
Everything Is Obvious
5
光环效应
2
The World's Newest Profession
13
Agile Software Requirements
5
部落:一呼百应的力量
1
重来
11
社交网络时代
1
摇摆
8
The Annotated Turing
16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2
企业理论
2
众妙之门
1
瞬间之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