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的创作者
· · · · · ·
-
林语堂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在政治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有效的法治,缺乏民权思想。这个特点来源于一种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儒家学说。他将道德和政治混为一谈,是一种道德和谐的哲学,不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哲学。制定完善的制度、完备的法律和有效地得到执行法律的出发点是,认为我们的统治者可能是一些无赖、骗子或窃贼。他们可能会滥用职权,侵犯我们的权利。于是我们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我们的权利。而中国人有关政府的观念却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政府官员是“父母官”,他们也常常自称是“父母官”,他们实行的是仁政,当官就是“为民作主”。他们会象照顾他们自己的孩子的利益那样照看人民的利益。我们放手去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给予他们绝对的信任。我们把数以亿万计的钱放在他们手中,但从不让他们汇报开支情况。我们给了他们以无限的权力,却从未想到过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我们把他们看作是正人君子,有教养的绅士。 对这种“仁政”的批评,最细致、最公正、最尖锐不过的,非2000多年前的韩非子莫属了。他是“法家”的哲学家,生活在孔子之后约300年的时候。他是法家中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代表人物。他赞成法制的政府。他对人治的政府的弊端作了尖锐的分析。他所描述的中国当时的政治生活状况与现代中国的状况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根据韩非子的观点,政治清明的开始在于抛弃所有道德上的陈词滥调,放弃所有道德教化的努力。笔者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早一天停止谈论所谓的道德说教,中国就有可能早一天出现一个廉洁的政府,变成一个廉洁高效的国家。这么些人坚持认为道德教化是解决政治腐败的方法,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他们思维方式的幼稚。表明他们没有能力把“政治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处理,没有把政治和道德区别开来的勇气或能力。他们应该看到我们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一直在重复着道德上的陈词滥调,却没有能够改善国家的道德状况,以产生一个稍为廉洁、有效率的政府。他们应该看到,如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1页 -
一个人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奴役。这些主义都是过度工业化所产生的后果,从而忘记国家为个人存在,而不是相反。在共产主义国家,个人被认为是某个阶级或国家机器的一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人文历史-中庸之道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吾国与吾民"的人也喜欢 · · · · · ·
吾国与吾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5 条 )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8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8.8分 3362人读过
-
Hesperides Press (2006)9.0分 250人读过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5分 6334人读过
-
学林出版社 (1994)8.7分 235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寶 文 堂 書 店 (L.C.)
- 多读书少骚包 - 备忘单 (提壶)
- 已购没看过(完)的书 (peter)
- 已收 (老咖喱LeaX)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吾国与吾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鱼尾纹先生 2012-08-31 19:57:30
读完后才知道原版是用英文写的,对照了一下,中文版有些地方译得并不确切。大一时英语课随身携带此书,被老师发现后主动借予我英文版。
0 有用 唐源源 2012-01-10 00:31:49
思考甚多,收获颇丰。回漳州以后,再看看双语版,然后争取好好整理出一篇文章来。
0 有用 厚朴闪闪 2011-08-22 16:21:25
道理都对,就是读着有些不舒服。
0 有用 卡梅拉 2022-08-07 09:17:24
在读的这本,无论封面还是页码,都与宝文堂书店出版的一样,可印的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7月新1版,1991年2月第2次印刷,定价4.89元,家兄购于1991年——那么,是盗版吗?/气死了!刚才写的一篇书评又要被审!我写了什么?我没写什么呀!就算写了什么,那也是林语堂写的,我不过摘抄了一下;要禁也是禁他的书,禁我的读后感做什么?呜呜呜,不公平……
0 有用 敬亭山 2011-01-15 15:47:22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