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日常中斷,死難兩千萬,熟悉世界毀於一旦
生而為人,如何面對史上最慘烈內戰?
掙脫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的太平天國
■■■ ■■
挑戰官方的歷史詮釋,第一本從民間視角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歷史著作
十九世紀中葉,大清帝國歷經長達十五年的太平天國戰爭,超過兩千萬人喪生、更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堪稱世界近代史上最慘烈內戰。
師承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史景遷,本書作者梅爾清大膽跳脫傳統教科書裡的成王敗寇與民族主義,不再將焦點放在洪秀全、曾國藩和帝王將相背後的政軍角力,反而關注那些受到戰爭直接影響、其心聲卻被官方紀念與國家記憶所遺忘之人。
對地方上失去愛人、生計與生命的幾百萬老百姓來說,太平天國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
■■ ■■■
挖掘被遺忘的聲音,捕捉地方老百姓眼中的動盪時代
「世人做錯什麼,才得遭受天譴?」
當太平軍攻陷南京城,家鄉就在附近的一位慈善家發出了天問。他將眼前...
日常中斷,死難兩千萬,熟悉世界毀於一旦
生而為人,如何面對史上最慘烈內戰?
掙脫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的太平天國
■■■ ■■
挑戰官方的歷史詮釋,第一本從民間視角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歷史著作
十九世紀中葉,大清帝國歷經長達十五年的太平天國戰爭,超過兩千萬人喪生、更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堪稱世界近代史上最慘烈內戰。
師承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史景遷,本書作者梅爾清大膽跳脫傳統教科書裡的成王敗寇與民族主義,不再將焦點放在洪秀全、曾國藩和帝王將相背後的政軍角力,反而關注那些受到戰爭直接影響、其心聲卻被官方紀念與國家記憶所遺忘之人。
對地方上失去愛人、生計與生命的幾百萬老百姓來說,太平天國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
■■ ■■■
挖掘被遺忘的聲音,捕捉地方老百姓眼中的動盪時代
「世人做錯什麼,才得遭受天譴?」
當太平軍攻陷南京城,家鄉就在附近的一位慈善家發出了天問。他將眼前的殘酷戰爭,描寫成老天爺勸人為善的象徵。他振筆疾書、積極向鄉民佈道,為了替地方團練籌措經費,也為了導正世間的道德秩序。
除了這位以道德解釋災難的慈善家,本書還記載著一段段備受劫難的人生故事,包括用日記描述戰爭慘況的揚州詩人、被太平軍俘虜與剃頭的讀書人,以及透過書寫喪母之痛,學著與悲傷共處的孝順兒子。藉由從未揭露過的民間視角,讀者得以窺見長期被官方所遺忘或扭曲的故事,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實際影響。
■ ■■■■
透過躁動的亡魂,看見太平天國戰爭在人心中的刻痕
戰爭如何中斷日常?人們如何面對失序與動盪?如何處理遍地屍骨與紀念逝去親人?如何重拾內心的確定感,重建被戰爭粉碎的世界?
躁動的亡魂,反映出躁動的人心。太平天國戰爭讓成千上萬人成為亡魂,並在無數生者心中烙下刻痕。
本書透過方志、傳記、詩集、外交文獻與傳教士報告,帶領讀者看見這些刻痕,看見當時人們最切身的經歷:失親之痛、對官府失能的憤怒,以及摻雜腐臭氣息與夢魘畫面的可怖回憶。
躁動的亡魂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東亞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清朝歷史,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文化史、社會史和女性史。曾於2007-2018年擔任《清史問題》(Late Imperial China)期刊主編。曾著有《清初揚州文化》一書。
審訂者簡介
郭劼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語言文學與文化系副教授。
譯者簡介
蕭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明代史,研究興趣為性別、禮制、醫療與社會文化史。著有《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評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蔡松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把歷史學當作遊戲在玩,努力探究其博大精深中。喜歡邊陲、少數,以及勇於和高牆對抗的雞蛋們。
目录 · · · · · ·
導讀:跳脫正統立場的太平天國研究/黃克武
導讀:既沒有洪秀全,也沒有曾國藩的「內戰」:閱讀太平天國戰爭的新視角/蔣竹山
中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戰爭
第二章 文字
· · · · · · (更多)
導讀:跳脫正統立場的太平天國研究/黃克武
導讀:既沒有洪秀全,也沒有曾國藩的「內戰」:閱讀太平天國戰爭的新視角/蔣竹山
中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戰爭
第二章 文字
第三章 被標記的身體
第四章 骨與肉
第五章 木與墨
第六章 失去
第七章 尾聲
誌謝
參考書目
註釋
書中事件年表與大事記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躁動的亡魂"的人也喜欢 · · · · · ·
-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8.1
-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 8.4
- 实践中的宗族 7.8
- 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 7.7
-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 8.2
- 衰世与西法 8.7
- 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 7.0
- 太平天国运动与现代中国 7.7
- 功过格 7.9
躁動的亡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譯名不妥 | 来自谷子 | 22 回应 | 2021-10-28 21:37:33 |
这书正版TB上可以买到,人民币不到一百… | 来自都柏林的斯蒂芬 | 14 回应 | 2021-10-08 17:20:05 |
关于未来大陆本的猜测 | 来自寒江阁读书志 | 1 回应 | 2021-03-03 21:44:33 |
有没有懂哥知道这书以后会有内版吗? | 来自小手冰冰凉 | 2020-08-16 22:42:36 | |
各大電子書網站均已上架 | 来自你想增加智慧吗 | 7 回应 | 2020-07-30 17:40:2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8.4分 78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近代传教士著作及其相关研究 (玄同君)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英日港台稀见学术书备忘 (韧勉)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躁動的亡魂的评论:
feed: rss 2.0
44 有用 小手冰冰凉 2020-08-22 23:02:15
光看史料就很伤感了…看完之后就觉得钱穆所谓温情与敬意在这种平民史面前显得多么傲慢啊 “父女二人垂死,父曰:吾欲割汝股以啖。女曰:待吾气绝时任凭可也。父又曰:汝不绝,吾要先绝矣。竟生剜之。”
5 有用 查无此人 2021-01-24 10:29:06
作者的描述似乎可以适用于任何一场战争及其战后状态,很难彰显太平天国战争的特殊性,其中触及了当时的宗教状况和中国人对尸体的看法,但又没能有理论深度的展开
4 有用 路过… 2021-01-09 23:19:15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一本关于太平天国和大清之外的关于受难的江南/吴越民众的书。可能革命史观下,教科书把太平天国定义为进步,但对于江南/吴越的斯土斯民匹夫匹妇来说,则是不可磨灭的灾难与伤痛。我们无法接受那种轻薄的说辞。
5 有用 豆友139791371 2020-07-22 21:29:44
張光烈如果不是戀母,那麼就是個矯情逼。
4 有用 在逃冰拿铁 2021-02-21 22:47:24
这本书力证取一个唬人的标题是多么重要,如果把它和《叫魂》放在一起,那得多吓人!事实上,该书只看第一章就很足够了,和《这受难的国度》思路差不多。想猎奇一下就再看看骨与肉那章。文化取向、情感、历史记忆...新文化史的套路。文笔尚佳但十分啰嗦,史料也不够充分。虽提供了好的视角但不足够成为知识养分。480台币花的有点后悔。
0 有用 风のように 2024-08-02 13:33:43 浙江
雷声大雨点小,2.5星
0 有用 因幡不白兔 2024-07-27 13:00:02 北京
作者强调关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害的民众,关注意识形态之下的真实情感和伤害。一方面,政府努力用道德化的语言包装死难者的故事,建立祭祀场所,赐予死难者旌表,书写模式化的道德故事,企图恢复原有的秩序,强调忠诚与自我牺牲,重申帝国道德。然而,参与的各方尽管都在运用同一套话语,却有着不同的利益考量和算计。省级督抚和地方精英努力将这一套叙事转变为自己手中的象征性工具。这套叙事往往也有矛盾的地方,比如清军同样也在... 作者强调关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害的民众,关注意识形态之下的真实情感和伤害。一方面,政府努力用道德化的语言包装死难者的故事,建立祭祀场所,赐予死难者旌表,书写模式化的道德故事,企图恢复原有的秩序,强调忠诚与自我牺牲,重申帝国道德。然而,参与的各方尽管都在运用同一套话语,却有着不同的利益考量和算计。省级督抚和地方精英努力将这一套叙事转变为自己手中的象征性工具。这套叙事往往也有矛盾的地方,比如清军同样也在制造死亡和施加暴力。而死难者以及他们的亲属,他们的痛苦和伤痛却无法抹平,死亡和暴力依然是城市和人们难以磨灭的阴影。 蛮有趣的书,但观点比较零碎,叙述也有点啰嗦。 (展开)
0 有用 尔湖 2024-07-27 11:43:05 山东
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太平天国战争造成的死亡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由国家主导的纪念仪式与私人纪念方式之间的张力。在论述国家主导的纪念仪式时,作者观察到昭忠祠的建立虽以中央的名义实行,但最终落实的是地方,因此地方官员和精英有很大权力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建造,以及如何纪念。余治和张光烈两个例子太过絮叨,有关昭忠祠纪念空间的相关讨论国内既有研究颇多。最感兴趣的是,对于战争时期遇难者的甄别,在书中总的来说,没有太多... 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太平天国战争造成的死亡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由国家主导的纪念仪式与私人纪念方式之间的张力。在论述国家主导的纪念仪式时,作者观察到昭忠祠的建立虽以中央的名义实行,但最终落实的是地方,因此地方官员和精英有很大权力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建造,以及如何纪念。余治和张光烈两个例子太过絮叨,有关昭忠祠纪念空间的相关讨论国内既有研究颇多。最感兴趣的是,对于战争时期遇难者的甄别,在书中总的来说,没有太多讨论这一方面。近代以来,频繁的战争造成巨大的伤亡,而这些战争又是如何塑造了当下的死亡观念呢?这是一个需要持久研究的问题。 (展开)
0 有用 _空谷幽竹 2024-07-24 14:32:53 北京
乏善可陈。
0 有用 leon4u 2024-07-19 17:44:42 北京
应该说作者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但是仅是从一些文档资料入手,从几个方面(一章一个方面)谈了当时普通人的状态及作者感受及分析总结。 此外,内容不太丰富(因为就选了江南的几个人物,场景只局限在苏杭,当然这和老师选择的资料有关),读来不很过瘾。 里面的有些内容感觉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