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
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连休的“山谷”。也许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由你无法请假休息。
这样,你在平日那个时刻睁开眼睛,洗脸,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车站,像往常那样钻进拥挤的地铁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无从区别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个化装男子将用研磨机磨尖的伞杆尖头捅进装有奇妙液体的塑料袋之前……
作者简介 · · · · · ·
村上春树(1949-),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信任文学奖。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目录 · · · · · ·
丸之内线(开往荻洼)
丸之内线(开往池袋/区间车)
日比谷线(中目黑始发)
日比谷线(北千住始发,开往中目黑)
丛书信息
喜欢读"地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地下"的人也喜欢 · · · · · ·
地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地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 更多书评 81篇
-
己注销 (且,听!风......吟。)
.......如果你有疑问,总会有人提供答案,只要你继续相信,就会一直很幸福。但在开放式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不完全的,有很多困惑和缺憾。“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谈不上幸福,更多的反而是困惑和压力。但至少情况是开放式的。你有选择权,你可以决定你的生活方式......我写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些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找正确的生存方式的人......这就是我写的主题。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处于地下状态的另一个世界。你可以在你的意识...2011-09-05 13:17 7人喜欢
.......如果你有疑问,总会有人提供答案,只要你继续相信,就会一直很幸福。但在开放式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不完全的,有很多困惑和缺憾。“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谈不上幸福,更多的反而是困惑和压力。但至少情况是开放式的。你有选择权,你可以决定你的生活方式......我写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些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找正确的生存方式的人......这就是我写的主题。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处于地下状态的另一个世界。你可以在你的意识中进入这个内在的世界。我作品中的大部分主人公都是活在这两个世界-----这个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与这个地下状态中的世界。如果你受过训练,你就能找到路径,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往来游走。要找到进入这个封闭循环的入口很容易,但要找到一个出口却很难。很多宗教领袖都会免费为你提供一个入口。但他们不会提供出口,因为他们希望追随者上套。在他们命令自己的追随者成为士兵时他们就可以为自己冲锋陷阵。” 引自 译序007 回应 2011-09-05 13:17 -
一直不屑于读小说。偶然间在小镇图书馆晃到了这本书,我只是喜欢它的封面,拾起来随手一翻,内有介绍《1Q84》的段落,看了一下。这本风靡中国文青界的小说我很早就听说过,一直没有去看过,也从来不知道它到底是讲述什么样的物语。我只是对它的名字印象深刻,模仿奥威尔的《1984》。也许那只是村上的一个噱头罢了。我曾经就这么想过,然后就再也没有动力去认真地了解那本书。越是好评如潮越受欢迎的畅销书在我眼里越可能黯然失... (1回应)
2011-12-18 13:26 5人喜欢
一直不屑于读小说。偶然间在小镇图书馆晃到了这本书,我只是喜欢它的封面,拾起来随手一翻,内有介绍《1Q84》的段落,看了一下。这本风靡中国文青界的小说我很早就听说过,一直没有去看过,也从来不知道它到底是讲述什么样的物语。我只是对它的名字印象深刻,模仿奥威尔的《1984》。也许那只是村上的一个噱头罢了。我曾经就这么想过,然后就再也没有动力去认真地了解那本书。越是好评如潮越受欢迎的畅销书在我眼里越可能黯然失色。我就是这么和《1Q84》错过的。 至于这本书《地下》,那几篇精彩的段落吸引我,立刻捧在怀里打算借下。 “二零零一年十月即美国911事件发生不久,村上在一次谈话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村上将奥姆真理教的封闭世界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世界加以对比,认为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如果你有疑问,总会有人提供答案,只要你继续相信,就会一直很幸福。但在开放式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不完全的,有很多困惑和缺憾。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谈不上幸福,更多的反而是困惑和压力。但至少情况是开放式的。你有选择权,你可以决定你生活的方式......我写的故事中主人公都是些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找正确的生存方式的人......这就是我的主题。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处于地下状态的另一个世界。你可以在你的意识中进入这个内在的世界。我作品中的大多数主人公都活在这两个世界——这个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与这个地下状态中的世界。如果你受过训练,你就能找到路径,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往来游走。要找到进入这个封闭循环的入口很容易,但要找到一个出口却很难。很多宗教领袖都会免费为你提供一个入口。但他们不会提供出口,因为他们希望追随者上套。在他们命令自己的追随者成为士兵时他们就可以为自己冲锋陷阵。我想,那些开着飞机撞大楼的人就是这种情况。 多年后的2008年,村上开始以“精神囚笼”这一措辞批判奥姆真理教及其封闭性物语的恐怖状态:我认为当今最为可怕的,就是由特定的主义、主张造成的类似精神囚笼那样的东西。多数人需要那样的框架,没有了就无法忍受。因此村上认定物语必须是对抗体制及其造成的“精神囚笼”的武器。自己作为小说家的指责就是打磨这种武器,即写出开放性的好的物语——“好的物语会加深和拓展人的心灵。有了这样的心灵,人就不情愿进入狭窄场所了。” 他说“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这正是物语的职责。对此我深信不疑。”“人一旦卷入原教旨主义,就会失去灵魂柔软的部分,放弃以自身力量感受和思考的努力,而盲目听命于教旨及其原则。因为这样活的轻松,不会困惑,也不会受损。他们把灵魂交了出去。” 似乎是个思想深邃的作家而且颇有营养的读物。 这可能是我对村上的第一个印象,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才打算读一读这本书。
1回应 2011-12-18 13:26 -
同样的事情也许还会发生。关键是如何克服恐惧。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考虑这件事。不然,始终抱着自己是受害者的态度,不知不觉之间自己的心态就会扭曲。受害者心理必须尽可能抛弃,自己的敌人其实是消极的自己。 说实话,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怛我尽量克制不去想这点。何况又不是卧床不起_如果说是后遗症,那么只能慢慢消沉下去。与其如此,还不如抱着积极态度克服它。至少自己活下来了,单凭这一点就很值得感恩了。 如果自己处...
2015-07-21 13:12 1人喜欢
同样的事情也许还会发生。关键是如何克服恐惧。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考虑这件事。不然,始终抱着自己是受害者的态度,不知不觉之间自己的心态就会扭曲。受害者心理必须尽可能抛弃,自己的敌人其实是消极的自己。 说实话,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怛我尽量克制不去想这点。何况又不是卧床不起_如果说是后遗症,那么只能慢慢消沉下去。与其如此,还不如抱着积极态度克服它。至少自己活下来了,单凭这一点就很值得感恩了。 如果自己处于志津子小姐的立场,能否像她一样保持坚定的“生存”意志呢?我有那样的勇气吗?有那样的忍耐力吗?能够那么坚定、那么有力、那么温暖地握紧别人的手吗?人们的爱能够拯救我吗?我不知道。真的,说卖话,我没有信心。 注同样没有,这种情况还不去死了算了。不给任何人负担。 在那次事故发生以前,我从来没有体验过临死的感觉。只是感觉能微微听到有嘈杂声随风传来,就像是孩子们在练习棒球时周围不断传来加油的呐喊声,真的很像。我一个人静静地听着那沙沙作响的声音,风一来,声音就停了,过一会儿,又听到了就是这种感觉。 或许我开始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曰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小事情,我们根本不会在意。而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不知哪一天会突然爆发,就像晴天霹雳一样。我们多半会惊慌失措,不知怎样应对。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想来想去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将来的事情任何人都没办法预测,对吧? 引自 全本 回应 2015-07-21 13:12 -
亥径庭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乱。)
毒蝇碱作用,即有机磷中毒。 在这种集体灾难中最重要的是“伤病员鉴别分类”,也就是为患者安排治疗顺序。 伤病员鉴别分类做得到位的医院都不会差,但目前在中国医患关系极差的时期想要真正按照伤病员鉴别分类指导抢救和治疗工作,是要冒着个人个人生命风险的。只因每位患者均认为自己病很重需要首先被治疗,其间不乏看似严重其实可以缓缓的病患。2015-07-16 23:30 1人喜欢
-
blue (在路上)
地下,沙林毒气事件的纪实文学。 和村上往常的故事不同,但其实出自他手,却感觉和寻常的纪实文学完全不同。 他的作品,最让我着迷的就是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舒适感。无论如何专注于刻画、描写,却始终掌握火候,不以暴力方式来强加自己的意志。 也许是那个民族的特质,村上并没有将那惨剧的错误归结于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甚至连那邪教本身都算不上。没有定义绝对的善恶分界,只是默默的编织一个个视野的叙述。于是,我明白了这是... (1回应)2011-11-22 20:41
地下,沙林毒气事件的纪实文学。 和村上往常的故事不同,但其实出自他手,却感觉和寻常的纪实文学完全不同。 他的作品,最让我着迷的就是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舒适感。无论如何专注于刻画、描写,却始终掌握火候,不以暴力方式来强加自己的意志。 也许是那个民族的特质,村上并没有将那惨剧的错误归结于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甚至连那邪教本身都算不上。没有定义绝对的善恶分界,只是默默的编织一个个视野的叙述。于是,我明白了这是在寻找更深的东西呢,可那些东西,即便找到也很难改变吧。 文中的各人言论的重点不同,观点也各异,说起来无论是谁,总归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代言。究跟到底,便是给读者一个尽可能身临其境的机会。 对于我记忆犹新的是,某人说的一句话语,大意是“就是因为不能理解,所以没法去恨。” 这句话对于本人来说,着实不能理解,我也好身边的人也好,受到伤害无论是什么原因,多半会恨的吧。即便恨也只是徒劳,但却既然会如此。 记得某个心理学实验里,伤害陌生人总是较为容易,因为加害者可以不去了解受害者未来的痛苦。或许若是那些施害者能更接近一下现实,就不会发生这悲剧吧。
1回应 2011-11-22 20:41 -
在图书馆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虽然觉得不错,但是并不得算借来看。接着,反过来,看见一行字写着纪实文学,记录日本民族隐瞒的劣根性的反思。一瞬间就让我想到了日本侵华,强抢钓鱼岛。于是,就马上把这部书借来回来。 小时候,一直不喜欢村上的书,就是从挪威开始,就觉得这个人写的书不知多云,充满了肉欲。但是,后来偶然的一次,借来了一本他的且听风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在那些细密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些许存在的忧...
2012-09-17 20:58 1人喜欢
在图书馆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虽然觉得不错,但是并不得算借来看。接着,反过来,看见一行字写着纪实文学,记录日本民族隐瞒的劣根性的反思。一瞬间就让我想到了日本侵华,强抢钓鱼岛。于是,就马上把这部书借来回来。 小时候,一直不喜欢村上的书,就是从挪威开始,就觉得这个人写的书不知多云,充满了肉欲。但是,后来偶然的一次,借来了一本他的且听风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在那些细密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些许存在的忧伤,直戳心脏。接着就如饥似渴的将图书馆里他的书慢慢看起来。仔细的看,才知道那些表面平静的文字,好像总是有着淡淡的犹豫和忧伤。那些在身体里回荡的孤独感就这么细细的流淌出来。 而这本《地下》则不同于他的其他小说,或者严格来说根本就不算是他写的。只是他有了这个想法,收集整理了,将反省和思考总结了。所以,这本书没有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他的千山淡如烟的飘渺写作技巧。有的更多的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性,对于宗教,对于制度的一些感悟和反思。 说到日本,就不得不说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其实,我觉得大家其实不需要太愤青,因为这个阶段不过是一些底层的人,一些还没有成熟的思考的人做出来的事罢了。抵制日货,说来简单,但是细细想来自己身边的点滴事物都刻下了这个弹丸小国的印记。盲目的排斥,和激烈的破坏,不过是将中国在国家体制,国家素质上的弱点暴露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你想啊,日本发展了这么多年,不是还是有《地下》里那些残酷的沙林事件,不是还是有奥姆真理教吗?这个隐忍而狡诈的民族不是也体验着那些个刻骨而切肤的考验吗?所以,现在的中国也在接受着试炼,在这个试炼里,锻炼出来了问题,锻炼出来了疼痛,要我们从中得到的远比一个钓鱼岛多的多的多。我爱国,我也不排日。有人说这是虚伪。两面派。但是我想说的是,日本就是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比如说,书中村上采访的多达60的沙林受害者,大多数都不只是发发牢骚,或者是要凶手血债血偿。更多的是反思这个国家的错误,反思自己民族的虚伪和肤浅。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的不仅仅是宗教,不仅仅是恐怖事件,而更多的是责任的承担和国家义务的履行。 当今的中国也是,讨厌太过于消极的面对中国那些人,说着什么中国没有素质,说什么日本就是比较好。我想说的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总是保持着宽容,大度的心面对着世界。我们也许穷,我们也许还很粗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是生养了世界最大人群的国家,是为了亚非拉民族的幸福而竭尽心力的国家,是个人若犯我,我也退让的礼仪之邦。所以,我骄傲的,我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动。但是,我更希望是这个国家可以学会理性的面对世界,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气魄,可以海纳百川,兼济天下的胸怀,可以直面苍穹,抨击罪恶的勇气。 这是我的感想,也是我的希望。
回应 2012-09-17 20:58 -
第一次写书评,选择这本尚未读完的《地下》,心里还是有些发怵的。学识浅薄,多加担待。 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按序言来说便是1q84的的续版本,大约一年前读完了1q84,其中情节记得不很清楚,大约是关于邪教,爱情,善恶的故事。可能也是读书时心不在焉,我并没有深入理解村上先生想表达的东西—在地下的序言中提到,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 《地下》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我看来可能更能说是采访笔记—1995年...
2019-01-22 20:21
第一次写书评,选择这本尚未读完的《地下》,心里还是有些发怵的。学识浅薄,多加担待。
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按序言来说便是1q84的的续版本,大约一年前读完了1q84,其中情节记得不很清楚,大约是关于邪教,爱情,善恶的故事。可能也是读书时心不在焉,我并没有深入理解村上先生想表达的东西—在地下的序言中提到,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
《地下》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我看来可能更能说是采访笔记—1995年日本地铁被奥姆真理教用沙林毒气袭击的真实恐怖案件中,幸存者与旁观者的一些感悟与想法。在这残酷的背景下的确整本书的基调都很沉重,哪怕只是普普通通的从人的嘴中说出的话语,也因为那背后骇然的伤亡人数和惨状而令人无法怀着轻松的心情阅读。
村上在序言中说,1q84所表达的善恶,还尚有混在一起的部分,也就是人的复杂性。像邪教的头目借用献祭的借口残忍的夺去教内未成年少女的初夜,但在临死时又向青豆交代种种(非常的不好意思,但实在是记不得了),总之是一个善恶交织的复杂体。而奥姆真理教—毫无疑问没有人性可言,是彻头彻尾的邪教,因为他们信仰的东西而去杀害无辜的平民,这种举动让人无法接受。书中以不同的小组为章节,展开对涉及者的采访。
受害者固然是很大一个群体,但除去元凶邪教,我觉得村上也通过幸存者的叙述映射了东京上层建筑的一些不足,例如东京警视厅,在案发前收到一些律师对奥姆真理教可疑行为的怀疑与调查情况却并没有深入调查,在发生律师灭门案后也没有追究有无更深的联系。在沙林毒气泄漏事故不断发生时,警视厅并没有合理的安排救助与警力部署,反之却被一则又一则的加急通报打乱了阵脚。在现场的人报警,警察却很久以后才来;没有车辆可以送伤者去医院,最终导致救援时间流逝而死亡。政府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从书中看来并不是很强,人员物资安排上似乎也总是慢了几拍。加上事先没有给予普通民众上交资料的足够重视,此次事件的严重后果他们也应对此负责。
说一说地铁工作人员。日本人给我们的印象从来都是严谨负责,书中所述也大都如此。在我已经阅读的大半本书的内容中,地铁人员几乎都是勤勤恳恳,“用手去捡”“拿上拖把和抹布”就算发出奇怪的气味-当然,知道这是沙林的人也少之又少,心里也想着快一点处理掉让列车正常运行。中毒的工作人员很多,这也是他们忠于职守的体现。一位采访人员说:“这种事在自己心中就是非做不可啊。”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日本也许是个冰冷的大都市,也许其中的有些人依旧不认历史,但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也不容否认。不过书中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我很奇怪,列车的清扫人员为什么还没有来车厢内打扫呢?”站在月台的工作人员是临时顶替的兼职学生,可能并没有很强的意识,这也是一个疏忽,而载着盛满沙林的袋子继续行驶的此班列车伤亡人数也格外之多。处处细节都得注意,这是我的收获。
所有乘客都是无辜的。上班族,老人,孩子。1995年3月20日只是他们几十年岁月中无比平常的一天,却因为漫无声息弥漫的沙林而彻底改变。有的人很侥幸,坐在上风向,只会有相对轻微的瞳孔缩小和呕吐症状;有些人却深受其苦,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牵扯着家人,度过余生的每一天。印象较深的是一位哥哥的叙述,他的妹妹在事故中成为了植物人。来回的路程便要三个小时,带着两个孩子,日复一日的奔波。妹妹最想去的迪士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提上日程。又想到邪教组织的成员“拿特制的黑色伞尖轻轻戳破装满沙林的袋子”,杀人武器便蔓延了整个列车,随后不断的有人开始咳嗽,晕倒,呕吐....毛骨悚然的情景用文字的形式印在纸上,显得格外的冰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伤害,这段恐怖的经历成为无数受害者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专业名词是PTSD),很多对坐地铁,出门都怀有恐惧。和邪教有办法沟通吗?我觉得不存在这种可能。他们信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同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他们内部的结构也很严谨,依据专业技能分为不同的省并拥有许多精英人才。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功成名就的上层人士投身于外人完全无法理解的邪教呢?这是我目前的疑问之一。也许是因为现世无法满足他们对完美社会的需求?也许是因为不受重用转而寻求更好地发展?也许是缺少志同道合之人,而投身于邪教事业?对我来说还缺乏了解。
地下,像树的根一样蔓延,在看不见的地方疯狂生长。邪教在地下,我们对他们来说是否也在地下?光到底在哪里?
回应 2019-01-22 20:21
-
冬虫夏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下面就请听一听他们的讲述吧。 不,听之前请先想像一下。 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三月ニ日星期ー。一个令人心旷神恰的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连休的”山谷”。也许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由你无法请假休息。 这样,你在平日那个时刻睁开眼睛,洗脸,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车站,像往常那样钻进拥挤的地铁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无从区别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个化装男...2020-10-30 18:21
-
Capricious (就这样吧。)
越智道雄氏在《世界》杂志九六年六月号就美国连续包裹炸弹犯人犹那波马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犹那波马发表在《纽约时报》长篇论文的一部分,照录如下: 体制(高度管理社会)改造得让不适合体制的人感到痛苦。不适合体制意味着“有病”,使之适合意味“治疗”。个人便是这样被编入体制强加的他律性动力程序(power program)之中,而其可以自律性达到目标的动力程序便被毁掉。寻求自律性动力程序被视为“有病”。 美国作家拉...2020-06-14 17:47
越智道雄氏在《世界》杂志九六年六月号就美国连续包裹炸弹犯人犹那波马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犹那波马发表在《纽约时报》长篇论文的一部分,照录如下: 体制(高度管理社会)改造得让不适合体制的人感到痛苦。不适合体制意味着“有病”,使之适合意味“治疗”。个人便是这样被编入体制强加的他律性动力程序(power program)之中,而其可以自律性达到目标的动力程序便被毁掉。寻求自律性动力程序被视为“有病”。 美国作家拉塞尔·班克斯在小说《大陆漂流》中这样写道: 当人委身于具有比自我更大力量大东西,如历史或神、无意识等东西的时候,人势必极为轻易地失去当下事件的脉络,其人生失去作为物语的流程。 是的,假如你失去了自我,你也就丧失了自己这个一贯的物语。问题是,没有物语人是不可能长命的。物语这东西超越包围、限定你的逻辑性制度(或制度性逻辑),它是你和他者仅需共时体验的重要秘密钥匙和安全阀。 物语当然是故事。“故事”不是逻辑不是伦理也不是哲学。那是你持续做的梦。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你是在不间断地梦见那个“故事”的,一如呼吸。在那个“故事”中,你是有两幅面孔的存在。你是主体,又是客体;你是综合,又是部分;你是实体,又是影子;你是制造物语的厂家(maker),又是体验物事的选手(player),我们通过多多少少拥有这种多重物语性而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治疗作为个体的孤独。 你有没有向谁(或什么)交出自我的某一部分而接受作为代价的“物语”吗?我们没有把人格的一部分完全托付给某种制度=System吗?如果托付了,制度不会迟早向你要求某种“疯狂”吗?你的“自律性动力程序”会达到正确的内接点吗?你现在拥有的物语果真是你的物语吗?你所做的梦果真是你的梦吗?不会是可能迟早转换成荒诞噩梦的别人的梦吗 回应 2020-06-14 17:47
论坛 · · · · · ·
怎么又成林少华了? | 来自Lino | 58 回应 | 2020-07-25 |
好想知道明石志津子后面恢复了吗? | 来自butterscotch | 2 回应 | 2020-05-14 |
抱《1Q84》大腿的样子真难看 | 来自枯墨子 | 28 回应 | 2013-06-16 |
昨天早上收到卓越的 但是有谁和我一样 | 来自柯本西耶 | 2 回应 | 2012-08-12 |
校对错误异常多 | 来自#吃牛子涨牛气# | 5 回应 | 2012-05-2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8.0分 715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
暂时无货, 7天前曾上架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地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Mumu 2011-12-21
翻译的是人话吗……
2 有用 wanze 2012-02-11
人生百态和被粗暴袭击后的百态人生。
24 有用 今天活下来了💦 2012-09-06
刚读的时候非常触动,觉得这就是我要做的口述史的典范,然后后面觉得实在太长了,相似的东西多了,能够让人揣摩的东西就少了,感觉篇幅还可以缩减一点。而且只是描写经历的话好像读起来千篇一律,问题应该更加多的放在“遭遇毒气前后的生活/心理差别”上
2 有用 未来主人渐成翁 2012-11-27
他们的反省力与我们的回避力一样强大。
2 有用 红鼠 2013-05-22
村上急迫的原教旨主义批判物语的起点,真实碎片在1Q84的平行世界完成了归一
0 有用 Holiday 2021-02-25
202110 与其说了解事故的情形不如说是感受亲历者的心灵创痛,面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感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总体还是对于事件本身痛恨的但程度差异还不小。开篇拜访的几位互相有关联,能看到事件的经过也相对完整,也是最感到气氛的时候。中间部分这种感受基本消失了,大部分时间是面对一些轻症较为相似的体检,记忆开始模糊起来。最后以一位遇难者的家属采访作为结尾很感人,受访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给一直被失望感、... 202110 与其说了解事故的情形不如说是感受亲历者的心灵创痛,面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感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总体还是对于事件本身痛恨的但程度差异还不小。开篇拜访的几位互相有关联,能看到事件的经过也相对完整,也是最感到气氛的时候。中间部分这种感受基本消失了,大部分时间是面对一些轻症较为相似的体检,记忆开始模糊起来。最后以一位遇难者的家属采访作为结尾很感人,受访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给一直被失望感、无力感包裹的我新的希望。 (展开)
0 有用 伊宜已熠 2021-02-21
因责任感和迫切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为驱动而进行的这个采访项目 不把“此侧”和”彼侧”对立起来 不光分析事件发生的成因 研究“此侧”的逻辑和体制才能更好地避免事件的发生
0 有用 留白 2021-02-21
个人虽然有解决事情的麻烦,但仍然拥有做梦都自由,如果将解决事情的权利交于组织,虽然减少了所有的自由,但是做的梦都已不是自己的梦。 愿我自己能够永远保持自我,不交出自己的任何一部分,做的梦永远是我自己的梦。
0 有用 科里与詹姆斯 2021-02-19
村上春树这样的大作家写日本地铁沙林事件这样的大事能态度极其诚恳,就是老老实实的采访,对每个采访对象的感受如实反映,不去下定论,不批判,就把真相展现出来让读者去看,所以给五星。
0 有用 东方 2021-02-12
通往村上内心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