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作者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经典名作之一。作者考察了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变迁,探索了变革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全书按此思路分为三章,详尽而清晰地考察了建筑风格变迁的轨迹。本书采用的形式分析的方法和风格研究的思路是沃夫林以后著作的基础,对艺术史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 · · · · ·
海因里希•沃夫林,瑞士著名艺术评论家。其学术特点是不做系统方法论陈述,而通过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来理解艺术史,用形式分析方法对风格问题做宏观比较和微观分析。主要著作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年)、《古典艺术》(1899年)、《艺术史的基本原理》(1915年)和《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知觉》(1931年)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时代和种族相互影响。在我们能够称一种风格为特殊意义上的民族风格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种风格含有多少一般特征。 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转变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如何要求一种新的形式的典型范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页 -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典型同典型比较,精致完美的作品同精致完美的作品比较。当然按这个词最严格的意义来说,并不存在生命“精致完美”的东西:一切历史题材都在不断地转变;但是如果我们还打算讨论整个发展问题的话,我们就应当下定决心在一个富有成效的地方确定各种差别,并在那里让这些差别表达为种种对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美学经典(共1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文明的忧思》《线条、光线和色彩》《艺术即体验》《论美》《杜威五大讲演》
等
。
喜欢读"艺术史的基本原理"的人也喜欢 · · · · · ·
艺术史的基本原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读书报告
瑞士美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1864-1945)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下文简称《基本概念》)初稿问世于1915年,英译本引介于1932年,后由沃尔夫林添加1933年修订稿作为附录,并自1943年后始终结合修订稿一同出版。本文以中国...
(展开)

沃氏《基本概念》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沃尔夫林则假设我们能从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中看出两种观看方式,即文艺复兴和巴洛克。” 范景中 沃尔夫林认为存在某种共享的观看方式,以此可以区别不同时代的作品,这并不是说个人的天才微不足道,而是“个人总是从属于群体,所以艺术发展不能简化为一系列孤立的点”。他... (展开)
关于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这本书是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经典代表之一。与之前美术史的写作不同的是:他看到了艺术与一般文化的相互联系是松散的,认为“艺术本身”有其特有的历史,从而构筑了的一部“无名艺术史”。 在本书中沃尔夫林所用的形式分析... (展开)
【转】范景中:《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译本札记
作者简介:范景中,1951年生,天津人。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导师卢鸿基先生。曾任《美术译丛》《新美术》主编。著有《附庸风雅与艺术欣赏》《藏书铭印记》《中华竹韵》;编有《柳如是集》(与周小英合纂);主编《美术史的形状》《波普尔哲学著作集》《贡布里希文集》(...
(展开)
> 更多书评 1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7.8分 541人读过
-
Dover Publications (1950)9.0分 64人读过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5)9.2分 344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8.5分 15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艺术史方法论书目 (卢瓦)
- 黄主编的建筑课的不完全书单 (惹草苳)
- 艺术学相关 (lydialele)
- 美学艺术理论 (Ricardo)
- 【蜜蜂文库·艺术经典】 (蜜蜂书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5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艺术史的基本原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viceversa 2014-12-27 18:14:02
感觉讲得有点罗嗦琐细。 阅读体验很痛苦,翻译的一些名词应该后面括号一个原文才是,配图不足而且排版坑人,要来来回回前后翻。
4 有用 野次馬 2014-08-07 21:03:51
译者可以把格列柯翻成葛雷克,对这样一个译本真是三星不能更多…沃夫林在文末颇有自知之明地引了一句“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所寻找的,但我们只会寻找我们所能看到的”,引以为戒引以为戒。此书似乎可以在各种意义上与艾柯《开放的作品》对读,无论是Structural与Serial壁垒森严的二元对立还是二人不约而同的“不做价值判断,仅就作品本身的形式层面进行风格上的考量”这样一种基本立场。
1 有用 庵慕烈 2019-06-17 10:49:15
关于古典和巴洛克的对比分析算很是详实了。译名想敲打译者脑壳,是怎么想的才能把每个画家的名字都译成反应不过来这是谁的。 (读了三年:-D
0 有用 Careality 2018-12-14 03:37:17
明明又不算厚,但拖着看的时间可以说很长了,但看的又最粗略。主要是对单纯的艺术风格完全不懂,兴趣也不大,完全是在硬着头皮看,只记住了古典风格主要是自我呈现,巴洛克风格是在观者眼下不断变化
0 有用 一喵 2016-03-22 23:20:14
根据德文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