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
译者: 高建红
出版年: 2021-9-1
页数: 436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丛书: 快与慢
ISBN: 9787576020809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
译者: 高建红
出版年: 2021-9-1
页数: 436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丛书: 快与慢
ISBN: 9787576020809
内容简介 · · · · · ·
“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词,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本书所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思考和教授他们的思想为职业的人。该阶层出现于中世纪早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中得到发展,从13世纪开始在大学中兴盛。勒高夫从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考察了这些“贩卖词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建构了“一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一部“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导论”。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创作者
· · · · · ·
-
雅克·勒高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他长期供职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先后出版了三十多本专著,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其中,《中世纪的知识分子》(1957年)、《炼狱的诞生》(1981年)、《圣路易》(1996年),均已成为中世纪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深刻影响了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 · · · · · ·
序言(1)
导论(1)
第一章12世纪:知识分子的诞生(6)
12世纪城市复兴与知识分子的诞生(6)
曾经存在一个加洛林文艺复兴吗?(9)
12世纪的现代性:古人与今人(14)
· · · · · · (更多)
导论(1)
第一章12世纪:知识分子的诞生(6)
12世纪城市复兴与知识分子的诞生(6)
曾经存在一个加洛林文艺复兴吗?(9)
12世纪的现代性:古人与今人(14)
· · · · · · (更多)
序言(1)
导论(1)
第一章12世纪:知识分子的诞生(6)
12世纪城市复兴与知识分子的诞生(6)
曾经存在一个加洛林文艺复兴吗?(9)
12世纪的现代性:古人与今人(14)
希腊阿拉伯文化的贡献(20)
翻译家(22)
巴黎:巴比伦还是耶路撒冷(32)
哥利亚德(37)
知识的漂泊(39)
道德沦丧(42)
对社会的批判(46)
阿贝拉尔(56)
爱洛依丝(60)
12世纪的女性与婚姻(64)
新的斗争(68)
圣贝尔纳与阿贝拉尔(71)
逻辑学家(74)
道德学家(74)
人文主义者(77)
沙特尔与沙特尔精神(79)
沙特尔的自然主义(84)
沙特尔的人文主义(87)
作为小宇宙的人(91)
工场与工匠(94)
形象(97)
影响(99)
脑力劳动者和城市工地(100)
研究与教学(103)
工具(104)
第二章13世纪:成熟期及其问题(106)
13世纪概况(106)
反对教会势力(108)
反对世俗势力(109)
罗马教廷的支持与操纵(112)
大学行会的内部冲突(115)
大学行会的构成(117)
学习的组织与安排(120)
大纲(122)
考试(123)
道德氛围与宗教氛围(126)
大学的虔信(128)
工具(131)
作为工具的书籍(132)
方法:经院哲学(136)
词汇(137)
辩证法(138)
权威(138)
理性:作为科学的神学(139)
练习:问询(Quaestio),辩论(Disputatio),
自由辩论(Quodlibet)(141)
矛盾:如何生活?靠工资还是靠教士
俸禄?(147)
修道士与在俗教士之间的争论(153)
经院哲学的矛盾:模仿古人的危险(164)
自然主义的诱惑(166)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艰难平衡:亚里士
多德主义和阿威罗伊主义(170)
理性与经验之间的关系(181)
理性与实践之间的关系(182)
第三章 从大学成员到人文主义者(187)
中世纪的衰落(187)
大学成员财产的变化(188)
通向世袭贵族之路(192)
学院和大学的贵族化(201)
经院哲学的演变(203)
理性与信仰的分离(204)
经验科学的局限(208)
反智主义(211)
大学的民族化:大学新的地理分布(217)
大学成员与政治(224)
所民族大学:布拉格大学(229)
巴黎:大学政治的伟大与弱点(231)
经院哲学的僵化(236)
大学成员接受人文主义的影响(240)
回归诗歌和神秘主义(247)
围绕亚里士多德:重返优美的语言(250)
贵族人文主义者(252)
回归乡村(257)
知识与教学之间的脱节(260)
参考文献(262)
索引(361)
大事年表(384)
译后记(391)
· · · · · · (收起)
导论(1)
第一章12世纪:知识分子的诞生(6)
12世纪城市复兴与知识分子的诞生(6)
曾经存在一个加洛林文艺复兴吗?(9)
12世纪的现代性:古人与今人(14)
希腊阿拉伯文化的贡献(20)
翻译家(22)
巴黎:巴比伦还是耶路撒冷(32)
哥利亚德(37)
知识的漂泊(39)
道德沦丧(42)
对社会的批判(46)
阿贝拉尔(56)
爱洛依丝(60)
12世纪的女性与婚姻(64)
新的斗争(68)
圣贝尔纳与阿贝拉尔(71)
逻辑学家(74)
道德学家(74)
人文主义者(77)
沙特尔与沙特尔精神(79)
沙特尔的自然主义(84)
沙特尔的人文主义(87)
作为小宇宙的人(91)
工场与工匠(94)
形象(97)
影响(99)
脑力劳动者和城市工地(100)
研究与教学(103)
工具(104)
第二章13世纪:成熟期及其问题(106)
13世纪概况(106)
反对教会势力(108)
反对世俗势力(109)
罗马教廷的支持与操纵(112)
大学行会的内部冲突(115)
大学行会的构成(117)
学习的组织与安排(120)
大纲(122)
考试(123)
道德氛围与宗教氛围(126)
大学的虔信(128)
工具(131)
作为工具的书籍(132)
方法:经院哲学(136)
词汇(137)
辩证法(138)
权威(138)
理性:作为科学的神学(139)
练习:问询(Quaestio),辩论(Disputatio),
自由辩论(Quodlibet)(141)
矛盾:如何生活?靠工资还是靠教士
俸禄?(147)
修道士与在俗教士之间的争论(153)
经院哲学的矛盾:模仿古人的危险(164)
自然主义的诱惑(166)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艰难平衡:亚里士
多德主义和阿威罗伊主义(170)
理性与经验之间的关系(181)
理性与实践之间的关系(182)
第三章 从大学成员到人文主义者(187)
中世纪的衰落(187)
大学成员财产的变化(188)
通向世袭贵族之路(192)
学院和大学的贵族化(201)
经院哲学的演变(203)
理性与信仰的分离(204)
经验科学的局限(208)
反智主义(211)
大学的民族化:大学新的地理分布(217)
大学成员与政治(224)
所民族大学:布拉格大学(229)
巴黎:大学政治的伟大与弱点(231)
经院哲学的僵化(236)
大学成员接受人文主义的影响(240)
回归诗歌和神秘主义(247)
围绕亚里士多德:重返优美的语言(250)
贵族人文主义者(252)
回归乡村(257)
知识与教学之间的脱节(260)
参考文献(262)
索引(361)
大事年表(384)
译后记(39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2世纪的城市知识分子感觉自己与其他城市居民相似,像是一个手工工匠和专业人士。他们的职能就是研究与讲授自由技艺。但什么是技艺?它不是科学,而是技术。拉丁文ars,就是希腊文中的“τέχνη”,是指教师的专长,就像木匠或者铁匠的专长一样。继圣维克多的于格之后,在接下来的这个世纪,圣托马斯将从这一看法中得出所有的结论。技艺,是任何理性而又合理的精神运动,用于制造物质工具和思想工具;它是一种理性的制造技术。(Ars est recta ratio factibilium.)因此,知识分子是工匠;[正如维克多的于格在《阅读的艺术》一书中所说,]在所有的学科中,[自由技艺]被称作技艺,是因为它们不仅涉及知识,而且涉及直接源于理性的创造,例如造句的功能(语法),三段论(辩证法),话语(修辞),数字(算术),测量(几何学),旋律(音乐),天体运行轨迹的计算(天文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脑力劳动者和城市工地(100) -
经院哲学把理性的法则同模仿的法则结合在一起,把科学的论证同权威的指示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是13世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步,神学借助于理性,成为一门科学。经院哲学家们详细阐述了《圣经》中未言明的劝告,鼓励信徒赋予信仰以理性(raison):“要始终作好准备,回答向你提问的每个人,给出你心中信仰和期盼的理由(raison)。”(《新约・彼得前书》3:15)他们响应了圣保罗的号召,对于圣保罗来说,信仰就是“未见之事的确证”(《新约·希伯来书》11:1)。在最早提出该问题的奥弗涅的威廉之后,直至对神学知识作出最可靠阐述的圣托马斯,经院哲学家们都会求助于神学的理性,被信仰照耀的理性(ratio fide illustrata)。当圣托马斯提出“上帝的恩典不会让自然消失,而是要使它变得完美”(gratia non tollit naturam sed per ficit)这一理论时,圣安瑟姆寓意深刻的名言“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oerens intellectus)就能得到解释。 没有什么学说比经院哲学更显得蒙昧主义了,对于经院哲学来说,理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正如闪电在光芒中变得完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理性:作为科学的神学(139)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快与慢(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透明与障碍》《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作为激情的爱情》《论自己和大众的无知》《灵魂与自由意志》
等
。
喜欢读"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 8.4
-
- 法国的知识权力 7.3
-
- 希腊人与非理性 9.1
-
-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8.2
-
- 边缘图像 8.7
-
- 反启蒙 8.7
-
- 民族的神话 8.3
-
- 教化 9.4
-
- 现代信仰的诞生 8.4
-
-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 7.7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转】李腾:知识分子的兴衰——评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摘要:在20世纪以来的历史学发展中,法国年鉴学派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说19世纪的历史学以德国兰克学派的实证史学为代表的话,那么20世纪的历史学叙事模式则主要是以法国的年鉴学派为典型。 出处:《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1期239-246,共8页 关键词:知识分子;中...
(展开)

读书笔记——重新分类
勒高夫在《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一书中,以时间为线索,围绕知识分子展开了多个主题。随着时间流淌,中世纪知识分子从萌芽至鼎盛再至消失,不过存在了短短三个世纪,但却伴随着文化与思想的改变。此书的涉及面不可谓不广泛,并非每一部分都和主题直接相关,但对于了解中世纪的...
(展开)

世界史文献与名著「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雅克·勒戈夫(1924-2014)第三代代表人物,研究主要集中在12/13世纪,重视借鉴人类学的方法。 ●研究法国的知识分子史。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①创造思想,传播思想;创造知识,传播知识。 ②12-13C欧洲大学 【中世纪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 系11/12C西欧社会经济变化所... (展开)>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中世纪是欧洲最美好的时期 | 来自丰盛 | 2024-09-28 16:47: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Points (2014)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96)8.6分 459人读过
-
Seuil (1985)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Blackwell Pub (199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重返中世纪 (白露@思勉)
- 员工福利。 (mibo lost)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69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阿拉斯加的雪 2022-02-16 23:00:11
从歌利亚德式的流浪求学者,到行会知识分子,再到经院哲学家与贵族人文主义者。勒高夫用短短两百页描绘出了中世纪知识分子的全景。 ps:最后的参考文献竟然占了书的三分之一!
2 有用 谨堂 2024-04-29 12:02:07 甘肃
世界史老师荐书。正好最近史学概论老师谈到了年鉴学派,读完之后对这一学派更添了一份认识。看到中世纪知识分子的演变,总觉得“圣灰礼仪”常说的那句话适用于劝诫他们:“人哪!你要记住:你原来是灰土,将来仍要归于灰土。”从认可自己的劳动者身份,到歧视自己所出身于的那群体;从与政、教斗争,到依附、迎合与他,并与其合流……另外,中世纪知识分子兼具学术、宗教(或政治)二重身份,总觉与中国古代士大夫有一定相似之处。
1 有用 也有雨 2022-02-23 19:22:56
很无知,读得太早了,只能发挥这本书最浅的作用,对中世欧洲多了几分模糊的印象。
1 有用 沙织 2022-02-17 23:13:54
自己了解一下手抄本的制作背景
1 有用 大甜甜~~ 2022-01-14 11:10:08
第一次读勒高夫,能读懂的部分大约只有一半,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非常有限。勒高夫似乎点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外在的知识体系要怎样才能促进内在的知识跃升。大学当然有,从博洛尼亚大学时代开始,其实很多大学都已经成为了知识的集散地,但是,教权的垄断和经院哲学的发达,其实也使得大学是一种非常保守主义的东西。如果没有日后种种复杂的变化,大学不会变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这种大学。勒高夫还谈到知识分子究竟怎么理解自身... 第一次读勒高夫,能读懂的部分大约只有一半,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非常有限。勒高夫似乎点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外在的知识体系要怎样才能促进内在的知识跃升。大学当然有,从博洛尼亚大学时代开始,其实很多大学都已经成为了知识的集散地,但是,教权的垄断和经院哲学的发达,其实也使得大学是一种非常保守主义的东西。如果没有日后种种复杂的变化,大学不会变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这种大学。勒高夫还谈到知识分子究竟怎么理解自身的问题。现代知识是和城市紧密挂钩的,而知识分子都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城里人”,其中以显著标志就是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劳动”。确实,现代大学的显著特征不是“闲暇”,而是“忙碌”,一切对大学的美好想象,恐怕都是比较晚起的产物吧?总而言之,读不懂的地方比读懂了的地方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