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ns对《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笔记(9)

Binns
Binns (自著奇書自始皇,乾坤袖手視詩亡)

读过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 书名: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 作者: 胡鸿
  • 副标题: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 页数: 345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7-3
  • 第4页 走出族群看华夏
    通过强调中国民族具有“自然形成”的特殊性,以及模糊国族与民族的概念差异,来消解西方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理论与中国由帝国转变而来的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分歧。以国族为民族的观念,经由孙中山的发挥,辛亥之后遂为举国上下所服膺。此前已经出现的代称汉族的“中华民族”,也被重新定位为融合五族的新国族名称,开始具有现代的中华民族的意义。
    引自 走出族群看华夏
    2018-06-19 21:23:46 回应
  • 第19页 走出族群看华夏
    华夏帝国在西汉中期达到扩张的极限,从此形成了较稳定的疆域。郡县体系之外的各种未臣服的人群被称为夷蛮戎狄,面对他们,帝国构建了两种华夷秩序,一种是现实的,变现在军事、外交、贸易等方面;另一种是符号的,变现在礼乐制度、天文地理想象、史学书写等方面。……在汉帝国崩溃以后,华夏帝国在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南方山地中的非华夏人群通过主动内属、战争被俘等方式加入华夏帝国,成为帝国控制下的编户或奴隶,从而实现华夏化;但随着南北分裂和南方华夏帝国政权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汉代贯穿全国的华夏网络出现了多处断裂,在断裂带上的山地人群获得了政治体发育的绝佳内外部条件,又由于其政治体发育从一开始就依赖华夏帝国的政治资源输入,所以最终演化为华夏式的中级政治体,被轻松整合进帝国之中;北方华夏帝国的秩序崩溃后,由非华夏建立的诸政权,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高级政治体后,无一例外地开始采用华夏帝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他们主动继承和运用旧有政治文化中的符号体系,重新定位我群在帝国秩序中的位置,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夷狄变为华夏,实现了自我华夏化。
    引自 走出族群看华夏
    2018-06-19 22:13:55 回应
  • 第36页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有夏”在周初指“西土之人”,其核心莫过于姬姜二姓,对于姜姓而言,要寻找一个认同符号,得以合法地凝聚姬姜诸国,且能使姜姓获得与姬姓一样的地位,莫过于“夏”字。因此,“诸夏”一语颇有可能创立于齐桓公之时,是他号令中原诸侯,共抗北狄南楚的一面旗帜。
    引自 华夏的出现及其性质
    2018-06-19 23:29:20 回应
  • 第138页 塑造他者:华夏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
    《史记》所记下的不是静态 的成熟的华夏帝国秩序,而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动态的华夏帝国秩序。描述一个动态的秩序,莫过于记下标志性事件,如帝国疆土的开拓,新型华夷关系的确立等,这是《史记》以事件为中心进行编排的真正原因。
    引自 塑造他者:华夏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
    2018-06-25 20:51:20 回应
  • 第148页 塑造他者:华夏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
    汉代经学中构建的四夷与中国相对的五方格局,本是用来强调华夏或中国在帝国秩序中的优先地位,故而标举四夷则中国自见。对急于建立自身华夏身份、争夺中国正统的北朝来说,四夷专是一个极好的手段。
    引自 塑造他者:华夏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
    2018-06-25 20:54:28 回应
  • 第164页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在研究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时,“华夏化”作为“汉化”的一个替代语,除了避免汉族族称出现较晚带来的时代错置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理论内涵,即它不简单地单指一族对另一族的文化同化,而是强调了进入或建立华夏式帝国政治体系的意义。
    引自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2018-06-25 21:01:34 回应
  • 第171页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按华夏网络的分析方法,凡是两侧或多侧的华夏政权——无论是国家一级还是州郡一级——不能互相统属或共同服从更高级的统属,处于对立甚至仅仅不配合的状态,就可以认为华夏网络出现了断裂,而断裂地带的局势有利于非华夏人群的政治体发育。故而断裂带可以出现在政权之间,也可以出现在存在区域对立的政权内部。
    引自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2018-06-25 21:09:05 回应
  • 第197页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华夏帝国的影响到来之后,蛮人的上层从原来的村落协调人被扶植为具有强制权力的蛮夷君长,接受华夏式的官爵印绶之后成为帝国的邑君、邑长,进一步与郡县体制靠拢则转变为州郡的大姓豪族,入仕州郡成为官吏。与此过程相对应,帝国影响下蛮人社会内部的阶序化进程首先使大部分蛮民成为服从蛮夷君长权威的部落属民,进而成为邑君、邑长管理下的熟蛮,开始对帝国承担一定义务,当邑君、邑长决定率领归义蛮夷加入郡县编户之后,他们进一步沦为非华夏编户,最终可能成为普通的华夏编户。在这个过程中,蛮夷君长曾在每一步都得到利益,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升高,其代价正是普通蛮民成袋越来越多的负担,最终成为帝国的编户。帝国是整个华夏化进程的推动者,推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官爵授予造成蛮人的等级分化,以此培植从内部促成蛮人归附的代理人。
    引自 华夏网络断裂与南方山地人群的华夏化
    2018-06-25 21:34:16 回应
  • 第269页 北朝华夏化之一幕: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爵本位”社会
    自匈奴以来草原游牧政治体已经摸索出适应游牧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分散君主制——即单于与诸王、将的联合统治,草原传统的政治体制与华夏制度中的封爵制更为接近;鲜卑、乌桓诸部比匈奴更分散,且缺少总领诸大人的“单于”,其政治常态是部落林立,由大人分别统治,大人们的个人名号以“官号+官称”构成,又常被冠于其部落之上,成为政治权力的标志,而“官号+官称”的组合与“爵号+爵称”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两点使得爵制很容易被北族所理解和借用。另一方面,汉魏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族先后接触到华夏帝国的封爵制度,在边塞附近的诸部中两种制度传统发生了混融,魏晋时代对北族官爵授予的扩大化,进一步深化了华夏爵制在北族中的影响。
    引自 北朝华夏化之一幕: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爵本位”社会
    2018-06-26 09:43:39 回应

Binns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564条 )

Distant Reading
1
長征
9
我書如我師
2
沖繩·南島日和散策
3
搭地鐵玩遍大邱
4
蒙古国纪行
10
開始在加拿大自助旅行
2
極簡美國史
5
無界之涯
2
一冊讀懂鎌倉時代
5
正仓院
2
咖啡家族
5
慢行奈良
5
開始讀日本史的第一本書
6
岁华一枝
2
京都古书店风景
3
东京蠹余录
9
《宋史·艺文志·类事类》研究
1
我在北京送快递
7
金榜题名之后
6
辛德勇读书随笔集:史事与史笔
3
豹迹
8
史托納
1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2
裏嘉義
4
子彈是餘生
1
面試郭台銘
4
旧书新史
4
Uncertainty in the Empire of Routine
1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2
离婚
1
臺北原味
1
三代緣
6
大中華膠
2
掛號3
2
走過白色幽曖
6
煙街
7
面向過去而生
9
回到華燈初上時
2
跨文化中国农学
1
血汗超商
5
流散時代的香港文化
1
北美学踪
3
翻书说故事
6
烏克蘭的眼淚
3
古籍版本学
1
看叶闲语
8
浩荡游丝
3
歧路行
7
城南舊事
3
斷裂的海
9
十日谈(上、下)
1
我们仨
17
洗澡
12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
2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14
文学部唯野教授
9
台北小旅行
7
旧日的静定
3
记忆的纹理
4
四合如意
5
中国古代文献:历史、社会与文化
2
門裡還是門外?
6
北韓日常生活
4
透明社會
1
父產科
1
知日·日本茶道完全入门
2
倦怠社會
4
隱蔽的空間
3
思想史11
3
真種花者
11
異色·北韓
3
父親金正日與我
13
分析书志学纲要
11
余英時詩存
5
臺北游藝
4
飛虎
1
余英时九二冥诞纪念专号
3
似水年華
2
奶酪与蛆虫
4
文林回想錄
9
扁鹊别脉
6
Taiwan’s China Dilemma
5
史語所愧對祖宗法:學術對話不再?
9
余英時談話錄
42
我要去平壤!
10
後金正日的天堂
13
90後準記者勇闖北韓
1
中研院「毁」人不倦
3
台灣被抄 悶聲當臣妾
6
台灣那些年那些事
7
慢读漫笔
9
我是盧廣仲!耶
5
身體與自然
2
《萬華世界》特集
3
年年
7
昌平集
1
校雠广义:版本编
2
紅色印象
7
萬能店員
14
46
3
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
1
瞻前顧後
1
政治檔案會說話
10
信東學院大事記
10
浪花兇惡
1
書籍的秩序
4
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
7
台灣為什麼重要?
7
台北公館台大考古導覽
7
捌零·潮臺北
6
One Child
5
北韓迷宮
14
类书通论
1
類書流別
1
类书简说
2
夕瀑雨
2
暗夜之河
2
溫州街上有什麼?
6
我在臺灣,我正青春
5
Guynecology
1
姜允中女士訪問紀錄
18
本草文献十八讲
11
书者生也
1
從一所看一學科
9
书外话
6
生死秦始皇
3
中国医药与治疗史
3
在美国发现历史
2
Hi! NTU 解讀臺大的82個密碼
6
蠻子、漢人與羌族
6
“山中”的六朝史
2
什么是文化史
8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15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
4
论戴震与章学诚
2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5
慢行台北
1
卡尔·马克思
16
工具书的诞生
8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25
想见你
13
Know Your Remedies
1
读闲书
11
什么是性别史
9
獻給天然獨
5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20
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
9
文革前的鄧小平
12
Mosquito Empires
1
我們告別的時刻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10
理性与疯狂
6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9
记忆的性别
4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1
歐洲醫療五百年
7
神奇动物在哪里
1
何以中国
2
打造消費天堂
1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
10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1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1
台湾史学史
1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17
生命史學
5
聚斂的迷思
1
台大、中研院一丘之貉包庇抄襲?
3
什麼?!這才是真的北韓人
3
旅行者的史學
8
隔岸繁花
3
蠢豬總統 癌末台大
3
養生與修身
2
朝鮮王朝面面觀
2
走在時代夜路上的抗爭者
3
新史学(第九卷)
3
身分和差異
4
托克維爾與台灣民主自毀裝置
2
衛生與醫療
2
世風沉淪
1
傷風敗俗的中研院
3
谁是中国人
2
死生之域
8
历史的观念
2
边缘人偶记
4
无路可逃
5
台湾,我不是来玩的
1
那些书和那些人
4
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
1
历史的严妆
2
批判的歷史學
1
身体的语言
8
社會/文化史集刊(9)台灣百年特輯:司法禍國於今為烈 果然余英時許倬雲不能討論!
1
伸出蘭花指
3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
4
臺北原來如此
5
疾病的歷史
2
慈悲清淨(修訂二版)
7
性別、身體與醫療
1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
替人读书
3
守夜
2
宋史論文選集
2
五四@100
3
台灣書店地圖
1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1
中国医学史略
11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10
驚弦
7
風夜趕路
1
唐史論文選集
4
公主之死
1
儒学、数术与政治
1
制造汉武帝(增订本)
2
漢代的巫者
3
近世中醫外科「反常」手術之謎
6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
7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4
病夫、黃禍與睡獅
5
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
2
幼幼
1
文化的解释
6
读书纪闻
4
洛城论学集
1
执拗的低音
4
宋代科舉社會
1
月球姓氏
1
如此繁华
1
天吾手记
1
浮世绘三杰
1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3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6
飞翔吧!大清帝国
2
唐代入道女性世界中的性别意识与情欲
1
明代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史考察
1
危机与重构
2
师友记往
4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3
唐代官制
3
中国古代幻术
1
被规训的叙事
5
华盛顿的假牙
3
当兵
13
记忆的政治
8
图绘暹罗
10
《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
3
中国转向内在
5
台湾越慢越美丽
2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2
韩国的故事
6
历史资本主义
4
到美国去,到美国去
1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
1
政治的人生
3
人参帝国
1
童年忆往
1
麦芒上的圣言
6
少帅
1
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
1
京都33祝福
1
香港治与乱
2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2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
5
东学西渐
2
自在台湾
1
解構鄭成功
1
“边缘人”纪事
1
自杀与美好生活
7
再造“病人”
1
神堂记忆
7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2
重构近代中国
5
道与庶道
11
台北女孩看大陆
1
说地
1
去台北
1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1
论小丑
2
毫无必要的热情
1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3
逃避自由
12
咆哮彭城
1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4
汉代贸易与扩张
3
麻风
4
孤军
3
丝绸之路新史
9
屎的历史
4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19
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
3
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
7
隐蔽的光景
7
中國近世的思想典範
10
历史上的理学
6
海外宋学的多维发展
6
海外书迹研究
12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增订版)
4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
3
东汉生死观
11
美术史十议
8
德川日本的中国想象
3
从风格到画意
3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8
宋代思想史论
17
历史学的境界
4
秩序的沦陷
1
歷史與怪獸
1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1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