珏儿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的笔记(20)

珏儿
珏儿 (人生就应该活在热情与兴趣里)

读过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 书名: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 作者: [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
  • 页数: 424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年: 2006-8
  • 四 街区公园的用途
    不受欢迎的公园成了麻烦,这不仅因为公园被废弃,失去了很多他们原本可以提供的功用,而且因为它们常常产生的负面效应。他们的问题与缺少眼睛监视的街道面临的问题一样,而且由此产生的危险渗透了周围地区。结果是公园旁边的街道成了人尽皆知的危险地带,人们避而远之。 里顿豪斯这个成功的广场拥有一个多样性的边缘地带和一块同样多样性的街区腹地。紧林边上依次排列有各种各样的房子。这种多样性的楼群布置直接给公园提供了不同的使用者,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出入公园,因为他们的每天日程各不相同。公园的用途因此得到了不同使用者的最大的利用。 拥挤不堪,街区的破败,犯罪以及其他凋敝的形式只是一些表面现象,隐藏在背后的是这个地区早已存在的深度的经济和功能上的问题。 那些整个占据了费城华盛顿广场达几十年之久的社会渣滓们是城市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他们并不是毁掉了一个生机盎然,人人喜爱的公园。他们没有赶走那些体面的使用者。他们只是搬进了一个遭到遗弃的地方,在那里扎根生活。就算那些不受欢迎者被成功地驱赶出去,到别处寻找真空地带,这个行为并没有是公园接连不断的迎来受欢迎的使用者。
    引自 四 街区公园的用途
    2016-07-14 12:16:04 回应
  •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那些不愿离校的孩子毫无例外地都来自附近的一个公共住宅区。而那些愿意离校的孩子则毫无例外的来自附近一个老贫民区街区。秘密其实很简单。那些回到有着玩耍场地和草坪的公共住宅区的孩子要经历被欺负的危险,有时候即使翻了口袋也得挨打。那些回到老街区的孩子则可以不受这种敲诈勒索的危险。他们有很多条街可以选择,他们很聪明的选择最安全的街道。 适用于成人的城市安全和城市公共生活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孩子们,不同的是在危险和野蛮行为面前,孩子们比成人更加脆弱,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引自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如果把孩子们从活跃的城市街道转移到一半的公园或公共住宅区或玩乐休憩场所,会发生什么重大变化呢? 在大多是情况下,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们从一个成人眼睛能够看见的比率很高的地方转到了成人出现率很低或根本没有的地方。 不是所有的城市人行道都是处在这样的监视之中的,这也正是规划要帮助恰当解决的城市问题之一。不经常使用的人行道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提供恰当的监视。而另一方面,如果人行道旁的居民总是在不断的,快速的变化,那么即使有更多的眼睛监视,人行道也还是会不安全。但是,在这些街道附近的休憩玩耍场地也和公园比这种情况还要糟糕。 城市规划者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无拘无束玩耍时需要多少成人在场,他们也不会理解仅有空间和设备是不能让孩子长大的。这些东西可以是一些有用的辅助品,但是唯有成人才是抚养孩子长大和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文明社会的主力军。在城市建设中,浪费这种正常的,随处可得的人力资源,要么对这种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不予理睬,一直产生可怕的后果,要么就认为有必要去雇佣一些替代的人力或物力,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那种认为玩耍空地,草地和雇佣来的保安或监管人员对孩子们来说是必然有利的,而普通人来往的街道则对孩子们有伤害的看法说到底是对普通老百姓的深深的蔑视。 为什么孩子们总是发现在热闹的城市人行道上玩比在封闭的院子里和休憩玩乐场地要有趣的多?因为人行道要有意思的多。问题这么问也同样符合实际:为什么成人们会发现热闹的人行道要比休憩玩乐场地更有意思?
    引自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2016-07-14 12:17:46 1人喜欢 回应
  •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一些改革家们很久以来一直在观察这么一种现象:城市的人在一些街道的拐角处闲逛,或在酒吧里消磨时光,或坐在门廊边喝可乐,他们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种可悲的生活,如果这些人有着像样的家,一个更隐秘的个人空间或更大一点的林荫遮蔽的户外空间的话,他们就不会出现在街上了。 这样的判断代表了一种对城市的深刻误解。就好比去饭店里参加一个纪念宴会,然后得出结论说,如果这些人都有烹调技术高超的妻子,他们就可以在家里举办宴会了。 “我失去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好处,但又没有得到在郊区的好处” 她说。这种郊区似的交往方式正是由于缺少城市人行道上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 那儿拥有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非常出色的人,但是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在进行组织工作的时候,领导们发现他们都纠缠到互相间的社交生活中去了,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没有与别人交流,而总是互相间自己在交往。当然他们也就找不到可以跟着他们一起共事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些毫无效用的小圈子,而正常的公共生活却不见踪影。 在那些缺少公共人物和人行道生活的地方,消息无法传递。公共人物不仅传播消息,直销零售的消息-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他们还互相串联,由此实际上以批发的方式把消息传播出去。 城市里的一些富人或准富人表现出的欣赏人行道生活的程度比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怕支付高昂的租金,为的就是住进人行道生活多姿多彩的地区。
    引自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2016-07-14 13:11:04 回应
  •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满足监视的条件是要在沿着人行道的边上三三两两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和其他公共场所,尤其是晚上或夜间开放的一些商店和公共场所。例如商店,酒吧和饭店能够以不同的综合的方式维护人行道的安全。给人们-居民和陌生人-提供具体的使用人行道的理由。 第二,有一些地方本身没有多少吸引力能够成为公共场所,但这些小场所可以让它们成为通向另外一些地方的必经之路,使得这些地方也常常人来人往。一片城市区域中的商业应该分步频繁,可以使街上缺少公共场所的地方也拥有很多行人。 第三,店主和小企业主本身是典型的安宁和秩序的坚决支持者。 第四,人们上街办事,或买食品和饮料这样的活动本身就能吸引另外一些人。
    引自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一些人的活动吸引另外一些人,对于城市规划者和城市建筑设计师们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他们的理论前提是城市人追求的是那种空荡的,明显的秩序和静谧感。
    引自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一个安全的街区如何变得不安全的

    大多数这些高租金楼的住户来去匆匆,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样子,他们根本没有一点谁在看管着街道或如何看管的概念。一个城区的街区可以吸引和保护为数不少的这样的过路鸟,但如果整个街区的人都变得和他们一样,他们就会慢慢的发觉街道不安全了,继而他们就会显出一副茫然的样子,如果事情变得非常糟糕,他们就会转移到其他安全一点的街区。 如果一个街道在应付陌生人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当他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划定了清楚有效的界限,而且具备了提供活动和监视人的基本条件时,那么陌生人越多,街区的气氛就会越活跃。 那些乌托邦者以及那些要强制管理别人闲暇时间的人总是偏好于一种类型的企业和商业。这种做法不仅与城市的特征格格不入,而且还会贻害无穷。街道和企业以及商业越能广泛地满足合法的兴趣,对街道和城市的安全和文明就越有益。
    引自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那些中等和上等收入住宅项目占据了城市中诸多土地和很多以前曾是普通街区的地方,他们划定了自己的地界和街道,就像其广告所说的那样,用来为他们的城中岛屿和城中城服务。这种策略的目的也就是要标明地盘,把其他的地帮挡在外面。起初,并不见有什么围栏出现,几个巡逻保安已足够起到围栏的作用了,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真正的围栏还是出现了。 把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地盘,这不仅仅是纽约的解决方案,也是美国城市的改造方案。 表面上,老城市看来缺乏秩序,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秩序在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这也正是老城市的成功之处。这是一种复杂的秩序,其实质是城市互相关联的人行道用途,这为它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 在哈得孙街,就像在波士顿北端或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充满活力的街道上一样,在维护人行道的安全方面,我们住在这个街区里的人并不比那些住在安全无人监视的地区的人能干多少,那些人所处的地盘互相间虽相安无事,但依旧互相敌视,因此期望远离这种状况。我们这里的人成了城市秩序幸运的拥护者,它使我们维护安宁的行为变得相对简单,因为在我们的街上有足够多的眼睛在进行着监视。
    引自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安全,人越多的地方越安全,不管在哪都是定律。吸引人们到街道中去,就是规划师们应该想的事

    2016-07-14 13:13:28 回应
  • 导言
    低收入住宅区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坏和普遍社会失望情绪的中心,这些住宅区原本是要取代贫民区,但现在这里的情况却比贫民区还要严重。中等收入住宅区则是死气沉沉,兵营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些奢华的住宅区域试图用无所不在的庸俗来冲淡他们的乏味;而那些文化中心竟无力支持一家好的书店。市政中心区除了那些游手好闲者意外无人光顾,他们除了哪儿无处可去。商业中心只是那些标准化的郊区连锁店的翻版,毫无生气可言。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方,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的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
    引自 导言

    这一段何尝不像中国的城市啊。中国的城市也走上了美国城市的老路子。

    把医学上的例子类比与社会机制会显得牵强附会,而且也没有必要将城市中出现的事归因于人的性格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满腔热枕,学富五车的人的所思所想而言,这样的类比还是有用的,他们面对的是他们根本不生了解的复杂现象,却试图用一种伪科学来加以应付。城市改造和规划中的伪科学与医学中的放血疗法如出一辙,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的复杂微妙的教条原来却建于一派胡言之上。但用于发展这种伪科学的技术工具却逐步得到了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权有能力之人,那些让人羡慕的管理者们自然而然地囫囵吞枣地吸收了这种伪科学最初的谬误,同时他们又被提供了诸多手段和公开的信任,其结果是他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具备最大破坏力的极端,谨慎和怜悯或许在此前尚能制止他们。
    引自 导言

    不过现在又过去了几十年,我相信现在的规划理论应该会好了很多,不过还是得谨慎对待这些理论。

    一种东西比公开的丑陋和混乱还要恶劣,那就是带着一副虚伪面具,假装秩序井然,其实质是视而不见或压抑正在挣扎中的并要求给予关注的真实的秩序。
    引自 导言

    霍华德创立了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思想:他认为处理城市功能的方法是分离或分类全部的简单的用途,并以相对的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安排这些用途。他把重点放在对健康住宅的提供上,把它看作是中心问题,别的都隶属于它;更有甚者,他只是从郊区的环境特点和小城镇的社会特征两个方面来界定健康住宅的概念。他把商业设定为固定的,标准化的物品供应,只是为一个自我限定的市场服务。他认为好的规划是一系列静态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规划都必须要预见到日后需要的一切,以便在建成以后防范日后出现的变化,一些小变化除外。他同时也把规划行为看成是一种本质上的家长式行为,如果不是专制性的话。对城市的那些不能被抽出来为他的乌托邦式的构想服务的方面,他一概不感兴趣。特别是,他一笔勾销了大都市复杂的,互相关联的,多方位的文化生活。无论强调什么,还是撇开什么,霍华德都是从个人的角度而不是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发表意见。但事实上所有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都是从这种愚蠢的东西改编过来的,或用它来修饰自己。
    引自 导言

    对花园城市的解读

    街道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糟糕的环境;住宅应该背向街道朝里,朝向被隔离的绿化带。过多的街道是一种浪费,只对房地产商有利,他们因为是按门前的面积来测算价格。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不是街道,而是街段(街道与街道之间的区域)尤其是超级街段;商业区应与住宅区和绿化带分割开来;街区里那些不相干的人必然成为祸害;好的城市规划目标必须至少要造成一种单独的,郊区式的隐秘的感觉。 为了强调和突出新秩序的必要性,非中心主义者们把目标锁定破旧的老城,并向其发起了频频攻击。他们对大城市成功之处漠不关心。他们只对失败有兴趣。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 最知道怎样把反城市的规划融进这个罪恶堡垒里的人是一位欧洲建筑师,名叫勒 柯布西耶。 城市美化运动造就的中心内的建筑在风格上已经过时了。但是这些中心背后的思想却并没有受到质疑,而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显示其强大的力量。把某些文化或公共功能建筑分离出来,消除其与日常城市的联系,这种思想与花园城市的教条完美契合在一起。上述提到的几个观念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花园城市和辐射城市加之城市美化,于是就有了辐射式花园城市美化的结合体。 自始至终,从霍华德到博纳姆以及到最近的城市改造法律的修改,全部的观念和计划都与城市的运转机制无关。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为了牺牲品。
    引自 导言

    以前看到花园城市和垂直城市时,书上并没有说明这两种有多不好,只是说是城市发展的模式,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这两种创造都是人为的而不是依其自然发展而形成的模式。人们总是想当然地去规划城市应有的样子,却忽略了观察得到必要的理论。看来该谨慎得对待这些理论。

    2016-07-14 13:14:08 回应
  • 五 城市街区的解读
    在考虑组成城市的各个部分时,我们不能忽视或低估城市这个大社区的作用。大部分公共资金-不管是从联邦政府来的还是州政府来的-流向这里。大多数行政和政策决定-无论精明与否-在这里作出;也是在这里,人们的福利遭遇最严重的冲突,不管这种冲突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非法的还是带着其他偏向利益的。另外,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会发现一些重要的代表特殊利益的社区和压力集团。作为一个大社区的城市是那些对戏剧,音乐或其他艺术有着特殊兴趣的人互相认识和集中的地方,无论他们本身住在哪里。一些在某些行业或企业呆了很久,或对一些特别的问题深表关心的人在这里交换意见,有时甚至组织行动。 一个城市的整体性表现在能够把有共同兴趣的人集拢到一起,这是城市最大的可用资源之一,很可能是最大的一个。
    引自 五 城市街区的解读

    这段将大城市存在的意义和原因。所以说我们不可能再重新回去发展花园城市或郊区,而应该注重城市的发展-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的好处

    2016-07-15 11:08:36 回应
  •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通常 人们很容易掉入这么一个陷阱:在考虑城市的用途时,一个个分门别类地加以考虑。事实上,这样一种对城市的分析方式已经成了通用的规划策略。最后,把按类别对用途研究的结果集中到一块,拼成一大块完整的图画。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整图就相当于把瞎子各自摸象后得出的结论凑在一起的出一副大象的完整图画一样。想要理解城市,我们必须直接完整地涉及到城市不同用途的结合或混合用途,而不是单独处理这些用途。
    引自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所以在规划一个区域时,要仔细考虑清楚每个那片区域使用者的心态,他们需要什么,还有这些店铺与整片区域的关系之类。

    大城市是天然的多样性的发动机,是各种各样新思想核心企业的孵化器。进一步说,大城市是成千上万个各个行业的小企业的天然经济家园
    引自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2016-07-16 13:27:23 回应
  •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要想在城市的街道和地区生发丰富的多样性,四个条件不可缺少: 1 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这些功课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日程出门的人,还是因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地的人,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 2 大多数的阶段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上能够很容易转弯。 3 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因此在经济效用方面可各不相同。这种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必须相当均匀。 4 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不管这些人是为什么目的来到这里的。这也包括本地居民的人流也要达到相等的密度。
    引自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2016-07-17 08:52:05 回应
  •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假如街区失去了这些工业,那对我们这些居民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因为无法单靠居民的消费来生存,很多店家会选择离开。或者,如果这些工作场所失去了我们这些本地居民,店家因为不能只靠在这里做工的人而生存,也会选择抬脚走人。
    引自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这篇中作者要求住宅区和工作区域在一起,以便让商店吸引更多能够在不同时间段活动的人。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关于装修,如果一栋楼包括公司和住家的话,公司搬走的概率比家庭要大,以至于每次搬来的新的公司都会想再一次重新装修而导致嘈杂的噪音。不过这也只是我的猜想罢了,还没有真的调查过这个问题,所以也不知道。

    首要用途混合方面的不充分是城市中心区的一个主要缺陷。大多数大城市的市中心实现了生发多样性的四个必要条件。如今,这些地方台全神贯注于工作用途方面,所拥有的下班后的人群过于稀少。市中心区这个称呼已不用了,改叫中央商务区。一个中央商务区如果完全符合这个名称,那它肯定是一块无用之地。一个城市通常都会依赖于它的心脏。当一个城市的心脏出现了跳动滞缓或破裂的情况,那么作为一个社会大社区的城市就开始遭殃。
    引自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一些文化或市政中心除了其本身毫无例外地失去了平衡外,也给他们的城市带来了悲剧性的影响。它们分离了用途-而且通常是集中在晚上的用途-将这些用途从他们所在城市地区分离出来,而这些地区恰恰需要这些用途,否则就会衰落
    引自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2016-07-17 23:07:07 回应
  • 八 小街段之必要
    孤立的互不关联的街道街区从社会的角度讲,会陷入孤独无助的处境。这些自我隔离的街道经济效应同样会受到限制。只有当这条既长又独立的街与邻近的另一条类似的街在某个地方想会和的时候,这两条街上的人才能汇聚一些经济资源。
    引自 八 小街段之必要
    2016-07-18 11:00:06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珏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12条 )

中国易学博览-八字应用经验学
2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2
洞见
3
心流
6
NLP圣经
4
王阳明哲学
1
终身学习
1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1
反脆弱
1
穷人的银行家
3
禅者的初心
4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
普惠金融改变世界
10
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
1
贫穷的本质(修订版)
10
现在,变现你的优势
5
人类简史
1
世界因你不同
6
超凡: 我们的身心极致及天赋的科学
5
成功,动机与目标
14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4
娱乐至死
9
人类的明天
6
硅谷钢铁侠
4
杰克·韦尔奇自传
1
将心注入
12
人性的弱点
4
奈飞文化手册
9
秘密
1
褚时健传
4
意義
7
匠人精神
2
好好工作
14
20岁,光阴不再来
13
干法
8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3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
9
极简: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
5
漫步民宿:我的25段返璞之旅
1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5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精装修订本)
9
商业的本质
4
零秒思考
2
真实的幸福
1
原则
1
每周工作4小时
12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
1
与机器赛跑
2
浅薄
4
深度工作
4
百岁人生
4
认知天性
5
追寻生命的意义
5
弗兰克尔自传
7
永恒的边缘
1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14
刻意练习
12
意志力
9
看见成长的自己
25
微习惯
4
国王 武士 祭司 诗人
3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
7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9
公司的概念
11
零工经济
1
智能转型:从锈带到智带的经济奇迹
1
枪炮、病菌与钢铁
7
应届生房地产行业求职全攻略
1
四周练出一身肌肉
1
野兽绅士
5
如何高效学习
8
冷眼观爱
11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
7
旧概念与新环境
10
小狗钱钱
12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13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10
设计质
1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3
远大前程
1
Tourists in Historic Towns
2
The Art of Learning
9
少有人走的路
8
Fluent Forever
8
Fluent in 3 Months
6
普罗旺斯的一年
1
New Cultural Landscapes
1
男人这东西
4
鱼丽之宴
4
繁花
6
有味
1
素履之往
6
Urban Design
5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5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7
Planning Theory
10
超级时间整理术
3
Lonely Planet the Cities Book Mini
1
思维导图
5
博尔赫斯小说集
2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1
专注力
1
跨越大都市
12
我们仨
1
街道与广场
5
设计城市
15
乌合之众
4
采访本上的城市
2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2
Facebook效应
1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9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3
城市规划设计
1
浪潮之巅
10
人性化的城市
6
Debrett's Guide for the Modern Gentleman
1
李敖大全集 7:读史指南 要把金针度与人
1
李敖大全集
1
留德十年
3
干校六记
4
Criminology Theory and Context
1
Theories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1
Theories of Crime
1
An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ical Theory
1
英国人的特质
1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卷)
5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1
城和市的语言
4
顾家北手把手教你雅思写作(剑9版)
1
十天突破雅思口语(剑9版)
4
十天突破雅思写作(剑9版)
5
雾都孤儿
1
中国文化科目认证指南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科目考试指南
1
现代汉语科目考试指南
1
1Q84 BOOK 1
1
武艺丛谈
2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
1
Your Dream Career For Dummies
1
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Issues
4
Drinking Water
3
环境技术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