珏儿对《旧概念与新环境》的笔记(10)

珏儿
珏儿 (人生就应该活在热情与兴趣里)

读过 旧概念与新环境

旧概念与新环境
  • 书名: 旧概念与新环境
  • 作者: 梁鹤年
  • 副标题: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 页数: 260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 2016-8-1
  • 1 柏拉图的恒
    他把治国(城邦之国)与修身相比。人有肉欲,荣辱,正误之念;国有平民,战士,领导之分;各掌握生产,捍卫,管治之责。正如一个人的灵魂同时拥有欲念,意志,理性,一个理想国(城邦)就是三者之间道德性的和谐组合。他的理想国是智慧之治。智慧就是对义的认识。义的本质形就是秩序(按个别能力分工)与平衡(按整体利益管治)。也就是说,平民,战士与领导之间,生产,捍卫与管制之间要保持适当的秩序和平衡,社会才得和谐,安定。 柏拉图提出教育和强制。最理想的是大家都能明白和谐至上,为此柏拉图是那么地强调教育。但如果仍有不听从理性统治的,卫国阶级就要强制他们。怎样保证统治是理性的?柏拉图提出哲学家君王的理念:君王一定是哲学家,哲学家才可以当君王。理想国的哲学家君王是经过长期的教育,严格的选拔才产生的。君王的智慧使他懂得以义治国;国民的智慧使他们挑选出这位君王,并愿意服从这位君王。君王的智慧与国民的智慧是平等平行,异途同归,终点是义,表现在和谐地各适其位,各尽其才,并以此带来整个国家的最大幸福。
    引自 1 柏拉图的恒

    以前想看理想国,今天倒是从这书上看到点理想国的大义了。

    怀特海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思维的一个又一个注脚而已。柏拉图哲学内容丰富极了。在这一章里,我想聚焦于“恒”。恒是不变与永恒,是形的一种特性。宇宙是形与物组成的,但只有形才是真正的存在。它们是永远存在,永不改变,是物的本质,只可以经理性去认识。
    引自 1 柏拉图的恒

    柏拉图的恒的概念,作者将之与城市规划理论结合,倒要看他要怎么结合。

    在城市规划理论中,我认为柯布西耶最接近这条思路。他也因此被英,美式的经验主义者批判得体无完肤。但懂得领略人道乃天道的中国文化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和欣赏他。 地心引力定律为我们解释了力与力之间如何化解,宇宙如何保持平衡,使我们生出垂直线的意念。地的平使我们生出地平线的理念,代表着我们想象中的绝对平面。垂直线与水平线的交叉产生两个直角。垂直线只有一条,地平线只有一条;是两个恒量。因此,直角优于所有其他的角;它是唯一,它是永恒。人类的一切工作都要靠一些恒量。不然,人类寸步难行。可以说,直角是个必须和充分的行动工具,因为它使我们能够绝对精准地确定空间。直角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必须服从。 柯布西耶当然不必柏拉图与笛卡尔。他关注的是城市,而且还只是城市的建设。在这个小小的范围里,他坚持城市是人类挑战与克服大自然的一项创举。他认为城市的建设要按宇宙之法,以期达到与宇宙和谐。他指出,理性是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看来混乱,其实也是服从宇宙之法的。
    引自 1 柏拉图的恒

    其实看了这套说法,感觉其实并不能打动人,什么是宇宙之法?难道他柯布西耶想出来的就是宇宙之法?挑战大自然?大自然不就是宇宙之法,何必挑战?应该是顺从才对。而人类自己在千万余年创出来的才是大自然造出来的自然之法才对啊。

    恒迫使我们反思:有没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果没有,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一切事情?城市规划是百年,甚至千年的事,如果没有恒量,怎来衡量?能够辨别一些永恒的标准是择善,有赖智慧;能够坚持这些标准是固执,有赖操守。守恒需要我们择善固执:智慧,操守不可缺一。 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在全世界是史无前例的,但我们用的规划工具是一些来自西方的设计标准和一些并不实用的社会学批判。我们要赶紧思考我们城市的意义,这应该是我们城市科学的研究方向。恢复和维持合适秩序的意思就是从五伦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七情的调节去达到十义。用在现代城市规划上,就是好好地安排城市各种功能的五伦之序,以期减低城市功能在空间分配上可能遭遇的七情之困,然后,好好疏导七情之困以期达到在空间使用上的十义之举。因此,关键在合理的空间分配,合情的空间使用。
    引自 1 柏拉图的恒

    这是这一篇章最关键的一段。

    每个城市都应该按它的实情与理想去考虑其空间部署的秩序。但空间只是功能的载体,因此,空间的秩序与平衡也只是反映功能的秩序与平衡。城市规划的首要前提,是城市类型。城市类型定义了整体利益。定义了整体利益才可知道什么是适当的秩序,什么是合理的平衡。 空间分配不和谐并不是因为城市内部功能之间没有先后,轻重,而是这些先后,轻重的不合理性,也就是不义。不义怎能和谐?人车争路是因为人车之间的贵贱失序,城乡争地是因为城乡之间的轻重失序,官民争利是因为官民之间的先后失序。我们必须重新建立城市空间的五伦之序。 让的意思就是求诸己这是典型的儒家风度:纷争之中不敢损人;行善之际不甘后人。这与现今西方的主流文化有很大的分别。特别表现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礼也是教育的工作。柏拉图的教育是求真;孔孟的教育是至善。非但城市规划工作者要受教育,市民也要受教育,就如柏拉图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教育的内容是城市空间分配的义;城市空间使用的礼。教育的态度是诚,是立己立人。 经过两百年的欧风美雨,中国人不自觉地吸收了西方主流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认为还是人家的比自家的好:自由比自制好,民主比民贵好,法治比礼教好。其实,西方有识之士早就知道自由,民主,法治都是双刃剑,都要有互相平衡的机制,并需要不断地反思,反馈。中国人向往的往往只是西方客向我们推销的货色,并没有深研这些东西的背景与内涵。我们像文化孤儿:既没有人家的根,也斩断了自己的根。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的分配和使用。怎样行义?柏拉图给我们的启示是按个别能力分工,按整体利益管制。孔孟的启示是亲亲有先后,尊贤有等级。那么规划的首要工作是限定下城市的类型,作为考虑整体利益的基础。然后,在空间非配上按义去决定城市内部功能的先后;在空间使用上以礼去疏导城市空间使用者之间的纷争。信望诚义礼就是城市规划事业应有的恒,这也是柏拉图给我的最大启发。
    引自 1 柏拉图的恒

    孔孟之道,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恒居然可以被拿来这样解读城市规划之理。看的我也是佩服

    2017-10-11 21:43:43 回应
  • 2 奥古斯丁的性恶
    奥古斯丁先把原罪的意义分析。他认为人类虽未曾直接犯上原罪,但关键不在最的本身,而是在罪的后果,也就是原罪的效应。这个效应感染了亚当的所有后代。原罪之前,人有意志自由,也就是可以自由地选择善或恶。原罪的效应是人性堕落,不能向善,不会返回神的怀抱。因此,得救要全赖神恩,不能用善功赚来,是神无条件赐予他在创世时已选定的得救者,被选上的不用赚取,也不能推却。奥古斯丁用这条思路去处理神的全知与人的自由之间的矛盾,作出以下的推理:一方面,原罪的效应非但是毁灭了人类的意志自由,更使人的意志只有犯罪的自由。也就是自甘堕落,永不超生。另一方面,神非但全知谁会得救,而且他预先定下谁会得救,也就是说神的所知必然发生。奥古斯丁把原罪效应加诸人类原有的自由意志之上,产生出性恶理念(原罪之后,人的意志虽仍是自由,但丧失了知善的能力,只会自愿地,不自觉地选择恶),进而引入神恩,作为解救性恶的唯一途径,得出依赖神恩的决定。
    引自 2 奥古斯丁的性恶

    不得不说奥古斯丁也很厉害,富有哲学理念的思考。这样的皇帝最符合柏拉图所谓的哲学家皇帝。在基督教思想面临劫难的时候,以其出彩的回答把质疑的人统统怼回去了。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关于对基督教的问题的回答原来有很多都是在奥古斯丁时期就形成了。比如神是全善全能的主,为什么会有恶存在,回答恶不存在,那只是缺乏善。这么经典的回答原来就是奥古斯丁的作品。

    随着日后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神恩理念随着宗教的萎缩而趋淡,但性恶理念则深植西方文明的土壤。此中有段演变过程:性恶从道德演绎移到科学演绎,自由从意志层面移到行为层面。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冲倒了千年多的道统,个人意识开始抬头。到了17世纪,经验主义出现。他的宇宙观跟千多年前的享乐派差不多完全一样。此派开山祖师洛克把人的道德观看成一张白纸,由经验把它塑造。经验告诉我们,人是趋吉避凶的,因此享乐是道德的基础,人实在没有自由意志。当人考虑两件事的利弊后,他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这个经验之谈把人性的道德演绎转移到科学演绎。他更说自由意志是个没有意思的辩论。他认为行为自由才是有意思的讨论。
    引自 2 奥古斯丁的性恶

    经验主义的人没有自由意志,没有天生的道德的观点我觉得是正确的。

    现代城市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功能分区。这其实是性恶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性恶文化对人性不信任,对人如此,对己也如此,认为人性易陷私欲偏情,不能自拔。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假设是人人自私(传统的性恶;现代的性本)每个空间(土地)使用者都在追求最高享受,最高效率,不会自觉地考虑别人,自动地容忍别人。因此,真正的混合用途是不可能的。在个人与自由的社会里,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既没有公认的准则,更没有自发地忍让。所以最后还是把功能进行分区,形成楚河汉界,以免麻烦。功能分区还是种法律约束。人与人之间没有,也不必互相理解,体谅,更不可以矫正别人,只需各自守法。当人,这只是把活生生的人际关系硬套在死板板的法律条文上。但法律怎样制定,怎样执行,仍是非人不行;性恶问题并未处理,仍是隐藏在每一条法则的演绎和实施之中。不同的是,由人产生的问题不再有产生问题的人去解决,改由专家们(规划师,律师,工程师,建筑师等等)用专业术语,以专业逻辑去分析,辩证,判决。西方规划法是出名的修改最繁,舞弊最多的法。 欧洲的古城风貌反映当年西方人的大我意识。住所与工场,商店与学堂,衙门与妓坊虽是混在一起,但谁可以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不会越轨。这些中古城市活力十足,看上去杂乱无章,但给人一种有机和谐的感受。现代城市规划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资本的需要和条件而出现的。现代资本把性恶看成性本,当然没有打我,甚至不能接受大我。功能分区遂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金科玉律。后现代规划是对现代规划的批判,但并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性恶文化。后现代规划的新城市主义也许会美化一下功能分区的呆滞,点缀一下功利社会的冷漠,但只会是精英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不会成为主流。
    引自 2 奥古斯丁的性恶

    看了梁老师的思考,豁然开朗,原来西方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是这样影响着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当道的时候产生的性本论的哲学思考是原来是这样对城市规划法和分区制产生影响的。后现代规划主义中,在工业化之前的古代城市的和谐现在又重新变成当代规划学追求的道了。

    把以上的三个概念串联起来就产生以下的逻辑:生态多样化是好事,因此社会多元化也是好事;多元化社会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要互相包容,因此主流一定要包容少数;在决策时,主流非但要包容少数,主流和少数还应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因此意见一致的决策方式才是多元化社会唯一合理的决策模式。这个逻辑的开始是多数接受少数,继而是多数迁就少数,最后是多数服从少数。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底下,多元往往就是表彰性恶;包容往往就是让性恶入侵;一致往往就是对性恶投降。
    引自 2 奥古斯丁的性恶

    用阿拉伯人和骆驼的故事去驳斥多元化社会的错误。我是崇尚多元化社会的,或许是接受了很多多元化的广告,但对此,作者显然很具有说服力,我也没有什么经历和经验因此也无法对此进行反驳。

    中国没有性恶文化,只有点性善的传统。这应否发扬光大?可否发扬光大?孟子的智慧是他聚焦于善之端。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西方认为性恶不能改,是硬道理,因此而生的性恶文化是种悲观,霸道文化。孟子非但对人性比较乐观,更认为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善。因此,成善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有教无类,谁都有成善的潜质。因此,性善文化会是慷慨的,可以包容性恶;会是慈悲的,可以感化性恶。性恶文化底下,城市功能分区是楚河汉界,哪来活力;规划参与是犬儒功利,哪有双赢。性善文化的城市是怎样子的?性善文化的规划是怎样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恻隐,知羞耻,尚辞让,明是非的城市吗?这需要志气,有实力的规划者,有勇气,有魄力的政治家。中国之大,会有的。
    引自 2 奥古斯丁的性恶

    说实话,我对中国发扬自己性善文化,规划性善文化的社会和城市并不是很乐观。这么多年中国文化早就失传了,更何况性善的导向还是以经济基础为指导的。

    2017-10-12 11:42:30 回应
  • 3 亚理士多德的变
    幸福是人类最终的渴望。人渴望健康,财富,不是为了健康,财富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健康,财富会给他幸福。人渴望幸福是为了幸福本身的价值,因此幸福是终极的好东西。按人的功能去生活可做以下的演绎。万物之中唯有人的灵魂有理性部分;理性部分的活动是有其德行标准的;如果理性部分能够按其德行标准去活动,人才是按他的功能去生活,才是生活的美好,才是幸福。那么,什么是理性部分的德行?德行不保证幸福,因为人的幸福还要靠幸运,例如出生家庭,天赋才能,但德行保证我们在追求其他的好东西时会以幸福为终向。德行有两种:1属灵魂理性部分,称理性德行。2属灵魂理性部分可指挥的非理性部分,称伦理德行。伦理德行来自个人的成长过程,得出良好习惯和实践智慧。这些习惯和智慧使这个人以运用理性为乐事。孩童时期我们从很多类似的环境中学习到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是适当行为,久而久之就成惯性行为,包括公道,勇敢,慷慨。逐渐长大了,就不再需要依赖别人的指引,通过自己理性的思考,自动地不干违心事,不求虚名。 伦理德行就是良好习惯加上实践智慧。良好习惯使人倾向正确目的,实践智慧使人选择合适行动去达到目的。伦理德行远高于聪明,是人格与聪明的组合。但是聪明也会使人达到目的,但往往是无价值的目的。 现看理性德行。亚里士多德列出五种:理论智慧(theoretical wisdom)是辨别最有价值的东西的能力;科学知识(science)是推理能力,得出的是不变,必然的真理;直觉认知(intuitive understanding)代表最真知识,也就是自明之理,例如因果与矛盾的原则;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是选择合适行动去达到正确目的,有指挥的意义,聚焦于实际生活,具体行动;技能专长(craft expertise)是按理性去造出有用的东西,聚焦于产出而非行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智慧会使人得到最高的享乐,因为他使人象神-一个纯理性体。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既可用来解释城市现象也可用来指导城市规划,焦点仍是变。便是由因果同类启动。归根结底,城市规划者的职能是处理城市空间;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是搞好城市空间。当然,我们知道规划不能脱离经济,社会,政治。但我们的专业不是经济规划,社会规划,政治规划。空间规划是我们的工作焦点,空间因果是规划的杠杆,而且是唯一的杠杆,但也是很有威力的杠杆。世事的因果链条延绵不断。空间因果嵌在庞大和错综的链条系统里头。举一个例子,经济衰退1-投资于住房供应紧张2-住房建设马虎3-住房品质下降4-优质住房供应紧张5-社会不和6.这链条可做一下分析。1与2是经济因果,3与4是空间因果,5与6是社会因果。但这些因果不是独立的。2与3是经济转空间的因和果;4与5是空间换社会的因和果。干规划的往往过分折腾于他们管不了的环节。例如,规划者争取公共住房投资2是合理的,但投资的决定权不在规划者手里。规划者要争取投资者的青睐还是需要拿出可以说服投资者的空间规划来。又例如,规划者关注优质住房供应紧张5也是合理的,但住房供应的权利不在规划者手里。规划者要舒缓供应者的压力也还是需要拿出可以帮助减轻住房分配压力的空间规划来。因此,规划既要聚焦于空间因果,但又同时要考虑空间因果的上游与下游。通过规划,最优化地利用有限资金来维持公共住房品质,并以此争取投资者的青睐就是连接上游;通过规划把公共住房品质下降的分布平均化去使住房的分配可以比较易于公允,并以此帮助分配者舒缓紧张就是连接下游。
    引自 3 亚理士多德的变

    总结来说规划者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规划这条道,自然会影响其他的环节。

    城市的目的就是为理性的城市人提供最优化的空间接触机会,让城市人生活在美好空间中。因此,城市规划的因果链条有以下特性:他的最终果是空间,因此它的最始因也应是空间;但这套空间因果链条是嵌在庞大的宇宙因果链条系统之内,而且在空间因果之间也会前进很多中段的,非空间性的因果。规划的责任是在这庞大而错综的宇宙因果里启动正确的创造美好空间之因,利用合适的中段因果去达成美好空间之果。空间因是规划的杠杆;空间果是规划的贡献。
    引自 3 亚理士多德的变

    要学会看社会上的因果关系,高清因果关系从因上解决问题旧明白清晰很多。

    城市的质料因是城市人,经济资源,物质条件等,代表城市的潜质。在城市由潜质到实现的成形过程中,规划的使命是引导这过程。于是,美好空间是目的因;规划工作是动力因;规划所依的蓝图(如何创造美好空间)是形式因。这蓝图当然包括创造美好空间所用的手段和杠杆,也就是各式各样的因果链条。因果同类的意思是空间果只可以来自空间因。在第一个因和尾一个果之间可以有中段的,非空间性的因因果果。第一个空间因(空间的设计,部署,规范,建设)会把美好空间的形(城市的目的,本质)授诸城市的潜质,称第一实现。第一实现可以开启接下来所有的第二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的因因果果),直到最后的空间果。这就是因果同类,首尾相连的启发。
    引自 3 亚理士多德的变

    创造美好空间所用的手段和杠杆包括对因果链的熟悉,知道做什么会导致怎样的果就是长期从事规划所形成的经验吧。

    由于空间因到空间果之间可能要通过经济,社会,政治等的中段因果。这些,我们要认识才可利用。同样的,世界上众多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因果也会影响城市空间。这些,我们也要认识才不会被它们支配。但更关健是不要好高骛远,舍本逐末,把自己想象为经济家,社会家,政治家。对城市规划来说,这些是粘花惹草。沾花惹草生出的是杂种,不会真正地,持久地满足理性的城市人。正因才能成正果。辨别正确的创造美好空间之因需要规划者养成对城市空间有恰当的质直感(良好习惯);选择合适的中段因果需要规划者懂得中庸之道(实践智慧)。加起来就是规划者的伦理德行。可惜现今规划界在美好空间的辩论中把焦点放在美好,忘掉了空间。规划的首要工作是辨别空间因果及其上,下游的关系,以及空间因果之内的中段因果。
    引自 3 亚理士多德的变

    这一段是作者对规划者的忠告,作为规划者须牢记。

    2017-10-13 17:24:01 回应
  • 4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
    与基督差不多同时的犹太教最伟大的思想家希勒尔就有著名的三句:“若是我不为自己,谁来为我?若是我只为自己,我是什么东西?若是我知道应该怎么做,还不马上去实行?”
    引自 4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像上面这个思想家说的三句话:为别人着想,为自己着想。只有这样才是能作为在无论何时对何人出现何事都能应用的普世价值。对其他人要以对自己的要求,就像儒家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基督教所说的“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在城市规划中, 开发者和被影响者常处在对立的位置就是因为没有做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以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因而出现了“博弈”与“请命”两种规划理论。博弈者认为:

    只有个体利益是实际的,真正的;群体利益是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因此,规划博弈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事。如果叫这些理论家把规划纳入普世价值的范式里,他们会肯定自我保存为普世价值,视与人共存为一种虚无的东西,或是一种在追求自我保存时使用的战略(权谋)。因此他们的理论只有赢输的局面。如果叫他们以普世价值范式去演绎规划,他们会以自我保存为本,与人共存为用。为此,他们的与人共存不可能是普世,因为它是权宜的。
    引自 4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

    而另一种,为民请命者又是另一种理论:

    认为规划须是整体和以群体为基础,是自我保存为一种自私的象征和自利的掩饰。如果叫他们以普世价值去演绎规划,他们会肯定与人共存,视自我保存(以敛财的开发商,贪权的政客,平庸的官员为代表)为一种歪风,堕落。因此,这些为民请命的理论也是只有赢输的局面,正邪之争。在普世价值中,他们只肯定与人共存的侧面,视自我保存为负面的东西;只有与人共存是唯一的普世,而且要凌驾一切的,霸道的普世。因此,它不是真正的普世。
    引自 4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

    从这两类理论的说法中,可以看出“为自己”同时“为别人”是两种都不可少的刚需。缺乏一个都会陷入不能普世的困境中。

    以土地开发纠纷为例:

    土地开发纠纷涉及两种利益:土地开发者和被土地开发影响其安居者(包括居住和工,商,企的运作)。在此,规划的工作是合理地处理这些利益的冲突。 认为规划是博弈的博弈派以效率为取向,辅之以酌量的公平。但是,这些利益的实力往往是很不对称的。因此博弈派其实就是接受,肯定和延续现状(现存的利益分配),也就是富的强贫的弱。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助纣为虐,不能接受。他们就是请命派。在规划应是为民请命的范式下,规划的假设是现状不公,规划的使命是扭转现状,锄强扶弱,甚至包括扭曲博弈。因此,请命派是以公平为取向,辅之以适量的效率。但是,无论是肯定权力现状或否定权力现状,这两套都带有强烈的强弱和胜败意识,因此会认为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不可能有同等价值。这两派都有舍本逐末的倾向,一开始就把土地开发政治化,然后注入意识形态,把土地开发的合理性强行划分为效率上的合理和公平上的合理。中间挖下不可跨越的鸿沟。
    引自 4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

    因此,真正的普世价值就是为了解决两方不可调和矛盾而成立的。说的简单些也就是同理心。

    在其中,规划者要做的工作就是:

    扮演两个角色:演绎整体利益去维持利益博弈的公允;协助弱小去中和为民请命的偏激。整体式包括所有人(开发商,受影响者),所有利益(经济,社会,文化),所有时刻(现状,未来)。现代人倾向个人利益,经济利益,眼前利益。他们对别人的开发与安居底线跟他们对自己的开发与安居上线会有一定的差距,需用整体利益去协调,仲裁。因此,整体利益的考虑要慎重不偏。这种人要有规划工作者承担。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需要规划工作者有良好习惯(向善心),理论智慧(明是非),技能专长(懂规划),实践智慧(知适度)。整体利益的关键在适度:适度地分配不同人的利益,不同层面的利益,不同时刻的利益。规划工作者的良好习惯使他直觉地倾向正确目的,技能专长助他落实于规划层面(认识在规划层面上适度的意义),实践智慧助他选择合适的行动(实践在规划层面上的适度)。
    引自 4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

    2017-10-15 08:43:03 回应
  • 5 古雅典的民主

    “民主”这个概念也是个耐人寻味的概念。雅典时期的民主和近代的民主再到现代民主原来都可以说不是一回事。林肯说的人民组成的政府,由人民支配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也是三个概念。这里面的学问甚是多,不经过思考和学习,的确没什么资格说民主好,要发扬民主。会去做这样宣传的也只是因为读书少,只知道和民主相对的独裁政府罢了。

    现今的西方,由人民支配的政府是通过代议制度,人民的支配间接的很,有限的很,为人民服务更不是民主政治的专利。理论上,什么政制都可以为人民服务。当然,在实际上,i经过几百年个人主义,一切为己的熏陶,西方人对人,甚至对自己,都不大信任,因此对真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也只会半信半疑。这样的政治文化自然产生各怀鬼胎的政制。这就是如今所谓的自由民主。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指出民主之治中,统治者追求爱戴,也就是取宠,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持权利。这也是今天西方政治的写照。这样的统治者一定会竭力,或答应竭力满足顾客和股东的需求。但这些是否就是人民的整体需要,真正需要,长远需要呢?林肯之言是美国最高贵的政治理想。但他的一句话也包含了西方的最基本性矛盾:在一个为自由服务的民主政制中,个人自由与人人平等怎样共存?
    引自 5 古雅典的民主

    其实政治家为满足人民的需求而被选上台去统治,如若不然就会被推下来,这样的政制对我来说其实倒也很接近理想的民主了。至于作者所提出的老百姓所要的需求是不是长远的需求,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或者,相比之下,一个哲学家君王要更好吧?

    文章的后面也写的很深刻,基本上后半段全部都可以拿来摘抄。大概内容是作者讲到西方现代社会的民主是一种伪民主,实际上是被自由主义者拿来利用的工具。为了争取自身自由的权益,于是用民主做宣传来获取其他人的赞同和合作,来实现自己的自由的目的。这些自由包括:

    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宗教自由,生活方式自由,性自由等等。
    引自 5 古雅典的民主

    因此,在这种伪民主体制下生发而来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是偏激而极端的。例如约翰 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在1973年出版的美国规划再探索:互动式规划(Retracking America: A theory of Transactive Planning);1987年的公共领域规划:从知识到行动(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还有约翰 福里斯特(John Forester)的面对权势的规划(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都是为民请命派的代表。也正如作者在前一章所说,为民请命是不考虑个人利益的非普世价值。所以他们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他更把规划工作者形容为两面人(Janus-faced),一方面为改革行动者制造机会去实践改革,另一方面在当权者面前把改革理论塑成可接受的形象。他毫不讳言这本书提倡彻底改变社会。他要规划工作者做两面人:阴一套,阳一套。弗里德曼和福里斯特可说是规划理论的代表人物,但他们毫无疑问地站在公民运动的前沿,但也暴露了公民社会运动的暗面与负面以及公民社会运动组织者的意识形态与手法-采取进步或创新的姿态,以批判现今社会的不公去撩动某些人的不满,以民主口号去发动这些人参与政治,通过操纵信息和阳奉阴违去占领政治地盘,进而改革政治结构去获取政治权利。所有的为民请命派也不是真的要达到主流,他们批判主流的目的是树立自身的合法性而已。
    引自 5 古雅典的民主

    而对于中国,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是很诱惑人的。作者也提到了美国左派右派的思想对全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右派推行资本制度,自由竞争和资本全球化;左派推出为资本做缓冲的美式人权,妇解,环保和公运。

    而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这篇文章给出了真民主的实行办法:

    真民主不一定是直接民主。就算是直接民主,规模也不一定是决定因素。诚然,现代社会确是规模大,但大规模是有许许多多小规模组成的。但看社会的空间结构,大规模的国省市是由小规模的区街道小区组成的。在这些小规模里,城市规划引发的利益冲突相当尖锐,一方面反映人民对特权与不公的敏感性,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建设真民主的可行性。政治意识与政治信息是公民参与的条件,而公民参与是建设真民主的基石。透明与公开的城市规划可能是个突破点。
    引自 5 古雅典的民主
    2017-10-15 13:07:37 回应
  • 6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这一章节回归到经济学理论,重点是亚当斯密和他的前辈们(宗教经济学家,道德哲学家)的理论。根据托尼(R H Tawney, 1880-1962)和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1883-1950),早在亚当斯密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经济学理论的萌芽,这项历史的传统和追溯到中古天主教会(12-15世纪)。早期的经济学来自于宗教,那时候的一些修士们认为经济学是帮助社会解决贫穷问题的工具,因此会去研究它。他们认为的神有永恒之法,但人类只能观察到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自然之法。而自然之法正是普世价值(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原则)。但到了后期经济学理论成了自由主义的庇护,追名逐利的方式。

    意志主义的自然之法有相对假设:自然之法是从观察人的本性和人的处境事实归纳出来的,但人的处境事实是相对的,因人事时空而异,由此归纳出的自然之法原则的普世性只可以意味(implied),而非必然(necessary)。用在公平价格上就是公平的原则也是从观察人的处境事实归纳出的,因此是相对的(人的处境相对),主观的(归纳者的主观)。作为个人原则还可以,作为社会标准就有问题了。但是厉害的资本主义发明一套转相对为绝对,化主观为客观的机制-自由交易。大前提是人人自利,交易是种博弈。这大前提下有两种公平:1,人人逐利,各展所长。自由交易是无约束的博弈,人人凭本领,尽量发挥,产生出来的价格是绝对公平-优胜劣汰的公平。2,人人逐利,方式不同。自由交易是无偏袒的裁判,一视同仁,供求均势产生的价格是客观公平-机会均等的公平。这是种程序道德-交易越自由,价格就会越公平。
    引自 6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从15世纪中开始,美洲和非洲的开发打开了巨大的商机,经济的目的就从满足温饱上升到了享受生活。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强调人性堕落,这个观点又被意志主义的自然之法解读为基本人性:自爱自利是正常的。17-18世纪的英式经验主义(休谟)为它戴上科学光环:自爱自利是道德的。最后再由资本主义(斯密)提出追求私利可达公益。经济活动由此凌驾一切活动之上,物质文明第一。

    宗教神学的意志主义提供给资本主义一套经济神学。根据意志主义,神以自己的意志定下道德准则,意志后面的理性人类无从知晓;神按其意志选择的东西就是善。从这可引申出如下的经济神学:自由交易以市场价格订下经济道德标准(也就是好与坏的标准),价格后面的理性我们不会知晓(几个世纪以来逐利者不遗余力地揣测市场价格,但成功率总是很低,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好像求神问卜一样),但经自由交易产生的价格和裁定的胜负一定是公平的。斯密把自由交易形容为无形之手,也就是等于经济世界的神了。
    引自 6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但是根据作者的解析,我们会发现斯密的这套理论其实是有很多毛病的。说白了,这套理论只是被西方国家借鉴用来打开全世界市场的一个框架罢了。

    为使大众接受这体制,资本主义编造一个神话和提出一个承诺。1,斯密的神话是自由交易乃无形之手,把买卖双方在博弈中自觉地追逐个人利益变成不自觉地提升整体利益,他的名言是“我们的晚餐不是来自屠夫酒贩或面包师傅的善心,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利的追求”。2,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私利竞争的果实,但资本主义的承诺是经济丰收会是社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供重新分配,均衡贫富。这里,资本主义有点自欺欺人。逐利竞争也许会带出更大效率(虽然竞争不是唯一的方法),效率也许会带来更多果实(虽然果实不一定是有益的),但逐利竞争也可以是非常浪费的。自然世界的弱肉强食是弱者成为强者的营养料。资本世界的弱肉强食是弱者被淘汰,资源就作废。因此,斯密的追求私利可达公益是要大打折扣的。还有,资本主义的承诺也很难兑现。在人性自爱,自利的大前提下,胜者得利哪会自动吐出来?就是真的吐些出来也只会是权宜的做法。 自由交易需要三个条件:1大量买家,卖家;2,没有约束的交易;3,容易进出的市场。西方政府为营造和维持这些条件不知花了多少精力。但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反托拉斯法或金融危机后的投资监管法,都是亡羊补牢的点缀。逐利者谁不想垄断,操纵,怎能甘心被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然,逐利也得识时务,在社会声讨,政治压力面前,也要讲讲公平价格,但只是种权宜之计。自由交易的三个条件是相依的,若要大量买家卖家就要解除约束,放宽进出。可是,为了公共利益和经济效率,某些约束(例如质量管理,环保措施,安全设施等)和限制(例如资格审核,规模效应,门槛限制等)是无可避免的。任何约束和限制都会提高成本,必须是有一定财力的买家和卖家才可参与交易,间接造成强者越强的变相垄断。
    引自 6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以房地产为例:

    资本经济理论下,房价与地价都不能说是自由交易的出来的(因为两者都是属于垄断商品,地是自然垄断,房是人为垄断)。在地价的博弈中,全垄断的土地拥有者永远占上风,因此,相对于房价,地价永远偏高。在房价博弈中,半垄断的开发商大部分时间占上风(除了经济大衰退),因此,相对于买房者的消费能力,房价多数时候偏高。可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式的公平地价,公平房价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的经济道德既是来自自由交易也就用不能产出不超于穷人收入20%~30%的房价。就算真有这样的房,也不是人住的。为此,资本社会的不公平就要政府扶贫来买单。
    引自 6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租房子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今的中国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房价虚高,但通过调节租房的数量和品质,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人都买房的。那些迫使这社会对租户的不友好的原因包括:开发商开发住房多于租房,租房因为数量少而品质不佳,租金偏高,合约不完善,租金经常随意发生变化。但事实上是:

    过去的中国,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绝大部分人家都是租房的。现代西方,超过半数的城市居民也是租房的。买房是改革开放后部分暴发之人带头,开发商大理催生的怪现象。自住房供不应求(起码假象如此),哪还有开发商积极建租住房。还有,眼下租住房的居住环境差(因为租金不足以维持品质,遑论提升),租约没保障(先是加租,續是段租,更有干脆迫迁改建)。供少求少造成恶性循环,每况愈下。
    引自 6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因此,政府的对策应该是:

    可以直接建造廉租房,也可以委托开发商,以低价或无偿土地去吸引他们。由于每户的面积小,每平米的房价(以租金加息去算)往往不低于商品房。 房地产开发尖锐地突出资本主义的问题。资本主义以不受约束的个人逐利来定义自由交易和公平价格。但土地拥有者有天然的垄断,开发商有人为的半垄断,因此资本主义的自由交易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人逐利的逻辑结果是开发商囤积土地,造成必然的地价绑架房价,严重影响民生。资本主义社会的高房价反映资本垄断和土地资源使用的低效。他们的福利方式中政治权宜。
    引自 6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2017-10-19 11:02:53 回应
  • 7 笛卡尔的天赋理念
    这方法有两个思考的准则:1 直觉(intuition)是纯理性之光,透过一个清晰而留心的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清晰而分明,无可置疑的理念(ideas,有人译作观念)。2,演绎(deduction)是把已确定的真作为基础去往前推理(inference)。 笛卡尔肯定不认同辩是求真之途。他指出三段式的辩证完全无助于发现真理。在哲学原则中他如是说:“它(辩)唯一可能的作用就是用来偶尔向他人更容易地解释我已经发现了的真理,所以它应该从哲学改为修辞学。” 假如你不满足于辩出来的相对真理,你也许就有绝对真理的倾向。绝对真理不可能是由众人辩论,经政治认同而产生出来的。它必然是人人可懂,虽然可以有懂多懂少的分别;它必然是无需争辩,虽然会因为懂多懂少而产生分歧。 其实,这是一般为人民服务行业的普遍现象,反映真理越辩越明的政治文化-非但人人可以说话,而且不能不说话。规划是左右逢源。因为它既可以是当权者的为人民服务,也可以是夺权者的为民请命。多说话是理所当然。为人民服务的规划要多说话,好使人民认同它言之成理。为民请命的规划要多说话,好使人民认同它敢对权力说真理。 如果人民要做真真正正的主人就得明白自己(主人)需要什么,明白规划工作者(仆人)可以干什么。这才是个明理的主人。不明此理的主人会有非分之想,对仆人要求过高,使仆人无法交差;或会胡思乱想,对仆人号令不明,使仆人无所适从。好仆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是帮助主人想的合理,合度,好使做主人的能够心想事成,做仆人的能够发挥效率。 尊重真理的规划制度会滋养一种追求真理的规划文化去使所有参与者会多想想什么是合理的规划,包括什么是个人的合理追求,别人的合理追求,对大家都有利的追求。这样的制度需要两个条件:少讲,多想。规划工作者自身应该多想少讲,可以向宗教学习。中外宗教都有避静 退省(retreat)的灵修活动,以静默,退隐去创造空间,摈除杂念,收敛心神把人的思想带进一个清晰和留心的境界去聆听神的说话或自己的心声。用笛卡尔的说法就是让理性之光进来,让天赋理念呈现, 规划工作者应该怎样去想?城市是个现象,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现象的评价和处理。可分四阶段:1,描述某个城市现象; 2,解释这个城市现象的成因;3,评价这现象的好坏;4,设计有效手段去处理。
    引自 7 笛卡尔的天赋理念

    关于退省,作者给出的一个很详细的举措就是:

    大清早,有关人等(人数可以是几个人到几十人)交集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幽静之所。谁也不准迟到,早退,谁也不带手机,电脑(除了极少的工作组人员)。退省的主持人乃机构的最高负责人,由他以身作则,先宣布退省的首要规则:整天不准说话,没有讨论,更没有辩论,就算寒暄客套也只容微笑点头,吃饭时也不能交流。继而是请退省主持人以不超过一个小时去介绍他会如何探索这主题/问题的真相,聚焦于思路而非结论,旨在于启发而非批判。接着就是在真理人人可辨,人人相通的共识下各自入静,各自找合适自己的环境和姿态去启动清晰和留心的思想。除了不说话之外,还不准写,不准度,好使脑袋更能察觉清晰和分明的理念。两小时后,也就是中饭前的半小时左右,各人分配纸笔,把对思考主题/问题真相的所得,以最简练的言辞,用最少的字数(不超过一两百个字)写下来,交给退省工作组。午饭后,所有小结都已经打印出来,贴在公示板上,供众人观看,但在午后不久就收起来,以免影响众人下午的静思。四时左右,各人按同样主题/问题再写小结,可以是上午所思的精炼,也可以是新的发现。小结之后,应是四点半左右。众人再齐集在一起,那时,想发言的有机会发言,但没人不超过5-10分钟。 若是真理越辩越明成为真理的掩护和工具,那就有问题了:1,这种辩聚焦在求利而不再求理,不是以理去判决利的分配,而是以利去支配理的曲直,得出的往往是歪理。2,这种求理是委托于能言善辩之辈。他们不可能是真理的唯一拥有者,得出来的往往是强词。 如果我们相信合理的规划应该建立在所有参与者的合理追求之上,那么我们需要的不是多辩,是多想。辩是难免的,但先辨后辩比不辨之辩较符合理性。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的第一沉思如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绝不认为必须要认识的非常清楚,分明才去做,相反,我主张甚至用不着等。有时,我们必须在许多完全不认识和不可靠的事物中选择一个,并且在决定下来之后,就如同是经过可靠的和非常明显的理由选择出来的那样坚持下去。因为这是日常生活行动中办事的需要,只能如此。但是我们在进行真理的思考时,则不应该这样。” 在方法上,他建议:1,在分辨真,伪的时候一定要完全依靠理性。在清楚和分明的鉴别下,意志一定要同意理性。但有限的理性不足辨明一切,在未辨明之前,意志无须下判断。我们可以无限期地不作出决定,直到有充分和肯定的真知。2,在分辨善恶的时候,理性一定不够用,但行动仍要进行。在此情况下,应有的立场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要不断思考真理,但不坚持要有清楚的真理才做出行动。由此引申出的最高德行就是:“我们的理性无须完全无误,只须我们的良心知道在最佳判断之下,果断地做出行动。”果断和坚定才是关键。
    引自 7 笛卡尔的天赋理念

    这一段话理应给我这个非要想清楚再做事的人一个当头棒喝。

    2017-10-21 17:09:48 回应
  • 8 洛克的自由
    洛克登场之时,笛卡尔的理想主义已是欧洲主流。洛克还是先要达到笛卡尔的天赋理念,既否定内在真理的存在。洛克认为唯有通过官能才可以接触现实,认识世界。他把人的脑袋形容为一张白纸(tabula rasa),经验把它塑造,不同经验塑造出不同思想,经验就是观感(sensation,官能的感知)加上反思(reflection)。外界事物刺激官能,带来感知(perception),继而经反思产生理念(ideas)。 休谟对人的推动力和道德观有这样的形容:“理知是,也应该是欲望的奴隶,除了服从欲望和替欲望服务之外,并无别的人物。”相应地,欲望是人改变世界,改造环境的推动力。“道德情绪刺激欲念去产生行动,与理知无关。因此,道德的准则不是从理知得来的结论。”这就是休谟的轮理论的基础。休谟的政治理论完全来自他的伦理观,也就是人性基本是自私的。政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他能维持社会的和平与秩序的基础之上。
    引自 8 洛克的自由

    用这段记一下经验主义的政治伦理观。

    城市规划的主要手段是控制土地的用地类别和使用密度,为此,城市规划一定要限制产权。严格来说,城市规划不是征产,只是约束产权,所以不用补偿。这类的夺取产权或限制财产使用叫无赎半征产(quasi-expropriation without compensation)-通过实施法定权利无偿地去约束产权,包括以下(美国,加拿大)。 从一开始,西方的城市规划就是带着“社会主义”的意识(或称进步意识,progressivism),这是可以理解的。整个19世纪是工业革命引出的资本主义的成长期,其载体是城市。追求私利的自由是资本城市的氧气;自由追求私利带来的纷争,混乱是资本城市的废气。规划城市是为增加氧气(城市效率),减轻废气(城市公平),用的口号是公众利益。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有一定的冲突,为此,为保护和提升公众利益为使命的城市规划被视为对个人自由的约束,有违以个人为中心,自由为原则和私有产权为焦点的主流政治意识。直到今天,美国仍有人视城市规划为社会主义病毒的入侵:意识形态上,规划威胁私有产权,侵犯个人自由,是不公平;知识技术上,规划妄图取代市场,扭曲资源分配,是不效率。
    引自 8 洛克的自由

    没想到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城市规划在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世界还被人看作病毒,不看真是令人想不到。

    为什么仍需要规划,而且还不断增加规划的权利?规划本身有什么价值,什么作用?其实,就算真的没有比个人自由和私有产权更好的制度,这个制度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张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好像越来越严重,因此不能不处理,而规划时间好工具。在不改变制度的前提之下,规划弥补自由与私产制度的弊端和瑕疵。
    引自 8 洛克的自由

    在美国,对规划有真正影响力的不是对土地/空间利用有研究的规划师,而是处理纷争和诉讼的律师。名律师Richard Badcock的区划法游戏(The Zoning Game, 1964)和再谈区划法游戏 (The Zoning Game Revisited, 1990)是规划专业的必读书。

    个人自由的追求产生竞争,竞争导致纷争。这些纷争又怎可能通过以追求个人自由为动机的政治博弈及参与去解决?单凭经验,尤其是在乱世,使人聚焦于人性中性显的自我保存,而忽视了人性中性隐的与人共存,得出人性只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并奉之为自然之法。这样的自然之法,用之于经济理论和社会治理之上,自然产生很多使人在直觉上(其实是反映天道)知道是不合情理的现象,尤其有关经济与社会的公平。无怪这套偏差的现代自然之法渐渐失去说服力。但现代西方不敢回返古典自然之法,就只有在丰富资源的支撑,祖宗余荫的缓冲和残余传统的约束下糊糊涂涂地混下去。无怪有人把西方政治形容为蒙混过关的科学。可以说,洛克式的自由实在是颠倒了人性,因此也颠覆了天道。
    引自 8 洛克的自由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但确实这番话有他的道理。

    西方城市规划实在是个反讽,悖论。在实践上,规划需要在追求资本效率的大气候里约束某些资本的效率;在提升个人自由的大气候里约束某些个人的自由。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只有两种选择-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如果由私人垄断,社会公益(超越个人利益,从整体幸福出发的公共利益)无望;如果由国家垄断,社会公益也许有望。
    引自 8 洛克的自由

    土地私有是件可怕的事,小民是永远斗不过大开发商的,以小利跟农民换取手中的地赚取大利是很容易发生的事。

    2017-10-22 17:35:22 回应
  • 9 城市人
    规划理论 理论有两类:解释性与指导性。现今城市规划理论大多是指导性的东西。一般都是从不理想的现象或理想的憧憬出发,然后提出办法去处理不理想或追求理想。可是,理想与不理想主要出自意识形态;处理或追求的办法往往是改变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慷慨的陈词使人兴奋,虚无的建议令人失望。 几套求真的理论。简 雅各布斯(Jane Jacobs)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环境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最具体现象;而邻里区是这些现象的最基本单元。规划的使命是以政策和组织去鼓励和容纳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商户和居民各自自由建设。阿莫斯 拉波波特(Amos Rapoport)认为环境认识(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人与环境的最基本关系;认知(cognition)是寻找这些关系的内在规律。规划的使命是组织空间构架去反映市民在这些关系上的需要和价值观。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认为城市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体。城市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甚至是非空间的。真的城市是自然的(相对由规划者刻意创造的人工城市)。自然城市以半网络型的构架来组织城市活动和城市空间,千变万化。规划的使命是以这半网络型的思维去了解和组织一个活跃和开放的城市。梅尔文 韦伯(Melvin Weber)认为城市是社会秩序的空间现象。人类聚居之处是人类相互交流。交流其实是相互传达信息。信息的质和量是城市化的真正意义。规划影聚焦于人类交往所需的各种联系(communication)方式和渠道上。规划的使命是建设一个能符合(conform)和配合(accommodate)社会活动过程需要的空间组织和形状的城市。这也叫非空间性城市化(non-place urban realm)。这几位都谈不同的真。但是,这些描述和解释都是站在较高的台阶,也没有提出一些比较客观和精准的变量可供验证。当然,也有更基础性的观察。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早期伯吉斯(E W Burgess)的同心圈(concentric tings)城市,霍伊特(H Hoyt)的扇形城市和麦肯齐(R D McKenzie)的多核心城市。这些都是对城市空间现象的表面观察。稍后是比较解释性的理论。霍利(A Hawley)从人文生态学的观点去解释,认为城市的空间格局是从市场驱使的空间竞争的结果。阿朗索(W Alonso)解释城市的布局出自消费需求(市民收入和偏好)与土地供给(区位质量和空间数量)的相互作用。温戈(L Wingo)解释土地利用模式是基于交通畅达程度(accessibility),而居住位置的分布是交通成本与空间成本平衡的结果。鲁德尔(T K Rudel)以市场(人口与市场力量与政治(利益关系者和选民)去解释城市的低密度扩展。)这些规划理论给人的感觉是前期的太硬,后期的太松。早期的理论聚焦于城市的物理,工程层面,忽略了人的层面,规划出平面的图案,立面是图画的城市。有的好看,有的难看,但都是硬把人套进刚性的框框,要人去适应空间而非要空间去适应人。对这些理论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现今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理论差不多完全放弃了城市的物理层面(时间与空间),聚焦于经济,社会,政治。但是,什么有关人的事情不涉及经济,社会,政治?为此,这些规划理论好像事事都管,但都没有深度,疏松的很,反而是忽略了空间。
    引自 9 城市人

    这一段系统梳理了一遍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类型和它们的问题,信息点很充裕。

    第一,以人居规模为指引。在不同规模的人居里,规划干的事情和用的工具都不一样,例如邻里区的内街聚焦于安全,市区的马路聚焦于可达,都会的高架路聚焦在速度。不同人居规模应有不同的细分方案。 第二,以空间为焦点。规划是通过空间去匹配城市人和他追求的接触机会。因此,规划工作是演绎接触机会的空间表征。再以好学校为例,好学校的定义可以包括师资,费用,规模,环境,和距离等。好的师资,合适的规模是教育的事;可承受的费用是经济与社会的考虑。这些,规划工作者要有一定的认识,但规划工作聚焦于环境和距离。恰当距离会因中小学生而异。因此好学校作为正面的空间接触机会,可以细分为恰当距离的好中学,恰当距离的好小学等。 第三,以典型为砌块。建设理论需要归纳事实,归纳一定需要抽象。抽象是人类生存不可缺的思维范式。没有典型就没法做分析,没法做规划。每个典型人居都有其典型的人居变量和接触机会。做邻里区规划就需要考虑典型的住宅;做街区规划就要考虑典型的邻里;做市区规划就要考虑典型的街区。
    引自 9 城市人

    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与其他学科人的相似处。

    城市人与经纪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经纪人理性地追求私利,如果私利包括空间接触机会,岂不就是城市人?况且,经纪人也是追求最优化,追求市场中公与求的匹配。我的看法是:城市人想以最少气力(成本)去得到最多接触机会(效益),因此他是个经济人,城市人塑造(包括通过政治手段)美好的人居,因此他是个政治人。但是,城市人聚焦于人居的变量(人口,结构,密度),视之为空间接触机会的必要条件。可见,城市人有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的成分,但是另一类人。
    引自 9 城市人

    规划工作不是万能的,不想我所想象的那样可以改变社会阶级。规划工作只能尽可能的做一些社会公益。

    城市人理念帮助规划聚焦于空间接触机会,帮助规划工作者鉴辨人居典型,鉴辨哪些人居变量最能影响哪些空间接触机会,哪些规划手段最能影响哪些人居变量。如此,规划工作者就可以使用最合适的规划手段去提升城市人的空间接触机会。但是,城市规划不可能改变城市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政治体制。贫富之别,贵贱之分不是城市规划改变得来的。唯是城市规划仍要保证最边缘的人都有起码的生活空间和基本服务,因为这是人的起码尊严;要防止最主流的人侵占大众的生活空间,垄断大众的基本服务,因为这是人的起码公道。 供选方案可以是抑恶(例如功能分区是要避免人人追求私利中产生的冲突),也可以是扬善,无论是邻里内的守望相助或马路上的相互礼让。美国近代作曲家,剧作家和建筑评论家拉斯金(Eugene Raskin, 1909-2004)如此说:“城市面貌远超于设计和规划。首先是人的价值,目标和对个人责任的认识。看看我们的内心,灵魂的思想,当他们变得美丽时城市会很快地跟上去。”我相信扬善的方案会激励城市人向善的倾向,选择行善的行为。道萨蒂亚斯把自由看作人类的基本追求,自由的体现在选择,选择的范围决定选择的结果。抑恶难免,但中国传统有性善的文化,规划创作可否发扬一下?
    引自 9 城市人

    这一段倒是很激励人心。以发扬人的善性来做规划是个不错的指导方法。

    2017-10-23 13:18:12 回应
  • 10 再谈城市人
    现代文明的“开明”“进步”意识抹杀了人类几千年的集体记忆,混淆了先哲探索所得的事物真相。现今的制度,文化扭曲了人的理性,把客观和有度的自存扭曲为主观和无度的利己;把客观和有度的共存扭曲为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利他。这套文化制造出一个不和,不公,不效率和不可持续的利己世界。自存/共存平衡意识是条生路,也是“城市人”规划范式的道德和技术方向。
    引自 10 再谈城市人

    这套“城市人理论”的核心观点和要素就在下面这一段话里:

    “城市人”同时是空间机会的追求者和供给者。他们的追求和供给体现在人居。人聚在一起的因是追求空间机会,果是供给这些机会。规划的工作就是通过观察/分析空间机会的匹配度(以各类“城市人”的追求力度和满意程度去衡量)去掌握在典型人居(以人口规模,结构和密度去分别,如邻里,小区,市区,都市等)之内的典型“城市人”(以年龄,性别,生命阶段为基本属性,以及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为偶然属性,如家长,工人,顾客,学校校长,工厂老板,商场老板等)的自存/共存平衡点(如适度上学步行距离的共识,适度上班通勤时间的共识,适度商场购物路程的共识等),然后用这些平衡点去指导城市土地与功能在点与量上的匹配(设计原则,指标系统,管理体制等),也就是把人的理性(追求自存/共存平衡)演绎到人的物性(追求空间机会)之上。 西方规划界(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西方人)很欣赏欧洲中古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城市建筑风貌。其实,中古城市的土地利用(下店上居,前铺后居,工商混杂等等)一方面反映权力分配(封建领主拥有土地,因此出现土地密集型生产技术,带来土地密集使用),一方面反映宗教理想(在神的家庭里,整体利益之下,人人平等,土地混合使用是理所当然的)。那时的西方是典型阿奎那思维,强调人性的自存/共存倾向。但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回复上古奥古斯丁的“性恶”理念。18世纪的休谟提出“人的科学”,指出人的天性就是自利,不是堕落,也不需要救赎;整体利益是不存在的,只有自利,只要自利不损人就可以了。他的好友斯密给自利带上光环,提出“追求私利可达公益”。接着,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引发出以资本为导向(相对于以劳动力或土地为导向)的规模生产。从此,主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追求私利有理,只要不损害别人。但是,工业生产造成的噪音,尘土,哪有不损人?规模生产的用地,怎能是零碎分散?于是,功能分区出现,工业,商业,居住用地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以减少社会纷争,以提高资本效率。现有的规划思路(楚河汉界的功能分区),制度(利益博弈的决策机制)都源于此。有目共睹,功能分区扼杀了城市里有机性和整体性的运作和活力;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的压力。这套规划范式在西方的失败也可以从无休止的公众参与和无法实现的混合用途看出一点端倪。过了百年,各种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冲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的轻工业和高科技工业与服务行业的污染性(包括噪音)大大地减少了。同时,市民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邻里关系和邻里区内的安全。他们越来越接受(或可以说是重新接受),甚至向往前铺后居,下铺上居的把工作与生活放在一起的多样化和混合式的城市环境。
    引自 10 再谈城市人

    这一段总结整本书的核心概念。

    关于规划的民主的具体实施办法,作者也有了细节的计划:

    规划机制有三部分:上是引导机制,其功能在创造共识;下是科研机制,其功能在辨认实情;中间是设计与实施机制,其功能在把上令与下情落实到规划的制定和实践上。这个处于上令和下情中间的设计与实施机制是规划的中枢,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空间机会的关键在可达性。以人为本的规划必须接受可达性是可以用人的尺度去判断的。最基本和最可靠的尺度是人人每天只有小时,人步行的时速约4公里。起居作息的时间分配是绝大多数人以家居为中心的45分钟左右的半径为步行的极限。为此,人的官能能够直接接触到的空间会集中于家居(或其他中心如工作所在)周围的30平方公里之内。这就是他的“住区”范围。若以目前认为是最高的人居密度1万人/平方公里来算,就是不超过30万人的典型城区。这是每个人最贴身的空间范围,是他得栖所,也是他最认识,最关心的环境。关心会驱动他积极参与;认识使他的参与具备内容。规划的上令下达,上情下达应交汇于20万-30万人的人居规模(相当于城区或县城)。这里具有真正民主的政治条件和物质条件,是规划机制的中枢。大于此,群体意识开始抽象,自存于共存的关系开始疏远,对环境的认识开始淡薄,对环境的关心开始淡化。上令(理想)变的空翻。下情(现实)变得模糊。小于此,个体意识开始膨胀,无度的自利开始掩埋有度的自存,眼前的利益显得过重,群体的规模不足以创造足够的美好生活条件。上令(理想)缺乏权威,下情(现实)流于琐碎。
    引自 10 再谈城市人
    2017-10-24 11:37:15 回应

珏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12条 )

中国易学博览-八字应用经验学
2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2
洞见
3
心流
6
NLP圣经
4
王阳明哲学
1
终身学习
1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1
反脆弱
1
穷人的银行家
3
禅者的初心
4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
普惠金融改变世界
10
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
1
贫穷的本质(修订版)
10
现在,变现你的优势
5
人类简史
1
世界因你不同
6
超凡: 我们的身心极致及天赋的科学
5
成功,动机与目标
14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4
娱乐至死
9
人类的明天
6
硅谷钢铁侠
4
杰克·韦尔奇自传
1
将心注入
12
人性的弱点
4
奈飞文化手册
9
秘密
1
褚时健传
4
意義
7
匠人精神
2
好好工作
14
20岁,光阴不再来
13
干法
8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3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
9
极简: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
5
漫步民宿:我的25段返璞之旅
1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5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精装修订本)
9
商业的本质
4
零秒思考
2
真实的幸福
1
原则
1
每周工作4小时
12
地道风物006·民宿时代
1
与机器赛跑
2
浅薄
4
深度工作
4
百岁人生
4
认知天性
5
追寻生命的意义
5
弗兰克尔自传
7
永恒的边缘
1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14
刻意练习
12
意志力
9
看见成长的自己
25
微习惯
4
国王 武士 祭司 诗人
3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
7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9
公司的概念
11
零工经济
1
智能转型:从锈带到智带的经济奇迹
1
枪炮、病菌与钢铁
7
应届生房地产行业求职全攻略
1
四周练出一身肌肉
1
野兽绅士
5
如何高效学习
8
冷眼观爱
11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
7
小狗钱钱
12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13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10
设计质
1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3
远大前程
1
Tourists in Historic Towns
2
The Art of Learning
9
少有人走的路
8
Fluent Forever
8
Fluent in 3 Months
6
普罗旺斯的一年
1
New Cultural Landscapes
1
男人这东西
4
鱼丽之宴
4
繁花
6
有味
1
素履之往
6
Urban Design
5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5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7
Planning Theory
10
超级时间整理术
3
Lonely Planet the Cities Book Mini
1
思维导图
5
博尔赫斯小说集
2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1
专注力
1
跨越大都市
12
我们仨
1
街道与广场
5
设计城市
15
乌合之众
4
采访本上的城市
2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2
Facebook效应
1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9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3
城市规划设计
1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20
浪潮之巅
10
人性化的城市
6
Debrett's Guide for the Modern Gentleman
1
李敖大全集 7:读史指南 要把金针度与人
1
李敖大全集
1
留德十年
3
干校六记
4
Criminology Theory and Context
1
Theories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1
Theories of Crime
1
An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ical Theory
1
英国人的特质
1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卷)
5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1
城和市的语言
4
顾家北手把手教你雅思写作(剑9版)
1
十天突破雅思口语(剑9版)
4
十天突破雅思写作(剑9版)
5
雾都孤儿
1
中国文化科目认证指南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科目考试指南
1
现代汉语科目考试指南
1
1Q84 BOOK 1
1
武艺丛谈
2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
1
Your Dream Career For Dummies
1
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Issues
4
Drinking Water
3
环境技术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