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关系,因此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枢纽性问题。本“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编旨在积累两类文献:一,历代基督教神学要著(教父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这些论著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二,西方学界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
恐惧与颤栗的创作者
· · · · · ·
-
索伦·克尔凯郭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克尔凯郭尔(1813―1855)、19世纪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本书借《圣经》中亚伯拉罕和以撒的故事,论述了信仰和牺牲的观念。作者认为,信仰从本质上是一种悖论;畏惧并非来自某一确定对象的威胁,而害怕则是来自一个客观的威胁物。
目录 · · · · · ·
目录
恐惧与颤栗
序言
引言
亚伯拉罕颂
疑问
引言
疑问一 能否怀疑伦理的目的?
疑问二 对上帝存在绝对义务吗?
疑问三 亚伯拉罕对撒拉、以利以谢、以撒隐匿其目的,是否
符合伦理?
跋
一个诱引者的手记
· · · · · · (收起)
恐惧与颤栗
序言
引言
亚伯拉罕颂
疑问
引言
疑问一 能否怀疑伦理的目的?
疑问二 对上帝存在绝对义务吗?
疑问三 亚伯拉罕对撒拉、以利以谢、以撒隐匿其目的,是否
符合伦理?
跋
一个诱引者的手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某些情况下,很多人——也许是绝大部分人——能够在对自己的生活毫无真正意识与洞察的情况下生活。是该满怀期待地坚持那个可能性,还是该干脆放弃它?这样的决定从来不能引起他们热切的关注——而且他们觉得一切顺理成章。他们生活在暧昧不明的混沌中。 与之不同,个体们的本性就在于拥有自觉意识。他们亦可以放弃某些事物。甚至是放弃他们最珍视的心愿,但他们一定要清楚地知晓:自己该期待什么,不该期待什么。 那些直接性的、自发的、或者欠反思的心性不可能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甚至无法区分弃绝与信仰。 这也是静默者约翰尼斯不断叮嘱过的。他曾说:一切都取决于热忱的投入。 于是,当我们看到有人试图纠正约翰尼斯,试图将一切复归于普通心智所具有的暧昧不明中(不可否认,这种状态在世人中无比正常)——那么,是的,那么他当然就算成功地得到了大众的理解。 于是,如下情形总是一再地出现:一位值得信赖的思想者所推出的完全合理的结论,总是被一些人热心地纠正着,而这些人恰恰“是那位思想者从一开始就远远拒之门外的”。 1850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4页 -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若是热爱上帝,那实际上是在反映自己,而热爱上帝则者则反映上帝。亚伯拉罕就站在这个绝顶上,他唯一不能看见的阶段是无限的弃绝。他果真前进了,并且是向着信仰前进。有些人对信仰讽刺模仿,有些可怜的、毫无热忱的冷漠者想:‘这其实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事前忧虑,’有些失望者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吧!’至于这些人,这些歪曲都属于生活的卑鄙,并已遭到无限弃绝的无限嘲讽。……止步于信仰,这难道不也是最好吗?人人都想前进,这岂不令人烦恼?当今的人们(正像他们的种种宣告实际表示的那样)并不愿止步于爱,他们正走向何处呢?走向世俗的学问,走向卑微的算计,走向猥琐和悭吝,走向一切能将人的神性本原置于怀疑之中的东西吗?依旧抱有信仰,去信仰一个站定脚跟、极力不使自己沉沦的人,这难道不是更好吗? ……人们到世界各地旅行,为的是去看河流、群山、新星、艳丽的小鸟、畸形的鱼以及各种怪异的人种。他们沦为麻木不仁,面对存在打哈欠。他们认为自己确实已经见识过一些东西。我并不关心这个。不过,倘若我知道这样的信仰义士住在何处的话,我就会徒步跋涉到他那里去,因为这个奇迹绝对与我自己有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共4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自然哲学概论》《神人类讲座》《心灵、自我与社会》《黄金法则》《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等
。
喜欢读"恐惧与颤栗"的人也喜欢 · · · · · ·
恐惧与颤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齐克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恐惧与战栗》,这本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我以前误将齐克果看作是意志论者,实在是大错特错。齐克果说,信仰骑士是那极少数人;又说,成为信仰者首先要完成“跃迁”。但是这跃迁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齐克果并没有给我们清楚的答案,因为他自己也根...
(展开)

the superiority of faith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Kierkegaard’s Fear and Trembling is a provocative study of the story of Abraham’s attempt to sacrifice Isaac. It highlights the most serious ethical-religious conflicts in human existence—what is condemned as murder in the ethical realm can be praised as... (展开)
恐惧中信仰“不可确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基督徒的视角看,对基督教最敏锐的表达绝不仅仅停留在笔尖上——而是应该在生活中。——克尔恺郭尔 克尔恺郭尔沉醉于亚伯拉罕献子故事(见《旧约·创世记》),并为之惊愕惊骇。《恐惧与战栗》的《调音篇》里,他竟四次重述这一故事,仿佛四次跟随亚伯拉罕踏上前往摩利亚地的... (展开)

The Unspeakable Time of Fear and Trembling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The Unspeakable Time of Fear and Trembling Thank God. I’m glad that I took a second read of this book. Reading Fear and Trembling is more than an intellectual activity. Kierkegaard requires the readers to empathise with him as he did with Abraham to embody... (展开)> 更多书评 48篇
论坛 · · · · · ·
2个版本的差别,有人知道么? | 来自沉默的舒尼 | 5 回应 | 2023-09-01 09:02:46 |
恐惧与颤栗 | 来自Oz. | 1 回应 | 2011-06-12 07:47: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Penguin Classics (1986)8.6分 100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13)9.4分 637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8.7分 466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17)9.5分 21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哲学 (Drift)
- 法学阅读书目 (帆)
- 克尔凯戈尔作品 (行走的笔尖)
- 心目中五星都不够用的图书(待更……) (希波克拉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恐惧与颤栗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野菲 2019-06-27 00:38:28
绝了,克尔凯郭尔解决了我的人生问题。哲学治疗足够,何必受心理医生冷眼。
1 有用 清暉 2009-06-04 20:38:53
浏览,不好说什么
3 有用 éphémère 2019-05-03 12:33:01
亚伯拉罕的孤独是高贵的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终极实践,在完成精神的双重跃迁后,通过自我对有限世界的摒弃而进入无限,这便是信仰的力量吧,比起理智,激情是多么可贵!伦理驱使成为“普遍性”的悲剧英雄,但孤独个体的特殊性因为存在的悖谬建立了与绝对的绝对关系,成为真正的信仰骑士,生命真正进入无限永恒。科学大厦与宗教对信仰的廉价贩卖遭遇现代性价值危机,异化迷惘的世界何以能葆守最真实的爱,热爱上帝的人不需要眼泪,也不... 亚伯拉罕的孤独是高贵的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终极实践,在完成精神的双重跃迁后,通过自我对有限世界的摒弃而进入无限,这便是信仰的力量吧,比起理智,激情是多么可贵!伦理驱使成为“普遍性”的悲剧英雄,但孤独个体的特殊性因为存在的悖谬建立了与绝对的绝对关系,成为真正的信仰骑士,生命真正进入无限永恒。科学大厦与宗教对信仰的廉价贩卖遭遇现代性价值危机,异化迷惘的世界何以能葆守最真实的爱,热爱上帝的人不需要眼泪,也不需要崇拜,龋龋独行不需要理解,荒谬之力对理性完成最深刻的嘲讽。献祭者终将被灵魂救赎 (展开)
2 有用 2heros 2012-01-12 17:24:25
其实这3天,是 异常的 煎熬,亚伯拉罕 不能让 妻子 和其他人知道,他 要上山,做出 这样的举动,这样 的煎熬,往往 会被 不能设身处地 的读者 轻易 的放过。 亚伯拉罕 献祭儿子。不仅仅 需要 依靠 弃绝 一切 的勇气,因为当事人本人 不可能预先 知道结局,如果 知道 结局会上天堂,或者 在中国 的历史书上 名传千古,这样的 牺牲 是 有 计算 的,反而 是 相对 容易的。但是 伦理 的困境... 其实这3天,是 异常的 煎熬,亚伯拉罕 不能让 妻子 和其他人知道,他 要上山,做出 这样的举动,这样 的煎熬,往往 会被 不能设身处地 的读者 轻易 的放过。 亚伯拉罕 献祭儿子。不仅仅 需要 依靠 弃绝 一切 的勇气,因为当事人本人 不可能预先 知道结局,如果 知道 结局会上天堂,或者 在中国 的历史书上 名传千古,这样的 牺牲 是 有 计算 的,反而 是 相对 容易的。但是 伦理 的困境 就在于 ,分明不知道 结局是如何, 在 这样 的不安 当中 考验 你的抉择。 (展开)
0 有用 毒。少佐 2013-01-09 10:15:21
“一个诱引者的手记”的最后一篇:现在她对我的一切抗拒已不再会存在。然而只有抗拒存在的时候,爱情才美好。当抗拒消失,存在的就只是脆弱和习惯……我不想与她告别,对我来说最为厌烦的莫过于女人的眼泪和女人的恳求,这些会使一切改变,但实际上又毫无意义……有件事却是真正值得去知道的,那就是自己是否能带有诗意地从一位少女身边离开,是否能使她变得高傲,以致她以为是她自己厌倦了这种关系。【一个渣男的高阶引诱日记。笔... “一个诱引者的手记”的最后一篇:现在她对我的一切抗拒已不再会存在。然而只有抗拒存在的时候,爱情才美好。当抗拒消失,存在的就只是脆弱和习惯……我不想与她告别,对我来说最为厌烦的莫过于女人的眼泪和女人的恳求,这些会使一切改变,但实际上又毫无意义……有件事却是真正值得去知道的,那就是自己是否能带有诗意地从一位少女身边离开,是否能使她变得高傲,以致她以为是她自己厌倦了这种关系。【一个渣男的高阶引诱日记。笔者的灵感来源于柏拉图、歌德、拜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