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再会,老北京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随同美国志愿者和平队首次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他于1997年搬到北京,在那里居住了10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曾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 金融时报,体育画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及其它报社和杂志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 得多个写作奖项,包括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怀亭奖(Whiting), 和洛克菲勒 . 白拉及尔奖(Rockefeller Bellagio)。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中心教授非虚构写作。《再会,老北京》是他的第一本书。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走过大前门
第二章 叫我梅老师
第三章 Mocky与我
第四章 “告别危房”
第五章 寒冬降临
第六章 拆之简史一:燕都旧迹
第七章 《北京晚报》
第八章 幸福城中好时光
第九章 把感觉留住
第十章 春天
第十一章 拆之简史二:皇城兴衰
第十二章 “去贫化”的贫民窟
第十三章 抢救老街
第十四章 夏日大回收
第十五章 过去时与将来时
第十六章 拆之简史三:民国首都的现代化之路
第十七章 朱老师:树的记忆
第十八章 保护历史,人人有责
第十九章 老寡妇的故事
第二十章 拆之简史四:“毛泽东时代”北京的工业浪潮
第二十一章 回音壁
后记 新北京,新奥运
致谢
译名对照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一封写给老北京的忧伤情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很清楚,在大城市中,今日的巨大改变,就是明日的社会现状。城市和人一样,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长年龄,改变心智和容貌,只是城市可以重复生命的循环。我并非惯于怀旧之人,但只要我一离开胡同,就会想念北京,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并非想念那些摇摇欲坠的建筑,而是想念贯穿于胡同之中,鲜活而又濒临消亡的生活方式。我想念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的事物,比如在“无形巨手”涨房租之前,可以闲逛散步的商业小街;比如凌晨五点,老奶奶们在外面闲聊的家长里短;比如身穿丝绸睡衣去市场买菜的男人;比如围坐在热气腾腾的涮锅周围饱餐一顿,久久不愿停下筷子;比如休闲的午后在“什么?”酒吧的老槐树下享用一杯啤酒;比如带有刮奖栏的收据;比如用喷枪颜料画出来的光头。我想念居民说出的蹩脚英语,以及他们在这蹩脚与怪异中灌注的骄傲与自豪;想念那些富有创意的骂人脏话;想念护城河上的冰球比赛。我想念那些天天在我身边出现,却已在衰退,在消失的事物。比如学校外墙上的爬山虎藤蔓;比如课间休息时朱老师和雪儿之间的一场踢毽子比赛;比如小刘爸爸的鸽子,以及他老婆的抱怨;比如杂草丛生的瓦屋顶。我想念那些由月亮阴晴圆缺而非倒计时牌决定的节日和活动。在将自己标榜为“新北京,新奥运”的很久很久之前,这座城市自诩“文化之都”、“文明之都”,是整个世界为之向往,为之欢呼,并会竭力保护的城市规划杰作。每时每刻,我都在想念着北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50页 -
“每分每秒,民族文化都在流失。在西藏,古老建筑被拆毁,以便修建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贵州省有三十三个民族,但三十万人都到东部沿海城市打工去了。回到家乡的时候,他们会嘲笑自己的文化,觉得非常落后。他们带回高科技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去年,我们在甘肃省见到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了。她唱的民歌特别好听,能唱很多民歌。我就打算再去一趟,把她唱的录下来。但不到半年她就去世了。我们再去的时候,她的女儿跟我们说,她临终前一直在追问,'他们怎么还没来?他们什么时候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再会,老北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再会,老北京"的人也喜欢 · · · · · ·
再会,老北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6 条 )
论坛 · · · · · ·
目前读到的翻译部分的需要商榷的地方 | 来自H.W | 45 回应 | 2024-12-30 15:11:12 |
这书跟打工女孩的封面是一个设计师吧 | 来自肖小圈 | 13 回应 | 2024-11-13 12:36:08 |
北京晚报怎么可能有这些内容? | 来自☯️👴🏃♂️📖📈 | 2019-09-13 02:23:57 | |
关于几个细节的商榷 | 来自放养的行李 | 2019-08-26 11:07:15 | |
不值得推荐 | 来自一个悔过的犊子 | 2019-03-07 08:55:5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Walker & Company (2009)暂无评分 2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3(上) (ICE CHAN)
- 读后念念不忘的那些书 (影随茵动)
- 别人推荐或自己发现的轻松阅读书单~之一 (CRO007)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新周刊深夜读书 (你找不到我的)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再会,老北京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艾弗砷 2013-11-23 22:15:39
本来觉得不着急看呢,没想到这么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也有些错误,我读得这么不仔细都还看见了两处。比如伪满洲国建立时间写成了1934年,应该是1932年淞沪抗战之后才对;还有说老舍从《龙须沟》后再也没写过小说,也不对。《正红旗下》不是六十年代才写的吗。不过瑕不掩瑜,读起来特别畅快。虽然说的是悲伤的事,但是经常有莫名的喜感,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来。哈哈。
2 有用 远子 2018-05-20 11:41:12
看完很想去胡同里好好逛逛,虽然它已经面目全非。其实我几乎没有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过北京这座城市,不然之前的写作里应该能多一点东西……读这类作品,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从熟悉的事物里重新获得一种陌生感。比如作者在写到自己在胡同里租住的房子时说,“这间屋子从19世纪跨越到了21世纪,我们没有厕所,却已经联了网。”我也住过这样的屋子,但绝对想不到这样的角度……不满意的地方是,虽然作者去了河内,巴黎,琅勃拉邦等... 看完很想去胡同里好好逛逛,虽然它已经面目全非。其实我几乎没有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过北京这座城市,不然之前的写作里应该能多一点东西……读这类作品,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从熟悉的事物里重新获得一种陌生感。比如作者在写到自己在胡同里租住的房子时说,“这间屋子从19世纪跨越到了21世纪,我们没有厕所,却已经联了网。”我也住过这样的屋子,但绝对想不到这样的角度……不满意的地方是,虽然作者去了河内,巴黎,琅勃拉邦等地方,以求与北京的老城改造对比,但所得的资料似乎都没有太多“现场感”。整体上没有《东北游记》生动,但还是很值得一读。 (展开)
7 有用 舒农 2015-08-11 17:07:07
我觉得比何伟写得好。虽然美国的非虚构写作像是量产的三明治,但是馅料不同吸引的人就不同吧。
4 有用 白 2014-03-03 20:05:59
很喜欢这本书。推荐大家来读。
10 有用 CP Wong™ 2013-07-08 11:20:07
老外每每对中国的改革和建设瞠目结舌时就来一大本书扔回英语区亚马逊打榜。与何伟的「江城」异曲同工来纪录大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人际疏离感。各种强拆弱拆都能写出半本文字。不是我们漠然,而是习惯了这个打工地无休止的改变。无所谓好与不好,人生何处不折腾?这些"和平使者"铁了心来寻找最下层生活,就算关半岛总统套里,他笔下依然是东四胡同中没有隔间的公共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