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拯救与逍遥的创作者
· · · · · ·
-
刘小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目录 · · · · · ·
引言 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
绪论 诗人自杀的意义
一 “天问”与超验之问
二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三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
四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 · · · · · (更多)
绪论 诗人自杀的意义
一 “天问”与超验之问
二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三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
四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 · · · · · (更多)
引言 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
绪论 诗人自杀的意义
一 “天问”与超验之问
二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三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
四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五 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编后记
· · · · · · (收起)
绪论 诗人自杀的意义
一 “天问”与超验之问
二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
三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
四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
五 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人感到身处其中的世界与自己离异时,有两条道路可能让人在肯定价值真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一条是审美之路,它将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仿佛有限的生命虽然悲戚,确是迷人且令人沉溺的。审美的态度使心灵得到恬然逸乐的安宁,在超然中享受生命的全部激情,无需担心卷入激情带来的毁灭。另一条是救赎之路,救赎的态度坦然承受此世的苦楚、不幸乃至屈辱,使得对一切由偶然带来的苦难和不幸成为出自爱的承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4页 -
诗人自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大诗人是屈原。屈原精神的标志不是爱国,而是自杀,他的伟大在于他敢自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刘小枫集(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拣尽寒枝》《沉重的肉身》《沉重的肉身》《城邦人的自由向往》
等
。
喜欢读"拯救与逍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拯救与逍遥"的人也喜欢 · · · · · ·
拯救与逍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 条 )


中华文化是否需要超验意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华文化是否需要超验意识?应当承认,回答这个问题是艰难的,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通约的异质性和文化内部理论上的自足性为这个问题的解答设置了太多障碍。让我们先从九十年代文坛一场关于忏悔的论争切入,看看超验意识的有无如何决定了对忏悔的不同态度。 在那场论争中,余杰向余... (展开)
怀念一本书,就像怀念一个失散多年的朋友
在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那个年代,写信成为最普遍的交流方式,除了同学之间写信,还通过各种交友小报上的信息来找朋友。我就和一位邯郸的男孩通过信,还互寄照片。后来,觉得大家不在一个层次,总写些生活琐事实在无聊,就断了。那时有一位在扬州读书的同学常常来信,他的字写得...
(展开)
> 更多书评 65篇
论坛 · · · · · ·
刘小枫对中西精神讨论时的两个标准 | 来自紅藥 | 2013-03-28 19:04:10 | |
这是谁写的简介啊? | 来自水泣 | 1 回应 | 2010-06-08 22:39:06 |
西安哪有卖的?或者二手的也成~ | 来自灯灯 | 1 回应 | 2010-01-30 13:52:01 |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前言 | 来自若兰河畔 | 2009-06-24 14:28:4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三联书店 (2001)8.5分 1327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7分 459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8.3分 170人读过
-
萬象 (199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凭名字认定了你 (小盆景)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比较文学,北大复旦学者联合推荐书目 (什么粥)
- 豆瓣五星图书【文化研究】 (爱玛·包法利)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拯救与逍遥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艾克君 2019-08-13 15:13:22
年度TOP预定,对我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神作//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像本书一样近乎完美地概括总结了近几年来我的阅读史:从早期的基督教的爱与拯救的言说,到基督的伟大信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从陀笔下的梅诗金公爵联想到同样忧郁的“圣人”卡夫卡,而最后则是我最爱的、最爱的加缪,在本书中他似乎就是所谓“逍遥”的代言人,在理所当然的过度阐释之外——作者在面对这个荒谬的世界也给出了一个与当前的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我... 年度TOP预定,对我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神作//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像本书一样近乎完美地概括总结了近几年来我的阅读史:从早期的基督教的爱与拯救的言说,到基督的伟大信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从陀笔下的梅诗金公爵联想到同样忧郁的“圣人”卡夫卡,而最后则是我最爱的、最爱的加缪,在本书中他似乎就是所谓“逍遥”的代言人,在理所当然的过度阐释之外——作者在面对这个荒谬的世界也给出了一个与当前的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我们不需要基督教,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基督。非常喜欢,哪怕本身也有虚无主义的嫌疑,毕竟对只是“玩具”,对吧?//某些地方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部分很难读,最后一章对我来说难度极大,总之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本书,重读预定。 (展开)
15 有用 淡島百景 2013-12-09 09:50:40
講真,喜歡過郭敬明不是甚麼丟人的事兒。
6 有用 咩咩咩 2019-09-02 08:30:56
七年前买来此书搁置一旁,如今抱着不能以人废书的心态找来翻看,时间有限未曾仔细通读,走马观花已觉大开眼界。中西二分的粗疏比较乃是时代风气使然,试图发掘人类共通的精神信念来普照时代精神困厄的胸襟气魄,则凌驾于止步中西对立的同时代学者之上。借助诗学中“审美/救赎”的二分提炼出“拯救”与“逍遥”来概括西方和中国的精神传统,极具穿透力,对新儒家的批评迄今仍觉犀利。尤其喜欢作者诗化论辩的语言风格,犹如轻盈的薄... 七年前买来此书搁置一旁,如今抱着不能以人废书的心态找来翻看,时间有限未曾仔细通读,走马观花已觉大开眼界。中西二分的粗疏比较乃是时代风气使然,试图发掘人类共通的精神信念来普照时代精神困厄的胸襟气魄,则凌驾于止步中西对立的同时代学者之上。借助诗学中“审美/救赎”的二分提炼出“拯救”与“逍遥”来概括西方和中国的精神传统,极具穿透力,对新儒家的批评迄今仍觉犀利。尤其喜欢作者诗化论辩的语言风格,犹如轻盈的薄刃,划出优美而凌厉的弧线切入肃穆冷峻的思想城墙,擦出华美的火光,令人目为之眩。作者对超验和绝对真理的竭力追求,对相对主义和历史理性的坚决拒斥,以及超拔尘俗、智珠独握的理论自恃,都早已包孕了近年来国家主义转向的思想倾向。 (展开)
3 有用 信心不逆熊先生 2013-06-14 21:39:39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觉得圣灵和我在一起
23 有用 陈毓秀 2013-10-20 18:08:56
真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