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关于中国古代诗文的论艺专著。简装横排繁体本。
谈艺录的创作者
· · · · · ·
-
钱钟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目录 · · · · · ·
序
一 诗分唐宋
二 黄山谷诗补注 附论比喻
(附说一)山谷钩章摘句
三 王静安诗
(附说二工说华山之华字
四 诗乐离合 文体递变
(附说三)西人言诗乐离合
(附说四)八股文
(附说五)退之以文为诗
(附说六)西人论以文为诗
(附说七)西人论文体演变 评近人言古诗即史
五 性情与才学
六 神韵
(附说八)神
七 李长吉诗
八 长吉诗境
九 长吉字法
一○ 长吉曲喻
一一 长吉用啼泣字
(附说九)心与境
一二 长吉用代字
一三 长吉与杜韩
一四 长吉年命之嗟
(附说十)羲和扶马
一五 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
一六 宋人论韩昌黎
一七 昌黎与大颠
一八 荆公用昌黎诗 诗用语助
一九 荆公诗注
二○ 宋人论昌黎学问人品
二一 朱子论荆公东坡
二二 辨奸论
二三 朱子书与诗
二四 陶渊明诗显晦
二五 张文昌诗
二六 赵松雪诗
(附说十一)方虚谷主诗中用虚字
二七 王渔洋诗
二八 妙悟与参禅
二九 竟陵诗派
三○ 渔洋竹坨说诗 竹姹诗
(附说十二)田山姜说诗
三一 说圆
三二 剑南与宛陵
三三 放翁诗
(附说十三)诚斋诗赏音
三四 放翁与中晚唐人
三五 放翁诗词意复出议论违牾
三六 放翁自道诗法
三七 放翁二痴事二官腔
三八 瓯北论诗 瓯北诗
三九 龚定庵诗
四○ 袁蒋赵三家交谊
四一 蒋心余诗
四二 明清人师法宋诗 桐城诗派
四三 施北研遗山诗注
四四 遗山论江西派
四五 金诗与江西派
四六 刘静修诗
四七 静修读史评
四八 文如其人
(附说十四)以目拟文
(附说十五)文如其人与文本诸人
四九 梅宛陵
五○ 贺黄公以下论宛陵诗
五一 七律杜样
五二 钱捧石诗
五三 学人之诗
五四 萚薄石诗以文为诗用语助
五五 萚石言情诗
五六 萚石七律对联
五七 萚石萃古人句律之变
五八 清人论萚石诗
五九 随园诗话
六○ 随园非薄沧浪
六一 随园主性灵
(附说十六)得心应手
六二 随园诗学于名家深而于大家浅
六三 随园深非诗分朝代
六四 随园论三都两京赋
六五 长干一塔一诗人
六六 堤速意相随
六七 王延年梦
六八 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九 随园论诗中理语
(附说十七}说理诗与偈子
(附说十八工释老生死之见
(附说十九置山水通于理趣
七○ 随园述方望溪事
七一 孟东野吹角诗
七二 诗与时文
七三 周橾园论诗隽语
七四 王荆公改诗
七五 代字
七六 俗语出诗句
七七 山谷午梦诗
七八 摘茅朱联
七九 学问如居室
八○ 咏始皇
八一 摘曹史句
八二 摘陈尹句
八三 随园推杨诚斋
八四 以禅喻诗
八五 祝芷堂绝句
八六 章实斋与随园
(附说二十)六经皆史
(附说二十一)言公
八七 随园记事之诬
八八 白瑞蒙论诗与严沧浪诗话
(附说二十二)神秘经验
(附说二十三)声无哀乐
八九 诗中用人地名
(附说二十四)雪裹芭蕉
九○ 庾子山诗
九一 论难一概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于相习而安、所操以守者,每厌其无聊而忽生怠心,或疑其无补而忽生悔心。于是学问者萌捐书之念,事功者起倦勤之思······然而悔心怠心往往如水沤石火,乍生还灭,未渠改弦易辙······匹似转磨之驴,忽尔顿足不进,引吭长鸣,稍抒其气,旋复帖耳踏陈迹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0页 -
流俗以为艺事有敲门砖,鸳鸯绣出,金针可度,只须学得口诀手法,便能成就。此说洵足为诗窖子、画匠针砭。然矫枉过正,诸凡意到而笔未随、气吞而笔未到之境界,既忽而不论,且一意排除心手间之扞格,反使浅尝妄作、畏难取巧之徒,得以直书胸臆为借口。夫艺也者,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兴象意境,心之事也;所资以驱遣而抒写兴象意境者,物之事也。物各有性:顺其性而恰有当于吾心;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其性有必不可逆,乃折吾心以应物。一艺之成,而三者具焉。自心言之,则生于心者应于手,出于手者形于物,如《吕览·精通》篇所谓:“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自物言之,则以心就手,以手合物,如《庄子·天道》篇所谓:“得手应心”,《达生》篇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Croce执心弃物,何其顾此失彼也。夫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技术工夫,习 物能应;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须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画以心不以手”,立说似新,实则王子安“腹稿”、文与可“胸有成竹”之类,乃不在纸上起草,而在胸中打稿耳。其由尝试以至成功,无乎不同。胸中所位置安排、删削增改者,亦即纸上之文字笔墨,何尝能超越迹象、废除技巧。纸上起草,本非全盘由手;胸中打稿,亦岂一切唯心哉。《朱文公集》卷四十五《答杨子直书》之一云:“身心内外,初无间隔。所谓心者,固主乎内。而凡视听言动出处语默之见于外者,亦即此心之用,而未尝离也。今于其空虚不用之处,则操而存之;于其流行运用之实,则弃而不省。此于心之全体,虽得其半,而失其半矣。”高攀尤《困学记》云:“心不专在方寸,浑身是心。”融澈之论,正可移用。是以G.C.Lichtenberg游英,睹名伶Garrick演剧,嚬笑运为,无不入妙,叹曰:“此人竟体肌肉中,无处非灵心。”《梁书·裴子野传》:“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谈艺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谈艺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谈艺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3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中华书局 (1998)9.2分 177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9.4分 31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9.3分 159人读过
-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9.6分 17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9分以上小说,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图书 (我不豆谁豆)
- 景行中国古代文化豆列 (mcpanther)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文学批评理论书单 (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谈艺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Yasu 2018-04-07 15:00:39
当年看只觉振聋发聩。今天突然想起“若木之明,崦嵫之景”一语,计日重读,补评
2 有用 飞云 2014-05-07 19:36:30
读此书时需手边备置一本古汉语字典,生字、僻字屡见不鲜。作者才识敏锐而又辨析凌厉,可谓谈论古代诗文的精深之作。
2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02-23 22:09:29
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钱老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诗文之累学者,不... 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钱老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文贵曲,诗宜淡”,钱老引古人言证之。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展开)
1 有用 鲁塞尔 2013-03-01 10:46:02
囫囵吞枣
6 有用 namik_ercan 2017-01-25 01:21:33
我的一個微信群裡討論錢鐘書的作品時,某位小夥伴形容得很精妙,他說“錢鐘書讀過的中西著作實在太多,他寫書的時候就是東一錘子西一鋤頭的引經據典,如果恰好你也讀過這一段,你就默契地會心一笑,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望洋興歎”,4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