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这些方案*后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视为“对新史学思想强有力的运用”;又被视为重分析、重综合、重整体理解的“清华学派”的代表作,开创了近代史写作的基本范式,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得失,以及现代化的必然性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也被视为一本罕见的能够经世致用、指导行动的史学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视为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主要代表著作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选辑》《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国近代史》等。
目录 · · · · · ·
小序 1
总论 3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7
第一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9
第二节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14
第三节东西对打 17
第四节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22
第五节不平等条约开始 25
第六节剿夷派又抬头 28
第七节剿夷派崩溃 32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 37
第一节旧社会走循环套 39
第二节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43
第三节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7
第四节洪秀全失败 51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 55
第一节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57
第二节步步向前进 61
第三节前进遇着阻碍 64
第四节士大夫轻举妄动 70
第五节中日初次决战 78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89
第一节李鸿章引狼入室 91
第二节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95
第三节顽固势力总动员 99
第四节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103
第五节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109
第六节军阀割据十五年 114
第七节贯彻总理的遗教 118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121
琦善与鸦片战争 169
1.引言 171
2.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175
3.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186
· · · · · · (收起)
总论 3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7
第一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9
第二节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14
第三节东西对打 17
第四节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22
第五节不平等条约开始 25
第六节剿夷派又抬头 28
第七节剿夷派崩溃 32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 37
第一节旧社会走循环套 39
第二节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43
第三节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7
第四节洪秀全失败 51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 55
第一节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57
第二节步步向前进 61
第三节前进遇着阻碍 64
第四节士大夫轻举妄动 70
第五节中日初次决战 78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89
第一节李鸿章引狼入室 91
第二节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95
第三节顽固势力总动员 99
第四节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103
第五节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109
第六节军阀割据十五年 114
第七节贯彻总理的遗教 118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121
琦善与鸦片战争 169
1.引言 171
2.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175
3.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18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甲午战争未起以前及既起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方法,想得西洋各国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国际的关系不比私人间的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国家都是自私自利的,利害相同就结合为友,为联盟;利害冲突就成为对敌。 各国的外交家都是精于打算盘的。西洋各国原想在远东大大的发展,但在甲午以前,没有积极推动,一则因为他们忙于瓜分非洲;二则因为他们互相牵制,各不相下;三则因为在远东尚有中国与日本两个独立国家,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在中、日战争进行的时候,李鸿章虽千方百计的请求他们的援助, 他们总是抱隔岸观火的态度,严守中立。他们觉得中国愈败,愈需要他们的 援助,而且愈愿意出代价。同时他们又觉得日本虽打胜仗,战争总要削减日 本的力量。在西洋人的眼光里,中、日战争无论谁败,实是两败俱伤的,他 们反可坐收渔人之利,所以他们不援助我们于未败之前。 等到《马关条约》一签字,俄、德、法三国就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 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在内。主动是俄国,德、法不过附和。当时俄国财 政部长威特(Witte)正赶修西比利亚铁路,他发现东边的一段,如绕黑龙江的北岸,路线太长,工程太困难;如横过我们的东三省,路线可缩短,工程 也容易的多。同时海参崴太偏北,冬季结冰,不便航行。如果俄国能得大连、旅顺,俄国在远东就能有完善的军港和商港。完成西比利亚铁路及得一个不冰冻的海口,这是威特想要乘机而达到的目的。法国当时联俄以对德,俄要法帮忙,法不敢拒绝,何况法国也有野心想乘机向远东发展呢?德国的算盘 打得更精,他想附和俄国,一则可以使俄国知道德国是俄国的朋友,俄国不必联络法国;二则俄国如向远东发展,在欧洲不会多事,德国正好顺风推舟;三则德国也可以向我们索取援助的代价。这是三国干涉《马关条约》实在的 动机。 俄、德、法三国的作法是十分冠冕堂皇的。《马关条约》发表以后,他们就向我们表示同情,说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5页 -
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第一,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第二,他想清廷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及文祥二人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道、咸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朝确有中兴的气象。第三,他怕满清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我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和平。在闭关自守,无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的内乱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满清,最大的理由在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近代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近代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9 条 )





被删改的最后一节原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标红的为书里被删改的部分,其实改动并不大,主要是把对蒋介石“同志”的称呼和对他的赞美删掉了。 听说有删改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电子版看了一下对比了一下。 『九一八以来,国人有些为 感情所冲动要求中央早战,有些反动份子另怀阴谋,以为向日抗战,就能消灭中央势力,于是假...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5 )
-
武汉出版社 (2012)8.7分 4426人读过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9.0分 9240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8.8分 7575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6)9.1分 345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木石 2024-10-01 23:05:33 浙江
“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中英打响鸦片战争,最终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历史书上的短短数段话,实难概括中国十九到二十世纪国难当头的危机,和国人大多被蒙蔽的心理状态。这背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轮番上台,内政和国际关系的动荡不安,以及几位关键历史人物的决策得失,是需要细细梳理摸索才能窥得一二的。 蒋廷黻先生身在时局,又在历史和外交领域颇有建树,几篇近代史的小文读来很有“被老师上了一课”的感觉... “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中英打响鸦片战争,最终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历史书上的短短数段话,实难概括中国十九到二十世纪国难当头的危机,和国人大多被蒙蔽的心理状态。这背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轮番上台,内政和国际关系的动荡不安,以及几位关键历史人物的决策得失,是需要细细梳理摸索才能窥得一二的。 蒋廷黻先生身在时局,又在历史和外交领域颇有建树,几篇近代史的小文读来很有“被老师上了一课”的感觉。加之自己最近走了几座城市,走访了挺多古迹,颇有感触,想来已经做好慢慢接受历史复杂性的准备了。 (展开)
0 有用 相关人士のMF 2022-03-31 19:01:07
蒋对于清末历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和事件的分析和论点似乎仍然沿用在如今的历史课本中,稍微不一样的是课本中更多的将关注点引向制度层面,而蒋则更多的在阐述人的问题,至于原因,个中滋味自己体会。至于民国时期的介绍,你会发现CPC的一些基本治党理念其实和孙文提出的极为相仿。至于蒋对孙文和蒋中正的崇拜,国内版删节倒也没那么重要了。 PS:文中批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深以为然,尤以宋以来为盛。
0 有用 Soaked in 2023-07-29 02:57:19 北京
简明扼要的近代史入门小册子,细节把握到位,诸多分析比较中肯,评价犀利。从附录来看,作者本人也是基于很深的史料功底来写。但不作学术用,有的比较重要的地方没怎么引用。 总体上读着简明,流畅,也很通俗,很适合入门。但由于写书时代原因,我想看的民国部分非常简略,尤其北洋军阀,是略之又略,立场上也足以见出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拜,则和官方教材一样过捧孙先生,过贬袁世凯(基本调当然定了,但事情其实复杂的多)。 还有... 简明扼要的近代史入门小册子,细节把握到位,诸多分析比较中肯,评价犀利。从附录来看,作者本人也是基于很深的史料功底来写。但不作学术用,有的比较重要的地方没怎么引用。 总体上读着简明,流畅,也很通俗,很适合入门。但由于写书时代原因,我想看的民国部分非常简略,尤其北洋军阀,是略之又略,立场上也足以见出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拜,则和官方教材一样过捧孙先生,过贬袁世凯(基本调当然定了,但事情其实复杂的多)。 还有一点是,本书置于国际环境变革的近代巨变之环境而写,内容极度侧重外交部分而轻内政。 (展开)
0 有用 双鱼穿草心 2024-03-05 13:09:06 广东
蒋廷黻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0 有用 雾豹 2021-08-19 00:06:37
作者跟随蒋,尊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和列宁也有接触,我们也可以说真正继承孙先生的是共产党。和之前《五万年中国史》一起看,对于晚清近代化的大判断没有差别,历史细节随着文献深入有些出入。作者确实是关注近代化问题的先驱。近代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错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技术学体制推翻王朝这样线性进步的,当时人的想法错位和现代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