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禾,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执教于东亚系和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1997年获美国学界,艺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古根汉奖。主要英文专著有Translingual Practice(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Tokens of Exchange(编著,杜克大学出版社,1999),The Clash of Empires(哈佛大学出版社,2004);中文著作有:《语际书写》(上海三联书店,1999)等。
When “Western” and Chinese scholars were obsessed with whether the Ming-Qing China had “the” modernity, or “a” different modernity (e.g., the impact-response debates initiated by Fairbank and Levenson, the public sphere discussion based on Habermas wi...
(展开)
此页几个外国人有更为通用的中文名。 法国人埃法利思特-莱基·虞克(Evariste-Regis Huc)的《中华帝国》 此处evariste-regis huc为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 托马斯·泰勒·麦多士(Thomas Taylor Meadows)的《中国人及其叛乱》 这是中国通密迪乐。 此外还有以《在遥远契丹(中国)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 in Far Cathay,1872)著名的华尔特·亨利·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 这是麦都思的儿子麦华陀爵士。
2013-05-04 21:48
此页几个外国人有更为通用的中文名。
法国人埃法利思特-莱基·虞克(Evariste-Regis Huc)的《中华帝国》引自第86页
此处evariste-regis huc为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
托马斯·泰勒·麦多士(Thomas Taylor Meadows)的《中国人及其叛乱》引自第86页
这是中国通密迪乐。
此外还有以《在遥远契丹(中国)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 in Far Cathay,1872)著名的华尔特·亨利·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引自第86页
《支那人气质》最初以文章的形式,连载于上海的英文报纸《华北每日新闻》(north china daily news). 这里的华北每日新闻,在当时应为著名的《字林西报》。1864年,该报独立发行,定名为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日报》。1866年改由皮克伍德经营,由于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汉译为“字林洋行”,因此报纸改称《字林西报》。(8回应)
2013-05-04 16:58
《支那人气质》最初以文章的形式,连载于上海的英文报纸《华北每日新闻》(north china daily news).引自第78页
这里的华北每日新闻,在当时应为著名的《字林西报》。1864年,该报独立发行,定名为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日报》。1866年改由皮克伍德经营,由于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汉译为“字林洋行”,因此报纸改称《字林西报》。
《支那人气质》最初以文章的形式,连载于上海的英文报纸《华北每日新闻》(north china daily news). 这里的华北每日新闻,在当时应为著名的《字林西报》。1864年,该报独立发行,定名为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日报》。1866年改由皮克伍德经营,由于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汉译为“字林洋行”,因此报纸改称《字林西报》。(8回应)
2013-05-04 16:58
《支那人气质》最初以文章的形式,连载于上海的英文报纸《华北每日新闻》(north china daily news).引自第78页
这里的华北每日新闻,在当时应为著名的《字林西报》。1864年,该报独立发行,定名为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日报》。1866年改由皮克伍德经营,由于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汉译为“字林洋行”,因此报纸改称《字林西报》。
此页几个外国人有更为通用的中文名。 法国人埃法利思特-莱基·虞克(Evariste-Regis Huc)的《中华帝国》 此处evariste-regis huc为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 托马斯·泰勒·麦多士(Thomas Taylor Meadows)的《中国人及其叛乱》 这是中国通密迪乐。 此外还有以《在遥远契丹(中国)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 in Far Cathay,1872)著名的华尔特·亨利·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 这是麦都思的儿子麦华陀爵士。
2013-05-04 21:48
此页几个外国人有更为通用的中文名。
法国人埃法利思特-莱基·虞克(Evariste-Regis Huc)的《中华帝国》引自第86页
此处evariste-regis huc为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
托马斯·泰勒·麦多士(Thomas Taylor Meadows)的《中国人及其叛乱》引自第86页
这是中国通密迪乐。
此外还有以《在遥远契丹(中国)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 in Far Cathay,1872)著名的华尔特·亨利·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引自第86页
此页几个外国人有更为通用的中文名。 法国人埃法利思特-莱基·虞克(Evariste-Regis Huc)的《中华帝国》 此处evariste-regis huc为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 托马斯·泰勒·麦多士(Thomas Taylor Meadows)的《中国人及其叛乱》 这是中国通密迪乐。 此外还有以《在遥远契丹(中国)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 in Far Cathay,1872)著名的华尔特·亨利·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 这是麦都思的儿子麦华陀爵士。
2013-05-04 21:48
此页几个外国人有更为通用的中文名。
法国人埃法利思特-莱基·虞克(Evariste-Regis Huc)的《中华帝国》引自第86页
此处evariste-regis huc为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
托马斯·泰勒·麦多士(Thomas Taylor Meadows)的《中国人及其叛乱》引自第86页
这是中国通密迪乐。
此外还有以《在遥远契丹(中国)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 in Far Cathay,1872)著名的华尔特·亨利·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引自第86页
《支那人气质》最初以文章的形式,连载于上海的英文报纸《华北每日新闻》(north china daily news). 这里的华北每日新闻,在当时应为著名的《字林西报》。1864年,该报独立发行,定名为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日报》。1866年改由皮克伍德经营,由于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汉译为“字林洋行”,因此报纸改称《字林西报》。(8回应)
2013-05-04 16:58
《支那人气质》最初以文章的形式,连载于上海的英文报纸《华北每日新闻》(north china daily news).引自第78页
这里的华北每日新闻,在当时应为著名的《字林西报》。1864年,该报独立发行,定名为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日报》。1866年改由皮克伍德经营,由于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汉译为“字林洋行”,因此报纸改称《字林西报》。
1 有用 雷诺阿的小玫瑰 2017-01-19
挺有创见的。
2 有用 Tto 2015-03-18
可能因为是很久以前的文章了,读起来总觉得有些故弄玄虚。试图解决的问题或许过于形而上了,使得文本分析无法扎实下来,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6 有用 [已注销] 2015-11-27
大概是今年读过的群翻垃圾的极限。对照95年英文原版竟然有连篇累牍的—漏—译(第三章个人主义话语)。各种意义不明的缺少章节断章取义,几句话会被缩译成一句。大量人名学术话语错误翻译,前后不统一术语,“马克思主义”会被翻译成“马列主义”真是日狗了。读到火大到不行。
0 有用 yi 2012-08-06
T-T。。。国内慢好几年。
0 有用 Tamakatura 2018-06-02
序論のポストコロニアリズムに関する解説と問題の提出(外来語はどうやって現代中国語に浸透し、そしてその概念自体が「中国語」になったか)はすごく素晴らしいだが、正文はちょっと残念。テキストの分析は中途半端なのが多いし、最初の問題から離れているところも結構ある。
0 有用 爷是小白兔 2019-12-05
深深的福柯印记,第四章《经济人与小说现实主义问题》想用福柯式的结构把语言、身体和货币作为符号来解读。对Free Indirect Speech的解释没见到什么新意和深度,对于身体和货币的解读不知所云。
1 有用 雾雨退之. 2019-11-16
问题提的很好,部分见解是很有洞见性的,但我对文本解读的部分仍然持有某种审慎性,越往后的文本越是如此,但不可否置的是,确实给了不一样的思路。
0 有用 夢中客 2019-09-14
非常强调“话语”的作用,问题意识特别好,但是有些论证似乎跳跃了些。
0 有用 黑伞 2019-09-02
我个人的粗见,我觉得刘禾在实际分析作品时,用的仍然是叙事学的那一套理论,而不是语言学。虽然从她的导论中可以看出她的知识谱系主要是来源于知识考古学和语言学,但她试图将语言学和结构主义杂糅在一起,加以历史化,将跨语际所产生的不平等现象与阶级乃至种族联系起来。过分强调了语言的力量了,其实有点牵强的。
0 有用 哭之笑之 2019-09-01
当概念从客方语言走向主方语言时,意义与其说是发生了“改变”,不如说是在主方语言的本土环境中发明创造出来的。p36 一种非欧洲的主方语言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客方所改变,或与之达成共谋,也可以侵犯、取代和篡夺客方语言的权威性。p38 我还是学英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