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译者: 施咸荣
出版年: 2010-4
页数: 231
定价: 2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林纪念版
ISBN: 9787544703987
内容简介 · · · · · ·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在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而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于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从一九四○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而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成名后他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他写作的过程据说还十分艰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于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从一九四○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而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成名后他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他写作的过程据说还十分艰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计划如何等他死后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权,但至今除本书外,作者只出版过一个短篇集《九故事》(195)和两个中篇集《弗兰尼与卓埃》(1961)及《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8页 -
问题是我不喜欢这样,琢磨一下就会觉得这主意很馊。我觉得如果你并非真的喜欢一个女孩儿,就不该跟她瞎胡闹。真的喜欢她,就应该喜欢她的脸。如果你喜欢她的脸,就不应该对她的脸做出这种下流事,比方说往她脸上喷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九故事 8.6
-
- 了不起的盖茨比 8.4
-
- 挪威的森林 8.5
-
-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8.6
-
- 看不见的城市 8.9
-
-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8.3
-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8.5
-
- 三体 8.9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8
-
-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7.9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88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1 )
-
译林出版社 (2007)8.1分 158309人读过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1)8.7分 4981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1997)7.9分 122427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0)7.8分 1441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5.1~7.10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 垮掉派文学汉译本 (kairos)
- 《时代周刊》最伟大的100部长篇小说 (铿然一叶)
- 有生之年非读不可的1001本书④[20 世纪(中)] (Onetti)
- Larry McCaffery's "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龚滔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27 有用 Alex_MaQ 2016-10-19 11:25:23
重读,仍然不算喜欢。可能在霍尔顿的眼中,我也是假模假式的那类人吧,每天谈论着他妈的自认为高尚有趣的话题,势力的家伙。全文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小菲苾问霍尔顿“你不喜欢现在的任何东西吧?”所有想帮助霍尔顿的人都尝试着从各个方面分析他正面临的问题:学习挂科怎么办、未来做什么、和女朋友的关系等等,可没有一个像还是孩子的菲苾看得准:他不喜欢现在的任何东西。如果那个时代有心理医生的话,有这么浓的厌世情绪、多疑易... 重读,仍然不算喜欢。可能在霍尔顿的眼中,我也是假模假式的那类人吧,每天谈论着他妈的自认为高尚有趣的话题,势力的家伙。全文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小菲苾问霍尔顿“你不喜欢现在的任何东西吧?”所有想帮助霍尔顿的人都尝试着从各个方面分析他正面临的问题:学习挂科怎么办、未来做什么、和女朋友的关系等等,可没有一个像还是孩子的菲苾看得准:他不喜欢现在的任何东西。如果那个时代有心理医生的话,有这么浓的厌世情绪、多疑易怒、甚至会出现中弹的幻觉的孩子,早该去接受治疗了,这哪儿是什么“垮掉的一代”,这他妈就是个重度抑郁症啊 (展开)
7 有用 喂喂 2011-03-19 14:06:30
这个所谓“纪念版”的翻译太陈旧了。。。其实一直觉得美国小说字里行间有种特别的美国味,尤其是以年轻人口吻叙述的。。。真的不适合翻译
25 有用 江绪林 2013-10-21 09:20:20
最后霍尔顿与其妹菲比的那段故事倒是蛮感人的;虽然Salinger将之追溯到斯塔克尔,但这句话毕竟出现在这儿:“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206】;另外,《老人与海》、《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作品,感觉美国人有一股子粗犷的精神,却特没文化啊~~
24 有用 Xiao 2015-04-11 23:34:39
书名的使人感觉格局很大,但其实讲得是一个被开除的高中男生一路行进至纽约,然后离家闯荡却失败的故事。碍于自身的功力不足,起初阅读的时候有些吃力,翻译有年代感,又夹着一些粗话,难免让人提不起兴趣,可是坚持读下去,像是抽了一口烟,根本无法停止继续阅读的热情。霍尔顿想要离开潘西,离开周遭的人,在前往纽约的途中,遇见温柔善良也遇见可憎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他奇妙的回忆,本打算拿家里钱去西部闯荡,但是妹妹的加入使... 书名的使人感觉格局很大,但其实讲得是一个被开除的高中男生一路行进至纽约,然后离家闯荡却失败的故事。碍于自身的功力不足,起初阅读的时候有些吃力,翻译有年代感,又夹着一些粗话,难免让人提不起兴趣,可是坚持读下去,像是抽了一口烟,根本无法停止继续阅读的热情。霍尔顿想要离开潘西,离开周遭的人,在前往纽约的途中,遇见温柔善良也遇见可憎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他奇妙的回忆,本打算拿家里钱去西部闯荡,但是妹妹的加入使他打破了计划,终未能成行——或许自己的小世界远不如外面的世界来得糟糕,人生中多的是过客,大人的世界看起来虚假但也没有那么糟糕恶劣,霍尔顿想做个守望者,或许经历了太多所以只想拉悬崖边的孩子一把:青春并不意味着毁灭,而是另一种方式的蜕变。确实能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个过去的自己,所有人都是令人怀念。 (展开)
32 有用 小乔 2015-09-15 00:52:33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雄的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这一句值两星。别的实在无法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