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他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他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作者简介 · · · · · ·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当中了。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精髓既解构又重建的工作。培育人性感情、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公德、重视和...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当中了。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精髓既解构又重建的工作。培育人性感情、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乃《论语今读》的重点。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先说第一个困惑,在以往,君子与小人相对,是知识分子士大夫(以占有土地为经济来源)往上走,他们读书、做官和做人(道德)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其职责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的生存,不是也不可能和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12 君子不器 -
第二个困惑时李泽厚老师在书中提及:真正进入现代社会,情况便会有极大不同,不再是知识分子,而是广大中产阶级才是维系社会生存的骨架,知识分子只是作为某种分工很细的专业人员即专门家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经理、教师、教授、记者等等等等,成为这个社会的各种器官而已。在这个社会里,人都被“职业化”了。因此,“君子必器”(“君子”在这里当然只是借用词,并无所谓“小人”)。这是概而言之,实际情况当然更复杂。 由“君子不器”到“君子必器”的过程表现。这一过程还将加速和普泛化。但如何承继“君子不器”,张扬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专业化已成大势的今日,似更值得重视。 李泽厚著. 论语今读(增订版) (Kindle位置853). 中华书局. Kindle 版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12 君子不器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论语今读"的人也喜欢 · · · · · ·
论语今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论语今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8 条 )




论语今读(读书报告)
> 更多书评 58篇
-
首先,根据李泽厚老师的解读,谈对君子不器的两层理解。 “君子不器”。直译是:君子不是器具。何为其器具? 《朱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我大胆一点,援引鉴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来理解。 美国本科生的教育是,前两年是general education,到了第三年在选专业。(听朋友介绍,没有实证)。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
2017-05-14 22:55:37 4人喜欢
首先,根据李泽厚老师的解读,谈对君子不器的两层理解。
“君子不器”。直译是:君子不是器具。何为其器具? 《朱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我大胆一点,援引鉴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来理解。 美国本科生的教育是,前两年是general education,到了第三年在选专业。(听朋友介绍,没有实证)。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古语在于能贴合时代,推陈出新。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二层理解:《论语今读》李泽厚老师的记: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从科技成果到权力意志到消费广告)的奴隶。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这才叫作“活”。(李泽厚著. 论语今读(增订版) (Kindle位置836). 中华书局. Kindle 版本. )
可以看出,李泽厚老师在以往观点上提出了新一层(我认为新)的理解:人具有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在这里,君子不器更成为一种君子不要被某种力量裹挟拖着走的人。
举个例子,我认为,这种理解的反面例子可以有比较典型的是价值观输出。参考:成功学;鸡汤;营销广告;买买买;咪蒙等kol、大v等等。拿买口红来说,现在很多女孩子要买口红,更多的来自于营销广告、商家的影响,男朋友成功中枪…
好,以上是解构的部分,还要有问题意识,我有几个疑惑,
1.时移世易,当下的君子,指哪一类人?
2.对中国当下来说,“君子不器”是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而很难做到实然。理由稍后给出。
3.“君子不器”与当下宣扬的“工匠精神”是否有某种程度上的冲突?
先说第一个困惑,在以往,君子与小人相对,是知识分子士大夫(以占有土地为经济来源)往上走,他们读书、做官和做人(道德)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其职责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的生存,不是也不可能和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 引自 2.12 君子不器 而看当下,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而君子的含义更难定,对非top阶层来说,“君子”或是说成为一种个人的自我期许。(这种理解有点大胆,日后或有更改)。
这过渡来第二个问题,君子不器是否只是一种应然?
第二个困惑时李泽厚老师在书中提及:真正进入现代社会,情况便会有极大不同,不再是知识分子,而是广大中产阶级才是维系社会生存的骨架,知识分子只是作为某种分工很细的专业人员即专门家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经理、教师、教授、记者等等等等,成为这个社会的各种器官而已。在这个社会里,人都被“职业化”了。因此,“君子必器”(“君子”在这里当然只是借用词,并无所谓“小人”)。这是概而言之,实际情况当然更复杂。 由“君子不器”到“君子必器”的过程表现。这一过程还将加速和普泛化。但如何承继“君子不器”,张扬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专业化已成大势的今日,似更值得重视。 李泽厚著. 论语今读(增订版) (Kindle位置853). 中华书局. Kindle 版本. 引自 2.12 君子不器 所以依旧困惑:君子不器和君子必器在当下的生存空间。这就引出第三个问题——工匠精神
第三个问题:工匠精神。 积极层面的理解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我们高扬手艺人长时间乃至一辈子专注于一门手艺,至“不疯魔不成魔”的境界。但是另一方面思考,着是不是将人长时间地束缚在了一才一艺上,又是君子必器。(当然工匠精神外延可以很广。目前好像也没有个牢固成体系的解释。)
总结下来,重新思考君子不器时,我的疑惑在,在变动的社会状态和对人的赋予中,对大多数对君子有自我期许和标榜的人,君子不器,是否还能真正实现,或者说只是一个理想追逐的状态。
回应 2017-05-14 22:55:37 -
《学而篇》 (杂糅《论语今读》与《论语新解》,仅供自己学习用,不对他人负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时。三重意思。年岁。季节。晨昏。也就是,人之为学,日复日,季复季,年复年,反复不已。 * 习。小鸟学飞,反复煽动翅膀的样子。反复的复习,练习。 * 说。内心高兴,是为悦。学习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体验,不需外界的肯定炫耀。 * 朋。同窗共学为朋。也就是志同道合...
2017-08-30 21:37:16 2人喜欢
《学而篇》
(杂糅《论语今读》与《论语新解》,仅供自己学习用,不对他人负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时。三重意思。年岁。季节。晨昏。也就是,人之为学,日复日,季复季,年复年,反复不已。
* 习。小鸟学飞,反复煽动翅膀的样子。反复的复习,练习。
* 说。内心高兴,是为悦。学习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体验,不需外界的肯定炫耀。
* 朋。同窗共学为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就像现在读书一样,最初,大家都闷头学习,后来各奔天涯,在挣命里实践当初学到的知识。有机会了,自远方回来,交流探讨,多么让人高兴。这里用的是朋,也就是说,特别高兴的是,大家能围炉夜话点儿与当年学习的东西有关的理论干货,而不是拉扯李小花张大壮的野史八卦。
* 乐。内心的高兴表现于外,是为乐。和朋友交,就不要像自个儿学习一样,只管心里偷着乐。要表现出来,合群起来,将你的高兴传达给你的朋友,他下次才会再驱牛车经月,来与你扯玄妙。
* 不知不愠。独学而乐,是讲每个人的本体性。朋自远来,是讲人的群体性。不知不愠,是讲群而不失个体的独立性。
* 乐感文化。根据李泽厚的观点,论语开篇说悦,说乐,体现传统中国的乐感文化,而欧美是原罪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打个不贴切的比方,如果各民族都要写一本劝学的书。中国人的第一句话会是,读书让人内心愉悦。日本人的第一句话会是,无知是大和民族的羞耻。欧美人的第一句话是,人性本恶,以书救赎。
* 悦志悦神。还是李泽厚观点,审美三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悦神就是比如天人合一,涅槃的宗教感受。而悦志是没有人格神,在自我德行的完善中寻找到皈依和信仰的体验。后者因为没有外在的拯救和寄托,尤其困难,充满悲情色彩,而中国人的最高审美体验,就是悦志,是即世间又超世间。乐感文化在这其中扮演的作用就是,这既是一种主动的德行修行,又是一种天行健的孤独路途中不得不有的乐观精神。杂
回应 2017-08-30 21:37:16 -
作为社会的道德,应该是能好人,能恶人。好人得到社会认可,恶人得到社会抛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做到真好,真恶,所受到的压力,甚至成本会很高,仍然存在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不一致的问题。 人的痛苦的根源——“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厌,不能恶”。这也是常态。处理这条价值观,仍然需要策略战略思考,底线与灵活性。
2015-03-07 23:36:51 1人喜欢
-
今天是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阅读李泽厚集,争取在2012年结束的时候能将这套文集通读一遍。李先生的这套集子包括了他的哲学、美学、中国思想史论等各个方面,是他比较全面、系统的一套文集。 《李泽厚集(套装共10册)》包括《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修订第六版)》、《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增订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
2012-02-20 11:39:42
今天是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阅读李泽厚集,争取在2012年结束的时候能将这套文集通读一遍。李先生的这套集子包括了他的哲学、美学、中国思想史论等各个方面,是他比较全面、系统的一套文集。 《李泽厚集(套装共10册)》包括《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修订第六版)》、《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增订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历史本体沦·己卯五说(增订本)》、《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杂著集》。 今天,我就从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学起,先读《论语今读》。这个笔记会随着我的阅读进度一点点的补充,也是做为督促自己读书的一个方法吧。
回应 2012-02-20 11:39:42 -
《学而篇》 (杂糅《论语今读》与《论语新解》,仅供自己学习用,不对他人负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时。三重意思。年岁。季节。晨昏。也就是,人之为学,日复日,季复季,年复年,反复不已。 * 习。小鸟学飞,反复煽动翅膀的样子。反复的复习,练习。 * 说。内心高兴,是为悦。学习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体验,不需外界的肯定炫耀。 * 朋。同窗共学为朋。也就是志同道合...
2017-08-30 21:37:16 2人喜欢
《学而篇》
(杂糅《论语今读》与《论语新解》,仅供自己学习用,不对他人负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时。三重意思。年岁。季节。晨昏。也就是,人之为学,日复日,季复季,年复年,反复不已。
* 习。小鸟学飞,反复煽动翅膀的样子。反复的复习,练习。
* 说。内心高兴,是为悦。学习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体验,不需外界的肯定炫耀。
* 朋。同窗共学为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就像现在读书一样,最初,大家都闷头学习,后来各奔天涯,在挣命里实践当初学到的知识。有机会了,自远方回来,交流探讨,多么让人高兴。这里用的是朋,也就是说,特别高兴的是,大家能围炉夜话点儿与当年学习的东西有关的理论干货,而不是拉扯李小花张大壮的野史八卦。
* 乐。内心的高兴表现于外,是为乐。和朋友交,就不要像自个儿学习一样,只管心里偷着乐。要表现出来,合群起来,将你的高兴传达给你的朋友,他下次才会再驱牛车经月,来与你扯玄妙。
* 不知不愠。独学而乐,是讲每个人的本体性。朋自远来,是讲人的群体性。不知不愠,是讲群而不失个体的独立性。
* 乐感文化。根据李泽厚的观点,论语开篇说悦,说乐,体现传统中国的乐感文化,而欧美是原罪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打个不贴切的比方,如果各民族都要写一本劝学的书。中国人的第一句话会是,读书让人内心愉悦。日本人的第一句话会是,无知是大和民族的羞耻。欧美人的第一句话是,人性本恶,以书救赎。
* 悦志悦神。还是李泽厚观点,审美三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悦神就是比如天人合一,涅槃的宗教感受。而悦志是没有人格神,在自我德行的完善中寻找到皈依和信仰的体验。后者因为没有外在的拯救和寄托,尤其困难,充满悲情色彩,而中国人的最高审美体验,就是悦志,是即世间又超世间。乐感文化在这其中扮演的作用就是,这既是一种主动的德行修行,又是一种天行健的孤独路途中不得不有的乐观精神。杂
回应 2017-08-30 21:37:16 -
小鸥 (小和尚)
汝安则为之 文中解为’对伦理行为和传统理治的皈依论证‘。 作者以此句说明孔子虽‘很少抽象思维’,‘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不以西方哲学惯用的dialectic的问答形式进行enlightenment,却在‘实用的回答和讲述’中输出自己‘深沉的理性思索’,抛出结论而不辨,有其宗教性,而后人注疏式的思辨方式,’注宜从经,疏不破注‘(非出自本书),(我以为)在不破坏传统(有助政治上的稳定)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哲学需求,又使其...2011-05-07 13:22:47
汝安则为之 引自第4页 文中解为’对伦理行为和传统理治的皈依论证‘。 作者以此句说明孔子虽‘很少抽象思维’,‘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不以西方哲学惯用的dialectic的问答形式进行enlightenment,却在‘实用的回答和讲述’中输出自己‘深沉的理性思索’,抛出结论而不辨,有其宗教性,而后人注疏式的思辨方式,’注宜从经,疏不破注‘(非出自本书),(我以为)在不破坏传统(有助政治上的稳定)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哲学需求,又使其增加了哲学性。至于其政治性,作者似乎并没有分开强调,虽提到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但文中却只强调了要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也许这一私一公就是政治的体现,只是不甚清晰。
回应 2011-05-07 13:22:47 -
《学而篇2、3》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本。在儒家,本是仁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善意。有仁心,才能行仁道,道是人群相处之大道。 * 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最后一句原意是说,孝顺就是仁心,故培养仁心,就是要孝顺。抛开部分不值一提的死板主张,它其实是说:从最贴近你自己...
2017-08-31 22:12:38
《学而篇2、3》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本。在儒家,本是仁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善意。有仁心,才能行仁道,道是人群相处之大道。
* 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最后一句原意是说,孝顺就是仁心,故培养仁心,就是要孝顺。抛开部分不值一提的死板主张,它其实是说:从最贴近你自己心性、天然容易生发仁心的地方开始培养仁心,在古时,对父母最易生发仁心,在现代,可能是对孩子,或者猫狗。
* 巧言令色。满口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讨人喜欢的面色。
* 鲜矣仁。巧言令色的人,连真诚都做不到,何谈善意温情,这样的人,仁心是很少的。
*“看!你们都说老纸装,老纸明明在教导你们不装”!孔夫子负气出走中……
回应 2017-08-31 22:12:38
-
知人之难,圣人所病。听其言则未保其行,求其行则或遗其才。校劳考则巧伪繁与,而贞方之人罕观;殉声华则趋竞弥长,而沈退之士莫升。是必素与交亲,备详本末,探其志行,阅其器能,然后守道藏器者可得而知,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是以前代有乡举里选之法,长吏辟举之制,所以明历试,广旁求,敦行能,息弛骛也。
2018-10-10 10:05:14
-
《学而篇4、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诚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三省。既是多次反省之意,也是反省如下三事之意。 *忠。尽己谓忠。 *传不习。素不讲习而传之,此为不忠不信。践行过,坚持中,品学一致,才能出言,才能传人 *敬。如敬鬼神般,敬政事,人事,自己。 *私人订制。吾日三省:省传不习,省敬,省骄怒争急。
2017-09-03 21:56:39
论坛 · · · · · ·
和南怀瑾的论语别载比那个更好一点 | 来自高某某 | 16 回应 | 2021-11-30 20:45: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8.4分 1560人读过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8.3分 327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5)8.5分 221人读过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8.4分 18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经典】中文系必读书目(北大清华) (陳初之)
- 精装党的收藏 (阿伦特的粉丝)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北京三联版《李泽厚集》 (敬惜字纸)
- 异端系列 (梦之旅)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论语今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读书有福 2020-01-16 22:51:13
喜欢其中对于命的解释,认识命的本质,但是不认命,虽然大部分时间你不能改变命运,但是绝不随波逐流。
1 有用 伊卡洛斯 2016-12-20 21:22:14
体系关照,发展眼光,集采众长;重写古代,突破传统,审慎旧说。
2 有用 夏日扬帆 2014-09-28 22:13:47
想来,克己复礼应该是最接近仁本质的一句话了吧
1 有用 yay 2014-10-16 21:46:47
之前被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完全征服,而今这书对这千年原典的另辟蹊径的注解,读起来很有启发。
0 有用 書琰@K 2009-05-17 20:07:30
慌里慌张读完了~
0 有用 雪曳孤舟 2022-05-10 18:44:44
只用看看翻译就行,李德评注可以不用读
0 有用 Esspresso 2022-05-03 18:26:28
再读论语感觉自己成了杠精,开始理解为何一直以来都有人质疑,割裂、矛盾无处不在。
0 有用 戚白hong 2022-05-02 00:46:05
关于人类学的部分看得不是太懂。 里面真的有许多康德式的解读,恰巧最近在学康德。 选取了一些康有为的注解,解得还是挺不错的。 五星给这本书,也给我读论语的这些夜晚,我还会继续读下去的。 (今晚快要读完了,熬了一会夜,这是给安安的话,如果你看到的话,哈哈^_^)
0 有用 图图主教 2022-04-25 18:03:13
感觉比南师的《论语别裁》要正统一些,也正经一些。可以“学而时习之”,细细品味!
0 有用 诺丁山2号书店 2022-03-31 17:49:11
@2019-02-15 15: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