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我叫霍尔顿,16岁,身高快一米九,半边脑袋头发花白。但我爸说我像个小孩,好吧,可我还是觉得自己远比实际年龄成熟。假如你乐意听,我就跟你聊聊我前阵子的几件荒唐事吧。
首先是我考砸了。比如写作文,我喜欢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但他们更在意你标点用得对不对,假如你自由发挥,就活该得低分。有些科目我没用功,但我还是很尊重老师,可他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我留,让我很难过。前不久有个男孩从宿舍窗口跳了下去,霸凌他的人却什么事也没有……我买了顶红猎帽,也许会被当成怪人,但戴上它我感觉自己挺酷。
我那自恋的室友让我帮他写作业,因为他得去约会。约会对象是我暗恋的女孩,可他连她的名字都能记错。我跟那小子打了一架,准确说,是我骂他结果挨了顿揍。
我心情不大好,想着给自己放两天假,去市里散散心。然而我遇到的每个人都让我更难过。我问出租车司机公园湖面结冰后,野鸭去哪里过冬...
【内容简介】
我叫霍尔顿,16岁,身高快一米九,半边脑袋头发花白。但我爸说我像个小孩,好吧,可我还是觉得自己远比实际年龄成熟。假如你乐意听,我就跟你聊聊我前阵子的几件荒唐事吧。
首先是我考砸了。比如写作文,我喜欢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但他们更在意你标点用得对不对,假如你自由发挥,就活该得低分。有些科目我没用功,但我还是很尊重老师,可他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我留,让我很难过。前不久有个男孩从宿舍窗口跳了下去,霸凌他的人却什么事也没有……我买了顶红猎帽,也许会被当成怪人,但戴上它我感觉自己挺酷。
我那自恋的室友让我帮他写作业,因为他得去约会。约会对象是我暗恋的女孩,可他连她的名字都能记错。我跟那小子打了一架,准确说,是我骂他结果挨了顿揍。
我心情不大好,想着给自己放两天假,去市里散散心。然而我遇到的每个人都让我更难过。我问出租车司机公园湖面结冰后,野鸭去哪里过冬了?我问见多识广的同学,爱与性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问我信任的老师人生是否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没人回答我。
我太难受了,想要逃离这里,找个安宁的地方度过余生,又怕我妈崩溃。我想去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抓住那些跑向悬崖的孩子。
但是,会有人来抓住我吗……
太多书教人如何成长,而这本书展示成长真实的模样。让每个正青春或曾青春的人,都心有戚戚。
【编辑推荐】
《麦田里的守望者》借少年霍尔顿之口,坦诚倾诉了青春期隐秘的心思,勾勒出一个人在成长中与世界和解的经过。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塞林格使我感到温暖”,《麦田》写的正是一个孤独的大孩子跌跌撞撞,终于找到归路的故事。
海明威、纳博科夫、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苏童、麦家、郑渊洁、北岛、苗炜……历代写作者对塞林格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赞誉有加;村上春树更是亲自翻译塞林格的作品;写下《人生海海》的麦家,因本书走上创作之路。新海诚的《天气之子》、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海街日记》作者吉田秋生的《战栗杀机》等,众多二次元名作向他致敬。
大张伟坦言《麦田里的守望者》造就了今日的他,本书也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中,如《杏仁》《天气之子》《挪威的森林》《攻壳机动队》……吴磊、陈立农、防弹少年团等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于一代代人的青春里。
少年霍尔顿是个纯真的理想主义者。他质疑陈腐、庸俗和虚伪,他外表冷酷,内心柔软,伤痕累累。他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他感到莫名迷惘、十分孤独,他想逃离眼前的生活,他说自己只想做个守望者,守望天真者自在栖居的麦田……
20世纪百佳小说,入选全球众多名校阅读书单。
纽约公共图书馆评选世纪之书,全球销量累计达七千万册。
【名人评价及推荐】
郑渊洁: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没授予塞林格诺贝尔文学奖,是诺奖评委会的遗憾。
麦家(作家,《人生海海》作者):
陪伴我启程的是一本书,一个作家,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塞林格。在我心里,最温柔的部分永远属于塞林格,我愿意读他的每一个字……
北岛(诗人):
我愿客死他乡,与世无争,只求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苗炜(作家):
这世上有许多名篇巨著,在文学史上有伟大的地位。但也有些小书,给我们提供永久的心灵慰藉。每一个少年,都应该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村上春树:
这部小说的魅力莫过于主人公从未长大……塞林格使我感到温暖。
比尔•盖茨:
十三岁时我第一次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那以后,我一直都对人说,那是我最爱的书。
伍迪•艾伦(导演):
《麦田里的守望者》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读它是一种纯粹的享受。
苏童(作家):
那段时间,我把能觅到的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了。我无法解释我对他的这一份钟爱,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因此把《麦田守望者》作为一种文学精品的模式。
《纽约时报》:
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
止庵(学者):
如果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也没有王小波。
大张伟(音乐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特别酷。它影响了我,我今天这个样子就是因为这本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J. D. 塞林格(1919—2010):青年人的精神守望者,传奇的文学隐士
塞林格从小聪慧却不适应学校教育,三进大学均以退学告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时,才华被良师发掘,开始写作。
1942年,23岁的塞林格入伍,受命成为军中“伪装者”。两年后他怀揣《麦田里的守望者》手稿参加诺曼底登陆,九死一生。战后的1951年,塞林格32岁,他打磨了十年的《麦田》终于问世,甫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小说主人公少年霍尔顿一时成为精神偶像。
塞林格之后出版的《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哲学意味渐浓,十分考验读者。就在名声大噪时,他选择逃离公众视野,隐居僻地,余生成了传说。塞林格生前曾嘱托将版税收入捐给动物保护组织,故事照进现实,书中霍尔顿牵挂的野鸭,确实得到了来自麦田的守望。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8页 -
问题是我不喜欢这样,琢磨一下就会觉得这主意很馊。我觉得如果你并非真的喜欢一个女孩儿,就不该跟她瞎胡闹。真的喜欢她,就应该喜欢她的脸。如果你喜欢她的脸,就不应该对她的脸做出这种下流事,比方说往她脸上喷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41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5 )
-
译林出版社 (2007)8.1分 155766人读过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1)8.7分 4897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1997)7.9分 121239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0)8.0分 2074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小清新 (HHz)
- 书单|布鲁姆日城市巡回 (豆瓣读书)
- 人丑就该多读书(Ⅱ) (湖山雨谷)
- 我的书 (汪金卫)
- 研究生期间4星+阅读单 (徐若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6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法妹儿 2021-08-20 11:35:17
“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讲,就已足够”,无处不在的恐惧和担忧,以及在深思熟虑后无能为力的迷惘。可能没有人的一生是可以活得明白的。
30 有用 王多功 2021-07-13 19:25:33
终于完整读了一遍孙仲旭老师的译本,发现施咸荣老师的译本(被?)删减了不少。尴尬的是我喜欢施咸荣老师的译本。
47 有用 吃素的兰尼斯特 2021-07-13 19:02:29
乖乖,终于读完了,那个主人公简直像是他妈得了秽语综合症。我也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可我根本就不知道那究竟是他妈怎样一种东西,真是岂有此理。
8 有用 珍妮的肖像🦤 2021-08-03 11:49:57
冬天湖上失踪的鸭子,冰下的鱼,美丽又愚蠢的女孩,世人的庸碌痴钝,邋遢虚伪,在十六岁叛逆少年的眼中都如刺棘入肉,不堪忍受。可为了拦住在麦田乱跑的孩子,这个孤僻的烂学生霍尔顿又宁肯做那个背对着悬崖守望的人。青春是病,真实迷茫又剧痛珍贵。轻柔的结尾加分。(也许三十岁的霍尔顿就对这些惯常适应为常态了,那些光亮躁动轻狂的纯真,也就一去不返了。)
156 有用 钛合金老人 2021-06-25 14:01:18
少时没看懂,中年看反而哭了。这就是TMD人生。这本书的好,可能就好在这是一个非常灵的人,真挚地在和我们聊。引用一下初版文案,也许是有史以来对这本书最好的概括:“少年霍尔顿太简单也太复杂。关于他,最保险的说法是,他深深迷恋着纯真,甚至被钉在了纯真的十字架上。小说里有许多声音,孩童的声音、大人的声音、隐秘的声音——但霍尔顿的声音最有力量,他在语言之外发出了交融着痛苦与快乐的呐喊。他把最深的痛苦埋在心底... 少时没看懂,中年看反而哭了。这就是TMD人生。这本书的好,可能就好在这是一个非常灵的人,真挚地在和我们聊。引用一下初版文案,也许是有史以来对这本书最好的概括:“少年霍尔顿太简单也太复杂。关于他,最保险的说法是,他深深迷恋着纯真,甚至被钉在了纯真的十字架上。小说里有许多声音,孩童的声音、大人的声音、隐秘的声音——但霍尔顿的声音最有力量,他在语言之外发出了交融着痛苦与快乐的呐喊。他把最深的痛苦埋在心底,自己咀嚼,而快乐则分发出去。快乐为那些能理解的读者而留。” 霍尔顿的痛苦不该用“青春期叛逆”来概括,无论16岁还是60岁,他代表了那些“无法在社会的既定运行法则中看到人生的意义”的人;他的心还热,所以还质疑人生和人性的荒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