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鱼翅与花椒》之后
跟扶霞一起吃东吃西
跨越东西饮食版图
打破舌尖上的偏见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那么扶霞的文字肯定是你的菜。如果你一日三餐味同嚼蜡,我觉得这本书不读也罢。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作序推荐
打破中西餐饮偏见
能吃绍兴臭 霉菜为什么抗拒欧洲奶酪?
畅谈西方美食趣事
用不同材质的勺子能吃出不同味道的菜肴!
探秘知名菜品历史
宫保鸡丁、左宗棠鸡的由来……
讲述个人烹饪经历
伦敦家中后院亲手杀鸡吓坏邻居……
在这部美食随笔中,扶霞通过“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以及“食之史”四大主题,用自己一贯的细腻与幽默笔触,生动描写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各种差异和关于美食的精彩趣事。
作者简介 · · · · · ·
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
著名美食作家,成长在英国牛津,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后来在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逾二十年,著有《鱼翅与花椒》《川菜》等多部作品,也于《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杂志》《四川烹饪》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她的美食著作曾荣获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四次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The James Beard Awards)。《鱼翅与花椒》简体中文版推出至今,已畅销十余万册,斩获多个奖项。
目录 · · · · · ·
作者序
第一部分 吃东吃西
四川大厨在美国
中餐英渐
译得真“菜”
鸭舌吃法指南
功夫鸡:一鸡九吃
伦敦唐人街
中餐点菜,是门儿艺术
在中国吃奶酪
中式餐配酒
中国慢餐
第二部分 奇菜异味
“试勺”晚宴
绍兴臭霉,又臭又美
“鞭”辟入里
“狗”且偷生
“生”而美味
第三部分 心胃相通
独品生蚝
食色性也
热情如火
杂食动物养育指南
第四部分:食之史
左宗棠鸡奇谈
古味古香
当代台湾菜风云
敢问酱油从何来
宫保鸡丁的故事
寻味朝鲜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寻味东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寻味东西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寻味东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 更多书评 18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上海译文社科 (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到加州纳帕谷的“法国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顿是我的夙愿,毕竟,那里被公认为北美最高级的餐厅。传言要订到“洗衣房”里的一张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当我找了关系终于搞定预订的时候,那感觉可谓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2004年,在遥远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没见识过好吃的异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饭友”是顶级川菜厨师,他们以前从未到过所谓的“西方”,对所谓的“西餐”也知之甚少。于是乎,我们四... (1回应)2022-04-02 11:55:47 3人喜欢
到加州纳帕谷的“法国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顿是我的夙愿,毕竟,那里被公认为北美最高级的餐厅。传言要订到“洗衣房”里的一张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当我找了关系终于搞定预订的时候,那感觉可谓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2004年,在遥远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没见识过好吃的异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饭友”是顶级川菜厨师,他们以前从未到过所谓的“西方”,对所谓的“西餐”也知之甚少。于是乎,我们四个都经历了一场叫人坐立不安的怪异晚餐(欲知详情,请参见本书《四川大厨在美国》一文)。
那晚的餐食,在我看来堪称美妙绝伦,三位川菜大师却认为有可指摘,比如没煮熟的羊肉,融化成乳脂状的东西,还有甜点竟然要上好几道,真叫人起腻。那是我第一次透过中国人的黑眼睛去看“西餐”:他们是头一遭见识,还要加上文化冲击,“杀伤力”倍增。我也真是大开眼界,永志不忘。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所熟悉的食物,在外人看来是多么陌生而奇特;正如我的同胞们也会对海参、鸡爪等中国美食侧目,视为怪异。几乎全体欧美人都会认为“法国洗衣房”的餐食美味超凡,但他们的观点并非四海归一。大厨喻波当时说道:“都很有趣,但我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好是坏:我没有资格来评判。”这话很是精辟,时至今日仍引起我的共鸣。
我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美食札记《鱼翅与花椒》中写道,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我有幸在中国品尝到许许多多特别的食物。很久以前,我便立誓要“什么都吃”;西方世界有许多“什么能吃”和“什么不能吃”的偏见,我绝不会因此对食物望而却步。我明白,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是翘楚,其多样广博与精致成熟,更是无与伦比。我的理由很充分:在这样一个美食的国度,如果大家都视某种食物为珍馐佳肴,那一定也值得我好好关注。这种冒险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品尝中餐,认识“生产”这些盘中美味的人们,也和中国朋友们分享美食,真乃人生乐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是着迷:中餐包罗万象,大厨们匠心独运、才华横溢地做出美味无比的餐食,这一直以来都叫我叹为观止。
文化壁垒挡不住誓撞南墙的我,我也因此品尝到很多不可思议的绝妙食物,其中的一些会被我的英伦同胞们视为离奇,甚至深感厌恶反胃。如今,我最喜欢的食物中,有些食材从文化视角看依然会被归入“怪异”的范畴,比如鱼肚和牛筋、鱼头和豆腐。我也陪着许多中国朋友进行了他们人生中头一遭在“西餐”世界的正经冒险。大家一起去伦敦、悉尼和都灵等地的餐厅吃饭,我见证了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一言难尽,交织着欣赏与不安;这种种反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中餐与西餐两者的理解。如今的我,热爱用清淡的中餐汤品,搭配比较“干”的菜肴;比起沙拉,更喜欢吃炒的青菜;如果在美国的餐厅连续吃上几个星期,我通常会觉得那些食物太“上火”了。自己在家的话,我大部分时候都会做中餐来吃,也经常采取中国文化中的“食疗”之法应对自身的小病小痛。
都说出外旅行和学习外语可以“开眼界拓思想”,我的经历恰恰佐证了此言不虚。尽管我的重点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时候都在进行跨文化的饮食冒险,从那顿“法国洗衣房”的晚餐,到为外国人做导游在中国进行美食之旅,再到为绍兴的餐饮专家们安排“重口味”欧洲奶酪品尝会(详见本书《在中国吃奶酪》一文)。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不仅是对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让我不仅能对关于中餐的西方偏见说“不”,也能从他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这些经历也一直提醒着我,憎恶与喜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对而言”。我眼中的“习以为常”,在你看来可能“陌生怪异”,反之亦然;你谓之“发酵”,我视为“腐烂”;你食之“美味”,我感觉“恶心”。如此总总,不一而足。一涉及文化偏好,“正确”和“错误”的概念往往难以准确界定。英语里的老话说得好,“剥猫皮的办法不止一种”(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意即“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自然与芸芸众生一样,有个人好恶;但时至今日,内心深处也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好恶并不绝对。既然我一个英国女子能学着去享受绍兴的霉苋菜梗(详见本书《绍兴臭霉,又臭又美》一文),那么只要愿意,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会循序渐进地爱上蓝纹奶酪。
我用英语写作,一直以来都努力为西方读者奉上关于中餐的新视角,并让他们由此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上的新认识。我致力于脱离自身的文化背景,摈弃各种先入为主的西方成见,以公平、全面与理性的方式来书写中国的饮食与烹饪传统,包括“吃狗肉”和“加味精”等有争议的话题。无论是西方人接触中餐,还是中国人接触西餐,都会产生障碍和困难,我努力地去理解双方,有时候为他们提出新的解决途径(本书的《中餐点菜,是门儿艺术》一文带你了解中餐的点菜要诀;《中式餐配酒》探讨了葡萄酒与中餐菜品的搭配问题)。
原本,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翻译成中文,自己写的东西会被中国读者所熟知。2018年,《鱼翅与花椒》中文版付梓,收获各种肯定,让我颇受鼓舞。听说很多中国读者觉得,在这个老外笔下,自己的饮食文化既令人惊奇又发人深省。我猜他们这种反应,有那么一点儿像在“法国洗衣房”和三位川菜厨师吃饭的我——各种既定的看法土崩瓦解,顿悟到如果立足点不同,整个世界的样貌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自古以来,西方人就对中餐有着许多可怕的刻板印象,传播最广(也是最荒唐)的,便是中餐的“廉价”、“怪异”和“不健康”。不过,中国人对西餐的诸多看法也颇为刻薄偏颇:他们通常会觉得西餐“简单”、“乏味”,除了三明治和汉堡包之外就没什么花样儿了。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够促使西方读者摈弃偏见,重新思考对中餐的态度;也希望它们被译者何雨珈翻译成中文后,能让中国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对所谓“西餐”的成见。
文化多样性能让我们都更为充盈丰富。生物多样性既让世界美妙无比,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文化多样性也是如此,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视角,让我们不断成长与发展。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饮食上,也关乎我们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我相信,中餐为西方人提供了更为健康与可持续饮食的宝贵洞见。而从十六世纪辣椒由美洲出口以来,到如今在法式甜品中加入中国食材的时尚,中餐烹饪传统也因为西方的影响变得更为博大精深,从前如此,以后也一样。
往深了说,虽然世界之大,人们的饮食都不尽相同,但像“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奇怪”这样的概念,很少能下绝对的定论。想明白这个道理,其意义远超于单纯的美食。我从事写作,主题是食物,当然部分也是因为喜欢,以及个人所迷恋的东西:我就是纯粹地喜欢吃中餐、做中餐和思考中餐。但我的工作也将我带入两堵“偏见之墙”的中间地带——一堵墙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另一堵是中国对西方的偏见。我身处两堵墙之间,得以看清两种偏见都是根基不足、谬以千里。
当今世界,局势复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努力去相互理解。食物,往往是我们接触某个异国文化的第一媒介,也是个完美的演武场,让偏颇的成见接受挑战,让各类差异接受试炼,并让我们尝试从新的途径去了解曾经视为陌生怪异的东西。因此,亲爱的中国读者们,我既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本书中关于中餐与文化差异的种种思考,也邀请你们跟随我进入两堵墙之间的地带,试着品尝一下臭奶酪——嘴巴尝尝,思想也“尝尝”。
一如我既往被译介为中文的作品,本书依然由何雨珈承担翻译工作,在此我衷心感谢她贡献了出色的译笔;也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优秀的编辑们,感谢在我将近三十年(天啊,不敢相信都三十年了!)中国美食冒险生涯中有幸相遇的良师益友们。
希望这本与美食相关的书也能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英语里有个短语叫“food for thought”)。
还有好话一句想奉送给各位,遗憾的是在英语里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所以,送您一句法语:bon appetit(好胃口)!土耳其语:Afiyet Olsun(用餐愉快)!还有中文:慢慢儿吃!
扶霞
1回应 2022-04-02 11:55:47
-
上海译文社科 (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到加州纳帕谷的“法国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顿是我的夙愿,毕竟,那里被公认为北美最高级的餐厅。传言要订到“洗衣房”里的一张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当我找了关系终于搞定预订的时候,那感觉可谓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2004年,在遥远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没见识过好吃的异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饭友”是顶级川菜厨师,他们以前从未到过所谓的“西方”,对所谓的“西餐”也知之甚少。于是乎,我们四... (1回应)2022-04-02 11:55:47 3人喜欢
到加州纳帕谷的“法国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顿是我的夙愿,毕竟,那里被公认为北美最高级的餐厅。传言要订到“洗衣房”里的一张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当我找了关系终于搞定预订的时候,那感觉可谓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2004年,在遥远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没见识过好吃的异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饭友”是顶级川菜厨师,他们以前从未到过所谓的“西方”,对所谓的“西餐”也知之甚少。于是乎,我们四个都经历了一场叫人坐立不安的怪异晚餐(欲知详情,请参见本书《四川大厨在美国》一文)。
那晚的餐食,在我看来堪称美妙绝伦,三位川菜大师却认为有可指摘,比如没煮熟的羊肉,融化成乳脂状的东西,还有甜点竟然要上好几道,真叫人起腻。那是我第一次透过中国人的黑眼睛去看“西餐”:他们是头一遭见识,还要加上文化冲击,“杀伤力”倍增。我也真是大开眼界,永志不忘。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所熟悉的食物,在外人看来是多么陌生而奇特;正如我的同胞们也会对海参、鸡爪等中国美食侧目,视为怪异。几乎全体欧美人都会认为“法国洗衣房”的餐食美味超凡,但他们的观点并非四海归一。大厨喻波当时说道:“都很有趣,但我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好是坏:我没有资格来评判。”这话很是精辟,时至今日仍引起我的共鸣。
我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美食札记《鱼翅与花椒》中写道,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我有幸在中国品尝到许许多多特别的食物。很久以前,我便立誓要“什么都吃”;西方世界有许多“什么能吃”和“什么不能吃”的偏见,我绝不会因此对食物望而却步。我明白,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是翘楚,其多样广博与精致成熟,更是无与伦比。我的理由很充分:在这样一个美食的国度,如果大家都视某种食物为珍馐佳肴,那一定也值得我好好关注。这种冒险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品尝中餐,认识“生产”这些盘中美味的人们,也和中国朋友们分享美食,真乃人生乐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是着迷:中餐包罗万象,大厨们匠心独运、才华横溢地做出美味无比的餐食,这一直以来都叫我叹为观止。
文化壁垒挡不住誓撞南墙的我,我也因此品尝到很多不可思议的绝妙食物,其中的一些会被我的英伦同胞们视为离奇,甚至深感厌恶反胃。如今,我最喜欢的食物中,有些食材从文化视角看依然会被归入“怪异”的范畴,比如鱼肚和牛筋、鱼头和豆腐。我也陪着许多中国朋友进行了他们人生中头一遭在“西餐”世界的正经冒险。大家一起去伦敦、悉尼和都灵等地的餐厅吃饭,我见证了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一言难尽,交织着欣赏与不安;这种种反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中餐与西餐两者的理解。如今的我,热爱用清淡的中餐汤品,搭配比较“干”的菜肴;比起沙拉,更喜欢吃炒的青菜;如果在美国的餐厅连续吃上几个星期,我通常会觉得那些食物太“上火”了。自己在家的话,我大部分时候都会做中餐来吃,也经常采取中国文化中的“食疗”之法应对自身的小病小痛。
都说出外旅行和学习外语可以“开眼界拓思想”,我的经历恰恰佐证了此言不虚。尽管我的重点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时候都在进行跨文化的饮食冒险,从那顿“法国洗衣房”的晚餐,到为外国人做导游在中国进行美食之旅,再到为绍兴的餐饮专家们安排“重口味”欧洲奶酪品尝会(详见本书《在中国吃奶酪》一文)。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不仅是对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让我不仅能对关于中餐的西方偏见说“不”,也能从他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这些经历也一直提醒着我,憎恶与喜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对而言”。我眼中的“习以为常”,在你看来可能“陌生怪异”,反之亦然;你谓之“发酵”,我视为“腐烂”;你食之“美味”,我感觉“恶心”。如此总总,不一而足。一涉及文化偏好,“正确”和“错误”的概念往往难以准确界定。英语里的老话说得好,“剥猫皮的办法不止一种”(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意即“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自然与芸芸众生一样,有个人好恶;但时至今日,内心深处也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好恶并不绝对。既然我一个英国女子能学着去享受绍兴的霉苋菜梗(详见本书《绍兴臭霉,又臭又美》一文),那么只要愿意,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会循序渐进地爱上蓝纹奶酪。
我用英语写作,一直以来都努力为西方读者奉上关于中餐的新视角,并让他们由此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上的新认识。我致力于脱离自身的文化背景,摈弃各种先入为主的西方成见,以公平、全面与理性的方式来书写中国的饮食与烹饪传统,包括“吃狗肉”和“加味精”等有争议的话题。无论是西方人接触中餐,还是中国人接触西餐,都会产生障碍和困难,我努力地去理解双方,有时候为他们提出新的解决途径(本书的《中餐点菜,是门儿艺术》一文带你了解中餐的点菜要诀;《中式餐配酒》探讨了葡萄酒与中餐菜品的搭配问题)。
原本,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翻译成中文,自己写的东西会被中国读者所熟知。2018年,《鱼翅与花椒》中文版付梓,收获各种肯定,让我颇受鼓舞。听说很多中国读者觉得,在这个老外笔下,自己的饮食文化既令人惊奇又发人深省。我猜他们这种反应,有那么一点儿像在“法国洗衣房”和三位川菜厨师吃饭的我——各种既定的看法土崩瓦解,顿悟到如果立足点不同,整个世界的样貌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自古以来,西方人就对中餐有着许多可怕的刻板印象,传播最广(也是最荒唐)的,便是中餐的“廉价”、“怪异”和“不健康”。不过,中国人对西餐的诸多看法也颇为刻薄偏颇:他们通常会觉得西餐“简单”、“乏味”,除了三明治和汉堡包之外就没什么花样儿了。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够促使西方读者摈弃偏见,重新思考对中餐的态度;也希望它们被译者何雨珈翻译成中文后,能让中国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对所谓“西餐”的成见。
文化多样性能让我们都更为充盈丰富。生物多样性既让世界美妙无比,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文化多样性也是如此,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视角,让我们不断成长与发展。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饮食上,也关乎我们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我相信,中餐为西方人提供了更为健康与可持续饮食的宝贵洞见。而从十六世纪辣椒由美洲出口以来,到如今在法式甜品中加入中国食材的时尚,中餐烹饪传统也因为西方的影响变得更为博大精深,从前如此,以后也一样。
往深了说,虽然世界之大,人们的饮食都不尽相同,但像“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奇怪”这样的概念,很少能下绝对的定论。想明白这个道理,其意义远超于单纯的美食。我从事写作,主题是食物,当然部分也是因为喜欢,以及个人所迷恋的东西:我就是纯粹地喜欢吃中餐、做中餐和思考中餐。但我的工作也将我带入两堵“偏见之墙”的中间地带——一堵墙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另一堵是中国对西方的偏见。我身处两堵墙之间,得以看清两种偏见都是根基不足、谬以千里。
当今世界,局势复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努力去相互理解。食物,往往是我们接触某个异国文化的第一媒介,也是个完美的演武场,让偏颇的成见接受挑战,让各类差异接受试炼,并让我们尝试从新的途径去了解曾经视为陌生怪异的东西。因此,亲爱的中国读者们,我既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本书中关于中餐与文化差异的种种思考,也邀请你们跟随我进入两堵墙之间的地带,试着品尝一下臭奶酪——嘴巴尝尝,思想也“尝尝”。
一如我既往被译介为中文的作品,本书依然由何雨珈承担翻译工作,在此我衷心感谢她贡献了出色的译笔;也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优秀的编辑们,感谢在我将近三十年(天啊,不敢相信都三十年了!)中国美食冒险生涯中有幸相遇的良师益友们。
希望这本与美食相关的书也能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英语里有个短语叫“food for thought”)。
还有好话一句想奉送给各位,遗憾的是在英语里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所以,送您一句法语:bon appetit(好胃口)!土耳其语:Afiyet Olsun(用餐愉快)!还有中文:慢慢儿吃!
扶霞
1回应 2022-04-02 11:55:47
-
上海译文社科 (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到加州纳帕谷的“法国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顿是我的夙愿,毕竟,那里被公认为北美最高级的餐厅。传言要订到“洗衣房”里的一张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当我找了关系终于搞定预订的时候,那感觉可谓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2004年,在遥远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没见识过好吃的异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饭友”是顶级川菜厨师,他们以前从未到过所谓的“西方”,对所谓的“西餐”也知之甚少。于是乎,我们四... (1回应)2022-04-02 11:55:47 3人喜欢
到加州纳帕谷的“法国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顿是我的夙愿,毕竟,那里被公认为北美最高级的餐厅。传言要订到“洗衣房”里的一张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当我找了关系终于搞定预订的时候,那感觉可谓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2004年,在遥远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没见识过好吃的异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饭友”是顶级川菜厨师,他们以前从未到过所谓的“西方”,对所谓的“西餐”也知之甚少。于是乎,我们四个都经历了一场叫人坐立不安的怪异晚餐(欲知详情,请参见本书《四川大厨在美国》一文)。
那晚的餐食,在我看来堪称美妙绝伦,三位川菜大师却认为有可指摘,比如没煮熟的羊肉,融化成乳脂状的东西,还有甜点竟然要上好几道,真叫人起腻。那是我第一次透过中国人的黑眼睛去看“西餐”:他们是头一遭见识,还要加上文化冲击,“杀伤力”倍增。我也真是大开眼界,永志不忘。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所熟悉的食物,在外人看来是多么陌生而奇特;正如我的同胞们也会对海参、鸡爪等中国美食侧目,视为怪异。几乎全体欧美人都会认为“法国洗衣房”的餐食美味超凡,但他们的观点并非四海归一。大厨喻波当时说道:“都很有趣,但我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好是坏:我没有资格来评判。”这话很是精辟,时至今日仍引起我的共鸣。
我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美食札记《鱼翅与花椒》中写道,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我有幸在中国品尝到许许多多特别的食物。很久以前,我便立誓要“什么都吃”;西方世界有许多“什么能吃”和“什么不能吃”的偏见,我绝不会因此对食物望而却步。我明白,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是翘楚,其多样广博与精致成熟,更是无与伦比。我的理由很充分:在这样一个美食的国度,如果大家都视某种食物为珍馐佳肴,那一定也值得我好好关注。这种冒险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品尝中餐,认识“生产”这些盘中美味的人们,也和中国朋友们分享美食,真乃人生乐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是着迷:中餐包罗万象,大厨们匠心独运、才华横溢地做出美味无比的餐食,这一直以来都叫我叹为观止。
文化壁垒挡不住誓撞南墙的我,我也因此品尝到很多不可思议的绝妙食物,其中的一些会被我的英伦同胞们视为离奇,甚至深感厌恶反胃。如今,我最喜欢的食物中,有些食材从文化视角看依然会被归入“怪异”的范畴,比如鱼肚和牛筋、鱼头和豆腐。我也陪着许多中国朋友进行了他们人生中头一遭在“西餐”世界的正经冒险。大家一起去伦敦、悉尼和都灵等地的餐厅吃饭,我见证了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一言难尽,交织着欣赏与不安;这种种反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中餐与西餐两者的理解。如今的我,热爱用清淡的中餐汤品,搭配比较“干”的菜肴;比起沙拉,更喜欢吃炒的青菜;如果在美国的餐厅连续吃上几个星期,我通常会觉得那些食物太“上火”了。自己在家的话,我大部分时候都会做中餐来吃,也经常采取中国文化中的“食疗”之法应对自身的小病小痛。
都说出外旅行和学习外语可以“开眼界拓思想”,我的经历恰恰佐证了此言不虚。尽管我的重点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时候都在进行跨文化的饮食冒险,从那顿“法国洗衣房”的晚餐,到为外国人做导游在中国进行美食之旅,再到为绍兴的餐饮专家们安排“重口味”欧洲奶酪品尝会(详见本书《在中国吃奶酪》一文)。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不仅是对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让我不仅能对关于中餐的西方偏见说“不”,也能从他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这些经历也一直提醒着我,憎恶与喜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对而言”。我眼中的“习以为常”,在你看来可能“陌生怪异”,反之亦然;你谓之“发酵”,我视为“腐烂”;你食之“美味”,我感觉“恶心”。如此总总,不一而足。一涉及文化偏好,“正确”和“错误”的概念往往难以准确界定。英语里的老话说得好,“剥猫皮的办法不止一种”(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意即“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自然与芸芸众生一样,有个人好恶;但时至今日,内心深处也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好恶并不绝对。既然我一个英国女子能学着去享受绍兴的霉苋菜梗(详见本书《绍兴臭霉,又臭又美》一文),那么只要愿意,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会循序渐进地爱上蓝纹奶酪。
我用英语写作,一直以来都努力为西方读者奉上关于中餐的新视角,并让他们由此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上的新认识。我致力于脱离自身的文化背景,摈弃各种先入为主的西方成见,以公平、全面与理性的方式来书写中国的饮食与烹饪传统,包括“吃狗肉”和“加味精”等有争议的话题。无论是西方人接触中餐,还是中国人接触西餐,都会产生障碍和困难,我努力地去理解双方,有时候为他们提出新的解决途径(本书的《中餐点菜,是门儿艺术》一文带你了解中餐的点菜要诀;《中式餐配酒》探讨了葡萄酒与中餐菜品的搭配问题)。
原本,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翻译成中文,自己写的东西会被中国读者所熟知。2018年,《鱼翅与花椒》中文版付梓,收获各种肯定,让我颇受鼓舞。听说很多中国读者觉得,在这个老外笔下,自己的饮食文化既令人惊奇又发人深省。我猜他们这种反应,有那么一点儿像在“法国洗衣房”和三位川菜厨师吃饭的我——各种既定的看法土崩瓦解,顿悟到如果立足点不同,整个世界的样貌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自古以来,西方人就对中餐有着许多可怕的刻板印象,传播最广(也是最荒唐)的,便是中餐的“廉价”、“怪异”和“不健康”。不过,中国人对西餐的诸多看法也颇为刻薄偏颇:他们通常会觉得西餐“简单”、“乏味”,除了三明治和汉堡包之外就没什么花样儿了。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够促使西方读者摈弃偏见,重新思考对中餐的态度;也希望它们被译者何雨珈翻译成中文后,能让中国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对所谓“西餐”的成见。
文化多样性能让我们都更为充盈丰富。生物多样性既让世界美妙无比,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文化多样性也是如此,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视角,让我们不断成长与发展。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饮食上,也关乎我们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我相信,中餐为西方人提供了更为健康与可持续饮食的宝贵洞见。而从十六世纪辣椒由美洲出口以来,到如今在法式甜品中加入中国食材的时尚,中餐烹饪传统也因为西方的影响变得更为博大精深,从前如此,以后也一样。
往深了说,虽然世界之大,人们的饮食都不尽相同,但像“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奇怪”这样的概念,很少能下绝对的定论。想明白这个道理,其意义远超于单纯的美食。我从事写作,主题是食物,当然部分也是因为喜欢,以及个人所迷恋的东西:我就是纯粹地喜欢吃中餐、做中餐和思考中餐。但我的工作也将我带入两堵“偏见之墙”的中间地带——一堵墙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另一堵是中国对西方的偏见。我身处两堵墙之间,得以看清两种偏见都是根基不足、谬以千里。
当今世界,局势复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努力去相互理解。食物,往往是我们接触某个异国文化的第一媒介,也是个完美的演武场,让偏颇的成见接受挑战,让各类差异接受试炼,并让我们尝试从新的途径去了解曾经视为陌生怪异的东西。因此,亲爱的中国读者们,我既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本书中关于中餐与文化差异的种种思考,也邀请你们跟随我进入两堵墙之间的地带,试着品尝一下臭奶酪——嘴巴尝尝,思想也“尝尝”。
一如我既往被译介为中文的作品,本书依然由何雨珈承担翻译工作,在此我衷心感谢她贡献了出色的译笔;也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优秀的编辑们,感谢在我将近三十年(天啊,不敢相信都三十年了!)中国美食冒险生涯中有幸相遇的良师益友们。
希望这本与美食相关的书也能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英语里有个短语叫“food for thought”)。
还有好话一句想奉送给各位,遗憾的是在英语里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所以,送您一句法语:bon appetit(好胃口)!土耳其语:Afiyet Olsun(用餐愉快)!还有中文:慢慢儿吃!
扶霞
1回应 2022-04-02 11:55:47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购书单 (波豆豆)
- 译文纪实系列 (上海译文社科)
- 2小时可以读完的小书 (bird)
- 选择性待购—4 (大雨中的狼)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寻味东西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当心马路骗子 2022-04-02 23:18:13
听编辑说过书名本来就叫《吃东西》,挺好,当然《寻味东西》也体现了扶霞全世界探寻美食的人生。毕竟她第一次吃固体食物就眉开眼笑第一次表达的愿望就是“还要(吃)”。这是天赋,但扶霞最可贵的天赋在于要求自己用平等的眼光尊重的态度来研究探寻食物的文化和历史。在对比臭豆腐和奶酪、为中餐寻找佐餐酒、和素食主义者辩论、尝试东西方互相鄙夷的食材等过程中,扶霞坚定又平静地说着自己的理念:不存在禁忌的食物,只有被人为禁... 听编辑说过书名本来就叫《吃东西》,挺好,当然《寻味东西》也体现了扶霞全世界探寻美食的人生。毕竟她第一次吃固体食物就眉开眼笑第一次表达的愿望就是“还要(吃)”。这是天赋,但扶霞最可贵的天赋在于要求自己用平等的眼光尊重的态度来研究探寻食物的文化和历史。在对比臭豆腐和奶酪、为中餐寻找佐餐酒、和素食主义者辩论、尝试东西方互相鄙夷的食材等过程中,扶霞坚定又平静地说着自己的理念:不存在禁忌的食物,只有被人为禁锢的思想;传统很重要,但发展不可少,前提是要像一席真正的美食精心调配使之和谐。非常喜欢那个“偷吃”两千年前藏红花饮料的故事,浪漫而深厚。《独品生蚝》最后居然莫名读出了爱德华·霍珀画作的孤独。扶霞的故事总有很强的画面感,此处不得不提“一鸡九吃”“鞭辟入里”两篇,雨珈的翻译赋予了整本书一种舒适的节奏感。 (展开)
0 有用 一枕黄粱 2022-03-31 15:01:59
大多数是发表于报刊的旧文,比较薄,读着略逊于《鱼翅与花椒》,但是也挺有趣
4 有用 DaYaYa读读书吧 2022-03-31 23:49:59
一如《鱼翅与花椒》一样有趣的随笔集,但不局限于扶霞与中国美食的故事,她带着四川大厨去吃顶级西餐,带着西方的蓝纹奶酪给绍兴吃惯了臭豆腐苋菜梗的厨师们品尝地球对面的另一种臭味美食,教西方人要像“独裁明君”般在中国餐厅里点菜,教中国人不必介意西方葡萄酒佐菜的传统喝法,要松弛开放得喝出自己的节奏。她像一条船,用文字载着船上的人们吃着宫保鸡丁喝着葡萄酒,拿着四川锅魁品着西班牙火腿,不必过于介意食物的国度区别... 一如《鱼翅与花椒》一样有趣的随笔集,但不局限于扶霞与中国美食的故事,她带着四川大厨去吃顶级西餐,带着西方的蓝纹奶酪给绍兴吃惯了臭豆腐苋菜梗的厨师们品尝地球对面的另一种臭味美食,教西方人要像“独裁明君”般在中国餐厅里点菜,教中国人不必介意西方葡萄酒佐菜的传统喝法,要松弛开放得喝出自己的节奏。她像一条船,用文字载着船上的人们吃着宫保鸡丁喝着葡萄酒,拿着四川锅魁品着西班牙火腿,不必过于介意食物的国度区别,品尝美味便是最好的交流。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两篇是扶霞烹饪鹿鞭和独品生蚝的故事,前者实在是太有趣,读中忍不住好几次放声大笑,而独品生蚝那篇真是特别可爱!读完更喜欢扶霞女士了,她真真是拥有有趣的灵魂!不愧是我们四川人! (展开)
0 有用 喜喜 2022-05-13 12:08:20
虽然不及巅峰《鱼翅与花椒》,但是也很不错,这本不局限于中国的美食,更是有了许多好玩难得的经历,值得一读。
1 有用 Moondance 2022-03-21 20:22:46
不是篇篇都精彩,但是有三四篇充满了英式幽默,笑死我了。后面探寻左宗棠鸡和宫保鸡丁来源的文章略显枯燥,因为有些历史无从考证或者众说纷纭,于是细节上就很难出彩。但仍然值得一读,尤其是扶霞那种对于不同文化所抱有的开放和好奇的心态,放在今天的世界里尤其珍贵。
0 有用 王援朝 2022-05-17 17:25:19
连上《鱼翅与花椒》中的几篇感觉可以改编拍成美食番了。
0 有用 Lawrence 2022-05-17 14:21:52
略微诚意不足,有点凑稿嫌疑,不过作为一本轻松读物还是够格的。
0 有用 森山小道 2022-05-16 23:28:01
扶霞算是最懂中国菜的外国人了以至于她想用拴住人的胃等于拴住人的心一招用来约会又好笑又好玩。“ 鞭”辟入里那一章读的让人捧腹大笑 比起花椒鱼翅的个人传记更喜欢这本书
0 有用 !!!. 2022-05-16 20:08:27
虽然重复的内容是多了一点点,但是还是能让我爽朗的大笑起来,人生得一扶霞这样的饭友,实属幸运。还有,鹿鞭那篇实在是太生动有趣了,哈哈。
0 有用 到江夏去 2022-05-16 04:52:56
前面精彩,后面有点乏力,有点好奇作者如果受过专门的人类学训练之后,写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样的——现在已经很好了,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