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鲲对《赵国史稿》的笔记(21)

赵国史稿
  • 书名: 赵国史稿
  • 作者: 沈长云
  • 页数: 628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年: 2000-11
  • 第10页 第一章 绪论 四 赵国历史文化的几个特点
    赵地少温柔敦厚之长者而多慷慨悲歌之士,人民少揖让而多功利,剽悍而少拘禁。 僄悍、强直、懁(狷)急、好气、任侠,便是赵地民风之写照。虽其顽劣者不免作奸犯科,乃至部分赵女亦习好“游媚富贵”,要皆属于“仰机利而食”,即依靠机智灵巧手段谋食者,与安分农桑因而重礼仪名节之民实大异其趣。 由于赵人长期与北边少数部族相处甚至互相融合,边地少数民族的强悍与尚武精神不能不浸染赵人;另一方面,赵人与他们不时发生的武装冲突,也促使赵人提倡武备,崇尚勇武。不过,这种分析似仅适于说明种、代一带“地边胡,数被寇”的赵地民风,对于邯郸及其邻近地区“仰机利而食”的民风,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或许多种成分的经济结构及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给予此地的影响更甚一些吧
    引自 第一章 绪论 四 赵国历史文化的几个特点

    赵国边地民风,因长期与胡人交流与战斗,而尚武任侠 赵国内地民风,因经济成分多元及交通便利,而尚富投机

    2016-04-19 23:13:33 回应
  • 第11页 第一章 绪论 四 赵国历史文化的几个特点

    赵国的多元经济结构: 1.发达的农业区:邯郸为中心的东阳地区、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 2.发达的畜牧区:晋北代地,代马位列苏厉所言赵国三宝之首;胡犬也位列三宝 3.典型的游牧区:林胡故地、楼烦故地 4.发达的商业:邯郸为北方大都邑,吕不韦、郭纵、卓氏家族为巨富典型 5.发达的手工业:铸币作坊与铸币发行量位列战国前茅、冶铁多为战国上乘

    2016-04-19 23:27:26 回应
  • 第12页 第一章 绪论 四 赵国历史文化的几个特点
    要之,在赵国似乎很难找到鼓吹温柔敦厚、忠信礼让的纯粹儒家理论。联系赵国社会实际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在洋溢着雄健剽悍习性与崇尚功利而少禁忌的赵国民人面前,以及在多元经济与民族结构的条件下,显然讲求法势比讲求儒术更切合治理国家的需要。在这方面,同为嬴姓祖先后裔的秦赵二国似有许多相通之处,尽管秦国是一个没有学术而必须从外地引进治国人才的国家,赵却是一个向国外输出自己学术的国家。
    引自 第一章 绪论 四 赵国历史文化的几个特点

    沈先生精辟之论

    2016-04-19 23:34:28 回应
  • 第68页 第四章 赵氏在晋国的发展
    实际上,赵盾是否弑者,乃至这件事情(赵穿弑晋灵公)本身,都不是问题的根本,从晋国历史发展总的进程看,赵盾(包括其家族)与灵公的冲突,实反映了晋国公室与作为晋国新生政治力量的异姓贵族之间的矛盾。赵盾作为异姓势力的代表,越来越占据着政治舞台中心的位置,并且也得到晋国社会与民众的普遍支持(《史记·晋世家》称“赵盾素贵,得民和”)
    引自 第四章 赵氏在晋国的发展

    曲沃成师系与原晋公室仇系之间的攻伐,以及晋献公杀桓庄二族的举措,极大地削弱了晋国公族的势力,宗庙之内确实不再有君位继承的竞争者,却也失去了公族宗室的藩篱功能。异姓贵族(赵、士)与同姓别支贵族(韩、魏、狐、栾)的兴起,也便无法阻遏。 晋国公室在宗室内部的“去封建化”太早,而军政管理上又无法引入战国时期才出现的“郡县官僚”,出现一次如灵公一般的昏庸君主,便削弱一次公室的地位。

    2016-04-22 09:33:29 回应
  • 第84页 第四章 赵氏在晋国的发展
    在各国发生的一系列政权下移、新旧替换的事件,同春秋以来周天子号令不行,王纲解体的性质一样,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预示着宗法血缘社会的行将崩溃。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赵氏实际上充当了晋国新兴政治势力代表的角色。作为赵氏宗主的赵武,又岂能维护腐朽的晋国公室的利益,或者去遏阻自己所代表的晋国新兴势力集团前进的步伐!
    引自 第四章 赵氏在晋国的发展
    2016-04-22 10:56:18 回应
  • 第136页 第六章 赵国建立后的形势
    赵烈侯改革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选练举贤”属于选举制度改革的范围;“任官使能”属于任官制度改革的范围,“节财俭用”属于财政制度改革的范围,“察度功德”可能属于考核和监察制度改革的范围。其选贤任能的任官制度和度察功德的监察与考核制度的改革,是对春秋以前贵族政治的冲击,也是战国时期官僚政治产生的开始。
    引自 第六章 赵国建立后的形势

    相:公仲连 师:牛畜 (主张仁义王道) 中尉:荀欣(主张选贤用能) 内史:徐越(主张节俭考察)

    2016-04-24 09:14:25 回应
  • 第139页 第六章 赵国建立后的形势
    赵国在敬侯时期出现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局面。敬侯统治时期,赵国迁都邯郸,使邯郸成为赵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结束了赵国都城屡迁的局面。定都邯郸后,赵敬侯 便开始谋求赵国自身的发展,拉开了与诸侯战争的序幕。
    引自 第六章 赵国建立后的形势
    2016-04-24 09:18:55 回应
  • 第131页 第五章 赵国的建立

    赵自晋阳迁都中牟的原因

    进入战国以后,面对列强兼并、逐鹿中原的形势,赵国统治者已感到继续将晋阳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不利于参与列强间政治军事外交的角逐。赵室原选择晋阳作为自己的政治中心,其目的主要是从建立后方保障基地着眼的,同时也为了向晋国北方发展,尤其是向代地扩张势力。而今随着对范、中行氏以及知氏的两次胜利,赵氏在太行山以东取得了大片土地,有必要加强对此部分领土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新形势下各国对于土地人口的争夺已转移到中原一带,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赵、魏、卫、齐、楚等国接壤地带为争夺的重点,赵国将统治中心移于山东地区,亦便利于参加中原的逐鹿。
    引自 第五章 赵国的建立

    战国初期赵都中牟的位置优势

    中牟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以西的古淇水之阳,南北当邯郸与河内地区之间,东与卫邻,亦与战国初年的魏国的领土相接。它是春秋时期晋国在太行山以东较早取得的邑落之一。以其处于交通要道,它成了晋与它国打交道的重要门户
    引自 第五章 赵国的建立
    2016-04-24 09:28:29 回应
  • 第133页 第五章 赵国的建立
    赵献侯算得上是一位守成之君,在他统治下的赵国边防巩固,国泰民安,政治经济亦正常发展。但其在位期间似乎也没有很大的作为,未见有在政治制度上进行更张或变革。相对于同时期在魏文侯统治下厉行改革的魏国,赵国显然是逐渐落后了。
    引自 第五章 赵国的建立
    2016-04-24 09:31:05 回应
  • 第141页 第六章 赵国建立后的形势

    赵都邯郸的物质基础: 1.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重要农业区,农产品充足; 2.春秋后期晋国东部重要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实力强; 3.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较大。 赵都邯郸的军事交通优势:

    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恰好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通史又处于太行八陉之一滏口陉系连南北大道的交汇点。这里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水,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且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是“四战之地”,更是赵国积极进取中原,争霸天下,威胁齐魏德理想出发地和后勤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战略地位。
    引自 第六章 赵国建立后的形势
    2016-04-24 09:42:52 回应
<前页 1 2 3 后页>

寒鲲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667条 )

屈家岭
12
楚国兴亡史
1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4
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
7
平遥古城
2
泉州人在南洋
1
太和殿
4
玄奘与丝绸之路
3
朱雀
15
鉴真大师传
1
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
1
西汉南越国
6
泉州开元寺
2
潮州商帮
6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19
岭南园林艺术
1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
1
中国与重洋
15
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23
敦煌通史
9
惠能大师传
4
印藏佛教史
4
潮汕文化三人谈
7
刹那
1
一片紫雲
1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
12
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
4
狞厉与肃穆
2
汉文与东亚世界
12
敦煌学概论
3
错位的复仇
4
嵇康之死
7
逆行的霸主
6
陶渊明传
7
应县木塔
3
中国皇家园林
1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8
不只中国木建筑
6
敦煌的光彩
1
文明
6
敦煌守护人
1
吴中博物馆导览
1
我遇关公
3
敦煌文化探微
1
翦商
12
麦积山石窟旧影
1
最早的帝国
6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13
中国名画绘本:千里江山
1
二重奏
13
古都洛阳
6
美术、神话与祭祀
6
器服物佩好无疆
10
图说犍陀罗文明
4
东汉的崩溃
6
漫长的余生
8
北燕史
7
希腊罗马神话
5
伟大的中国艺术家
5
无字史记
8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27
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9
中国的海贼
1
游牧者的抉择
21
后燕史
5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13
南凉与西秦
13
犍陀罗
11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
4
洛神赋图
6
梦里花落知多少
2
湖北出土文物精华
6
往古的滋味
2
后秦史
36
南凉与西秦
6
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
17
五台山寺庙壁画研究
8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28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
7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
6
丝绸之路大历史
10
旅行的艺术
18
敦煌山水画史
9
亚洲史概说
35
敦煌大历史
12
人间的巴蜀石窟
18
问彼嵩洛
18
空间的敦煌
14
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
12
敦煌考古大揭秘
13
中国建筑史
12
良渚日历2022年
1
斯飞日历2018
1
凝动的音乐
4
凝动的音乐
9
佛教小百科
10
重走天山路
7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
6
撒哈拉的故事
3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13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6
劫掠丝绸之路
7
关羽
18
“山中”的六朝史
29
清代旅蒙商述略
14
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14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8
魏晋南北朝
22
大月氏
5
前秦史
13
荒野上的大师
13
梁思成与林徽因
5
敦煌
16
敦煌的故事
6
敦煌民族史
16
敦煌飞天
1
人类敦煌
1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4
热带雨林
1
罗布林卡-斯喜堆古殿壁画
1
东亚青铜潮
19
胡天汉月映西洋
27
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
9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9
成汉国史
11
瀚海天山
12
丝绸、香料与帝国
3
祥瑞
24
安西榆林窟
7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
21
弃长安
16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17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6
单于归来
7
江口望海潮
6
知中·竹林七贤
1
敦煌石窟
1
大国霸业的兴废
9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英对照)
1
梁思成 困惑的大匠
2
敦煌痛史
3
山西琉璃
1
长安与河北之间
4
古代中国内陆
5
图说中国绘画史
14
皇权旁的山西
8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7
说不尽的大槐树
4
立体的历史
1
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
3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1
2
失落的卫星
5
河南汉代画像砖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0
1
寺院与官府
10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8
1
解读虞弘墓
2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4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1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2:西魏
1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7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
7
归义军史研究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
1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9
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庭关系
8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7
唐代藩镇研究
9
敦煌学十八讲
1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4
中国石窟
3
中国石窟
1
中国石窟
1
曲阳白石造像研究
2
蓟县独乐寺
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5
中国石窟
1
何以良渚
7
史学方法导论
3
争霸西州
6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9
走向大唐
1
建筑的故事
1
水德配天
3
宣化辽墓壁画
1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1
神衹众相
9
林徽因建筑文萃
5
3
秦汉法律与社会
7
绝壁上的佛国
6
木骨禅心
3
史记的读法
1
敦煌
1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
18
榆林窟艺术
4
六朝遗韵
2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1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 第1册
3
壁上观
8
明帝国边防史
1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1
清西陵史话
1
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5
大运河传
2
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
8
我们的中国
2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
5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6
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
6
治乱兴亡
15
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
10
魏晋北朝陪都研究
2
大汉帝国在巴蜀
2
讲义三种
3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22
唐史十二讲
12
体国经野之道
25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9
文化商引领未来
6
三国史
6
外国法制史
1
北朝后期军阀政治研究
4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1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7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49
六朝政治
87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31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5
祖宗之法
27
府兵制度考释
9
货币野史
5
送法下乡
17
说中国
3
隋唐五代史讲义
8
秦始皇的秘密
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0
三国小全史
1
楚亡
1
北狄族与中山国
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4
从平城到洛阳
14
上杉谦信
4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7
思考致富
35
重回王道
21
行动与世界体系
1
利维坦
1
中国文化史导论
1
观念史研究
1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
法制與禮俗
1
论统一民法对于德意志的必要性
9
跑步,该怎么跑?
8
法律与宗教
22
法律哲学导论
2
法律与革命(第一卷)
2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29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82
第一律法 [卷一]
10
近代中国史纲
2
为权利而斗争
16
中国封建社会
5
明史讲义
5
古代法
52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2
法学导论
27
民法总论
2
冰与火之歌·卷五·魔龙的狂舞(中)
4
见闻札记
2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2
读书指南
3
帝国的终结
1
自述五种
1
國史大綱(上下)
1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55
荀子
1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12
小王子
15
自由主义法学
12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1
沉思录
1
我山之石
3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下)
15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中)
11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上)
12
读史阅世六十年
47
我是猫
7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53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
23
皇帝的饭局
19
红拂夜奔
31
德川家康(第十二部)
6
冰与火之歌(卷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