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鲲对《大国霸业的兴废》的笔记(9)

大国霸业的兴废
  • 书名: 大国霸业的兴废
  • 作者: [美] 许倬云
  • 页数: 200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 2021-9
  • 第14页
    自从秦始皇一统中国,中国就进入了帝国阶段。所谓帝国有两层含义:第一,一个国内只有一个皇帝,国家是统的;第二,对于四邻而言,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绝对是主控力量。这两个条件合在一起的时候,中国的帝国就是天下帝国。理论上天下帝国没有边界,边缘和核心的关系只有远近,没有敌我。但实际上,当时的中国还是有不属于它管辖的邻居,尤其是北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很少被纳入中原的管辖体系,更常见他们向中原挑战,侵入、征服甚至统治了中原。历史上的匈奴、辽、金、元以及清朝都是较为显著的例证。
    引自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2021-10-27 00:37:04 2人喜欢 回应
  • 第17页

    秦朝通过皇帝威势的打造、军官转县官的普及、道路网的铺设,形成了一套“下达”透彻却又“回馈”不足的运作机制,这套机制自是秦朝一统的原因所自,也是秦朝速亡的症结所在,秦始皇之巡视即是在塑造新生的皇权,也是对回馈的收集,事必躬亲到了极致,事必躬亲之人驾崩了,整个机制自然就会崩解。

    正所谓“汉承秦制”,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两者都被汉帝国继承。秦帝国的内建系统是从上而下、从核心向外缘扩散的。就秦朝的那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引自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西汉利用察举制,把地方人才举上来,在中央实习政务,再放到地方,这就形成了中央下达与地方回馈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也使得西汉在继承秦制的同时能够走更远。

    在实际的运用上,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了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的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的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这套讯息传递系统至少在西汉大半的时间里面能为中央的种种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使这么庞大的帝国基本上能够稳定地运作。
    引自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王莽为了解决积弊而采取得种种改制,一味追求政令的下达,却丝毫不顾地方实情之回馈,其实是一个儒家版的秦始皇,走了机械而僵化的路子,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反而容易把需要慢慢消化的问题,变成作死速亡之局面。

    西汉的崩溃,也是由于大规模的内乱。那是因为王莽这个书呆子,他并没有理解汉代设计这套讯息内馈系统的功能,以为只要中央不断地下命令,就可以将一个设计好的“新政”,落实成儒家思想向往的理想国家。
    引自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王莽得到皇位并不合法,所以他和拥护他的人发动或制造大规模的舆论,以此来支持他的政权。由于舆论是经过制造的,中央从此不能得到真实的回馈讯息。
    引自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2021-10-27 01:00:47 回应
  • 第41页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宋代整体讲起来,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 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土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样的风气。 宋代的士大夫都出自民间,可是,政府的决策却不一定反映民间的实际情形。因此,前面我们曾经讲过的政治体制的神经中枢和回馈系统的问题,在宋代一样存在。只是问题的所在,不是回馈和交流的断裂,而是在多种回馈之间神经中枢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措施。
    引自 第四章 无效率的宋代
    2022-01-29 13:33:19 1人推荐 1人喜欢 1回应
  • 第44页
    宋代是一个复合体,包括许多较小的自主单位。陈寅恪曾经说“天水一朝思想最为自由”,我想他所谓的自由,毋宁说是在这小单位层次的自主性。可是在小单位之内,不论是士大夫或地方豪强,都还是一种专断的权,不能等同于现代的民主自由。 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小民百姓在他们所属的单位之中不见得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可是他们可能享有小群体对个人的照顾。 从唐代体制转变到宋代的确有断裂的现象,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才逐渐蜕变而成的。残唐五代,虽然中国解体可是许多地方单位和族群单位却是小民百姓能够在乱世生存的依靠。五代时候,南方的小国家最多不过今天一个省份那么大,甚至还有更小的,但它们在保境护民的口号下也确实发了经济,使这个小地区的者百姓有存活的机会。而当时南方海路的开通,使东南地区的小国都可以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这些条件放在一起,也许就使得宋代的散漫,居然变成了它的另一种优势。
    引自 第四章 无效率的宋代

    宋代的复杂,包含了北方河域文化与南方江域文化之同异相生、辽夏金诸国与两宋的复杂战和博弈、天下国家理念与地方自治苗头的并进与冲突。许佬此段概述,堪称对这几百年之复杂最为精简明练却又鞭辟入里的论述。

    2021-10-27 01:27:49 回应
  • 第59页
    明代亡于流寇,这个大规模的叛乱也是因为民不聊生,其特性和过去王莽时代的铜马、赤眉,东汉的黄巾、唐代的黄巢其实是一样的。中国王朝的覆灭,不是经过内乱就是经过外患。王朝掌握的资源和管理的方式,在治世和乱世其实并无太大差别,治世可以抵抗得了外患,也不发生内乱,乱世却是外患内乱相寻而至。其情形都是因为百姓日子过不下去,而官方不知如何改进,往往又因为外患而加赋、加税,使得百姓日子更难过。政府不知道在乱事刚刚萌芽时就采取适当措施,当然是因为信息反馈的系统出了问题,也可能因为神经系统不知道怎么应付反馈的信息。
    引自 第六章 明清:最专制的中枢神经
    2021-10-27 01:37:30 2人喜欢 回应
  • 第84页
    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回国,两者都是仓促行事,没有预先筹划,也没有及时动员可以提供支持的力量。从明清以来,在中国的社会,地方士绅有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地方精英群,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自己的理念,他们的立场大多偏向君主立宪,对于革命并不完全同情。孙中山的革命运动,由于他自己是个边缘人物,无法接触、更别谈动员这些力量。武昌是长江沿岸的要地,湖广总督的辖区,上可到四川,下可取东南,照说是个举足轻重的战略要点。放弃了武昌,放弃了新军,要在南京一无依傍的局面下成就大事,也是举措失当。
    引自 第八章 边缘人的辛亥革命
    2021-10-27 01:53:09 回应
  • 第138页
    综合起来讲,假如一个帝国崩溃的话,从内在条件来说,大概总不外乎官僚制度的败坏,军队的专政,老百姓贫富差距的扩大,人民工作意愿的降低甚至没有意愿等。吉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倒果为因。他说罗马帝国垮下来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基督教信仰的传入。他错了。罗马帝国垮掉,是因为罗马公民自己没有信仰了,基督教的信仰才趁这么个空当很迅速地钻了进来。
    引自 第十二章 罗马帝国为什么崩溃
    2021-10-27 02:30:51 回应
  • 第153页
    本来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帝国中央指挥系统是神经中枢。当这个神经中枢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各处分支的中心就出现了。北非靠近东边有一个中心,就在今天的埃及河口当年叫亚历山大城;在亚洲和欧洲交界的地方有个中心一伊斯坦布尔,那里是东罗马的首都。这几个中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区性特点。我们看吉本分析的罗马经济的发展就看得出来,各个中心自己变成区域性中心以后,大支柱没有了,各地形成了小支柱,再到后来垄断了中央的政权、中央的经济,这个是罗马帝国不住的最大原因。
    引自 第十三章 帝国的精神理念
    2021-10-27 02:59:06 1人喜欢 回应
  • 第173页
    罗马兵团跟着能征战的将军出征,胜利之后,他们留在占领的地区,享受胜利者的荣华富贵。于是,罗马兵团的凯旋仪式只是一个典礼而已,出去的将军和土兵大半不再回国。罗马必须不断地扩张,扩展自己的兵源,一拨一拨本来没有资格做罗马公民的族群,都变成罗马新的兵团的成员。最后甚至四周的蛮族都被拉进来做雇佣兵,于是罗马军队本身的素质和原来罗马农民不一样,个人的效忠和归属感基本上都不在罗马,而在自己的本族。于是,维系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无法真正、彻底地让罗马帝国合而为一。这一点和中国历史上大帝国的扩张很不一样。以汉代论,中国的扩张是逐渐从中央扩张出去,核心地区总是华夏民族,边缘地区同化成华夏之后,核心越来越大,核心永远大于边缘。罗马却是核心变质,边缘变大,庞大散漫而无归属感。
    引自 第十五章 罗马帝国与西班牙、英国之比较
    2021-10-27 12:30:03 3回应

寒鲲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668条 )

湖南省博物館
1
屈家岭
12
楚国兴亡史
1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4
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
7
平遥古城
2
泉州人在南洋
1
太和殿
4
玄奘与丝绸之路
3
朱雀
15
鉴真大师传
1
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
1
西汉南越国
6
泉州开元寺
2
潮州商帮
6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19
岭南园林艺术
1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
1
中国与重洋
15
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23
敦煌通史
9
惠能大师传
4
印藏佛教史
4
潮汕文化三人谈
7
刹那
1
一片紫雲
1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
12
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
4
狞厉与肃穆
2
汉文与东亚世界
12
敦煌学概论
3
错位的复仇
4
嵇康之死
7
逆行的霸主
6
陶渊明传
7
应县木塔
3
中国皇家园林
1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8
不只中国木建筑
6
敦煌的光彩
1
文明
6
敦煌守护人
1
吴中博物馆导览
1
我遇关公
3
敦煌文化探微
1
翦商
12
麦积山石窟旧影
1
最早的帝国
6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13
中国名画绘本:千里江山
1
二重奏
13
古都洛阳
6
美术、神话与祭祀
6
器服物佩好无疆
10
图说犍陀罗文明
4
东汉的崩溃
6
漫长的余生
8
北燕史
7
希腊罗马神话
5
伟大的中国艺术家
5
无字史记
8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27
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9
中国的海贼
1
游牧者的抉择
21
后燕史
5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13
南凉与西秦
13
犍陀罗
11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
4
洛神赋图
6
梦里花落知多少
2
湖北出土文物精华
6
往古的滋味
2
后秦史
36
南凉与西秦
6
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
17
五台山寺庙壁画研究
8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28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
7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
6
丝绸之路大历史
10
旅行的艺术
18
敦煌山水画史
9
亚洲史概说
35
敦煌大历史
12
人间的巴蜀石窟
18
问彼嵩洛
18
空间的敦煌
14
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
12
敦煌考古大揭秘
13
中国建筑史
12
良渚日历2022年
1
斯飞日历2018
1
凝动的音乐
4
凝动的音乐
9
佛教小百科
10
重走天山路
7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
6
撒哈拉的故事
3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13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6
劫掠丝绸之路
7
关羽
18
“山中”的六朝史
29
清代旅蒙商述略
14
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14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8
魏晋南北朝
22
大月氏
5
前秦史
13
荒野上的大师
13
梁思成与林徽因
5
敦煌
16
敦煌的故事
6
敦煌民族史
16
敦煌飞天
1
人类敦煌
1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4
热带雨林
1
罗布林卡-斯喜堆古殿壁画
1
东亚青铜潮
19
胡天汉月映西洋
27
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
9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9
成汉国史
11
瀚海天山
12
丝绸、香料与帝国
3
祥瑞
24
安西榆林窟
7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
21
弃长安
16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17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6
单于归来
7
江口望海潮
6
知中·竹林七贤
1
敦煌石窟
1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英对照)
1
梁思成 困惑的大匠
2
敦煌痛史
3
山西琉璃
1
长安与河北之间
4
古代中国内陆
5
图说中国绘画史
14
皇权旁的山西
8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7
说不尽的大槐树
4
立体的历史
1
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
3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1
2
失落的卫星
5
河南汉代画像砖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0
1
寺院与官府
10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8
1
解读虞弘墓
2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4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1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2:西魏
1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7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
7
归义军史研究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
1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9
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庭关系
8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7
唐代藩镇研究
9
敦煌学十八讲
1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4
中国石窟
3
中国石窟
1
中国石窟
1
曲阳白石造像研究
2
蓟县独乐寺
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5
中国石窟
1
何以良渚
7
史学方法导论
3
争霸西州
6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9
走向大唐
1
建筑的故事
1
水德配天
3
宣化辽墓壁画
1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1
神衹众相
9
林徽因建筑文萃
5
3
秦汉法律与社会
7
绝壁上的佛国
6
木骨禅心
3
史记的读法
1
敦煌
1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
18
榆林窟艺术
4
六朝遗韵
2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1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 第1册
3
壁上观
8
明帝国边防史
1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1
清西陵史话
1
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5
大运河传
2
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
8
我们的中国
2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
5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6
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
6
治乱兴亡
15
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
10
魏晋北朝陪都研究
2
大汉帝国在巴蜀
2
讲义三种
3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22
唐史十二讲
12
体国经野之道
25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9
文化商引领未来
6
三国史
6
外国法制史
1
北朝后期军阀政治研究
4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1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7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49
六朝政治
87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31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5
祖宗之法
27
府兵制度考释
9
货币野史
5
送法下乡
17
说中国
3
隋唐五代史讲义
8
秦始皇的秘密
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0
三国小全史
1
楚亡
1
北狄族与中山国
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4
从平城到洛阳
14
上杉谦信
4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7
思考致富
35
重回王道
21
行动与世界体系
1
利维坦
1
中国文化史导论
1
观念史研究
1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
法制與禮俗
1
论统一民法对于德意志的必要性
9
跑步,该怎么跑?
8
法律与宗教
22
法律哲学导论
2
法律与革命(第一卷)
2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29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82
第一律法 [卷一]
10
近代中国史纲
2
为权利而斗争
16
中国封建社会
5
明史讲义
5
古代法
52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2
法学导论
27
民法总论
2
赵国史稿
21
冰与火之歌·卷五·魔龙的狂舞(中)
4
见闻札记
2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2
读书指南
3
帝国的终结
1
自述五种
1
國史大綱(上下)
1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55
荀子
1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12
小王子
15
自由主义法学
12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1
沉思录
1
我山之石
3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下)
15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中)
11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上)
12
读史阅世六十年
47
我是猫
7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53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
23
皇帝的饭局
19
红拂夜奔
31
德川家康(第十二部)
6
冰与火之歌(卷一)
2